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远洋鱿钓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该渔业极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我国远洋鱿钓渔业,本文结合脆弱性理论和方法,从气候与环境、物种、社会经济三大方面建立了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法、解释结构模型(ISM)法以及交叉影响矩阵相乘(MICMAC)法对影响指标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鱿鱼渔业资源是最核心的因素,对我国远洋鱿钓渔业脆弱性起决定性作用;科技投入、政策与管理、捕捞强度是最具影响力或驱动力的因素;我国远洋鱿钓渔业脆弱性指标可分五大类,要把重点放在关联因素、调整因子和驱动因素上,其次为依赖因素,自主因素无需过多关注。研究认为,除渔业资源外,脆弱性系统可分为四个层级,长期监控L3和L4层指标,重视L2和L3层的指标,针对性地调整L1层指标,是保持我国远洋鱿钓渔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该研究不仅能识别影响我国远洋鱿钓渔业脆弱性的关键因素,同时可为远洋鱿钓渔业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为脆弱性实证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金枪鱼延绳钓船船长及服务航速与钓钩数量的匹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枪鱼延绳钓船的主要性能参数航速及其主尺度船长与钓钩数量有着密切关系,它们之间的匹配将直接影响渔捞效果和经济效益。作者对金枪鱼延绳钓船的船长、航速与钓钩数量的匹配予以论述,并对深冷型远洋金枪鱼延绳钩船给出了具体的计算表达式。其结论可供渔船设计时参考,其计算表达式可作为深冷型远洋金枪鱼延绳钓船技术经济分析及船型论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世界远洋渔业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世界各国对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以及劳动力等问题日益重视,远洋渔业发展正处于新的变革时期。通过研究近年世界各远洋国家在渔船、产量、加工贸易等方面的变化,总结出世界远洋渔业发展特点:主要渔业国家远洋减船趋势十分明显、投资领域和投资主体扩大并呈多元化、国际远洋渔业海外基地数量增加且竞争激烈等。在全球渔业资源分配不均的形势下,远洋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进展继续加快,结合目前各国远洋渔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及方向,分析世界远洋渔业的发展趋势:各国无论是在渔船数量、生产规模,还是投资范围、投资主体、海外基地建设等方面,走向属地化和规范管理,各国应对全球渔业资源衰竭的举措更加有力;产品可追溯、标准化体系等成为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4.
一、概况 随着近海捕捞力量的高度发展,各沿岸、近海区域的渔业资源捕捞过度,沿海国家相继制定200浬专属经济区,限制在本国的近海捕捞活动范围、数量,由于公海中有大量生物资源可开发,使得捕捞业转向深海和极地水域,且探鱼、集鱼、捕鱼技术进一步发展,远洋捕捞业向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80年代以来,世界先进国家的渔船、渔机和渔具达到高度水平,向大型化、机械化和自动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的3个阶段。从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作业渔场3个方面介绍了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状况,对中国产鱿钓渔业目前的生产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并对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部前不久印发了《关于加强远洋鱿钓渔船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对远洋鱿钓渔船实施总量控制管理制度,从总量控制、规划渔场、限制船数、优化布局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远洋鱿钓渔船管理.  相似文献   

7.
为挖掘“商薯19”的增产潜力,以商洛市农户常用的竖插法为对照,采用单株水平扦插法、双株水平扦插法栽培“商薯19”。结果发现双株水平扦插法总产量最高(3 037.81 kg/667 m2),与竖插法产量(1 838.7 kg/667 m2)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统计不同扦插方式的大、中薯数量、产量及大、中薯率发现,双株水平扦插法主要通过增加大薯产量和中薯数量来达到增产效果。双株水平扦插法能够同时适应生产淀粉和鲜食的需求,有必要进一步试验、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充分开发和利用远洋资源是缓解舟山渔场近海资源短缺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文章在阐述植物工厂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发展远洋船用植物工厂的必要性,展望了舟山远洋船舶引入植物工厂的应用前景,分析了植物工厂在远洋船舶上应用面临的问题,如初期建设投入成本较高、经济效益问题等,并提出研究新型材料、加强政策扶持、借鉴成功经验等对策,以期推动舟山远洋渔业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东海近海及远洋野生捕捞水产品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膳食风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Pb、Cd、Cr和As 4种重金属在东海渔场野生捕捞水产品中均有检出,浓度范围从大到小依次为Pb(0.15~1.10μg/g)、Cr(ND~0.62μg/g)、Cd(0.10~0.36μg/g)、As(0.02~0.13μg/g);4种重金属在远洋捕捞水产品中也均有检出,浓度范围从大到小依次为Cr(0.51~2.30μg/g)、 Pb(0.003 0~3.000 0μg/g)、 Cd(0.08~0.24μg/g)、 As(ND~0.030 0μg/g)。通过食用安全性评估发现,远洋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低于东海近海水产品,主要贡献污染物为Cr和Cd,但近海与远洋海产品的膳食健康风险相差不大,且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5.0×10-5。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地我国北太平洋远洋拖风渔船型进行了全局优化,同时对模拟退火算法的全局最优机理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了与局部搜索算法--模矢搜索法进行比较的算例。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由螺旋桨激起的渔船船体振动的预报以及软件设计思想。算例表明,该程序实用,稳定,有效。  相似文献   

12.
基于VMS的我国捕捞渔船出海时间与航程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海捕捞渔船在各渔场的出海时间与航程量化数据是渔业管理中的参考信息,本文根据船舶监控系统2018年2.5万余艘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12.87亿条船位数据,利用渔场格网与渔船轨迹的拓扑关系,设计了捕捞渔船出海累计时间与航程计算方法,统计出累计时间3439 万h,累计航程25512 万km,分析结果显示:各省出海作业渔船主要分布在其沿海附近渔场,累计时间和航程近海高于远海。辽宁省、山东省、浙江省、广西区的捕捞渔船的累计时间值存在两个峰值与谷值,辽宁省、山东省两省与浙江和广西区相比1~3月累计时间明显偏低。量化方法与统计结果可辅助于渔业限额捕捞管理。  相似文献   

13.
卫星数据可以准确获取实时船位,但不能直观反映渔船作业期间动态分布及其渔船类型。为了解北太平洋公海渔场分布及其渔船类型,基于2019年3—12月北太平洋渔船卫星数据及同期北太平洋围网渔船和鱿钓渔船的实际生产数据,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中的热点分析(hot spot analysis)方法,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叠加验证,分析探讨渔船作业的动态分布变化及其识别情况。结果表明: 2019年北太平洋渔船作业主要分布于37°—44°N、154°—176°E;多数渔船在主要作业分布区域内先从西南移动至东北,再折返至西北,9月及之后再折返至西南方向;热点分布与实际鱿钓渔船作业点重叠率达83.7%,冷点分布与实际围网渔船作业点重叠率达78.1%。通过观察各月渔船分布整体轨迹变化,初判其热点分布应为鱿钓渔船,冷点分布应为围网渔船,但仍可运用其他技术手段或数据进一步验证及提高重叠率,如夜光遥感技术或结合渔船的水上移动业务标识码(maritime mobile service identifier,MMSI)对应验证渔船类型。该方法基于卫星渔船数据与生产数据直观展示渔船作业动态变化及两者重叠程度,可初步探索在研究区域中渔船的分布变动与渔船类型,为渔业可持续化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渔船总振动的预报方法及程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渔船总振动的预报方法,编制了预报程序。该程序准确、有效、方便、简明,在渔船设计中使用该程序,将最大程度地避免有害振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海洋捕捞业是我国渔业能耗和CO2排放的主要领域,捕捞渔船的节能减排水平低,潜力大。总结了我国海洋捕捞渔船能耗及排放现状,分析了生物柴油的特性及作为渔船代用燃料的优缺点,根据海洋捕捞渔船动力装置的特点提出了掺混生物柴油需对柴油机做出的改进措施,对捕捞渔船柴油机掺混5%体积分数的生物柴油的节能减排效果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海洋捕捞渔船柴油机掺混5%的生物柴油将导致每船每年平均减少1 371元左右的燃料费用和2 000元左右的维修费用,但需付出较高的船舶改造成本;若我国所有的海洋捕捞渔船柴油机都添加5%的生物柴油,每年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近13.4万吨,按目前国际上的碳交易价格计算,每年将产生400多万元的社会环境效益。生物柴油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环保性能显著,具有良好的减排效果,可以促进我国海洋捕捞渔船的节能减排和国家减排目标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一种使用北斗船位数据提取灯光罩网渔船的作业状态特征的方法,选取桂北渔36288、61999、62666和68209四艘灯光罩网渔船2017年的北斗船位数据,使用阈值综合判别的方法判断渔船作业的状态,通过航速、水深和时间区间的阈值判别渔船作业状态的船位点,利用船位分析软件(AST)提取渔船的作业天数、作业日期、作业时长以及对应的作业位置信息,并与实际填写的渔捞日志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提取的结果和实际记录的结果误差较小,其中作业天数每月差值在0~3 d以内;对应的作业日期准确率在94.45%以上;作业时长每日最大误差不超过2.4 h,最小误差为0 h,总平均误差为1.49 h,且提取的作业时长和渔获率存在明显的显著性差异,相关系数r=0.512(P0.01);作业距离差值较小,总体在50 km以内。因此可以确定,本研究根据北斗船位数据提取灯光罩网渔船作业状态特征的方法可靠,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和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通货膨胀与年度使用费用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渔船营运费中各项数据的内容和变化规律,研究了通货膨胀对钢质渔船经济寿命的影响,提出了在消除通货膨胀影响的基础上以获得较准确的渔船经济寿命的计算方法,作为对文献[1]在分析影响渔船经济寿命方面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削减过剩的捕捞能力以养护和管理渔业资源,这也是国际渔业管理的普遍趋势。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我国实施渔船削减计划的必要性,即: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捕捞能力过剩,可作业的海域面积缩小。并就如何实施该计划,提出了以下建议:(1)调整渔业产业结构;(2)严格执行控制捕捞强度的政策;(3)实施渔船报废制度和回购计划。  相似文献   

19.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削减过剩的捕捞能力以养护和管理渔业资源,这也是国际渔业管理的普遍趋势。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我国实施渔船削减计划的必要性,即: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捕捞能力过剩,可作业的海域面积缩小。并就如何实施该计划,提出了以下建议:(1)调整渔业产业结构;(2)严格执行控制捕捞强度的政策;(3)实施渔船报废制度和回购计划。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海区海洋捕捞渔船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有关南海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状况资料,对1979-2013年南海区(广东、广西、海南)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吨位、主机功率的总规模以及主机功率结构、作业类型结构的变迁和现状进行评价分析。2013年南海区海洋捕捞渔船总计81 647艘,156.6万吨,其中机动渔船78 671艘,382.3万千瓦;机动小型渔船数量最多,超过75%,早期增速快,近十年较为稳定;大型渔船数量极低,增速缓慢,目前仍不足0.6%;中型渔船较为稳定;刺网作业渔船数量最多,拖网渔船次之,各类型渔船均已从增长期进入调控管理期。南海区捕捞渔船目前存在总体规模过大、数量结构上小型渔船偏多、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压减捕捞渔船总体规模,在结构上重点压减小型渔船,适当保留大型渔船规模,同时应进一步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压减小型渔船拖网、刺网作业,积极发展钓捕,适当发展围网和深水拖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