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研究了SF6及N2,CO2,CCl2F2,CCl4二元混合气体的电击穿特性。结果表明:二元混合气体SF6/N2,SF6/CO2中SF6含量为50%_60%时,其耐电强度与SF6的耐电强度接近,而价格低于SF6。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麦、小黑麦、小偃麦与赖草属碱草(Aneurolepididumchinens)远缘杂交,观察当代结实率和杂种F1结实性。结果表明,利用phlb、四倍体小麦、八倍体小偃麦与碱草杂交可以提高结实率和F1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利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6个亲本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的F1,F2代资料,分析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趋势及与其他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双亲的蛋白质含量差异大,F2变异程度也大。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较高,可在F2代选择并能获得一定的遗传进度,F1,F2代的蛋白地岑与母本的含量及双亲中亲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F2代的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极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大庆市碱草草原土壤呼吸的日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碱液吸收法对大庆市碱草草原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呼吸的一天中变化比较明显,呈现双峰型曲线.自然状态下碱草草原土壤呼吸速率的年平均值为401.40 mg·m-2·h-1.  相似文献   

5.
小豆茎色、粒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应用2个熟性小豆材料(京农2号:红粒,绿茎;S_(5033):红底色黑斑花纹,淡紧茎)进行正反交组配,对获得的F_1、F_2、F_3及F_4代植株调查结果表明:(1)茎色:基本色泽基因紫茎(A)为显性,绿茎(a)为隐性,F_2代为3紫茎:1绿茎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茎色浓淡还有一显性色彩减弱基因(H),当H存在时,基本色泽紫茎A表现减弱,呈淡紫色(A-H-),其F_2分离比例3(淡紫茎):1(深紫茎)。在F_2、F_3的分离株系(F_3、F_4世代植株)中,紫、绿茎植株分离比仅为1.58~1.85:1,不呈3:1,绿株的出苗、成活、生长均呈优势,且紫茎株系中似有部分致死的基因存在;(2)粒色:花粒基因(F)对红粒基因(f)为显性,F_2呈3(花粒):1(红粒)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在花粒上还有花斑大小、深浅分离现象;(3)同一世代控制茎色的基因与种皮色基因具有完全连锁关系,但上代籽粒色并不能完全决定下代植株的茎色。  相似文献   

6.
以乙岫4-10×矮台66,SH52×乙岫4-10和乙岫4-10×SH52三个杂种的花粉植株后代H2、H3及其亲本、F1、F2为材料,对株高、穗长、抽穗期等3个主要农艺性状作了遗传分析,证实花粉植株株系内遗传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以及株系间遗传的多样性。H2株高、抽穗日数、千粒重等的遗传方差(以加性方差为主)大于F2的遗传方差,因此在H2代进行选择是有效的。H2中隐性性状出现的比例高于F2中隐性性状的比例,与F2相比,H2的平均株高降低、抽穗期较早,有效穗数较多,利用花培方法有利于选择高产、早熟等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前列腺素F_(2α)(PGF_(2α))及催产素(OT)在黄体溶解过程中的作用,OT与PGF_(2α)之间的正反馈调节,PGF_(2α)分泌的起始和终止,P_4和E_2对PGF_(2α)分泌的调节,对反刍家畜黄体溶解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特别介绍了近年来黄体溶解机理在山羊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反刍家畜黄体溶解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从前列腺素F2α(PGFα)及催产素(OT)在黄体溶解过程中的作用,OT与PGF2α之间的正反馈调节,PGF2α分泌的起始和终止,P4和E2对PGF2α分泌的调节,对反刍家畜黄体溶解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特别介绍了近年来黄体溶解机理在山羊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以高蛋白品系F93-486为母本,武春1号和陇春8号为父本组配了2个组合,在每个组合中获得P1、P2、F1、F2、B1和B26个群体,并以此为供试材料对F93-486的蛋白质含量,角质率等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PD系与墨西哥半野生棉的杂交后代和陆地棉与亚洲棉的远缘杂交后代中分离的高比强度(25g/tex以上)材料(S)为中心,与优良推广品种或高衣分品系(H)、抗枯黄萎材料(R)、早熟丰产品种(Y)杂交,获得FⅠ(SH,SR,SY),互交获得FⅡ(FⅠ2×FⅠ2)和FⅢ(FⅡ2×FⅡ2)。通过对不同代次纤维强度与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及产生重组体频率的分析,进行了纤维强度与皮棉产量负相关的探讨。结果表明,纤维强度与皮棉产量间的负相关主要由基因联锁引起,通过一定的育种方法可以打破这种联锁,使负相关得到降低,获得丰产优质的重组体。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普通小麦晋麦20号,晋麦31号,晋麦32号,鲁麦5号、临远7069、85—60065、76—153—6—6-1;野生二粒,硬粒小麦,园锥T36茹可夫斯基小麦,提莫菲维小麦,Phib突变体,八倍体小偃麦中3、中4、中5为母本,以羊草(legmuSChinesis)为父本。观察了各组合杂交结实性。结果表明:小麦属不同种与羊草远缘杂交当代结实率低,出苗差,难以成功。八倍体小偃麦与羊草杂交,不仅当代结实率高,而且易出苗成株,用普通小麦回交可明显提高杂种结实性,认为八倍体小偃麦可作为小麦与单草远缘杂交研究中的桥梁亲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籼S是由常规稻籼黄占自然突变株选育而成的新型无花粉温敏核不育水稻,对籼S的不育特性遗传进行初步分析,为该品种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经典遗传学分析方法,将籼S与多个常规稻进行杂交,调查杂交后代F1、正反交F1、F2、BCF1育性,并分析F1不育株禾蔸的不育特性。【结果】籼S在广州(23°08′N)自然条件下,5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为稳定不育期,不育期较培矮64S长近2个月;籼S的温敏核不育性可以被不同类型常规稻品种恢复,且恢复度较高,说明控制其不育性的基因为隐性遗传;各正、反交花粉可育率及套袋自交结实率差异均不显著,表明籼S的不育性遗传与细胞质无关;绝大多数F2代群体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比值符合1∶3,育性不仅呈非连续分布,且可育株、不育株基本表现为极端分离,13个BCF1代群体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比值均符合1∶1,表明籼S的不育性遗传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F2不育株禾蔸育性转换与籼S相似,最终均表现为无花粉型败育,且均具有温敏性。【结论】籼S不育性属于隐性遗传,由核基因控制,其不育性基本符合1对主效基因的遗传模式,且其无花粉型败育方式及温敏性能在杂交后代中遗传。  相似文献   

13.
粳稻杂种后代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变异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 6个粳稻品种 ,以 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 4配制 15个杂交组合 ,对 F2 及 F3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变异与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F2 与 F3各组合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间以及 F2 与 F3各组合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方差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 ;F2 单株直链淀粉含量均呈单峰分布 ,双亲之间并无主效基因的差异 ,单株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主要是微效基因的作用及环境影响所致 ;直链淀粉含量在杂种后代中不仅同组合内的株间有广泛的变异 ,而且在同一植株上的不同籽粒间也有广泛的变异 ,并且都出现超亲变异 ;在同一个杂交组合中 ,高直链淀粉含量植株上出现低直链淀粉含量籽粒的比例小于低直链淀粉含量植株上出现低直链淀粉含量籽粒的比例 ;以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为目标的粳稻品种间杂交育种 ,应根据单株混合样的测定结果选择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单株 ,而不宜选择单粒。  相似文献   

14.
分子标记技术在桔梗遗传规律研究中应用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桔梗紫、白花花色的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技术在桔梗遗传规律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桔梗紫花和白花正、反交及F1自交,观测后代花色分离同时用引物OPG02对正、反交F2植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桔梗紫、白花花色遗传为一对细胞核基因控制、紫花对白花表现为显性;F2植株的RAPD分析结果同肉眼观测花色结果完全相吻合。[结论]在桔梗遗传规律研究中,有特异分子标记的性状之间的遗传规律研究,可利用分子标记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单交F2代、回交和三交F1代群体植株品质性状与亲本的相关性及杂种后代的分离与分布,结果表明:(1)在F2代,籽粒蛋白质、干、湿面筋含量和S.D.S沉淀值与高亲值、低亲值和中亲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在回交F1代,上述籽粒品质性状与轮回亲本也呈正相关。在三交F1代.上述各品质性状与第三亲本的正相关系数比较大,说明欲在后代中出现较多的品质性状比较好的个体,亲本的品质应比较好,在三交组合中,尤其应注意第三亲本的选择;(2)在回交F1代群体,各品质性状的分布偏向于回交系本,在三交群体中则偏向于第三亲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麦杂交组合F2群体总戊聚糖含量的分布特点。[方法]以小麦杂交组合郑麦9405/皖麦19F2代随机群体为试材,分析335个单株籽粒的全麦粉总戊聚糖(TP)含量。[结果]双亲郑麦9405和皖麦19的总戊聚糖含量分别为7.55%和8.80%,B代群体的全麦粉总戊聚糖含量平均值为7.04%,总戊聚糖含量高于亲本皖麦19(8.80%)的单株占5.7%,低于亲本郑麦9405(7.55%)的单株占65.4%,介于双亲之间的单株占29.0%。其中,总戊聚糖含量高于9.00%的有11株,占3.3%,高于9.50%的有3株,占0.9%;低于5.00%的有14株,占4.2%,低于4.50%的有4株,占1.2%。[结论]在具有不同总戊聚糖含量亲本的杂交组合后代群体中,能够筛选出高、低总戊聚糖含量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7.
将无花粉型温敏核不育系籼S与不同父本杂交,在籼S不育期内调查F2和BC1F2育性分离.结果表明:8个组合F2及BC1F2群体不育株数∶可育株数均符合1∶3,符合1对主效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无花粉败育方式可以稳定遗传,但遗传背景会对出现无花粉败育的时间产生影响;各组合F2不育株的不育期长短及可育期育性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且各组合不同单株间也存在差异;13个组合的不育株不育期长短与可育期育性的相关性差异较大,其中,籼S/金华占、籼S/籼黄占、籼S/新小占、籼S/野绿占、籼S/密粒早占等5个组合达到显著负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内蒙古黑粒小麦种皮颜色的遗传特性,与3个红粒小麦和2个白粒小麦配制了10个正反交组合,观察了F1、F2代植株上籽粒种皮颜色的表现,分析其粒色遗传。结果表明,籽粒种皮黑色为细胞核遗传,黑色对红色和白色均呈显性。内蒙古黑粒小麦与红粒及白粒杂交F2代,均符合9(黑)∶7(红或白)分离规律,说明黑色种皮受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同一组合的F2各黑粒单株间籽粒颜色有深浅之分,说明这2对显性互补基因还具有剂量效应。通过黑粒小麦与红粒和白粒小麦品种间杂交,可以培育粒色不同的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小偃麦与小簇麦杂交育成三属杂种,并着重对其杂种后代结实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中间型小偃麦与小簇麦作为桥梁亲本获得三属杂种的结实率较高,平均为20.5%。F1自交结实率很低,仅0.2%,回交结实率为1.5%;F2自交、回交结实率都较F1有所提高,分别为0.37%、4.6%,F2中有两株全部结实。  相似文献   

20.
 以2个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烟草品种Coker176和Ti245及感TMV烟草品种K326为材料,经杂交、自交、回交建立F1,F2,BC1等世代群体。采用人工接种TMV的方法对各群体进行抗性鉴定,统计各世代抗感植株数;利用卡方测验对分离世代群体进行抗感分离比检测。结果表明,Coker176的TMV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所控制,Ti245的TMV抗性由两对隐性基因所控制。最后对2个抗性亲本在抗TMV育种中的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