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李树伟 《北京农业》2013,(21):165-166
在当今气象地面自动站的大量运用下产生和积累的海量科学数据,得不到有效共享和利用,制约了我国气象地面自动站的发展和创新。为了使气象数据资料可以高效、快速地发布出去,同时将及时可靠、安全稳定的气象基础数据提供给各领域的公益性用户,实现可以多维检索和分类查询等数据查询的应用,实现科学的数据共享管理,发挥气象地面自动站数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地面气象自动站的大量运用下产生和积累的海量科学数据,得不到有效共享和利用,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和科技创新进程。为了快速、高效的将使气象数据资料发布出去,同时将及时可靠、安全稳定的气象基础数据提供给各领域的公益性用户,实现可以多维检索和分类查询等数据查询的应用,实现科学的数据共享管理,发挥地面气象自动站数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其美 《农业与技术》2014,(4):185-185
气象自动站能够在完全无人的操作下在设置好的时间,定时定点的对气象进行观测、记录,并向指定的单位发送其对气象的观测和对气象预报的一种地面气象观测站。这种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相对于传统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财力以及物力,为我国的气象观测和预报事业创造了非常大的业绩。为了保证气象自动站能够稳定正常的工作,对气象自动站的日常检测和维护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其中数据的维护工作,本文通过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从中归纳出了一些保证自动站数据安全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数据的安全提供帮助,此外本文也可以作为维护人员和观测员工作中的日常参考。  相似文献   

4.
田甜 《农业与技术》2014,(1):182-182
自动站仪器作为气象局进行在地面上遥感测控的设备,起着自动观测和气象数据储存的关键作用。不仅仅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减轻了负担,而且还能够大幅度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由于自动站仪器的关键性和精密型使得对于仪器的故障分析与处理变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重点补充就是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自动气象站是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的主要内容,它通过自动观测的主要手段,以承担时空加密观测任务的地面气象要素,基于此从中心站的设备、传输和监控软件、采集传感设备和通讯设备等部分维护保障入手,对于易于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总结,对于区域站中常见的故障进行了处理,并且对区域自动站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针对便携式DAVIS气象站所配置的Gro Weather软件存在的数据共享不足等问题,利用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设计了一套用于气象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管理系统。系统在继承Gro Weathe揿件原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发了数据接口功能模块,以便于气象数据的自动存储、管理和共享,实现了Gro Weather软件自动下载的download.txt文本文件内容读取、数据存储和气象数据条件查询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加密自动气象站实时短信报警查询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GSM MODEM(短信猫)和易语言编程软件开发了加密自动气象站实时短信报警查询系统,该系统能对加密自动站的雨量、气温和风力等气象要素进行每10 min 1次的数据分析,对达到报警阈值的站点通过GSM MODEM自动将报警短信发送到指定的用户手机上;决策服务人员可通过手机向GSM MODEM发送短信,查询全地区所有自动站的雨量等数据。该系统提升了加密自动站报警的及时性,打破了报警的空间限制,可利用现有的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组网。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对于气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地面气象站拥有更多的能力。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推广,地面气象自动站的建设也进入了新的篇章。地面气象自动站可以使气象监测更加高效化和精准化,给人们的生活和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主要通过对地面自动站建设中防雷技术和计量检定技术的深入探讨,结合内蒙古杭锦旗气象局在自动站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地面气象自动站建设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韩桂娥 《北京农业》2013,(30):178-179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地面气象观测自动站也逐步建立与应用,自动站与传统人工观测的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这些差异,都要认真进行比较分析。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记录数据差值大于规定标准时,应根据具体天气情况、测报软件运行状况、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工作状态、供电、数据传输等要素综合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及时解决。不断提高自动气象观测站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以及人工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依托现代气象通信网络系统,采用Client/Server(C/S)体系结构,通过对历史地面气象资料、A0、A6和A文件自动实时解析入库,同时与省局Cmiss系统实时联通,实现气象资料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从而为气象服务人员提供灵活多样、详细实用的气象资料产品。该系统具有气象信息可视化和智能化等特点,可对地面气象资料进行动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地面气象探测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维护向程序化、信息化、自动化的进程。数据审核的重点也转向了目测项目的合理性以及数据质量的分析和控制。本文主要论述了自动站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维护与审核的方法,以期望为提高我国自动站地面气象数据文件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溪县雨量监测报警系统将本溪县地方政府建设的山洪雨量监测系统(20个山洪单雨量自动站)数据与气象自动站监测系统(20个区域气象自动站的雨量部分)数据统一到一个数据库,应用到同一个系统平台,实现统一实时显示、查询,在雨量达不同级别时自动报警,根据服务需要实现全县雨情图的制作。  相似文献   

13.
潍坊市精细化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是基于Arc GIS的多种气象资料集成显示系统,采用C#语言编程,实现对常规自动站和加密自动站的资料,潍坊雷达资料等进行自动处理、计算,进行雷达资料和地面资料、常规自动站及区域自动站地面资料自动处理及叠加,实现欧洲中心模式、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T639数值模式及GRAPES数值预报产品格点资料的显示及集成预报,并利用人机交互系统实现短时临近和精细化预报尤其是基于雷达产品发布灾害性短时临近预报产品的快速生成,提高了潍坊市个性化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正>前言现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部门对地面自动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新型自动站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利用ISOS技术,进行地面的观察和测量,ISOS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例如,显示搜集的数据、强化质量以及监控和管理等等。1新型自动站系统的功能设置1.1参数设置在台站地面,安装观测业务软件过后,相关管理人员不能立即获取关键数据,对于每一个参数项目,还应设置与之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自动站计算机维护的意义,介绍了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自动站计算机操作与数据的管理,以期为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自动站计算机的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姚斌 《北京农业》2013,(30):192-193
当前,气象自动站数据的自动备份和快速恢复工作越来越重要。笔者针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保障数据安全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对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安全存储与备份以及快速恢复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气象观测的自动化水平和气象数据的观测精度及连续性,青海省各国家级气象台站均布设了2套自动气象站,一套现用一套热备份。自动气象站的保障技术不仅是对单个自动站的维护保障,还应涵盖2套站相互切换以及地面气象专线出现故障后数据上传方面的保障维护。从新型自动站、备份自动站以及民用北斗传输系统的系统结构等方面,探讨了互为备份的自动站其数据传输方式以及现用和备用自动站之间切换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期提高气象数据的观测质量和传输质量,从而适应天气预报、预警等业务对地面观测数据资料在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省级自动站实时数据质量控制系统"是对自动站观测数据中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等6个要素进行质控,包括自动站数据入库、质控信息导入、质量控制等功能。MDOS系统是将"省级自动站实时数据质量控制系统"的部分功能集成其中,加以完善,根据业务发展新的需求,增加了对数据质控的种类、疑误反馈操作方式及数据管理服务功能,MDOS处理后的资料和产品正式提供预报预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应用等功能。目前MDOS已成为地面测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业务处理平台。  相似文献   

19.
包颖  于亚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88-6389
应用天气学尺度分析的方法,综合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加密自动站观测数据等传统气象分析资料与新一代监测产品,分析了2011年8月7日台风"梅花"在不同天气尺度下的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剑锋  刘冬辉 《北京农业》2012,(24):131-13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面自动站测报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自动站测报质量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地面自动站测报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测报质量的提高措施,对于我国地面自动站测报的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