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比较生理学研究表明,丛根病病毒侵染甜菜后引起了体内氨基酸总量及各种氨基酸代谢的改变.以无病地为对照,病地上各品种叶丛和根中总氨基酸量及各氨基酸相对含量较高;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块根和叶丛中均有相对较高的ASP、SER、GLY、VAL、LYS、PRO,其中PRO增加明显,故这些氨基酸特别是PRO累积量可以作为病地选育的生理指标.病地较无病地上的各品种具有较强的氨基酸代谢,以及相对较多的氨基酸参与到植株抗病中去.  相似文献   

2.
连续3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甜菜整个发育阶段,甜菜抗丛根病性与传毒介体多粘菌的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不同抗性类品种间多粘菌含量差异极显著,而在同一抗病品种间抗性差异不显著,抗病类品种多粘菌含量比感病类品种低,入侵的组织和部位都比感病类品种浅,由此可以通过对甜菜多粘菌含量的观察分析,进行甜菜抗丛根病品种早期鉴定和作为选育抗病品种的指标,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3.
1991,1992两年对现保存的甜菜品种资源在丛根病重病田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19份品种资源材料和33份自育品系均不抗病,其苗期叶丛发病严重度和收获时根部发病严重度均达2.0级左右,与感病的对照品种工农二号相当;6份国外引进抗丛根病发交种均为高抗性,与对照相比,块根产量增产113.3%-207.2%,含糖率增加1.3-3.1个糖度,糖产量增加176.3%-275.7%。  相似文献   

4.
为了恢复在甜菜丛根病区域的大面积种植,以扩大内蒙古的优势经济作物面积,引进国外优良的甜菜品种,通过田间病圃试验,根据生育期地上部的发病症状、产量、品质指标,分析比较不同甜菜品种的抗丛根病差异,结果得出,所有引进品种均有抗丛根病特性,其中,抗性强、块根产量和含糖率两年表现突出且较稳定的品种有BETA812、KWS6167、KWS5145、HI0474、H7IM15,其中HI0474和H7IM15地上部的丛根病症状较其他品种重,但对产量和含糖率影响较小,这与品种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经过1995~1997 年的比较试验,外引抗丛根病甜菜品种在我省河西地区甜菜丛根病重病地土壤环境条件下种植,均不同程度表现出抗丛根病性能,其块根产量、糖产量分别比对照甘糖1 号平均增产526.7% 和812.6% ,含糖率平均增加3.5 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甜菜抗丛根病单粒型雄性不育系N9849A、B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N9849A、B甜菜抗丛根病单粒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是采用不育株与受粉株成对套袋,并结合田间淘汰的方法选育而成。在选育过程中,对亲本材料在丛根病重病圃进行抗性筛选,最终选育出了优良的抗丛根病单粒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的选育成功,为以后单粒品种的育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甜菜抗丛根病新品种内甜抗202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甜抗202(原名内101)是多胚型二倍体抗丛根病杂交种。父母本按1:3比例自然杂交而成。该品种在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品种抗病区域试验中。平均块根产量40954.5kg/hm^2.比对照品种甜研303提高81.07%;含糖率16.38%。比对照品种提高2.05度;产糖量6729kg/hm^2,比对照品种提高109.4%,丛根病病情指数0.13,比对照品种降低0.22。在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品种普通组生产试验中.块根产量和产糖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8.71%和47.81%。含糖率比对照降低0.10度;该品种达到丰产型品种标准。在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品种抗病组生产试验中,块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刺比对照提高156%、1.39度、181.25%,丛根病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0.48.达到丰产、抗丛根病型品种标准。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1989 ̄1997年育成国内第一批抗(耐)丛根病甜菜新品种张甜201和张甜301的经过;初步探讨了育成品种的抗病机理;提出了以育成品种作为甜菜丛根病综合防治的主体措施是其利用技术,经1993 ̄1996年4a153个点次的试验和示范,表明对甜菜丛根病的防治效果好,增糖效果十分显。  相似文献   

9.
22团自2004年发现甜菜丛根病以来,2005年发病面积又不断扩大,从点片发生到大面积发生,有的地块面临绝收。该病侵染甜菜后,可造成块根损失30%~60%,含糖降低2~4度,工艺品质差,失去加工价值。甜菜丛根病一般6月上中旬出现病株,7~8月呈发病高峰期。该病多发生在重茬、迎茬、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块。植株感病先  相似文献   

10.
新疆是甜菜生产老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甜菜根腐病和丛根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而常规药剂无法从根本上防治根腐病和丛根病的发生,只能通过选育抗病性较好的新品种来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使用丛根病和根腐病混合侵染的人工病圃对8个国外引进的甜菜新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通过试验,从8个国外引进品种中筛选出2个抗病性表现较好的品种SX1...  相似文献   

11.
小麦抗赤霉病的一些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了小麦品种苏麦3号(抗病)和凡_6(感病)穗部受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侵染后,病穗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木质素,和酚类物质含最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小麦抗、感赤霉病品种受侵染后,PAL酶活均升高,但在受侵染的前中期,抗病品种苏麦3号病穗中的PAL酶活增加速度高于感病品种凡_6。木质素在病穗和健德颖壳内的含量均表现为抗病的苏麦高于感病凡6,其含量随接种后日数增加而增加。酚类物质含量在抗、感品种的颖壳内,均表现为病穗高于健穗,但抗、感病品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增长速度不同。因此,从侵染的前中期,抗病苏麦病穗中的PAL酶活和酚类含量增加速度稍快于感病的凡6这一特点,可以认为它们在侵染的早期对抗病起着一定作用。而木质素的含量则与小麦品种抗赤霉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花生体内几种酶的活性与抗锈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锈菌侵染前和侵染后的若干阶段测定了具有不同程度抗性的5个花生品种中的苯丙氨酸解氢酶(PAL),过氧化物酶(PO),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并分析其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PAL是一种诱导酶,在测定的大多数时间内,呈现酶活性越大,抗性越强的趋势;在侵染后的12,24和48h,大多数品种病叶的PO活性高于健叶,基本上是品种愈感病酶活性变化愈大;在健康叶片中,PPO的活性变化与抗锈病性显著相关,但在受锈菌侵染的叶片组织中,PPO的活性变化似与抗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水稻纹枯病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试验选择5个对纹枯病抗感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就它们的细胞组织结构、生化反应与抗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和叶鞘硅化细胞数目都明显多于感病品种;人工接菌后,抗病品种的过氧化酶活性增加的速度和峰值都大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的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转氨酶活性也强于感病品种。试验还表明: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性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苯丙氨酸解氨酶和绿原酸与小麦抗赤霉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对小麦赤霉病不同抗性的苏麦三号(R)、扬麦四号(MR)和南农824(S)三个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比活力(u·hr~(-1)·mg~(-1)protein),在拔节期的顶叶中分别测得6.26,12.28和25.12;在孕穗期的麦穗中分别测得140.1,143.3和167.7。滴注接种后8天,苏麦三号、扬麦四号和南农824的病穗中 PAL 比活力与健康穗中的比值分别为0.53,0.67和1.34。用 HPLC 法测定麦穗中绿原酸含量(μg·g~(-1)dry WT),在接种4、8和12天后的苏麦三号穗中分别为32.4,52.4和27.7;扬麦四号穗中分别为60.0,68.0和94.4;南农824穗中分别为123.8,142.2和158.9。绿原酸含量在苏麦三号接种穗中均最低,在南农824接种穗中均最高。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在0.05%、0.1%和0.2%的绿原酸溶液中萌发数比对照分别增加214%,614%和970%。上述结果表明,小麦麦穗接种后的 PAL 比活力变化以及绿原酸含量与其抗赤霉病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病菌激发子诱导烟草抗赤星病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来源于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弱毒株TBA16的病菌激发子诱导烟草,产生了系统诱导抗性,最大诱导效应可达54%。烟草幼苗经激发子处理后,苯丙氨酸裂解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病程相关蛋白(PRP)也有量的积累,在诱导后第10d产生的蛋白量最多。以水杨酸(SA)处理作阳性对照,结果表明,水杨酸诱导比激发子产生的诱导诱导效应高,各种酶活性均比激发子诱导产生的大,PRP产生的量也较多。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生理学研究表明,丛根病病毒侵染甜菜后引起了体内氨基酸总量及各种氨基酸代谢的改变。以无病地为对照,病地上各品种叶丛和根中总氨基酸量及各氨基酸相对含量较高;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块根和叶丛中均有相对较高的ASP、SER、GLY、VAL、LYS、PRO,其中PRO增加明显,故这些氨基酸特别是PRO累积量可以作为病地选育的生理指标。病地较无病地上的各品种具有较强的氨基酸代谢,以及相对较多的氨基酸参与到植株抗病中去。  相似文献   

17.
宁夏甜菜丛根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结果表明,甜菜丛根病根部呈典型的丛根症状,叶片有焦枯、黄化、坏死黄脉3种类型;病毒粒子杆状,宽18~20nm,长度有65~110nm、270~300nm、390~400nm 3种类型,外壳蛋白分子量20KD,对西德、美国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抗血清有反应,与TMV抗血清无亲缘关系.可侵染甜菜、菠菜、昆诺阿藜、苋色藜和番杏,并与P.batae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苯丙氨酸解氨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对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定位、基本特性和诱导调控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抗性及抗性水平测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0年和2001年从壁山,沙坪坝采集番茄晚疫病病叶和病果,北碚,云阳,开县,万州和忠县采集马铃薯晚疫病病叶,共分离得136株致病疫霉,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抗性和抗性水平,结果表明:49.3%的菌株表现为抗性,9.5%的菌株表现为中抗,41.2%的菌株表现为敏感;以菌株PBB-1102为敏感对照,所测定的4株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达10^6倍以上,各地菌株抗性表现与菌株来源地的施药水平密切相关,并对抗药性不同的地区提出了不同的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