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作物间作和挥发物释放的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推-拉”技术,可以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的控害效果,减少农药使用。然而,为了实现害虫防控的农药减施增效目的,不同施药器械施药结合生态调控技术对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新型自走式喷雾机和传统手动背负式喷雾器两种施药器械,分别对单作小麦、小麦豌豆间作、小麦豌豆间作+蚜虫报警激素反式-β-法尼烯(EBF),以及小麦豌豆间作+水杨酸甲酯(MeSA)等处理下施用杀虫和杀螨剂,系统调查分析四种处理对小麦产量、小麦蚜虫、红蜘蛛,以及相关天敌发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自走式喷雾机的施药速度显著高于手动背负式喷雾机。不同施药器械防治小麦害虫可以显著影响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单作田中,两种施药器械对荻草谷网蚜和瓢虫平均发生量无显著影响,自走式喷雾机施药处理的禾谷缢管蚜、红蜘蛛和天敌僵蚜的发生量显著降低。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田的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和红蜘蛛的发生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而瓢虫的发生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种药械施药情况下,间作+MeSA田小麦上僵蚜量均明显高于单作田。两种施药器械施药前,单作和间作+MeSA田红蜘蛛发生量较低;施药后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红蜘蛛密度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间作+EBF和间作+MeSA的两个处理在喷药后第二次调查才达到红蜘蛛数量低峰,而同期的单作处理红蜘蛛发生数量有明显回升。总之,小麦间作+MeSA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对于麦田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的防控效果和对天敌的吸引保护效果最好。对麦田喷药效率、对害虫防控效果和增加小麦产量综合评价,自走式喷雾机具有明显优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比传统手动喷雾器喷药可能对天敌寄生蜂有更强的非靶标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态茶园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4种不同类型生态茶园中昆虫群落进行调查,共发现茶树害虫50种,天敌45种;生态茶园与纯茶园相比,其昆虫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而优势度指数较低;昆虫群落多样性为梨茶间作>林窗式茶园>杉茶间作>纯茶园。茶园物种的多样性与它的稳定性紧密相关,多样性越强,其稳定性越好,害虫大发生的几率较小。  相似文献   

3.
对水蕹菜试验地进行为期5个月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蕹菜实验地生态系统内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为34种,其中害虫6种,天敌20种,中性虫8种,分别占整个群落的17.65%、58.82%、23.53%。物种丰富度15~22,生态优势度0.0981~0.2843,多样性指数1.7714~2.5654,均匀度指数0.6129~0.8634。群落动态分析,群落特征指数都有明显的时间变化。8月期间,生态优势度低,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高,群落结构较合理。从害虫与天敌的时间动态变化对比看出,拟水狼蛛、中华狼蛛等天敌对主要优势害虫柑橘全爪螨、桃蚜等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麦田遗传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效应,系统调查了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种群时序变化,并分析了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间作处理麦田中高峰期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百株蚜量均显著低于单作麦田,其顺序为:小麦单作北京837(7 422.0头)>与KOK间作(5796.7头)>与红芒红间作(5406.7头)>与郑州831间作(5291.7头)>与JP2间作(4493.4头)>与中四无芒间作(4 155.0头),且麦蚜由聚集分布趋于均匀分布;蚜茧蜂发生的高峰期,各间作处理麦田中蚜茧蜂的平均数量高于小麦单作田,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间作处理麦田小麦理论产量增加,与小麦单作处理差异显著(P<0.05).表明大田小麦品种间作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棉区夏玉米田害虫及天敌群落结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1997年7月8日至8月29日系统调查了夏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数量动态,并利用相对多度、丰富度、优势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析了其群落结构和动态。结果表明:(1)在棉区夏玉米田共有害虫和天敌59种,其中害虫24种,天敌35种。(2)截形叶螨为优势种,其优势度指数为0.6459-0.9924。(3)8月中旬以后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较大,分别为0.7327-0.9378和0.5242-0.6986;但此期以前,H′与J均较小,应注意防治。(4)害虫及天敌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在空间上的同域性均强,为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害提供了依据。最后分析提出了以保护利用天敌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麦田间作对麦长管蚜种群的生态调控作用。[方法]田间调查小麦单作田、小麦与绿豆、小麦与豌豆以8:2行距间作田麦长管蚜种群数量及其时间动态变化;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麦长管蚜对小麦、小麦与绿豆、小麦与豌豆不同组合气味的选择性。[结果]麦田间作不能影响麦蚜种群随时间动态变化曲线,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麦长管蚜无翅蚜和有翅蚜的数量。室内麦长管蚜无翅蚜和有翅蚜显著选择寄主植物的气味。当小麦与绿豆或小麦与豌豆组合时对麦长管蚜没有吸引作用。[结论]非寄主植物的气味对寄主植物气味起掩盖作用,干扰蚜虫的寄主定位,这可能是间作低于单作蚜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麦蚜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本试验探索了油菜小麦邻作模式以及小麦单作模式对麦蚜主要天敌发生的影响,以小麦和油菜交界处向两边各在0、2、4、6、8、16 m处设立试验小区,记录麦蚜主要天敌发生数量以及测定小麦株高、穗长、穗重、千粒重,揭示油菜小麦邻作模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菜的成熟,瓢虫逐渐向油菜小麦邻近处转移,且迁移的最有效距离为4 m;对邻作小麦田蚜茧蜂数量最高峰当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除最高的0 m(2009年)和4 m(2010年)处外,其他各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单作田各距离之间蚜茧蜂数量上的差异不明显;相比于小麦单作模式,油菜小麦邻作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株高、穗长、穗重、千粒重。总之,油菜小麦邻作模式有利于麦蚜主要天敌向小麦田转移,并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生物量。  相似文献   

8.
沙芥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沙芥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于2013年5月至2013年8月采用目测法和网捕法对沙芥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研究。记录了该田节肢动物共10目44科74种,共计4 080号。其中半翅目和鳞翅目个体数量较多,占个体总数的70%以上,膜翅目和双翅目的丰富度较高。沙芥田节肢动物季节动态变化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说明,6月节肢动物个体数量和物种数最多,8月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最大。将沙芥田节肢动物划分为不同的功能集团,并对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天敌集团在时间上的多样性指数较高,而害虫集团的个体数量在沙芥生长期各阶段均比其他集团高。其中,小菜蛾、黄曲条跳甲、桃蚜、萝卜蚜和甘蓝蚜为沙芥田的主要害虫,并在不同时期分别成为该田的优势种。本研究对了解沙芥田生态系统以及沙芥田害虫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种杀虫剂对麦田蚜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2种选择性杀虫剂吡虫啉、抗蚜威和一种广谱性杀虫剂氧化乐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选择性杀虫剂对麦田蚜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选择性杀虫剂的小区在农药持效期内麦蚜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低于空白对照区,高于氧化乐果处理区,而优势度和优势集中度高于空白对照区,低于氧化乐果处理区;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低于空白对照区,高于氧化乐果处理区,优势度和优势集中度高于空白对照区,低于氧化乐果处理区。选择性杀虫剂处理区瓢蚜比小于空白对照区和氧化乐果处理区,且有效期长达15-16d。根据害虫和天敌发生的特点及选择性杀虫剂的特性,提出了麦蚜的有效防治措施,即在麦蚜为害关键时期,每667m^2用吡虫啉1g(ai)或抗蚜威2.5g(ai)喷施1次,再利用自然天敌调控作用,即可有效控制麦蚜。  相似文献   

10.
陕西渭北的黄土高原是我国苹果的主要产区,该地区果园地形复杂,地面植被丰富,生产上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清除杂草。果园植物的种类对果园昆虫多样性有明显影响,果园生物多样性指数维持较高水平时害虫不易成灾。严毓骅和段建军及王大平研究表明,在苹果园保留夏至草,或间作苜蓿、三叶草、白花草木犀、百脉根等可提高天敌昆虫的多样性,有助于发挥天敌昆虫的作用。果园地面杂草覆盖度较高时,捕食性蜘蛛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也较高,可有效控制果园中的主要害虫。目前,关于黄土高原苹果园杂草多样性以及不同杂草对天敌昆虫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试验对陕西省黄陵县不同地形的苹果园地面植被进行系统调查,明确杂草种类及优势种,并对杂草群落与果园天敌昆虫群落相似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麦长管蚜种群消长与小麦植株游离氨基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小麦抗蚜品种冀保1号和感蚜品种中旱101不同生育期叶片和穗部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的测定,结合对田间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的系统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麦长管蚜种群消长和小麦氨基酸含量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甘氨酸、缬氨酸等10种氨基酸与麦蚜种群消长呈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感蚜品种中旱101叶片中缬氨酸、苏氨酸和甘氨酸与麦蚜种群相关显著,回归方程为y中叶=4.030+3.229x苏+1134.504x甘-79.458x缬;穗部的甘氨酸、缬氨酸与麦蚜种群相关显著,回归方程为y中穗=320.931+105.262x甘-33.528x缬。抗蚜品种冀保1号叶片中缬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与麦蚜种群相关显著,回归方程为y冀叶=-2.440+23.844x缬+8.010x谷-1.911x丙;穗部的甘氨酸、缬氨酸与麦蚜种群相关显著,回归方程为y冀穗=-235.666+20.245x甘+44.640x缬。综合分析得出:缬氨酸含量的高低可以作为评价小麦抗蚜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油菜小麦邻作与小麦单作对小麦田节肢动物功能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在油菜-小麦邻作和小麦单作模式下昆虫群落的变化,为实际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方法]将小麦田和油菜田交界处设为0m,在距0m处2、4、6、8、16 m(包括0 m)处设立试验小区,记录节肢动物数量,计算主要特征参数.[结果]临近油菜的小麦上蚜虫丰盛度最低,主要天敌丰盛度最高;距离油菜0m处麦蚜亚群落稳定性较好;距离油菜0m处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稳定性最高,16m处最低;邻作小麦田昆虫群落稳定性高于单作小麦田;油菜-小麦邻作可以降低6m以内蚜虫种群数量,增加6m内捕食性天敌的数量以及4m内捕食性天敌的多样性.[结论]油菜与小麦邻作对于麦蚜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但控制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13.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s one of the most cultivated crops in temperate climates. As its pests are mainly controlled with insecticides that are harmful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alternative practices such as intercropping have been studied for their potential to promote biological control. Based on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this study aimed to review the effect of wheat‐based intercropping systems on insect pests and their natural enemies. Fifty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were obtained from a systematic search of the peer‐reviewed literature. Results from a vote‐count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pest abundanc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intercropping systems compared with pure stands. However, the occurrence of their natural enemies as well as predation and parasitism rat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untry where the studies took place, the type of intercropping and the crop that was studied in the association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se results.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intercropping is a viable practice to reduce insecticide use in wheat production systems. Nevertheless, other practices could be combined with intercropping to favour natural enemies and enhance pest control. © 2016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4.
不同轮作模式下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动态和种群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作是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重要农业措施,为了明确青海省春麦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控制效果,采用田间大区试验法对生产中应用的6种轮作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其中小麦与马铃薯、油菜、蚕豆轮作两年或以上能有效降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土壤中的孢囊量减少39.31%~84.39%,单孢虫口数量减少73.21%~95.35%,虫口密度减少83.76%~97.82%;不同作物间,小麦与马铃薯或蚕豆的轮作效果(虫口密度减少74.39%~79.37%)显著优于小麦与油菜的轮作效果(虫口密度减少67.16%)。在同一地块相同条件下,种植油菜、蚕豆、马铃薯、小麦4种作物,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均能正常孵化,4月底土壤中的2龄幼虫(J2)量增加,5月上旬达到高峰期,5月中旬开始,土壤中的J2、孢囊量、虫口密度和单孢虫口数量均急剧下降,6月至7月份下降幅度小,趋于稳定;田间空孢囊率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急剧增加,7月份趋于稳定,8月份以前,4种作物田禾谷孢囊线虫的孵化动态和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一致,8月中旬,小麦田随着新孢囊脱落到土壤中,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开始上升,小麦收获后土壤中的孢囊量比播种前增加28.62%,虫口密度增加41.30%;而油菜、蚕豆、马铃薯田土壤中的孢囊量比播种前减少32.27%~48.36%,虫口密度减少70.91%~81.73%,8月中旬至10月份小麦田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极显著高于油菜、蚕豆、马铃薯田。  相似文献   

15.
麦长管蚜种群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6.
小麦叶片营养物质与抗麦长管蚜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小麦叶片营养物质与小麦抗蚜性之间的关系,观察了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在不同小麦品种上的选择趋性,测定其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并采用Branford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测定了不同品种小麦叶片总蛋白、韧皮部中游离氨基酸以及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麦长管蚜显著趋向于铭贤169、西农889与西农1376;在铭贤169、西农889和西农1376上的成蚜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显著大于中四-有芒、小偃22;西农889叶片的总蛋白含量最高,为2 822.04μg/mL,小偃22叶片韧皮部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铭贤169和西农889叶片韧皮部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 424.3、1 301.1 nmol·L~(-1)·g~(-1)DW;各游离氨基酸在相对抗蚜品种中四-有芒和小偃22中的绝对含量与其抗蚜性无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四-有芒、小偃22对麦长管蚜具有较强的抗性,植物营养在小麦抗蚜性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Cereal cyst nematode is a major pathogen in southern Australia costing $40 to $80 million in lost production each year. Our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ree chemicals applied with the seed in the drill row, viz. Counter (terbufos) granules, Vydate (oxamyl) as a seed dressing and Nemadi (ethylene dibromide), reduced Heterodera avenae damage and gave yield increases which are economical in the Australian wheat farming system. A plant assay of soil has been developed to assess potential damage by H. avenae before employing chemical control. Wheat yields 2 years after growing H. avenae-resistant Festiguay wheat were 0.4 to 1 t/ha higher than after other cultivars. Rotations with legumes alternating with wheat reduced damage from H. avenae. Wheat sown without cultivation (minimum tillage) resulted in less root damage from H. avenae and higher yields than when sown into cultivated soil.  相似文献   

18.
10个小麦品种(材料)对麦长管蚜的室内苗期抗蚜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室内苗期抗性。[方法] 在温室内采用每株小麦接种1头蚜虫的方法,测定了麦长管蚜在来源于3个国家的10个小麦品种上的发育历期(DD)、相对日均体重增长量(MRGR)和成虫日均产仔数(Rm),以此来确定不同小麦品种(材料)的抗蚜性。[结果] 应用多元方差分析,多目标综合判别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表明,麦长管蚜在‘Ww2730’、‘98 10 30’、‘Astron’上的适应性最差,这几个品种对其抗性最好,是可以利用的抗性品种(材料);‘98 10 35’、‘98 10 32’次之;‘Batis’对麦长管蚜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186Tm’,‘Xanthus’,‘Amigo’对麦长管蚜适应性较好,与作为对照的‘小偃 22’一样,抗性处在中间水平。[结论] 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抗蚜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