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氟铃脲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致毒特点及毒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氟铃脲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致毒特点及毒力,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药液定量滴加法及药膜法分别对韭菜迟眼蕈蚊卵、幼虫、蛹、成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经氟铃脲处理的0.5~1、1.5~2和2.5~3日龄韭菜迟眼蕈蚊卵至孵化24 h后,LC_(50)依次为2.27、1.60和0.64 mg/L,对1.5~3日龄卵的毒力高于对0.5~1日龄卵;经氟铃脲处理的2日龄卵、2龄幼虫、4龄幼虫、1日龄和3日龄蛹至羽化时LC_(50)分别为0.06、0.30、0.34、24.05和27.42 mg/L,毒力程度随韭菜迟眼蕈蚊发育而逐步下降;对蛹和成虫毒力较低,100 mg/L氟铃脲染毒1、3日龄蛹的羽化率分别高于10%和20%;药膜法100、1 000 mg/L氟铃脲处理成虫24 h,校正死亡率低于20%。研究表明,氟铃脲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均有不利影响,抑制卵的孵化并导致初孵幼虫存活率降低;对幼虫毒杀作用较慢,对蛹及成虫阶段毒力较低。  相似文献   

2.
噻虫胺等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采用管测药膜法和药液定量滴加法测定了噻虫胺等6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毒力,并研究了噻虫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辛硫磷亚致死浓度对其4龄幼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成虫的击倒毒力均较高,分别是阿维菌素的5.75、3.86和3.51倍;6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卵的毒力均较低;对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均以噻虫胺最高,LC50分别为0.339 mg/L和1.020 mg/L,分别是阿维菌素的27.00倍和25.23倍。用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处理韭菜迟眼蕈蚊4龄幼虫,其发育历期和蛹期延长,蛹重、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降低。  相似文献   

3.
生物农药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杀作用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几种生物农药对韭菜迟眼蕈蚊(韭蛆)的防治效果.室内试验表明,4种生物农药对韭菜迟眼蕈蚊均有毒杀作用,24 h内1.5%天然除虫菊素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照化学农药48%毒死蟀,48 h后两者毒力无显著差异.田间试验表明1.5%天然除虫菊素、0.6%氧苦·内酯和1.8%阿维菌素与48%毒死蜱的药效差异不显著.初步表明前三者可用于韭菜迟眼蕈蚊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可用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防治的杀虫剂混剂,测定了吡虫啉与多杀菌素混配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室内毒力。使用胃毒及触杀联合毒力的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等4个浓度比例组成的混剂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计算了相应的共毒系数。与吡虫啉和多杀菌素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LC_(50)分别是11.68和92.21mg/L相比,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等4个浓度比例组成的混剂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LC_(50)是12.30、8.14、5.39和9.29mg/L。共毒系数表明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浓度比例组成的4种混剂对韭蛆的毒力均表现出了增效作用。其中以1:20浓度比组成的混剂具有最大的共毒系数1 287.58。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20浓度比组成的混剂具有最大的共毒系数,对韭蛆幼虫的毒力也最高,可用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臭氧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的毒力及对韭菜和土壤环境安全性的影响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了臭氧对3龄幼虫、蛹和成虫的毒力,并测定了臭氧水对韭菜种子的影响及对土壤环境的安全性。结果显示,臭氧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和蛹均有较高的毒力,LC_(50)分别为3.79 mg/L和4.95 mg/L;对其成虫的毒力稍弱,LC_(50)为61.52 mg/m~3。臭氧水浓度为4.50 mg/L时对韭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促进效果最显著,发芽率、根长和芽长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了22.29%、14.11%和4.75%。4.50 mg/L臭氧水处理土壤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分别显著下降了91.91%、85.71%和59.99%;土壤pH提高了2.07%,速效钾含量显著上升了313.19%,有效磷、氨态氮、有机质的含量分别下降了4.69%、18.75%、35.44%。表明臭氧对韭菜迟眼蕈蚊3种虫态均有杀伤作用,且对韭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对土壤环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室内评价了5种防治韭菜迟眼蕈蚊常用化学农药(辛硫磷、噻虫嗪、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与高毒力球孢白僵菌YB8的相容性,并测定了菌药联合使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5种农药对菌株YB8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供试浓度下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5 d时能促进菌株YB8菌落生长,且随着浓度降低促进作用加强(抑制率为-2.26%~-15.69%),10 d时对菌株YB8生长略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0.29%~8.33%);高效氯氟氰菊酯(16.7 mg/L)和高效氯氰菊酯高浓度(30 mg/L)均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孢子萌发率分别为86.87%、86.82%),而低浓度(1.67、3 mg/L)则促进孢子萌发(孢子萌发率分别为124.96%、104.10%);二者不同浓度对菌落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高效氯氰菊酯在低浓度3 mg/L时,5和10 d的菌落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64%和-13.11%;辛硫磷与菌株YB8相容性差,随着浓度增加,孢子萌发率明显降低,菌落生长明显受到抑制。5种农药与菌株YB8联合使用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联合作用时农药的LC50值降低,菌株YB8对韭蛆的LT50缩短。因此,生产上推荐菌株YB8与噻虫嗪和噻虫胺联合使用,而避免与高浓度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多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通过浸叶法测定乙基多杀菌素、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等14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并选室内毒力较高的杀虫剂开展田间试验以验证其防效。结果表明,供试14种杀虫剂中,以乙基多杀菌素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最高,LC_(50)(致死中浓度)为31.97 mg/L;啶虫脒(LC_(50)=70.27 mg/L)、甲维盐(LC_(50)=96.41 mg/L)、噻虫嗪(LC_(50)=138.13 mg/L)、高效氯氰菊酯(LC_(50)=142.64 mg/L)也具有较高毒力;吡虫啉(LC_(50)=249.97 mg/L)、噻虫胺(LC_(50)=272.99 mg/L)毒力一般;其他药剂毒力较低(LC_(50)350 mg/L),杀虫单对黄曲条跳甲则基本无效(LC_(50)2 000 mg/L)。田间试验表明,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白萝卜田黄曲条跳甲防效较好,药后第7天防效大于80%。综合分析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乙基多杀菌素、啶虫脒、噻虫嗪等药剂可作为田间防治黄曲条跳甲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有效地防治丹参新害虫--薄荷金叶甲,本文测定了5种化学药剂啶虫脒、噻虫嗪、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对丹参新害虫薄荷金叶甲的毒力效果。结果表明,所选5种化学药剂对薄荷金叶甲均有一定的毒力作用,但相互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1.7404mg/L,啶虫脒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毒力相近,LC50值分别为64.7845和86.5744mg/L,而噻虫嗪对薄荷金叶甲的毒力较差,LC50值为220.2474 mg/L,阿维菌素对薄荷金叶甲的毒力最差,LC50值为678.6936mg/L。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比较辛硫磷、毒死蜱、吡虫啉不同剂型制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并通过田间灌根试验比较辛硫磷乳油和微囊悬浮剂对韭蛆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农药微囊悬浮剂的毒力均高于对照剂型。药后72 h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和乳油对韭蛆的LC50分别为20.594 mg/L和36.800 mg/L;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和乳油的LC50分别为31.847 mg/L和81.805 mg/L;吡虫啉微囊悬浮剂和粉剂的LC50分别为8.165 mg/L和24.100 mg/L。田间试验表明,药后21 d,有效成分用量3 195、369 0 g/hm2的2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对韭蛆的防效分别为82.42%和89.37%,均高于40%辛硫磷乳油3 150 g/hm2的防效。  相似文献   

10.
几种药剂对苜蓿斑蚜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几种药剂在较低的浓度下对苜蓿斑蚜都有较高的毒力,尤其是0.6%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和2.5%溴氰菊酯乳油效果最为显著,LC50分别为1.22 mg/L和3.479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蚜虱净乳油、0.6%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的防效与常用农药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灭多威乳油相似,2 000~3 000倍液下,7 d对苜蓿斑蚜的防效为92.86%~97.67%。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叶法对云南弥渡田间小菜蛾种群进行了8种杀虫剂毒力测定,并基于抗药性监测结果,制定了对弥渡县小菜蛾轮换用药和水旱轮作相结合的抗药性治理策略。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011年,弥渡菜区小菜蛾种群对丁醚脲、苏云金杆菌敏感,LC_(50)分别为54.64、0.28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2.55、1.07;对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中抗,LC_(50)分别为6.37、21.27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28.17、53.19;对茚虫威、多杀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高抗,LC_(50)分别为69.03、13.75、1 114.41 mg/L和24.50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132.74、114.55、313.92和1 224.9。通过抗药性治理,到2014年弥渡菜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明显下降,对氯虫苯甲酰胺由2011年的中抗恢复至敏感水平,对茚虫威由高抗下降至接近低抗水平,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由1 224.9下降到652.75,对丁醚脲和苏云金杆菌处于低抗水平;对溴虫腈的抗性水平年度间变化不大,抗性倍数31.05~53.49,一直处于中抗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对温室白粉虱高效的农药复配组合,本试验选择9种杀虫单剂对田间采集的温室白粉虱进行了毒力测定,并利用共毒因子和共毒系数对氟吡呋喃酮与8种杀虫剂复配组合的联合毒力进行评价,同时对筛选出的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单剂毒力测定中,LC50最低的为鱼藤酮,最高的为螺虫乙酯,48 h LC50分别为0.43μg/mL和78.59μg/mL;毒力大小顺序为鱼藤酮>氟啶虫胺腈>除虫菊素>苦参·印楝素>d-柠檬烯>氟吡呋喃酮>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螺虫乙酯。共毒系数大于120的复配组合为氟吡呋喃酮与d-柠檬烯5∶1、氟吡呋喃酮与苦参·印楝素1∶2和1∶5,共毒系数分别为268.31、247.80和241.46,LC50分别为5.76、4.51μg/mL和4.34μg/mL。氟吡呋喃酮与d-柠檬烯5∶1复配增效作用明显,为最佳配比。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0 d后,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与1%苦参·印楝素乳油、5%d-柠檬烯可溶液剂复配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效达到83.5%~83...  相似文献   

13.
室内毒力测定表明,阿维菌素对菜青虫、小菜蛾、菜蚜有很高的毒力,LC50分别为0.022、0.12和0.28 mg/L;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毒力较差,LC50分别为67.56和165.73 mg/L。阿维菌素不影响小菜蛾卵的孵化率。小菜蛾幼虫随虫龄增大,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下降。田间试验表明,阿维菌素4 mg/L和8 mg/L对菜青虫和小菜蛾的防效在95%以上,持效期10~15 d。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氰菊酯(1∶6)、与杀虫单(1∶299)复配对小菜蛾防治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和良好的田间效果。  相似文献   

14.
50%毒·氯乳油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室内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50%毒·氯乳油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其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室内毒力测定LC50= 44.42mg/L;田间防治效果理想,且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其中3 000g/hm2剂量, 药后3d的防治效果达到79.26%,药后20d防治效果仍然可以维持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5.
1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卵法测定了1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毒力,并比较了不同杀虫剂的毒力水平。结果表明:100 mg/L处理后48 h,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和灭多威对草地贪夜蛾卵孵化抑制率最高,达到100%,其LC 50分别为12.67 mg/L和16.95 mg/L;而200 mg/L的氯虫苯甲酰胺、多杀霉素、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虱螨脲、辛硫磷和杀螟丹分别处理后72 h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孵化抑制率次之,在69.6%~87.65%之间,其LC 50分别为44.1、50.9、78.37、79.0、98.15、126.8 mg/L和137.7 mg/L。依据毒力测定的结果和高效低毒类杀虫剂优先选用的原则,推荐选择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多杀霉素、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卵的主要药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科学合理地选择防治苹果黄蚜的药剂,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虫生真菌毒素-破坏素A和杀虫剂1.8%阿维菌素EC、4.5%高效氯氰菊酯EC、10%吡虫啉WP、40%啶虫脒WG、10%烯啶虫胺AS等对苹果黄蚜的毒力, 结果显示, 上述药剂对苹果黄蚜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16、0.221、0.221、2.242、9.793和8.247 mg/L, 表明破坏素A对苹果黄蚜具有较高的毒力, 1.8%阿维菌素EC和4.5%高效氯氰菊酯EC次之。进一步筛选破坏素A与杀虫剂的最佳混配比例, 结果表明, 当破坏素A和1.8%阿维菌素EC以4∶6、5∶5、6∶4、7∶3、8∶2、9∶1的比例混配时均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混配比为9∶1时共毒系数为176.36, 毒力效果最佳。生物杀虫剂破坏素A与阿维菌素的混配施用在苹果黄蚜的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螺虫乙酯对B型烟粉虱毒力及部分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系统评价新药剂螺虫乙酯(spirotetramat)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biotype B)的生物活性及生物学参数的影响,采用浸渍法测定了螺虫乙酯及对照药剂吡虫啉对B型烟粉虱各个虫态的室内毒力、成虫寿命、产卵量及所产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螺虫乙酯对2龄若虫毒力最高,LC50为4.07 mg/L,为吡虫啉的2.73倍,对卵及成虫毒力较低,且显著低于吡虫啉;12.5 mg/L螺虫乙酯处理后,成虫寿命为17.3天,较空白对照显著缩短,吡虫啉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12.5 mg/L螺虫乙酯处理后平均产卵量为5.0粒,所产卵的平均孵化率为3.23%,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和吡虫啉处理,吡虫啉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100 mg/L螺虫乙酯处理24 h后对烟粉虱成虫驱避率为52%,驱避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8.
毒死蜱微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微囊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2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探讨了影响微囊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因素,优化了微囊化条件,并就其与毒死蜱乳油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幼虫的毒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选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乳液(SMA)为分散剂(质量分数为总体系的2.5%),乳化条件为1 500 r/min搅拌30 min,60 min内调节体系pH值至2.5,反应后期升温至4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毒死蜱微胶囊外形较好,平均粒径为8.9 μm,分散系数为0.182 6,包封率高达99.54%。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乳油和微胶囊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初始LC50值分别为2.05和 3.02 μg/mL;而在自然环境中放置32 d后,乳油对该虫的毒力下降较快,LC50值为100.23 μg/mL,而微囊悬浮剂毒力仍保持较高水平,LC50值为15.63 μg/mL。表明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兼具速效性高和持效期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槟榔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是槟榔生产上危害较重的一类害虫.为筛选出防治矢尖蚧高效低毒的有效药剂,本研究在室内采用叶碟浸叶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矢尖蚧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矢尖蚧1龄若虫都有较高的毒力,根据LC50值,毒力由高到低分别为螺虫乙酯(2.71mg/L)、联苯菊酯(4.14mg/L)、噻虫胺(5.40mg/L)、吡蚜酮(8.86mg/L)、呋虫胺(9.16mg/L)、噻虫嗪(14.82mg/L)和啶虫脒(26.47mg/L).因此,螺虫乙酯可以作为田间防治矢尖蚧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20.
通过药剂水培法,研究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对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韭菜中的内吸性及其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Diptera:Sciaridae)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随着水培时间的延长,韭菜中7种杀虫剂对供试幼虫的毒力均呈增强的趋势,其中在100 mg/L下,噻虫胺和吡虫啉产生毒力作用较快,水培72 h时对幼虫的致死率分别为32.38%和36.50%,168 h时,呋虫胺的致死率最高,达96.35%;同一药剂在相同浓度下处理,内吸至韭菜叶部产生的致死作用快于内吸至假茎所产生的作用,并且致死率更高;水培温度及药液浓度越高,内吸后毒力产生越快,且致死率越高。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可以通过韭菜根部处理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韭菜迟眼蕈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