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大兴安岭主要可燃物燃烧含碳气体的释放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外业调查和室内控制环境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22种(9种乔木、7种灌木和6种草本)可燃物类型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含碳气体(CO2、CO、CxHy)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不同气体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乔木燃烧释放的含碳气体最多,其次是灌木、草本。乔木释放的CO2排放因子最大,灌木次之,草本最小。  相似文献   

2.
运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燃烧烟气分析系统,结合烟气分析仪、颗粒物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模拟分析大兴安岭9种主要乔灌树种在不同燃烧状态下释放含碳气体及颗粒物(PM_(2.5))中元素碳(EC)、有机碳(OC)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在明燃状态下不同树种枝(叶)燃烧CO、CO_2、C_xH_y、PM_(2.5)以及OC、EC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81.51(180.17)、1 509.25(1 496.59)、36.96(28.84)、6.25(3.79)、3.01(2.09)、0.52(0.27) g·kg~(-1),阴燃状态下不同树种枝(叶)燃烧CO、CO_2、C_xH_y、PM_(2.5)以及OC、EC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84.29(228.95)、1 122.98(1 402.57)、53.52(53.97)、5.58(5.98)、2.89(3.15)、1.03(0.88) g·kg~(-1);两种燃烧状态下苕条与榛子的CO排放因子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明燃状态下CO_2排放因子在树种间差异不显著,而阴燃状态下灌木的CO_2排放因子普遍大于乔木;明燃状态下兴安杜鹃的C_xH_y排放因子最高,阴燃状态下白桦最高.此外,阴燃状态下乔木的C_xH_y排放因子普遍高于灌木;在两种燃烧状态下乔木PM_(2.5)排放因子均大于灌木,且5种乔木间PM_(2.5)排放因子差异显著而4种灌木PM_(2.5)排放因子差异较小;CO、C_xH_y、PM_(2.5)以及OC、EC排放因子表现为阴燃大于明燃;在两种燃烧状态下PM_(2.5)及其OC、EC的排放因子规律性相似,均表现为乔木大于灌木,但灌木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群落乔木层的碳密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精确估计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群落乔木层的碳储量,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采用TOC-VTH-2000A型TOC分析仪测定了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山松(Pinus armandi)、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干、皮、枝、叶、根的含碳率,结合已建立的乔木不同器官生物量模型,计算了不同树种各器官的碳储量和乔木层的碳密度,分析了不同含碳率下各树种各器官碳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各器官含碳率明显不同;在相同生物量下,以实测含碳率、0.45和0.50作为植物的平均含碳率计算的油松的干、皮、枝、叶、根,锐齿栎的枝,华北落叶松的皮、枝、叶、根的碳储量有显著差异;油松群落乔木层碳密度为6.594Mg·hm-2.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准确估算区域森林碳储量,研究分析浙江天童主要树种含碳率.[方法]应用干烧法对天童地区主要针叶、阔叶乔灌木树种和毛竹不同器官的含碳率进行测定.[结果]不同树种器官含碳率范围在36% ~51%,针叶树种器官平均含碳率最高,均在48%以上,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的器官含碳率相对较低,50个乔灌木树种器官平均含碳率的大小顺序为干、枝、叶、根.[结论]结合实测的标准木器官生物量数据,各树种含碳率加权平均值为47%,适用于天童乃至宁波地区森林碳储量估算.  相似文献   

5.
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园林绿化植物可以充当空气过滤器,将这些颗粒物沉积在叶片上.研究不同绿化树种的颗粒物积累效应,有利于城市规划对树种的选择以改善空气质量.通过分级过滤法量化了合肥地区常见的24种绿化树种(10种灌木和14种树木)的植物叶片不同级别PM的积累,并将其与叶片形态特征联系起来.研究发现,观察到不同树种对颗粒物积累的差异,叶片表面沉积的大颗粒物(PM100)占总颗粒物重量的绝大部分,.其次是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灌木树种花叶青木、石榴、椤木石楠和乔木树种无患予能有效地在叶片表面捕获不同大小的颗粒(PM2.5、PM10和PM100).灌木树种的滞尘能力显著高于乔木树种.叶片PM积累量与比叶重、长宽比呈显著正相关.叶片绒毛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导致更多的叶片PM积累.利用这些树种间的滞尘差异,可以选择园林植物以捕捉大气颗粒物,并指导城市植物规划.由于乔木树种对PM2.5和PM10的滞留量较大,而灌木树种对PM100的滞留量较大,因此,在城市绿化设计中应兼顾灌木和树种,合理搭配利用空间尺度以缓解城市大气污染.在合肥市以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为目标进行城市绿化时,可考虑选择花叶青木、石榴、椤木石楠和无患子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6.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总被引:57,自引:6,他引:57  
应用干烧法对华北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8个乔木建群种和10个灌木树种不同器官的有机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生物量标准地资料对其中的7个乔木树种的林分平均含碳率进行了分析.8种乔木及10种灌木的器官平均含碳率分别为辽东栎0.475 0、白桦0.512 5、山杨0.488 0、椴树0.476 4、油松0.510 5、侧柏0.501 0、华北落叶松0.515 8、红皮云杉0.511 8,10种灌木0.489 7;7个乔木树种林分的平均含碳率分别为,辽东栎0.476 1、白桦0.500 8、山杨0.485 9、油松0.503 0、侧柏0.505 3、华北落叶松0.509 7、红皮云杉0.511 1. 各树种器官含碳率的种内变动系数在1.49%~6.32%之间;器官含碳率的种间变动系数在2.15%~7.48%之间.针叶树种器官的平均含碳率普遍比阔叶树种平均高1.6%~3.4%,相应的针叶林分的平均含碳率也高于阔叶林.  相似文献   

7.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干烧法对华北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8个乔木建群种和10个灌木树种不同器官的有机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生物量标准地资料对其中的7个乔木树种的林分平均含碳率进行了分析.8种乔木及10种灌木的器官平均含碳率分别为辽东栎0.475 0、白桦0.512 5、山杨0.488 0、椴树0.476 4、油松0.510 5、侧柏0.501 0、华北落叶松0.515 8、红皮云杉0.511 8,10种灌木0.489 7;7个乔木树种林分的平均含碳率分别为,辽东栎0.476 1、白桦0.500 8、山杨0.485 9、油松0.503 0、侧柏0.505 3、华北落叶松0.509 7、红皮云杉0.511 1. 各树种器官含碳率的种内变动系数在1.49%~6.32%之间;器官含碳率的种间变动系数在2.15%~7.48%之间.针叶树种器官的平均含碳率普遍比阔叶树种平均高1.6%~3.4%,相应的针叶林分的平均含碳率也高于阔叶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抚育间伐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乔木层碳储量的影响。[方法]以大兴安岭林区70年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测树学方法、样地调查法等,研究经过2次平均株数强度为38%的抚育间伐后林分乔木层碳储量的变化。[结果]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根、枝、叶。兴安落叶松林木个体平均含碳率为49.48%,抚育间伐使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乔木层碳储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该研究可为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抚育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林火燃烧产生的大量烟气及颗粒物对大气环境、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揭示森林可燃物在不同燃烧状态下释放烟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对评价林火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福建4种主要乔木树种(杉木、马尾松、大叶桉和樟树)凋落物(枝、叶)为样本,采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燃烧模拟系统,结合烟气、颗粒物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别测定燃烧烟气的主要成分(CO、CO_2、NO_x、C_xH_y)及其排放因子,测定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K~+、Ca~(2+)、F~-、Cl~-等10种)及主要元素(Al、As、B等11种)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树木凋落物在阴燃状态下CO、C_xH_y、PM_(2.5)排放强度及水溶性离子均高于明燃,而CO_2和NO_x排放强度则在明燃状态下较高;(2)4种林木凋落物阴燃与明燃状态下产生PM_(2.5)排放因子范围分别为12.41~35.84、6.86~30.15 g·kg~(-1);(3)颗粒物中不同离子含量均为阴燃高于明燃,其中K~+和Cl~-以KCl的形式析出,是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水溶性离子的28.6%和17.6%.凋落物燃烧产生Zn、As和Ba是PM_(2.5)中无机元素的主要组分,分别占总元素含量的50.86%、14.63%和6.86%.  相似文献   

10.
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主要乔木树种含碳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湿烧法对鹫峰主要乔木树种不同器官的有机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生物量资料对林分地上部分平均含碳率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根据各器官生物量的权重来计算森林类型林分平均含碳率的值与每个树种各器官含碳率的算术平均值具有差异,5种林分类型的地上部分的含碳率分别为:侧柏0.509 6,油松0.516 1,槲栎0.474 9,刺槐0.475 5,栓皮栎0.480 3;针叶树种各器官的平均含碳率普遍高于阔叶树种,相应的针叶林分的平均含碳率也高于阔叶林;种内各组分变异系数在2.44%~5.30%之间,组分含碳率的种间变异系数在3.84%~6.22%之间,变动幅度较小;不同立地条件的同一树种含碳率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1.
总结城市绿地内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影响OC和EC质量浓度变化的因素,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依据。选取4种绿地(居住绿地、商业绿地、广场绿地和公共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智能中流量TSP采样器采集绿地空气中的PM2.5,通过热光反射法(TOR)检测样品上OC和EC的质量浓度,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4种绿地内OC和EC质量浓度季节变化一致,均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春、夏、秋3个季节OC和EC质量浓度日变化均呈“一日双峰”型,8:00-12:00和16:00-20:00为早、晚高峰,12:00-16:00和20:00-次日8:00出现低谷值。二次有机碳(SOC)质量浓度为春季(2.84±0.27 μg·m-3)、夏季(2.82±0.32 μg·m-3)、秋季(2.99±0.34 μg·m-3)和冬季(3.15±0.25 μg·m-3),分别占OC质量浓度的29.50%、11.96%、25.47%和32.12%,表明二次污染在各季节均存在。冬季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排放是PM2.5中OC和EC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对更好地了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涡动协方差/涡动相关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观测技术。讨论了基于该技术的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成果,总结了当前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源/汇估算;② CO2通量观测源区/足迹的计算;③ CO2通量动态特征的提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④基于统计模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物候特征参数的提取;⑤基于机理模型的气候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主要结论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在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CO2通量观测时需对其通量源区的空间代表性进行检验,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状态受到树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空气温度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子。未来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应该集中于提高通量足迹模型计算精度,讨论不同林分对大气CO2的贡献强度。结合气候系统模型和生态生理模型建立植物生理过程参数化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对森林碳交换的影响。区域-全球尺度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未来将关注多站点通量,气象数据长时间序列的整合分析,讨论CO2通量气候态特征与碳源/汇的空间格局,更好地了解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表1参64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竹展开砧板从原材料、生产到分配(B2B)过程的跟踪调查, 采用英国PAS2050产品碳足迹评估标准, 一方面计测运输、加工、储存和供应链投入品等所有排放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 另一方面计测竹展开砧板产品碳储存效益的大小, 综合得到竹展开砧板碳足迹(净碳排放当量), 并进一步分析了碳足迹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块规格为360 mm×240 mm×17 mm的竹展开砧板的碳足迹为0.168 3 kg二氧化碳当量, 其中运输过程碳排放为0.041 7 kg二氧化碳当量, 加工过程碳排放为0.180 5 kg二氧化碳当量, 附加物隐含碳排放为0.063 3 kg二氧化碳当量; 竹展开砧板产品碳储存效益为-0.117 2 kg二氧化碳当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研究森林火灾对大气环境中PM2.5的贡献量, 分析不同火环境下地表可燃物排放PM2.5的变化特征, 以期为森林火灾排放颗粒物污染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以帽儿山地区红松人工林地表针叶可燃物为研究对象, 铺设不同可燃物载量和可燃物含水率组合方式的可燃物床层, 基于燃烧风洞实验室进行点烧实验192次, 并利用崂应2050型智能空气/TSP综合采样器定量测量不同风速条件下可燃物燃烧释放烟气中细颗粒污染物(PM2.5)浓度。结果在可燃物载量、可燃物含水率和风速的共同作用下, PM2.5质量浓度值有很大的变化区间, 最小值为166.7μg/m3, 最大值为7516μg/m3。各因子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差异较明显, 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可燃物载量>风速>可燃物含水率。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可燃物含水率与PM2.5质量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 可燃物载量和风速与PM2.5质量浓度相关关系显著(P<0.05), 且可燃物载量与风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以双因素模型拟合PM2.5质量浓度预测模型, 可燃物载量和风速共同解释77%的PM2.5质量浓度变差。结论红松针叶燃烧对大气颗粒物污染有明显的贡献作用。PM2.5质量浓度对可燃物含水率、可燃物载量和风速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与可燃物载量和风速呈显著正相关, 与可燃物含水率关系不明显。本研究以可燃物载量和风速为预报因子构建的PM2.5质量浓度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度, 可以为估算森林火灾排放PM2.5质量浓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细颗粒物(PM2.5)的动态变化格局及城市道路林对其的阻滞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何种配置的林带所发挥的防尘抑霾效果最佳。  方法  选取了3种结构共12种配置模式的城市道路林,首先分析了林带内外PM2.5的日动态、年际动态和水平空间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减尘率评价不同模式林带对PM2.5的阻滞作用;最后通过减尘率和小气候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植被减尘率的可能因素。  结果  PM2.5日动态变化呈早晚高中间低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00和18:00,10:00和14:00最低;年动态规律表现为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PM2.5在林带内水平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春夏季节,林缘至林内呈逐渐递减趋势;秋冬季节,林缘至林内25 m处呈递增趋势,在25~30 m处下降且低于林外林缘处。对PM2.5减尘率最高的是乔灌草结构,其次是针阔混交乔木结构,单排乔木结构的减尘率最低;春夏季,12种道路林对PM2.5阻滞率为正值,秋冬季只有A5(针阔混交乔木)、B1~B3(单排乔木)和C2、C3(乔灌草)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小气候因子与PM2.5关系存在季节差异,PM2.5浓度在春秋冬季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P<0.05),春夏季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秋冬季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0.05);林地PM2.5阻滞率在秋季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秋冬季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林地阻滞率和风速相关性不显著。  结论  在城市道路林建设中合理增加林带宽度及加大常绿针叶乔木和灌草的比例对于降低PM2.5质量浓度效果显著。图5表6参32  相似文献   

16.
添加石灰和秸秆对塿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作物秸秆与石灰配施对土壤CO2排放、土壤有机碳(SOC)固持、土壤无机碳(SIC)转化的影响机制,以及SOC固持对初始SOC含量的响应。【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及稳定同位素技术(13C),选用经16年不同碳氮水平管理,且长期进行冬小麦-夏休闲种植的2个供试土壤样品:S0N0土壤(不进行秸秆还田+不施用氮肥)和S1N1土壤(高量秸秆还田+高量施用氮肥:240 kg·hm-2),将S0N0土壤和S1N1土壤分别在添加秸秆(12 g·kg-1)或不添加秸秆以及添加石灰(3 g·kg-1)或不添加石灰的情况下于25℃黑暗条件中培养120 d。【结果】未添加秸秆和石灰时,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比S0N0土壤高出42.9%;添加等量秸秆不仅提高了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81.6%,70.4%),而且S0N0土壤CO2累积释放量的增加幅度高于S1N1土壤,这说明秸秆的添加对初始SOC含量低的土壤即S0N0土壤的原SOC矿化影响更大。但是无论添加秸秆与否,石灰的加入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28.11和528.52 mg·kg-1。与空白土壤相比,添加秸秆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95和3.19 g·kg-1;但是与单独添加秸秆相比,同时添加秸秆和石灰使S1N1土壤的SOC显著降低了1.36 g·kg-1,而对S0N0土壤的SOC含量没有影响。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发现,添加秸秆能促使新形成SOC;其中,S0N0土壤中新形成的SOC含量比S1N1土壤高出0.77 g·kg-1;然而与单独添加秸秆相比,同时添加石灰和秸秆后新形成的SOC与其相差无几,说明石灰的加入对秸秆的腐解不会造成影响。在S0N0土壤和S1N1土壤中,添加秸秆使SOC净固持量分别提高了3 066.3和2 480.53 mg·kg-1;同时添加石灰和秸秆对S0N0土壤的SOC净固持量无显著影响,但是S1N1土壤的SOC净固持量则呈现下降的趋势。石灰的加入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69和529 mg·kg-1,同时使SIC含量分别提高了443和566 mg·kg-1。【结论】初始SOC含量低的土壤具有更高的固碳潜力;添加钙源能够与土壤CO2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无机碳—碳酸钙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达到土壤固碳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冯万富    申明海    单燕祥    沈新志  张建设    李月凤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3):37-44
利用鸡公山林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2019年监测数据,对PM2.5污染及与气象因子在全年时尺度上的变化和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 林区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34.48 μg·m-3。2)降水对PM2.5污染具有显著的去除作用。3)全年PM2.5时均质量浓度与对应的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和风速4个气象因子间存在极显著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且单气象因子对PM2.5时均质量浓度值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 在时尺度上,各单气象因子与PM2.5质量浓度间的回归模型精度较低。为此,采取各单气象因子的等值点、小梯度递增与对应的PM2.5质量浓度值域一并平均后再回归,显著提高了两者间的回归精度,更适于通过单气象因子估算PM2.5质量浓度。研究结果揭示了林区PM2.5污染特征,可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和景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量化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的固碳效益,为西北荒漠地区森林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标准样地内树木的种类、株树、胸径、高度、盖度等,由此估算出该地区的固碳价值量及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效益.[结果]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共有活立木蓄积量1.43×106m3,现存生物量2.21×106t,固定CO2实物量3.60× 106 t,折合纯C量9.81×105 t,固碳价值量2.15×108元,年均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价值为32250元/ha.[结论]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圈CO2和O2动态平衡、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植物光合作用是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关键生理过程。探究氮沉降对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乔木叶属性和光合参数的影响,将为揭示热带树木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过程、评估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固碳潜力变化奠定基础。  方法  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的优势乔木树种厚壳桂和白颜树为研究对象,通过9年的氮添加试验,分析3种氮添加水平对优势树种重要叶属性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结果  叶属性和光合参数在物种间呈现明显差异。对于植物叶属性,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厚壳桂的比叶面积与2个树种叶片中的氮磷比,但降低了叶绿素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叶片养分含量。对于植物光合,氮添加有促进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趋势,但未显著影响光合作用参数(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  结论  总体上,9年氮添加尚未显著改变海南热带山地雨林中2个优势树种的光合作用过程。在大量野外监测的基础上,从植物叶功能属性?光合作用之间的耦合关系的角度,揭示热带树木对氮添加的响应机制,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模拟阴燃过程,研究土壤表层温度变化规律和气体释放特征,为阴燃燃烧动力学、阴燃蔓延机制和阴燃火灾监测等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阴燃炉实验,分析测定不同燃烧时间下的土壤温度和气体(CO2、CO)释放量,及不同含水率(20%、30%、40%)对气体释放量的影响。  结果  阴燃过程中土壤表层温度呈现先快速增加,然后保持平稳,最后快速下降直至熄灭的变化趋势;根据土壤表层温度变化特征,将阴燃过程分为点燃期、上升期、稳定期和熄灭期4个阶段,各阴燃阶段校正燃烧效率(MCE)均小于0.75;阴燃过程中CO2平均释放量为316.23 mg/m3,CO平均释放量为101.25 mg/m3;阴燃过程中CO呈现持续性释放状态,CO2呈现间歇性释放状态;燃烧时间对CO2和CO释放量存在显著性影响,但CO2和CO释放量不存在相关关系;不同含水率下,CO2释放量呈现显著性差异(P ? 0.05),但CO释放量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  根据阴燃中的温度和气体变化,阴燃在14 h 后出现向明燃转化的趋势,但由于土壤中可燃物含量下降,最终未转化为明燃;由于含水率升高导致土壤氧气含量下降和热量损失增加,因此CO2释放量降低;在含水率20% ~ 40%的条件下,阴燃均可以维持蔓延传播,因此CO释放量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