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五大连池市是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之一,是全国商品粮大县。大豆播种面积每年都占总播种面积50%以上。以前大豆顶枯病在当地只零星发生过,而1998年大面积发生是近几年来所没有的。全市在太平乡、四平乡、和平镇、建设乡、团结乡、双泉乡、五大连池镇都有发生,面积...  相似文献   

2.
伊茂元 《植物保护》1965,3(6):234-235
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宝泉岭农场,在黑龙江省蘿北县境内。主要栽培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其它尚有谷子、水稻、蔬菜、果树等等。这个地区病虫害的发生是较严重的。经调查共有病虫害达184种(其中病害113种,虫害71种;另有鸟兽害8种)。危害最严重的是小麦赤霉病、小麦黑颖病、小麦颖枯病、小麦根腐病、大豆褐斑病、大豆褐纹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玉米黑粉病、玉米褐斑病、稻  相似文献   

3.
杨立群  于恒纯 《植物检疫》1993,7(6):441-442
1992年6~8月份,我们对黑龙江省大豆产区的9个县和哈尔滨市郊进行了病害调查。在阿城、尚志、宾县、巴彦绥化、哈市郊的大豆地块调查中发现一种病害,经鉴定为大豆靶点病 Corynesporacassicola(Berk.et Curt.)Wei。据资料记载此病在国外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感病品种发病严重时可减产18%~32%。近年有资料表明,此病在吉林、山东、四川等省均有发生,在黑龙江  相似文献   

4.
大豆壳针孢菌侵染引起的大豆褐纹病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导致叶片提早10~15天枯黄脱落,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减产。1990~1995年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发生面积达100%,一般地块病叶率50%以上,严重地块95%以上,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此,作者于1990~1995年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豆疫霉根腐病和大豆种质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大豆疫霉根腐病在中国的发生区域逐渐扩大,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是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同时也存在其它已知生理小种和新生理小种。不同大豆生态区之间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差异显著。在总体上,中国大豆种质的抗病性不强,长江流域大豆中抗病种质比率最高,其次为黄淮海流域种质,而东北地区抗病种质较少。按省归类,大豆种质抗性由强至弱依次为河南、江苏、湖北、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吉林和黑龙江选育推广品种中,感病品种分别高达80%和73%;在462份大豆品系中,也表现出南方材料抗病性高于北方材料的趋势;地方品种中感病类型也高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6.
豆黄蓟马在讷河市发生严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讷河市地处松嫩平原北端 ,土质肥沃 ,是黑龙江省大豆、小麦主产区 ,以盛产“两豆一麦”(大豆、土豆、小麦 )而闻名 ,每年大豆种植面积在 18万hm2 以上。近年来 ,豆黄蓟马 (学名莉黑毛蓟马ThripsnigropilosusUzel)在讷河市大豆田发生逐年加重 ,特别是 1999、2 0 0 0年发生面积都超过 12万hm2 。豆黄蓟马从大豆出苗到结荚期都可发生危害。成虫和若虫均危害大豆嫩叶、嫩芽及生长点 ,以大豆苗期危害严重。发生重的地块有虫 10~ 50头 /株 ,一片叶背面有虫多达十几头。大豆幼嫩叶片被害后 ,叶皱缩变形 ,扭曲 ,叶色褪绿…  相似文献   

7.
谢明全 《植物保护》1989,15(5):59-59
大豆菌核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主要大豆产区都有发生。1985—1986年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呼盟、兴安盟发病率达30%左右,平均减产15%,严重地块基本绝产。1987年我所大豆普遍发病,病株率达22.3%;与向日葵毗邻田的发病率达75.4%,减产55%左右。  相似文献   

8.
大豆花叶病在新疆发生普遍而严重,1983和1984两年调查,全疆主要大豆产区几乎都有发生,一般发病率达40—100%,严重地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经鉴定,新疆大豆花叶病主要由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所致。1983—1984年,我们对此病在新疆的发生、流行及防治等进行了研究。 一、症状 根据对种传病株和田间病株的调查,新疆大豆花叶病主要有以下二种症状类型: 1.疱疹花叶型:病苗单叶叶缘波状,叶  相似文献   

9.
大豆花叶病种子带毒及介体传播在流行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植株的生育时期,对大豆花叶病的发展程度和危害性,有明显的影响。单叶期最感病,抗性随着生育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单叶期潜育期最短、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开花、结荚期后感病,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大,黑龙江省大豆田出现的蚜虫中,大豆蚜、桃蚜、玉米蚜、棉蚜均能传播SMV,蚜虫最早出现于6月上中旬,高蜂为7月中下旬,大豆花叶病田间传播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以后,8月为传播盛期,观察圃病害传播初期,病株有明显的梯降分布。与对照区呈鲜明对比,说明除早期形成的病苗外,没有其他的自源侵染,病害传播距离不远,多数在5-15米内,少有超过25米的,垅间和逆风向传播距离更短,种子带毒形成的病苗,在流行中起主导作用。蚜虫传播发生晚,主要引起种子斑驳。  相似文献   

10.
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在黑龙江省发生普遍而严重。本试验是1974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习农场进行,有两种药剂防治效果很好。 试验用大豆品种为东农4号,5月5日播种,小区面积100平方米,两个重复。8月5日喷药,每亩用药液150斤。9月10调查,每小区调查中、上部100个复叶,分4级记载,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豆疫霉病发生危害及影响其发生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1995~1998年对黑龙江省大部分大豆产区调查明确,大豆疫霉病在黑龙江大豆产区的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有逐年扩大和加重趋势,田间发病率一般为3%~5%,严重达75%,甚至绝产。其发病严重原因除受品种抗病性的因素影响外,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多少及土壤积水时间的长短。此外,耕作、栽培方式、茬口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影响发病。大豆在整个生育期间都可受到疫霉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大豆疫霉根腐病调查与病原分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6年对黑龙江省东部和中部大豆产区23个市、县的大豆苗期疫霉根腐病进行了调查、研究,应用PBNIC疫霉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从牡丹江、穆棱、林口和佳木斯豆田具疫霉根腐症状的大豆植株上分离到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并从根腐病株上单独或与大豆疫霉菌同时分离到终极腐霉菌,研究进一步证实我国黑龙江省有大豆疫霉根腐病。调查发现,大豆疫霉根腐病和终极腐霉根腐病主要发生在土质粘重、土壤含水量高或易积水的田块。  相似文献   

13.
2004年采用混合生理小种,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对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进行灰斑病鉴定筛选研究,从中鉴定出钢9491-2、九三97-40、绥98-6074等22份抗灰斑病资源材料,并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抗性调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基地,年产量约70亿kg。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大豆播种面积逐年增加,据统计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163万hm~2,增加到2005  相似文献   

15.
大豆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春大豆产区主要病害灰斑病的发生和病害消长规律;在国内首次用自行筛选的一套鉴别寄主,鉴定出14个生理小种,明确了黑龙江省以及东北部分地区的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分布。为育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抗源材料,配合育种部门,在短期内选育出和大面积推广了一批抗病新品种,并提出大豆灰斑病药剂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经2012年和2013年大田试验筛选,选择对大豆胞囊线虫具有耐病性的大豆早熟品种Красноградская,以感病品种黑河52作对照进行了耐病机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胞囊线虫,接种后6、12、18、24、30 d,大豆耐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植株根内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略高于未接种的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受大豆胞囊线虫感染,耐、感大豆品种植株根内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都比同期的对照显著升高,且耐病品种POD活性始终高于感病品种,活性增高维持的时间比感病品种长。同时,PAL活性比感病品种高峰值出现的早。叶绿素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大豆胞囊线虫的侵染显著影响其光合作用,但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品种间变化规律不同。在接种后的12~24 d,无论耐、感品种叶绿素的含量与各自的对照相比都有所升高,而且耐病品种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种,24 d以后,感病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而耐病品种则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大豆霜霉病 Peronospora manschurica(Naum.)Syd.近年来在吉林省各地有日益严重和蔓延扩大的趋势。根据1960至1961年选择重点市县,调查发病情况,并征集全省六个地区的大豆种子,进行籽粒罹病率调查的结果,可以初步肯定,目前在吉林、舒兰、蛟河、永吉、长春、德惠、榆树、九合、农安、四平、东丰、白城、扶余、通化、辑安、延吉等市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子粒罹病率一般在10%左右,严重者20%,个别高达60%。大豆霜霉病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以往注意不够,根据调查结果,一般苗株发病,受害最为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大豆灰斑病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普遍发生,其中仅三江平原重病区就有400万亩,每年造成经济损失1.15亿元。本文通过大量调查数据,提出该病的严重性,分析了此病日趋严重的原因是重茬、迎茬栽培面积增加,种植感病品种和花荚期多雨。提出在低洼重茬田设观测点,当病株率达50%,叶片发病率达20%时喷50%可湿性多菌灵1000倍液,和合理轮作、选用无病良种等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杜广平  林春梅 《植物医生》1997,(4):15-15,14
大豆菟丝子的为害及防除杜广平邰连春李凤玉林春梅(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学校157041)(牡丹江市农技推广总站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料、饲料作物和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在我国主要产区黑龙江省东部宁安、海林、东宁、穆棱、牡丹江等市、县,由于大豆伴生性杂草———菟丝...  相似文献   

20.
1992~1995年进行了大豆灰斑病田疃小区接种试验,获得了病叶率、病荚率、病粒率及大豆产量的系统资料。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病叶率与病英率、病粒率之间及病英率与病粒率之间均呈直线相关 叶率、病英率、病粒率与产昨损失率之间亦呈直线相关,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拟合率在80%以上。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的抗生对这一相关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