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有效防控新入侵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指导科学用药,本研究按照农业农村部推荐用药,在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定了8种杀虫剂对滇西南、滇南、滇中、滇东北4个区域5个草地贪夜蛾种群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8种杀虫剂对上述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0.05~0.09 mg/L)≥25%乙基多杀菌素WG(0.16~0.26 mg/L)5%虱螨脲SC(0.84~7.07 mg/L)20%氯虫苯甲酰胺SC(3.31~10.50 mg/L)10%虫螨腈SC(4.82~11.47 mg/L)30%茚虫威SC(23.79~40.41 mg/L)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02.85~147.60 mg/L)32 000 IU/mg Bt WP(141.09~352.61 mg/L),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和Bt对4个区域种群的LD_(50)无显著性差异,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4个区域种群的LD_(50)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区域间差异显著的是5%虱螨脲SC,最大相对毒力指数为8.42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和虫螨腈对草地贪夜蛾的LD_(90)均低于各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最佳杀虫剂;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的LD_(90)超过了推荐剂量,选用时注意防效,高效氯氟氰菊酯和Bt不推荐作为防治药剂。研究结果为云南地区草地贪夜蛾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草地贪夜蛾防治药剂田间试验示范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几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氯虫苯甲酰胺、氟铃·茚虫威、甲维·高氯氟、乙基多杀菌素、乙多·甲氧虫、虱螨脲、阿维·氯苯酰、氯虫·高氯氟、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9种药剂进行了玉米和马铃薯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9种药剂对两种作物上草地贪夜蛾幼虫均有一定毒杀作用,乙多·甲氧虫、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可作为应急防控的首选药剂,氯虫·高氯氟、阿维·氯苯酰和甲维·高氯氟可作为应急防控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了安徽省6个地区的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对其靶标的抗性突变频率进行检测,以明确2020年迁入安徽省的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现状,为后续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马鞍山和宿州草地贪夜蛾种群对氟苯虫酰胺分别产生了11.3倍和10.1倍的抗性;而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尚未产生抗性。且这4种杀虫剂的靶标基因均未检测到抗性位点突变情况。以上结果表明,6个地区的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均较敏感,在田间防治中仍可轮换使用该类型杀虫剂。部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对氟苯虫酰胺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因此以后应该减少该药剂的使用频次。  相似文献   

4.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和虱螨脲是目前生产上防治草地贪夜蛾的主要杀虫剂,为评估其抗性风险,以福建省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抗性汰选品系选育基础上,采用数量遗传学域性状分析法并结合交互抗性测定,进行草地贪夜蛾对上述两种杀虫剂的抗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非连续汰选11代和10代后,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F11)和虱螨脲(F10)的抗性倍数分别达30.57倍和11.35倍;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403和0.555,且前半段筛选的抗性遗传力都远大于后半段;药剂在室内对草地贪夜蛾致死率为50%~90%时,对甲维盐和虱螨脲抗性倍数上升10倍需要汰选8~15代和6~12代。交互抗性测定显示,甲维盐汰选品系对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虫螨腈无交互抗性,对茚虫威和乙基多杀菌素存在一定交互抗性。虱螨脲汰选品系对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茚虫威、虫螨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均无交互抗性。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和虱螨脲存在快速产生抗性的风险,但可通过与无交互抗性药剂轮用来延缓抗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草地贪夜蛾优势卵寄生蜂夜蛾黑卵蜂为研究对象,通过管测药膜法测定了农业农村部推荐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用药中的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茚虫威、虱螨脲、四氯虫酰胺、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8种杀虫剂对夜蛾黑卵蜂的急性毒性,并评价了其安全性风险等级。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和虫螨腈对夜蛾黑卵蜂的毒力最大,LR50分别为4.39×10-4 mg a.i./cm2(4.00×10-4~4.77×10-4)、4.96×10-4 mg a.i./cm2(4.48×10-4~5.47×10-4)和9.81×10-4 mg a.i./cm2(9.06×10-4~1.07×10-3),对夜蛾黑卵蜂的安全性风险等级均为中等风险性。其余五种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虱螨脲、茚虫威对夜蛾黑卵蜂的安全性等级均为低风险性,可作为夜蛾黑卵蜂成虫自然种群高峰期和人工释放区的首选杀虫剂。  相似文献   

6.
国外草地贪夜蛾化学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一种适应性和迁徙能力很强的农业害虫,并具有暴发为害的特点。几十年来,化学防治一直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重要技术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洲国家防治草地贪夜蛾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为主;随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得到了广泛使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洲特别是美国推广种植转基因Bt玉米后,防治草地贪夜蛾杀虫剂的用量显著减少;近年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除虫脲、虱螨脲、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溴氰虫酰胺等一系列新型杀虫剂品种在防治草地贪夜蛾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伴随着不同种类杀虫剂的使用,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抗性也相应地呈现出明显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先后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截至2017年,美洲地区的草地贪夜蛾至少对包括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及Bt杀虫蛋白等不同类型共29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2016年,采自北美洲波多黎各的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最高分别达500倍和160倍。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机制主要是解毒代谢增强和靶标基因突变。种子处理可以预防作物苗期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并且有利于天敌保护。雾滴粒径不仅影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还影响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抗药性的发展,因此,防治田间草地贪夜蛾适宜采用细雾喷雾方式。使用得当,化学杀虫剂可以与天敌和生物杀虫剂协同增效防治草地贪夜蛾。航空施药要和地面施药联合使用才能对玉米田严重发生的草地贪夜蛾达到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14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的杀卵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对草地贪夜蛾卵具有活性的杀虫剂,为防治卵期草地贪夜蛾提供数据支撑。采用浸渍法,室内测定了14种杀虫剂的杀卵活性。结果表明:14种杀虫剂均具有一定的杀卵活性。在100 mg/L浓度下,苯氧威、灭多威和吡丙醚的杀卵活性最强,显著高于其余药剂,且能够完全抑制卵的孵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氟虫脲、硫双威、氟铃脲、除虫脲和溴氰虫酰胺的杀卵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杀卵活性在71.67%~90.00%之间。在10 mg/L浓度下,苯氧威和吡丙醚杀卵活性最高,可完全抑制卵的孵化。甲维盐、除虫脲和溴氰虫酰胺也表现出较好的杀卵效果,杀卵活性介于55%~66.67%之间,以上药剂均可作为草地贪夜蛾的杀卵剂轮换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茚虫威是一种对鳞翅目害虫具有优异杀虫活性的新型杀虫剂,且对环境友好。其在100 mg/L和10 mg/L处理浓度下对草地贪夜蛾杀卵活性为52.38%±6.25%和36.67%±6.67%。甲氧虫酰肼在两个处理浓度下的杀卵活性均低于30%,不推荐作为草地贪夜蛾的杀卵剂。上述结果可为草地贪夜蛾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山原种场对6种杀虫剂开展了对甜玉米上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虱螨脲EC、4.3%氯氟·甲维盐EC、6%乙基多杀菌素SC药后7 d对草地贪夜蛾幼虫防效均达85%以上; 2.5%甲维·苏云金WP、10%甲维·茚虫威SC两种药剂药后7d防效分别为78.7%和71.7%; 50%除脲·高氯氟SC防效为25.2%。药后7 d对甜玉米的保叶效果,以6%乙基多杀菌素SC保护率最好,达83.8%,其次是4.3%氯氟·甲维盐EC、5%虱螨脲EC、10%甲维·茚虫威SC。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防治农业新发害虫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Hampson)的有效药剂,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其不同龄期幼虫对8类18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并观察了幼虫对不同药剂的中毒症状。结果表明:3~6龄双委夜蛾幼虫对辛硫磷、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较高,LC50值为0.138 1~27.40 mg/L;3龄及4龄幼虫对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氟啶脲、茚虫威和虫螨腈敏感性较高,LC50值小于22.63 mg/L,而5龄和6龄幼虫对上述药剂的敏感性均有所降低,LC50值大于38.13 mg/L;各龄期幼虫对甲基嘧啶磷、灭幼脲及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均较低,LC50值大于40.83 mg/L。双委夜蛾幼虫对不同类别杀虫剂的中毒症状存在差异,其中,经有机磷类、新烟碱类、吡咯类及齅二嗪类杀虫剂处理后,幼虫表现为体表干燥、体壁皱缩;而经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处理后幼虫表现为体壁柔软、充满体液。就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而言,推荐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可用于双委夜蛾的应急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新型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采用喷雾法和浸叶法在室内研究了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SC)对草地贪夜蛾的杀虫性,并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控制效果研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喷雾处理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初孵幼虫的死亡率(P<0.05),各处理校正死亡率均高于78.26%。同时,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对3龄和5龄幼虫均有较强的活性,处理72 h后的校正死亡率均高于90%,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死亡率升高。田间药效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处理后1 d和7 d防效均可达96.33%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7%甲维盐微乳剂(ME)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药后14 d各处理防效为41.71%~66.32%,其中10 mL/667m~2处理与对照药剂5.7%甲维盐ME防效相当。研究表明,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可以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且速效性和持效性较好,建议每667 m~2使用制剂10~15 mL,防治适期为草地贪夜蛾卵孵化盛期及低龄幼虫期。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枣树树干液流在不同深度和不同方位的变异特性,提高黄土丘陵区枣树蒸腾耗水量研究精度,在陕西省米脂县远志山红枣试验示范基地采用热扩散式探针(TDP)分别研究了枣树不同方位和不同深度的树干液流速率。结果表明:(1)不同方位探针监测结果间存在差异,研究时间尺度不同,各方位监测结果间的差异显著性不同,差异显著性大小表现为时尺度日尺度月尺度。(2)不同深度探针监测结果间存在差异,随研究时间尺度的不同,不同深度探针监测结果间的差异显著性不同,差异显著性大小表现为时尺度日尺度月尺度。(3)在树干北侧和深度为20 mm的TDP监测值计算生育期耗水量更准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新疆阿克苏、和田地区不同枣树品种上枣果黑斑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不同枣树品种的致病性差异,本研究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了该病害在田间枣树不同品种上的发生情况,并在室内采用菌饼、孢子悬浮液和菌丝等3种接种体对离体枣果进行致病性测定。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枣果黑斑病在‘骏枣’和‘壶瓶枣’上发生最为严重,发病率均高于30%;在‘圆脆枣’、‘马牙枣’和‘酸枣’上未发生。室内优选菌饼作为接种体对离体枣果的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病原菌对‘骏枣’、‘壶瓶枣’的致病性最强,病情指数≥40,对‘灰枣’、‘冬枣’、‘赞皇枣’和‘马牙枣’的致病性最弱。研究结果为枣果黑斑病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退耕模式林草初夏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安塞县几种不同类型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如混交林、人工灌木林、野生灌木林及林中革地进行了小气候观测,分析了不同退耕模式林草配置下的主要小气候特征,采用平行对比观测法定点定时观测了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水面蒸发并与对照裸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4种不同退耕模式林草配置在6月高温时期能显著降低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的日均值,提高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减少水面蒸发等,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4种不同退耕模式日平均空气温度变化呈不对称的单峰曲线,较对照裸地可以降低0.41℃~1.2℃;0~20 cm各深度的土壤温度基本都是混交林<人工灌木林<野生灌木林<林中草地<对照裸地,混交林内地面最高温度为34.78℃,明显比对照裸地42.54℃低;空气相对湿度日动态呈"U"型变化,其中对照裸地相对温度日均值最低,混交林日均值最大,为55.2%,比对照裸地高3.95%;水面蒸发量为裸地最大,混交林及灌木林能有效减少水面蒸发,减少量较对照裸地可达50.54%和55.20%.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耕作措施对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2007~2008进行了秋旋、深松、春旋和原垄卡四种耕作措施以及中耕对土壤温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原垄卡和深松能有效地调节土壤温度,在早上8∶00温度较低的时候,提高地温0.5~1℃,在温度较高的下午14∶00,能减缓土壤温度升高过快.中耕在高温时能极显著提高地温1~2℃,但温度下降也很快,对调节土壤温度没有积极作用.综合来看,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原垄卡和深松且不中耕的耕作措施可使土壤的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创造良好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旋耕措施不适宜该地区农业耕作.  相似文献   

15.
不同肥料类型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土柱法研究不同肥料类型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肥料类型处理下,各土层中硝态氮含量出现峰值约在灌浆盛期,低谷在扬花期.在不同土层中,0~2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最高,并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加深而下降.配施肥料处理中0~20 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各生育时期均最高,20~40 cm除灌浆盛期和成熟期外也以配施处理最高,40~12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在处理间无明显规律.土壤硝态氮主要累积在0~40 cm土层中,深层土壤中含量较少.尿素处理下,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分别占全生育期1.2 m土层总含量的5.6%和24.9%;有机肥处理下,分别占23.8%和24.8%;配施处理下,分别占8.2%和20.2%.1.2 m土体中的硝态氮含量在小麦生长旺盛期降低,生育后期升高.三种肥料类型处理,1.2 m深处硝态氮含量最高值为3.441 mg/kg,最低值为0.944 mg/kg,基本不存在由于淋失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品质与生态环境效益,三种肥料类型以尿素与有机肥配施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肥处理对糜子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晋黍9号为材料,研究了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对糜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的糜子蛋白质含量都显著大于对照,而淀粉含量都显著小于对照;产量以PN2(普通尿素150 kg·hm-2)最高,增产幅度为28.48%;产量与穗数和单株粒重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和0.62;糜子产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与籽粒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4。本试验条件下,糜子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增加穗数和单株粒重来实现的。以普通肥料N150 kg·hm-2为最适施氮量。研究表明不是所有土壤类型都适合施用缓释尿素,研究区为砂质土,保水保肥能力差,通气性好,施用普通尿素比缓释尿素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利用锡林郭勒草原2006年TM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野外调查,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将研究区面积大于5km2的湖泊-湿地复合体划分为湖泊、沼泽水体、裸地、裸滩与盐化地、湖滩湿地、典型湿地、地带性草原7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揭示不同草原地带湖泊-湿地复合体的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锡林郭勒草原范围内,湖泊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对施肥水平响应的变化趋势,以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的合丰25、合丰35、绥农14、合丰39、垦丰16等5个主栽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农艺性状及产量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单株产量、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光合速率等性状改良效果明显,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良,单株叶面积向着更适于密植栽培的清秀型发展;农艺性状和产量因子对低施肥水平适应能力的改良主要是由于单株荚数显著提高的结果;对中等施肥水平适应能力改良主要是由于光合速率显著提高的结果;对高施肥水平适应能力增强主要是由于光合速率和主茎节数极显著提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查明乌鲁木齐地区蜘蛛群落特征及其变化,2008年4月7月及9月中旬对该区6种不同生境蜘蛛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共获得蜘蛛2195只,分别隶属于28科47属71种。在六种不同生境共有的优势类群为狼蛛科Lycosidae、跳蛛科Salticidae、园蛛科Araneidae和蟹蛛科Thomisidae等四科,占总捕获量的54.94%。常见类群为逍遥蛛科Philodromidae、球腹蛛科Theridiidae、狡蛛科Dolomedidae、妩蛛科Uloboridae、漏斗网蛛科Agelenidae、幽灵蛛科Pholcidae、皿网蛛科Linyphiidae等7科,占总捕获量的34.52%,其余7科为稀有类群,仅占总捕获量的4.54%。不同生境所获得蜘蛛个体数和类群数之间差异均为显著(P<0.05),其个体数顺序为自然榆林>草地>防护林>居民点>果园>菜地,类群数顺序为自然榆林>防护林>草地>果园>居民点>菜地。不同生境蜘蛛组成和数量分布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较大,个体数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均为显著(P<0.05),其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以上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地区蜘蛛资源比较丰富,生境类型影响蜘蛛群落分布格局,植被丰富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蜘蛛群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灌溉方法对温室栽培番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温室小区栽培试验的方法,研究滴灌、渗灌、沟灌三种灌溉方法对番茄养分吸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番茄栽培采用渗灌灌溉,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 m3灌溉用水生产出的番茄数量是沟灌的1.9倍、滴灌的1.2倍,滴灌则是沟灌的1.6倍;在番茄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滴灌土壤水吸力平均值最大为24.20 k Pa,渗灌次之为23.11 k Pa,沟灌最小为22.01 k Pa;土壤温度表现出一定差异,但差异相对较小。沟灌处理番茄果实氮素含量高于滴灌和渗灌,而滴灌能够促进番茄的营养器官对氮素的吸收。渗灌和滴灌能有效地调控耕层土壤水分,有利于土壤养分供应,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是理想的设施番茄栽培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