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运用薄层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分析了茯砖茶加工中的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发花是茯砖茶色素物质变化与色泽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主要表现为,发花期间叶绿素的深色降解产物脱镁叶绿酸酯 a、b 和脱镁叶绿素 a、b,以及类胡萝卜素的主要组分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深色的未知色素 UFO1和 UFO2也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规律。此外,茶多酚经微生物酶促氧化形成了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这些色素物质的形成与积累,形成了茯砖茶黑褐或黄褐的外形色泽和橙黄或橙红的汤色的品质特征。文中还就微生物在茯砖茶色泽  相似文献   

2.
脱镁叶绿素酶(Pheophytinase,PPH)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它能使脱镁叶绿素a转化为脱镁叶绿酸a,脱镁叶绿酸a是叶绿素降解途径中最后一个保持植物绿色的产物,被认为是叶片衰老和黄化的关键步骤。以新梢白化茶树白鸡冠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CsPPH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登录号:MK359094),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PPH全长为1 298 bp,包含的ORF序列为1 241 bp,编码413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稳定疏水蛋白,其预测分子量为45 741.50 Da,理论等电点为6.12。预测该基因主要定位于叶绿体中。qRT-PCR结果显示,遮荫抑制白鸡冠叶片CsPPH的表达,叶绿素升高,叶色变绿;光照促进白鸡冠叶片CsPPH的表达,叶绿素降解,导致叶片白化。  相似文献   

3.
红茶和乌龙茶色素与干茶色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薄层色谱扫描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红茶和乌龙茶中的主要脂溶性色素(包括叶绿素及其降解产物和类胡萝卜素主要组分)和多酚类氧化产物(TF、TR 和 TB),并就色素系统的内部比例与外形色泽品质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Chl a、b+Cd a、b)/Car、(Chl a、b+Cda、b)/(Py a、b+Po a、b)和(Py a、b+Po a、b)/TR 能较合理地解释红茶与乌龙茶外形色泽形成的化学实质。  相似文献   

4.
绿茶加工过程中水分解吸与生化成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杀青过程的湿热作用下,酯溶性色素的变化最为明显,随着水分的解吸,β-胡萝卜素、叶绿素a、b及叶黄素明显下降,脱镁叶绿素a、b、叶绿酸酯b、脱镁叶绿酸酯b相应增加;茶多酚在闷杀后增加,而后呈下降趋势;游离糖含量有所增加,但总糖变化不大;游离氨基酸总量有所减少。在炒干过程中,各种成分的变化较杀青更为复杂,但含量变化不如杀青工序中激烈,并且表现为随茶叶水分解吸速率由恒率向降率的转变,色素、游离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及总量也呈较大的起伏变化。这些变化对绿茶风味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茶叶中叶绿素及其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鲜叶中叶绿素含量为干物重的0.2~0.8%,最高可达1%左右。制茶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其转化产物的形成是决定茶叶色泽品质的重要因素。制茶过程中叶绿素的变化主要是脱镁和脱植基作用,还有氧化降解作用(包括光敏氧化裂解和高温氧化裂解等,其产物是一些小分子无色物质)。RamaswamyS.等(1981)认为,没食子酸及脱镁叶绿素的含量与红茶的乌润度呈正相关。Choudhury M.H.(1980)的实验也表明,脱镁叶绿素的生成有助于干茶色泽乌  相似文献   

6.
茶饮料中微量色素物质的HPLC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含乙腈的流动相作为洗脱剂,对茶饮料中微量色素物质的HPLC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色谱柱长为15cm、柱温为35℃、总流量为1ml、检测波长450nm条件下,最佳的洗脱参数为:①以3/0.5/96.5(v/v/v)的乙腈、乙酸和水的混合液为流动相A,以75/15/10(v/v/v)的乙腈、甲醇和氯仿混合液为B相;②梯度洗脱,即前20min内B相由80%上升到100%,并保持15min。在该条件下新黄质、紫黄质、叶黄素、叶绿素b、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和脱镁叶绿素a等色素物质均可获得基线分离。同时研究还显示,该方法重复性较好,检测限低,可满足绿茶饮料中微量色素物质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茶叶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组分的薄层扫描定量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茶叶中叶绿素的分析以前通常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柱层析-分光光度法,且主要研究叶绿素a、b及总量的变化,而对叶绿素的降解产物分析研究很少。李名君(1984)提出了叶绿素及其主要降解产物的分光光度分析法,在无需标准样的情况下,通过几次测定和简单计算,即能系统地测出茶叶中叶绿素a、叶绿素b、  相似文献   

8.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叶片色素含量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叶片色素含量与冠层光谱反射率及其衍生的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正交植被指数(MTVI2、MCARI2、SAVI、MSAVI)以及叶绿素吸收比值指数(CARI)之间的关系,建立夏玉米叶片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 a+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NDVI与夏玉米叶片色素含量的相关性最好,RVI、RVI、CARI位居其次。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确立的夏玉米叶片Chla、Chlb、Chl a+b及Car含量的估算模型R2分别为0.790 8、0.832 4、0.808 8和0.761 7,说明利用冠层NDVI可以对夏玉米叶片Chla、Chlb、Chl a+b和Car含量进行可靠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以叶背绿色型和叶背紫红型两种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生态型的组培苗为试材,进行叶片CO2吸收的日动态变化、气孔密度及光合色素的测定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五唇兰属于CAM(景天酸代谢途径)植物;叶背绿色型的CO2吸收速率大于叶背紫红型;两种生态型的气孔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种生态型的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Chl a)含量、叶绿素b(Chl b)含量、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也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胡萝卜素与总叶绿素(Chl)含量的比值则有显著性差异。五唇兰的光合特性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体现了其作为一种热带兰对生长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光合生理指标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三种粒型小麦品种 (系 )的光合生理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小麦生育后期 ,中粒型品种的叶绿素含量Chl(a b)高于另外两种类型品种 ;而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Chl(a/b)低于另外两种类型品种。不同类型品种Pn高峰出现的时间不同 ,峰值大小有明显差异。小粒型品种在Pn方面占有优势 ;大粒型品种虽然Pn不占优势 ,但其FLAR大 ,单株旗叶同化的养分多。旗叶面积与Pn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与FLAR呈极显著的正相关。Chl(a b)和Chl(a/b)与Pn和FLAR的相关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1.
对油莎豆幼苗在不同浓度盐胁迫和碱胁迫下的光合生理响应进行研究,揭示其耐盐机制以及抗盐碱能力阈值,为油莎豆在新疆大面积种植及合理划分种植区域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选用2种中性盐(NaCl, Na2SO4)和2种碱性盐(NaHCO3 , Na2CO3),分别按2∶1的比例配成相应溶液进行胁迫处理,盐、碱胁迫处理低、中、高浓度分别为 80、160、320 mmol· L-1和40、80、120 mmol· L-1,培养于室内光温培养箱中,在出苗15 d后,测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在盐、碱胁迫下随胁迫程度的增加叶绿素a含量(Chl a)、叶绿素b含量(Chl b)、总叶绿素含量(Chl T)、类胡萝卜素含量(Car)、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 (Gs)、蒸腾速率(Tr)呈下降趋势,最大荧光(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被抑制,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升高。其中Pn与Gs、Tr、Chl 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ar、Chl T、Fm、ΦPSⅡ、qP(P<0.05)成显著正相关,与Y(NO)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因此油莎豆在盐、碱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主要与Gs、Tr、Chl a的降低有关。且油莎豆在盐碱胁迫下可通过降低Gs、Tr、叶片含水量(WC)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启动热耗散机制来维持水分的供给和光合系统的动态平衡。在不同盐成分处理中表现为同浓度下碱胁迫抑制程度均大于盐胁迫。  相似文献   

12.
以苎麻品种川苎12号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对照(自然光照)、45%荫蔽(55%自然光照)、70%荫蔽(30%自然光照)处理,研究了荫蔽胁迫6天、12天、18天对苎麻旺长期植株光合作用、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荫蔽胁迫显著降低了苎麻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和C_i/C_a(C_a:外界二氧化碳浓度)的比值。随着荫蔽胁迫的加重,叶绿素(Chl a)、叶绿素(Chl b)、叶绿素总含量(Chl a+b)、类胡萝卜素含量(Car)、以及Chl a+b/Car增高,叶绿素a/b(Chl a/b)降低。总之,荫蔽胁迫下苎麻光合特性的变化是对荫蔽条件的适应,变化程度与胁迫程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在生产中,应采取措施避免苎麻遭受较重程度的荫蔽,确保苎麻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3.
 在光氧化条件下(强光、低CO2 低O2)调查了 54个籼稻品种叶绿素(chl)和类胡萝 素(Car)的光漂白差异,并根据这些特点划分为4类。I) Chl和Car含量都较高的耐光氧化类型(6个);II) 两者都较低的不耐光氧化类型(13个);III) Chl含量较高而Car含量较低的持殊类型(3个);两者含量介于中间的中间类型(32个)。在正常条件下,耐光氧化类型的Chl、 Car含量以及Chla,b、 Car/Chl值都较不耐的低。各类型中的Chl与Car、Chl a与Chl b之间都呈线性关系。但经光氧化处理后,各类型的Chl、Car含量,Chl a/b值和SOD 活性都下降,只有Car/Chl值上升。耐的类型除SOD活性变化较大外,其他参数变化较少。这似乎说明色素组分的相对稳定是耐光氧化的一个特性,且与SOD清除活性氧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红茶色素的形成与降解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萧伟祥  李纯  萧慧 《茶叶科学》1992,12(1):49-54
在红茶制造中,用铜酶抑制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能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24%左右,从而部分的抑制了茶叶发酵,特别是茶黄素的形成受到了抑制。采用茶叶匀浆发酵法,结果表明,非酶性氧化产物中茶黄素约为酶促氧化形成量的6.8%,茶红素约为20.6%。用茶黄素单没食子酯在纯过氧化物酶作用下,研究其降解作用,其产物用双向纸层析和紫外光谱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鉴别出3,4-二羟苯甲酸、咖啡酸、没食子酸和邻苯二酚等4种成分。  相似文献   

15.
茶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及其组分不仅能反映茶树光合能力的强弱,而且与茶树品种,成茶品质等有密切关系。在鲜叶运输、摊放或成品茶贮藏期间,叶绿素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如下图所示。由于叶绿素(a·b)及其转化产物的色泽各异,其比例随着一系列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叶绿素对茶叶品质影响极大。以往测定叶绿素,大都限于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苦瓜苗期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响应白粉病菌侵染的遗传规律,以苦瓜高代自交系09-a与09-b为亲本构建的170个F2个单株和140个F2:3家系作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遗传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别对2个地点的2个群体进行基于单个分离世代群体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白粉病菌胁迫下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均会降低,感病品系降低幅度显著大于抗病品系,降解量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且降解量在2个群体中均呈正态分布。F2和F2:3群体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降解量均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决定,2个群体控制叶绿素a降解量的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分别为0.3151、0.1670,控制叶绿素b降解量的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分别为0.1333、0.1670。总叶绿素降解量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2对主基因在F2群体中加性效应分别为0.2601、0.3184,显性效应为?0.3452、?0.2221,在F2:3群体加性效应分别为0.1892、0.1624,显性效应分别为?0.0465、?0.0897,2对主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3个性状的加性效应均为正值,且控制总叶绿素降解量的2对主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F2和F2:3群体中叶绿素a降解量主基因遗传率为76.40%、62.68%。叶绿素b降解量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2.99%、62.86%,控制叶绿素降解量的2对主基因遗传率为65.25%、95.36%,遗传率均大于60%,表明白粉菌胁迫下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的降解主要受主基因的控制,但也受部分环境的影响。在苦瓜白粉病抗性育种实践中,可将叶绿素相关性状的降低量结合病情指数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本研究为探索苦瓜白粉病抗病机理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盐胁迫对桉树幼苗的生长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尾巨桉(E.urophylla×grandis)DH3229、DH3327、T13和巨桉(E.grandis)A4 4个桉树品种的组培生根瓶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盐浓度胁迫对其新生根、新生梢生长量等形态指标和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叶绿素含量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盐对桉树生长的影响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和盐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虽然低浓度的盐胁迫使叶绿素含量略为增加,但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叶片中的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叶绿素a/b值并未呈现单一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桉树叶绿素与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呈负相关,说明盐胁迫下叶绿素的降解与膜脂过氧化存在密切的关系.DH3229、T13叶片叶绿素与脯胺酸含量呈正相关;而DH3327和巨桉A4则呈负相关,表明游离脯氨酸的积累,对叶绿素的合成与降解并未起到直接作用.不同桉树品种对盐胁迫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DH3229抗盐性最强,在盐逆境下其叶绿素较稳定并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有望在盐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水稻光敏色素基因家族包括3个成员,PHYA、PHYB和PHYC,它们在调控水稻去黄化、花期和育性等光形态建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比较了白光和红光条件下野生型、phyA、phyB和phyAphyB突变体中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phyB感受红光正调控水稻叶绿素合成,phyA的作用仅仅在phyB功能缺陷时才能表现出来。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光敏色素介导的光信号主要通过调控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基因(protochlorophyll oxidoreduc-tase A,PORA)的表达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同时,还分析了phyB介导的红光信号对叶绿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phyB介导的红光信号在调控叶绿体数目、基粒数目及叶绿体膜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纤维素分析仪等研究了黑茶初制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组分,纤维素和可溶性糖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杀青和揉捻工序中,茶多酚变化不大,儿茶素主要表现为酯型儿茶素的水解。在渥堆期间,无论是传统渥堆还是无菌渥堆,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均呈下降趋势,儿茶素各组分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可溶性糖只有在传统渥堆中才呈现下降趋势,在无菌渥堆中下降的幅度很小。在干燥中儿茶素和可溶性糖转化较多.对于纤维素来说,只有在传统渥堆中才表现出下降趋势,在无菌渥堆中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0.
华南双季超级稻秧苗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1年早、晚季在广州对华南超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和胜泰1号、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组合粤杂122等7个材料秧苗期的干物重、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发根力等几个生理性状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生理性状的品种(组合)间差异、生理性状与干物重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结果表明:①早季时宜用Chl a、晚季时宜用Chl b作为鉴别秧苗素质的生理指标.②对Chl a、Chl b、根系活力,所发最大根长度,发根条数与干重的通径分析表明,早季Chl a对干重有最大的正直接效应,Chl b对干重有最大的负直接效应;晚季Chl b对干重有最大的正直接效应,Chl a对干重有最大的负直接效应.提出了华南双季超级稻理想株型育种中宜掌握的秧苗期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