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花生高产原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从播种出苗到结荚前,主要是确定每亩株数,初步建成营养器官和产量器官,进入结荚后才形成产量,因此,结荚期和饱和果期称为花生的产量形成期。花生产量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花生是一种光合效率较高的C3植物,相同条件下,其单叶光合速率高于多数C3植物而接近于某些C4植物,但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在选用我国北方历次花生品种更替的12个品种中在高产条件相同规格种植,品种间经济产量差异显著,当代主推中间型品种平均比早期栽培的龙生型品种高产38%。从生理上分析,决定花生高产的因素是,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分配系数和产量形成期的长短。  相似文献   

2.
海阳市花生高产创建工作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海阳市花生高产创建的实际分析了花生品种、栽培方式及病虫害对高产创建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解决途径,为今后花生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沙湾县是花生之乡,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我县花生单产一直在中产水平徘徊。几年来我们分别进行了品种、栽培密度、施肥等实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摸索出适合我县花生高产栽培的几项关键技术措施。一、品种选择选用高产、优质、抗病的中晚熟品种,如鲁花9号、鲁花11号、豫花15号等,要求选用高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4.
花生栽培如果不科学、不规范会导致花生空产量低、空壳率高、经济效益低。为了提高花生产量,应加大高产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必须要大力推广花生高产栽培以及病虫害的防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本文主要探讨花生高产栽培和病虫防治的措施、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辽宁地区花生种植历史悠久,其是辽宁地区重要的植物油来源,其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水稻和大豆。花生不仅是辽宁地区人们主要的食用植物油之一,更是辽宁地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只要大力推广高产栽培花生技术,才能使农民的经济稳步发展,种植花生的品种和管理水平会影响到花生的产量,为了提高辽宁锦州的花生产量,本文结合辽宁地区花生的生产特点以及地理环境特点,对辽宁地区的露地花生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1准备工作1.1品种选择辽宁锦州地区因为地处高纬度地区,所以需要种植抗逆性  相似文献   

6.
张平  陈新平 《河南农业》2023,(36):60-61
花生是豫东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介绍豫东地区花生栽培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花生品种选择、合理轮作与整地、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收获储存等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分析了高产高效栽培的产量效果。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莒南县花生的产业发展优势,通过连续几年对优良花生品种进行高产栽培的试验,总结出出口型花生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着重对出口型大花生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配方施肥、化控和防病治虫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做到了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8.
1选用高油高产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高油花生品种籽仁的含油率高于其他品种,目前,我国高油花生品种油分含量指标为55%以上,已经通过审定(或鉴定)的高油花生品种有冀花4号、中花5号、豫花15号和远杂9102等新品种,其中,冀花4号、豫花15号和远杂9102适合在我国北方花生产区大面积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花生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被农民广泛种植。但实际花生种植过程中,受制于实际选种、具体种植面积以及种植管理等条件,其生产产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夏直播花生产量,力求在短期内栽培出强壮的花生苗,全面达到花生高产,加强提高夏直播花生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夏直播花生配套高产栽培过程中种子选取、播种过程、田间管理以及病虫防治等环节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望对未来夏直播花生配套高产栽培工作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土壤选择、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实行轮作、大蒜套种花生、大蒜直播花生、春花生栽培、麦茬花生栽培等方面总结了兰陵县各类模式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谷子花生不同间作方式对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选用农大8号和晋花10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谷子单作(T1)、谷子花生2:4间作(T2)、谷子花生3:3间作(T3)、谷子花生4:2间作(T4)、花生单作(T5)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①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下谷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SPAD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有所下降。②对于叶绿素荧光参数,间作谷子叶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相比较单作均有显著提高,PSⅡ最大量子产量变化不明显。③对于产量指标来说,间作谷子产量相比较单作得到提升,而由于高位谷子遮阴,导致花生通风透光性较差,抑制了花生的生长发育,使其处于间作劣势,但间作处理总体仍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其中T2处理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间作谷子栽培及高产稳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edible vegetable oil in China is prominent, and the self-sufficiency rate is less than 35%. Peanut has a very outstanding status in ensuring the security of edible oil and food. The emphasis of increasing peanut yield should be the improvement of pod yield per unit area, because the total yield of peanut has not increased as required. This is attributed to mainly two factors-low increase in the crop productivity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land for grain and cotton crops. For traditional double-seed sowing pattern, it is difficult to further increase the peanut yield due to the ser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pulations and individuals and the declining population quality under high-yield conditions. Single-seed precision sowing was proven to be a new way to increase the economic coefficient(economic yield/biological yield) with the basic stability of the total biomass, which could make plants distribute evenly, reduce the competition among individuals and attain the full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single plan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increasing peanut yield by single-seed precision sowing, the effects on the ontogenetic development(plant character,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nutrient utiliz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population uniformity and photosynthesis, source-sink relationship and yield composition) wer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is study reports establishment of the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system with the key technology of single-seed precision sowing and the supporting technology of fertilizing and management. We anticipate its wider applic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eanut yield.  相似文献   

13.
论作物高产的遗传基础及实现产量突破的技术与途径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论述了作物高产的遗传基础及其技术途径,认为作物理想型有利于提高群体光合产量,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形态基础;利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互作关系将是获得作物理想型的一个可能的途径。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已将C4作物的高光效基因和转化高效基因导入C3作物,该方向的研究将可能获得作物产量的跨越式提高。另外,筛选具有高光效或耐光抑制特性的种质资源材料,也是进行作物高产育种的重要基础。就小麦而言,穗分化特性的改良也是提高其产量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花生除草地膜对田间杂草防除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广东省花生主产区进行花生除草地膜覆盖栽培试验,探讨了该地膜对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耕作制度的花生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花生除草地膜适用于广东省各花生主产区,且产量平均增加28.93%;花生除草地膜对水旱轮作田和旱地的杂草防除效果略有不同,其中对水旱轮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达80%以上,对旱地杂草的防除效果高达90%以上且防效稳定;在前茬作物为水稻或蔬菜的花生地,花生除草地膜对田间的防除效果均达到80%以上,但要注意控制多年生杂草。  相似文献   

15.
辽宁花生可持续生产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辽宁省重要的油料作物,近年种植面积达40万hm2,成为辽宁省第三大作物。主要分布在辽西北的阜新、锦州、葫芦岛、朝阳、沈阳、铁岭等地区。辽宁省花生生产具有自然环境、栽培技术、花生品质和经济效益优势。目前,花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产水平低,主栽品种混杂退化,新的优良品种应用面积小,高产栽培技术未能普及,专用花生品种未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实现辽宁花生可持续生产的对策是加快花生新品种选育和更新,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和绿色花生生产技术,建立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以及研制花生加工品等。  相似文献   

16.
稳得高301生态肥在花生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豫花 14为供试材料 ,研究稳得高 3 0 1生态肥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合理施用稳得高 3 0 1生态肥料 ,能促进花生生长发育和植株干物质积累 ,增加根瘤数和结果数 ,增大花生叶面积指数 ,提高花生光合效率、产量和经济效益。施用稳得高 3 0 1生态肥比对照增产 8.40 %~ 2 0 .17%,最适施肥量为 75 0kg/hm2 。  相似文献   

17.
花生是我们常见的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不仅具有滋养补益的功效,更有助于 延年益寿,近些年,随着对花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种植能够做到高产量、高质量成为了困 扰农民生产的主要问题。本文研究了花生的高产栽培技术,从种植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对地的 合理施肥、播种要求以及田间管理、收获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花生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能为农民 种植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些经验帮助。  相似文献   

18.
花生应用BN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花豫 14为供试材料 ,研究BN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生长发育的效果。结果表明 :喷施BN使花生单株分枝数增加 0 .9~ 2 .0个 ,结果枝数增加 0 .5~ 1.6个 ,单株饱果数增加 2 .5~ 3 .0个 ,单株粒数增加 2 .4~ 4.5个 ,百粒重增加 0 .8~ 2 .6g ;喷施BN可以增大花生叶面积指数 ,提高光合效率 ,为花生高产奠定基础。喷施BN比对照增产 6.66%~ 12 .61% ,最适宜浓度为 6mg/kg。  相似文献   

19.
苗期干旱及复水对花生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揭示苗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后复水对花生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花生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防雨棚池栽法,对比分析花生苗期不同程度的干旱及复水处理下花生光合速率、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花生苗期干旱,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降低,干旱持续时间越长降低越明显,复水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能较快恢复,产生一定的补偿效应;同时苗期干旱导致花生耗水量减少,且干旱程度越重耗水量越小;但水分利用效率并不随耗水量的减少而降低,干旱5 d处理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对照次之,干旱15 d处理的最低。【结论】苗期适度干旱可减少花生的耗水量,提高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对花生光合性能与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青花5号花生品种为材料,在田间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系统研究了不同播期对花生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花生功能叶片光合性能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叶面积系数、叶绿素SPAD值、净光合速率、产量均以4月30日和5月10日播种的较高,过早和过晚播种均不利于功能叶片光合性能和产量的提高。研究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5月上旬是花生获得高产的最佳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