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小麦品种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麦田遗传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效应,系统调查了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种群时序变化,并分析了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间作处理麦田中高峰期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百株蚜量均显著低于单作麦田,其顺序为:小麦单作北京837(7 422.0头)>与KOK间作(5796.7头)>与红芒红间作(5406.7头)>与郑州831间作(5291.7头)>与JP2间作(4493.4头)>与中四无芒间作(4 155.0头),且麦蚜由聚集分布趋于均匀分布;蚜茧蜂发生的高峰期,各间作处理麦田中蚜茧蜂的平均数量高于小麦单作田,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间作处理麦田小麦理论产量增加,与小麦单作处理差异显著(P<0.05).表明大田小麦品种间作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作物间作和挥发物释放的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推-拉”技术,可以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的控害效果,减少农药使用。然而,为了实现害虫防控的农药减施增效目的,不同施药器械施药结合生态调控技术对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新型自走式喷雾机和传统手动背负式喷雾器两种施药器械,分别对单作小麦、小麦豌豆间作、小麦豌豆间作+蚜虫报警激素反式-β-法尼烯(EBF),以及小麦豌豆间作+水杨酸甲酯(MeSA)等处理下施用杀虫和杀螨剂,系统调查分析四种处理对小麦产量、小麦蚜虫、红蜘蛛,以及相关天敌发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自走式喷雾机的施药速度显著高于手动背负式喷雾机。不同施药器械防治小麦害虫可以显著影响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单作田中,两种施药器械对荻草谷网蚜和瓢虫平均发生量无显著影响,自走式喷雾机施药处理的禾谷缢管蚜、红蜘蛛和天敌僵蚜的发生量显著降低。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田的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和红蜘蛛的发生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而瓢虫的发生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种药械施药情况下,间作+MeSA田小麦上僵蚜量均明显高于单作田。两种施药器械施药前,单作和间作+MeSA田红蜘蛛发生量较低;施药后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红蜘蛛密度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间作+EBF和间作+MeSA的两个处理在喷药后第二次调查才达到红蜘蛛数量低峰,而同期的单作处理红蜘蛛发生数量有明显回升。总之,小麦间作+MeSA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对于麦田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的防控效果和对天敌的吸引保护效果最好。对麦田喷药效率、对害虫防控效果和增加小麦产量综合评价,自走式喷雾机具有明显优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比传统手动喷雾器喷药可能对天敌寄生蜂有更强的非靶标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寄主植物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不同寄主植物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规律。[方法]在(23±1)℃、光照时间16h、相对湿度80%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组建了豌豆蚜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统计出种群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和周限增长率(λ)等种群动态参数。[结果]在蚕豆、豌豆、苜蓿、红豆草4种寄主植物上,豌豆蚜的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263 2、0.261 9、0.224 3、0.217 1。[结论]豌豆蚜在蚕豆上的适应度和嗜食性最好,并且繁殖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4.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是我国乃至世界麦区的重大害虫,不仅能传播病毒病,而且还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油菜Brassica napus是我国黄淮海麦区非常重要的与小麦间作的作物。本文主要研究了小麦与油菜间作对麦田主要害虫——麦长管蚜的优势天敌的生态效应。通过运用天敌总量、物种丰富度(S)、申农指数(Shannon's index,H′)、均匀度指数(E)作为多样性分析的综合指标,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对蚜虫天敌群落的影响。麦油间作处理对天敌总量、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92 ̄199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春麦区麦长管蚜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优势种群,占张家口坝上、坝下及承德麦蚜发生总量的94.75% ̄100%。有翅蚜迁入麦田的时期和数量是影响春麦黄矮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张家口坝上小麦黄矮病毒株系以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占绝对优势,张家口坝下及承德地区的株系种类较为复杂,除以GAV株系为主外,存在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及麦二叉  相似文献   

6.
间作对甜玉米田主要害虫与天敌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明确甜玉米间作不同作物对害虫的控制作用,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了甜玉米单作、甜玉米与绿豆、菜豆、甘薯或花生间作生境玉米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发生动态,并比较了不同生境亚洲玉米螟的为害情况。间作生境中捕食性天敌蜘蛛和瓢虫类群的个体数量均明显增加,其中甜玉米间作绿豆或甘薯生境蜘蛛类群增长21%以上,瓢虫类群增长83%以上,显著高于甜玉米单作生境;不同生境间玉米螟赤眼蜂发生量差异不显著,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均达到86%以上。间作生境玉米生育期内亚洲玉米螟落卵量、斜纹夜蛾及玉米蚜发生量均与甜玉米单作无显著差异,但收获期甜玉米间作生境玉米螟为害率低于单作生境,其中以甜玉米间作绿豆生境最低,总蛀孔数和活虫数分别比单作生境下降55.72%和76.70%。表明间作不同作物对甜玉米田具有一定的控害增益作用。  相似文献   

7.
亢菊侠  杨林  兰文学 《植物保护》2021,47(5):164-170
植物病毒与介体蚜虫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前人关于植物病毒对蚜虫调控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病毒通过寄主植物对蚜虫的间接影响上,未见植物病毒对介体蚜虫适合度直接调控的报道。鉴于此,我们以麦长管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为试虫,以其传播的大麦黄矮病毒-GAV(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GAV,BYDV-GAV)为测试病毒,以全纯人工饲料加入BYDV-GAV病毒提取液饲养麦长管蚜4 d,使之在不接触寄主植物条件下获毒,然后分别在全纯人工饲料和无毒小麦叶片上继续饲养,直至死亡。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毒小麦叶片饲养条件下,与未获毒对照麦长管蚜相比,获毒后麦长管蚜生活史参数成虫历期和产仔天数显著降低,繁殖力显著增加;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净繁殖率、周限增长率显著增加,平均世代周期显著降低。在全纯人工饲料条件下,与未获毒对照相比,获毒后麦长管蚜仅成虫历期和产仔天数显著下降,而其他生活史参数及种群参数均无显著差异。说明BYDV-GAV使得介体麦长管蚜在小麦叶片上的适合度显著提高,这是由麦长管蚜与寄主植物互作引起的,而病毒对介体麦长管蚜的适合度无直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管蚜是京郊麦田的重要害虫。常在抽穗后大量繁殖危害造成千粒重下降。在蚜害损失年,小麦的减产程度与蚜量激增始期出现的早晚有关。据测定抽穗扬花期蚜量开始激增可减产14%,扬花后五天蚜量开始激增可减产8%。小麦上蚜量的增加表现为有蚜株及单株蚜量的增加,一般抽穗前以有蚜株增加为主;抽穗后一定时期以单株蚜量增加为主;二者的交接点是有蚜株率50%,百株蚜量300头左右,定为蚜量激增始期。麦田有翅蚜有4次迁飞高峰;第2次迁飞高峰以后即出现蚜量激增始期。根据翅蚜突增  相似文献   

9.
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结构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观察了麦长管蚜在小麦拔节期一成熟期种群结构的动态.结果显示,麦长管蚜在种群发展过程中世代重叠,内部组成结构是一个有翅型与无翅型、成虫与若虫并存的混合体;各组分占种群的比例不均等.并随着小麦生育期和麦蚜种群发展过程而变化.在小麦乳熟期,翅型和虫态结构的比例表现为有翅型高于无翅型.若虫低于成虫.在其他生育期,则有翅型低于无翅型,低龄若虫>成虫>高龄若虫.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内部结构的比例动态与小麦生育期关系密切,其组成结构特征直接反映了麦长管蚜种群的兴衰.  相似文献   

10.
新疆核桃-小麦间作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新疆核桃与小麦间作对麦田杂草种类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2—2017年对新疆南疆核桃-小麦间作、单作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疆麦区杂草有39种,隶属14科33属,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藜科为主;优势杂草有9种,分别是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Schur.、扁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 L.、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离蕊芥Malcolmia africana(L.)R. Br.、小蓟Cephalanoplos segetum(Bunge.)Kitam.、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与小麦单作田相比,核桃-小麦间作麦田杂草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2017年物种丰富度最高达27种,代表杂草优势集中性的Simpson指数则是小麦单作田高于核桃-小麦间作麦田,2013年高达0.32;核桃-小麦间作有利于麦田播娘蒿、苣荬菜和离蕊芥发生,但不利于萹蓄发生,其它5种优势杂草在间作和单作麦田的发生密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华北小麦穗期主要蚜虫种类及其生态位, 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蚜虫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五点式和棋盘式取样法系统调查了河北廊坊小麦穗期不同蚜虫种类的种群动态及其在植株上的分布, 利用生态位理论, 计算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和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 (Walker) 3种优势蚜虫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禾谷缢管蚜的时空生态位最宽, 其次为荻草谷网蚜和麦无网长管蚜, 其中禾谷缢管蚜的生态位宽度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 其他两种蚜虫呈下降趋势。不同蚜虫种类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 其中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的重叠度最大, 为2.073 0, 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重叠度最低, 为1.656 4; 随时间推移, 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增强, 禾谷缢管蚜与麦无网长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减弱, 而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竞争关系相对稳定。荻草谷网蚜是当地小麦蚜虫主要优势种群, 禾谷缢管蚜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 与荻草谷网蚜竞争激烈, 麦无网长管蚜时空生态位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油菜小麦邻作与小麦单作对小麦田节肢动物功能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在油菜-小麦邻作和小麦单作模式下昆虫群落的变化,为实际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方法]将小麦田和油菜田交界处设为0m,在距0m处2、4、6、8、16 m(包括0 m)处设立试验小区,记录节肢动物数量,计算主要特征参数.[结果]临近油菜的小麦上蚜虫丰盛度最低,主要天敌丰盛度最高;距离油菜0m处麦蚜亚群落稳定性较好;距离油菜0m处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稳定性最高,16m处最低;邻作小麦田昆虫群落稳定性高于单作小麦田;油菜-小麦邻作可以降低6m以内蚜虫种群数量,增加6m内捕食性天敌的数量以及4m内捕食性天敌的多样性.[结论]油菜与小麦邻作对于麦蚜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但控制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木醋液对绿豆萌发及寄主抗蚜作用的影响, 探讨木醋液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源农药的应用潜力, 本试验将木醋液原液稀释为500?1 000?2 000?3 000倍和5 000倍5个浓度, 通过浸种催芽法分析木醋液对绿豆种子萌发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同时用不同浓度木醋液浸泡的脱脂棉包裹绿豆苗根部模仿灌根, 在培养皿中接种蚜虫, 分析蚜虫繁殖力和存活率等抗虫指标?结果表明, 5 000倍稀释液能显著促进绿豆苗芽和根的生长, 处理后7 d, 根长和芽长较未处理对照显著增加19.65%和33.74%, 500?1 000?2 000倍稀释液处理的种子其发芽率?发芽势?芽长和根长与未处理对照相比显著降低?经5 000倍稀释液浸种和包裹根部的幼苗第二对真叶展开时, 叶片中的CAT活性显著增加了11.54%, MDA的含量显著减少了54.19%, 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了14.40%?500倍稀释液处理5 d的蚜虫存活率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33.33%; 2 000倍稀释液处理后蚜虫7 d内繁殖力显著提高了41.53%; 5 000倍稀释液对蚜虫存活率?繁殖力无显著影响?综上, 较高浓度的木醋液处理的绿豆苗喂食蚜虫可降低蚜虫存活率和繁殖力, 但同时也抑制绿豆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较低浓度木醋液促进绿豆萌发和幼苗生长, 但是对寄主抗蚜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禾谷缢管蚜对三个小麦品种幼苗保护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禾谷缢管蚜对3个小麦品种幼苗保护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XM800’(高抗)、‘Selkirk Yr27’(中抗)和‘兰天24号’(高感) 3种不同抗蚜小麦品种受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为害初期幼苗体内SOD、POD、PPO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禾谷缢管蚜为害后,在一定时期内3个小麦品种的SOD、POD、PPO 活性都呈上升趋势,且品种抗性越强,酶活力增加越明显;3个小麦品种之间SOD、POD、PPO 活性差异显著(p<0.05)。[结论] 3个小麦品种SOD、POD、PPO 活性变化的差异,基本反映了其田间抗蚜性的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在新疆莎车县分别比较研究了棉田与麦田间作不同条件下棉田几种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数量和益害比情况。结果表明:在麦收后前期(6月17日),麦 棉、麦 棉 麦、麦 棉 麦 棉3种布局方式棉田和3种麦棉比例棉田的增益作用要强于全棉棉田,控害效果明显。3种布局方式棉田和3种麦棉比例棉田与全棉棉田的天敌总数、瓢虫类天敌数量和两种益害比差异显著;3种麦棉布局棉田天敌总数分别高出全棉棉田104%、109.4%和113.8%;瓢虫类天敌数量分别高出全棉棉田137.4%、135.3%和173.4%。麦棉布局棉田中,麦 棉 麦 棉镶嵌式布局增益效果最好。麦棉比例1∶5以上、1∶1~1∶5及1∶1以下棉田的天敌总数分别高出全棉棉田79.1%、128.4%和121.2%;瓢虫类天敌数量分别高出全棉棉田108.7%、165.7%和176.2%;3种麦棉比棉田中,1∶1~1∶5的麦棉比例的增益效果最好。麦收后期(7月16日),麦田增益效果减弱,各类棉田天敌害虫发生趋于一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寄主植物对二斑叶螨解毒酶活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蔬菜寄主对二斑叶螨解毒酶活性的诱导影响,为叶螨的寄主适应性及叶螨对寄主的抗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将饲养在菜豆上的二斑叶螨分别转移到黄瓜、甘蓝和茄子上饲养3代后,测定包括菜豆在内的4种不同寄主植物对叶螨体内解毒酶系活性的诱导影响.[结果]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二斑叶螨体内解毒酶系活性差异显著.从菜豆寄主转养到黄瓜、甘蓝和茄子上后,后3个寄主上叶螨种群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显著下降,茄子上种群活性最低,菜豆种群是茄子种群的2.75倍;而后3个寄主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比活力显著上升,茄子种群最高,是菜豆种群的6.03倍.4种供试寄主植物的二斑叶螨种群中,在黄瓜寄主上羧酸酯酶(CarE)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寄主植物,CarE活性的高低顺序为黄瓜>菜豆和甘蓝>茄子,而MFO活性为黄瓜>茄子和菜豆>甘蓝.[结论]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可诱导二斑叶螨体内的解毒酶系活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这可能是二斑叶螨对寄主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7.
氟啶虫胺腈对麦蚜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两种麦蚜对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3地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状态(抗性倍数0.30~7.00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状态;麦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都处于敏感状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试验田50%氟啶虫胺腈WG对麦蚜田间防治效果药后3d为81.6%~88.0%,药后7d为79.2%~89.7%,明显优于对照药剂10%吡虫啉WP、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氟啶虫胺腈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作为轮换或替代药剂用于麦蚜的抗性治理。  相似文献   

18.
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 (Poppius)作为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被广泛用于多种温室害虫的防控。由于该天敌具有在植物组织内产卵的特殊习性,其卵的发育离不开植物,导致筛选适宜的产卵基质植物一直是其规模繁育的重要基础。豆科植物不仅可以作为绿肥和保护型生物防治的功能植物,而且还可以作为东亚小花蝽的适宜产卵基质。因此,本研究以产卵量、产卵持续时间、卵孵化时间、卵孵化率及净生殖力等为指标,在实验室内评价了豇豆、菜豆、大豆、豌豆、绿豆和花生6种豆科植物作为东亚小花蝽产卵基质的适合度。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在绿豆上的总产卵量和净生殖力最高,分别为72.0粒和59.5头,显著高于菜豆、大豆和花生;卵孵化率最高的是花生,为86.79%,但与绿豆并无显著差异;东亚小花蝽在6种植物上的产卵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在绿豆上卵的孵化时间最短,显著低于菜豆和花生。东亚小花蝽在绿豆上的产卵位置也优于其他植物,所以综合考虑绿豆为所试6种植物中东亚小花蝽的最适产卵基质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