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全身性感染的慢性蚕病,主要传染方式是食下感染和胚胎传染两种,对蚕桑产业具有毁灭性的危害。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是繁育优品质蚕种,保障蚕业正常发展的关键。川渝地区科学的设定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治体系,有效降低了对蚕业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即微粒子原虫寄生而引起的蚕病。此病对蚕业生产和蚕种生产威胁很大。目前预防微粒子病主要方法仍是“微粒子病显微镜检查”。实践证明“镜检”对家蚕傲粒子病防治,尤其是杜绝胚种传染,是一项很有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肖凯 《四川蚕业》2014,(3):42-42
<正>蚕种是重要的蚕桑生产资料,是蚕茧高产稳产的基础。蚕种生产是一项技术性强、生产环节多、劳动密集型、过程复杂的产业。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以通过胚种传给下一代,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疫病。在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防控是生产优质蚕种的基础和关键一环。根据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规律,结合近几年我市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供蚕种生产者参考。1传染规律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孢子寄生家蚕  相似文献   

4.
浅谈微粒子病壮蚕期食下感染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衡志忠 《四川蚕业》2012,40(2):29-31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经验教训,分析了蚕种生产统计资料,提出了壮蚕期防治微粒子病食下传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武安 《四川蚕业》2010,38(2):56-57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孢子寄生引起的传染性蚕病,它既可以通过食下传染感病,也能够通过胚种传染给下一代蚕,微粒子病防治是蚕种生产的重要工作。广安区蚕种场作为四川较早的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场,在微粒子病防治上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笔者通过我场建场50多年来的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剖析,来探讨微粒子病在蚕种生产上的发病趋势、形成原因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苏建 《四川蚕业》2014,(2):31-33
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对蚕种生产的危害较大,是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主要对象。原蚕区是我省一代杂交种繁育的第一车间。根据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并结合蚕种生产实践,简述了原蚕区综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苏政荣  何安蓉 《蚕学通讯》2003,23(2):59-60,62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蚕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严重威协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业生产的发展.为此,蚕业工作者采取了多种防微措施,以求减少家蚕微粒子病对蚕业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粒子病是我省主要蚕病之一,近年因微粒子病而淘汰的蚕种直接损失20万元以上,因微粒子病而导致蚕业的损失难以估计,该病的传染途径有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因此对母蛾进行微粒子的检验以淘汰病卵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我们历年来都  相似文献   

10.
凌荣 《广东蚕业》2010,44(2):4-8
本文针对近年来广西蚕桑发展迅猛,蚕种需求量大幅增加,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率有所上升,蚕种场在蚕种生产过程中,应从消毒防病体系、蚕种安全生产体系、质量监督体系等方面,构筑微粒子病防治工程,消灭传染源,防止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达到防治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目的,生产无毒优质蚕种。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虫经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而使蚕感染 病的一种毁来性传染病,自1995年秋以来,该病在德清蚕区有所蔓延、扩散,局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危害。宵仅影响蚕种计划的安排,而且威胁蚕桑生产的安全和蚕种的生存发展,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为此,我们在总结各场近年来防微经验教训及学习兄弟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防微”技术,即采取以桑叶全龄浸渍消毒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和蔓延,下面就桑叶浸渍消毒对微粒子病防治的效果及有关标准和注意问题,谈谈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2.
家蚕微粒子病是危害蚕种生产的主要传染性蚕病。为综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江苏蚕种行业多措并举加强蚕种生产过程控制和蚕种产品质量检疫,较好地维护了丝茧生产安全。但近年来由于蚕种生产方式、生产人员、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变化及野外昆虫消长等因素,家蚕微粒子病对江苏蚕种生产的危害依然严重。本文就规范蚕种质量检疫,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虫经食下和胚种传染而使家蚕感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对蚕种生产威胁很大。为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1992年以来,我们接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对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的研究。通过研究,总结适用原蚕生产防治微粒子病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邱全洪 《蚕学通讯》2003,23(2):61-62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孢子原虫感染家蚕而引起的传染性蚕病 ,其传染途径为食下传染和胚胎传染。蚕种母蛾检疫是防止蚕种微粒子病胚胎传染的主要手段 ,其结果的真实性 ,关系到蚕种生产者、使用者的利益。因此 ,提高微粒子检出率 ,客观反映蚕种微粒子病毒率 ,是维护蚕种供需双方合法权益和保障蚕业生产安全的需要 ,也是业界人士探讨的课题。笔者根据工作实践 ,就此进行简略分析 ,提出相应的措施。1 影响检出率的因素1 .1 样本的代表性样本的代表性 ,包括样本的随机性、充足性和真实性 ,它是检疫结果是否真实可靠的前提。母蛾抽样必须做到随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家蚕微粒子病对我市蚕业生产危害较大,严重影响了蚕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了蚕农和蚕种场的经济效益.为了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确保蚕种质量,提高蚕农和种场的经济效益,我场在1997年春制定了一系列防微措施,展开了一场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歼灭战.由于我场的蚕种生产主要在农村原蚕队,农村饲养点多、面宽,饲养环境差,养蚕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蚕室蚕具消毒困难、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家蚕微粒子(N.b)的危害 家蚕微粒子危害很大,各个阶段都可能经口或胚种传染上。而蚕种制造是防止、消除家蚕微粒子(N.b)的重要环节。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十八世纪曾使发达的欧洲蚕业趋于毁灭,国内近几年此病危害严重。家蚕微粒子病,给我省蚕桑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建国后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经下传染和胚胎传染而寄生子蚕体内所造成的一食种传染性病害、该病对蚕桑生产影响极大,轻则降低养蚕收入,重则全部失收,并严重威胁着蚕种生产,是一种列为国家检疫对象的蚕病。解放前,江苏省家蚕微粒子病危害严重,使农村蚕茧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建国后,在政府领导下,成立了蚕种监管机构,强化了蚕种检验,实行全部袋蛾集中镜检,坚决淘汰超毒蚕种,不断提高合格毒率标准,并制定了防微措施,落到实处,杜绝传染途径。从而至1954年起江苏省实现了母蛾  相似文献   

18.
<正>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引起的疾病。病原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对环境有较强抵抗力,且能感染桑园多种野生昆虫。因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广泛的寄主和较强的生存力,大大增加了该病的防治难度,对世界蚕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之被称为“毁灭性蚕病”。本会在1991年1月28~30日召开的“蚕种、桑、蚕病虫害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对我区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在蚕业生产中,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的大敌,是唯一能通过胚种传染的蚕病,防微工作稍有放松,就会给蚕种及蚕桑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甚至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微粒子病卵率超标的桑蚕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不但会给广大蚕农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会造成疫病流行的隐患,影响蚕业生产稳定发展。在多年的蚕种检验检疫工作中发现,不仅存  相似文献   

20.
孙美仙 《蚕桑通报》2003,34(3):59-60
家蚕微粒子病是家蚕通过食下或胚种传染微粒子虫(Nosemab02~bycis)孢子而感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该病害曾造成本单位和许多蚕种生产单位的严重经济损失,对蚕种生产的威胁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