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香菇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架栽、立栽、地栽和林下覆土栽培共4种栽培方式进行比较试验,通过测定并分析出菇后菌棒中的灰分、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养分利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香菇栽培模式,出菇后的菌棒中营养元素都有所剩余,菌棒越靠近地面,其氮和磷的生物转化率越高。除有机质外,林下覆土栽培模式下的香菇菌棒中残留的营养元素最少,生物转化率最高。从菌棒养分转化方面考虑,推荐使用林下覆土栽培模式栽培香菇。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栽培基质香菇氮、磷、钾转化规律,筛选适合香菇生产的栽培基质,本试验选择香菇"K5"为试验材料,以杂木、桑木、苹果木和枣木为栽培基质,每种基质设3个氮含量处理水平,研究了不同栽培基质下香菇产量和菌棒中氮、磷、钾的含量变化及其养分利用率。结果表明,香菇菌棒中氮、磷、钾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转色完成时达到最高值;枣木基质和苹果木基质栽培的香菇,其产量和菌棒中的氮、磷、钾含量以及养分利用率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因此,在香菇代料栽培中可以考虑使用枣木屑和苹果木屑代替传统的阔叶树木屑。  相似文献   

3.
正香菇反季栽培就是冬季制作菌棒,春夏季出菇。因北方山区夏季较南方凉爽,具有相对较大的昼夜温差,能够实现反季栽培香菇,经济效益较好。但是北方的盛夏季节每年总有一段时间的高温高湿天气,极易造成香菇菌棒腐烂,制约反季香菇的发展。覆土地栽模式和立棒畦床模式在高海拔地区和林下栽培香菇能够实现菌棒安全越夏,但是这两种栽培模式土地利用率低,虽然单棒产量不低,但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量低,适合一家一户小  相似文献   

4.
监测工厂化栽培模式下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棒和透气袋菌包CO_2释放量,并比较了刺孔以及不同类型菌株(长菌龄、中高温型品种,短菌龄、高温型品种和中短菌龄、中低温型品种)对CO_2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菌棒比较,透气袋菌包的CO_2释放总量在菌丝长满菌包时较高,但在90 d培养全过程中少15.92%。与未刺孔菌棒比较,刺孔菌棒CO_2释放量、产量在栽培过程中分别增加9.60%、32.19%。与长菌龄菌株比较,短菌龄菌株CO_2的释放量在1~30 d少35.10%,为67.31 g·kg~(-1);而在31~50 d、51~74 d分别多24.47%、65.60%,为64.97、74.24 g·kg~(-1)。本研究的结果可为香菇工厂化栽培过程中菌株选择以及环境参数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同栽培香菇相似的菌棒代替栽培瓶和栽培袋,再结合新的菌棒排位方式,与传统的两种栽培模式进行对比试验,对猴头菇菌丝生长时间、子实体产量和农艺性状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菌棒栽培法较传统栽培方法更节约成本,并且产量、农艺性状、商品性等都具有优势。通过菌棒排位方式对比试验得出层架式立体栽培更适用于大规模的猴头菇生产。  相似文献   

6.
以采收后废弃的香菇菌棒和玉米芯为栽培主料,对4个姬菇品种(菌株)进行代料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西德33"菌丝长势强,生长速度快,子实体菌盖厚度、颜色、菌柄粗均较理想,且转潮时间短、子实体产量高,营养成分与常规栽培料出菇差异不大,适宜在贵州推广。  相似文献   

7.
对浙江省磐安县栽培表现良好的6个香菇品种进行品种筛选试验的结果:不同品种之间表现差异明显,0912品种袋均产量较高,其次为158品种,两者的优质菇比例也较高,而且其菌棒培养期较短,品种抗性较强,总污染率低;1501品种袋均产量较低,等外菇比例较高,抗性较差。初步认定,适合磐安的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的品种为0912和158。  相似文献   

8.
栽培基质对香菇菌丝生长及菌棒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选择香菇K5作为试验材料,以杂木、桑木、苹果木和枣木为栽培基质,每种基质设3个氮含量处理水平,通过分析菌丝生长发育期间菌丝的生长情况以及菌棒中的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香菇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香菇菌丝在4种果木基质上均能生长,其中苹果木、桑木的菌丝平均生长速率相对较快;枣木初期生长较快,后期逐渐变慢,导致其平均生长速率偏低。此外,香菇菌丝生长阶段对菌棒中碳源的利用要比对氮、磷、钾的利用高,由桑木和枣木作为主要栽培基质的菌棒菌丝发满后菌棒中氮、磷、钾含量相对较高,因此,在香菇代料栽培中可以考虑使用桑木和枣木代替传统的阔叶树木屑。  相似文献   

9.
试验比较了6个毛木耳品种林下栽培出菇性状。结果表明,毛木耳Ⅰ出耳快、菌袋污染率低、产量较高、朵大肉厚,制干率高,可作为林下栽培的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10.
对引进的香菇“241-4”、“135”、“937”、“939”、“申香4号”、“香选2号”、“泌香3号”7个香菇品种(菌株)在贵州山区进行栽培试验,研究比较了各品种(菌株)香菇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香菇菌株“241-4”、“135”和“939”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子实体生长性状表现较好;且这3个菌株出菇产量较高,生物转化率都超过65%,分别与其它参试菌株出菇产量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适宜在贵州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北京郊区板栗林下栗蘑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隗永青  曹均  曹庆昌 《中国食用菌》2010,29(2):21-23,53
循环农业强调对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及空间资源、环境因子的高效利用。通过在北京郊区试验区利用板栗树修剪下来的树枝制作栗蘑栽培菌棒,将栗蘑菌棒栽培在面积巨大的板栗林下试验,同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严格按照林下栗蘑栽培技术要求,能收获可观的产量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北京郊区栽培栗蘑,每667m2纯收益达到9000元。林下栽培栗蘑不但能够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同时体现了循环农业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菌棒补水催蕾是香菇栽培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手工补水催蕾劳动强度大、标准化程度低,明显影响香菇生产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发香菇菌棒补水催蕾机械装备,对香菇菌棒专用补水催蕾机和传统手工补水催蕾方式进行应用效果比较的试验结果:应用补水催蕾机的注水量和补水后的菌棒重量一致性好,现蕾速度快,现蕾菌棒率高,当潮菇(第二潮)生育时间缩短4天,菇的产量和品质有显著提高,烂棒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香菇为木腐菌类,栽培基质的主要成分为阔叶林木。为降低香菇生产对林木资源的依赖度,作者设置5个不同基质配方开展玉米芯、玉米粉、玉米秸秆粉部分替代阔叶杂木屑栽培香菇的研究试验,在促进菇农增收的同时保护当地的林业资源。试验结果表明,配方1和配方2处理的玉米芯、玉米粉、玉米秸秆粉的质量分别占培养料总质量的14.8%和28.8%,木屑分别占培养料总质量的70%和56%,两处理庆科212和香菇808的出菇菌棒数、平均单袋产量、总产量及生物转化率均大于或高于配方5(ck)处理,且香菇的经济性状较优;配方3和配方4处理香菇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均低于配方5(ck)处理。可见,使用适量的玉米芯、玉米秸秆、玉米粉等替代木屑栽培香菇可在减少林木资源消耗量的同时提高香菇的产量。生产上建议玉米芯、玉米秸秆、玉米粉替代木屑量不高于34.2%。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利用林地,生产仿野生富硒香菇,总结了林区选择、菌棒制作、废旧菌棒处理、林下培菌模式、覆土灌水、出菇管理以及采收方面的林下香菇栽培技术要点。试验及实践证明林下生产仿野生香菇技术具有突出的生产优势,不仅菇品富含硒元素,生产效益也很可观,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北方地区林下栽培香菇时间为3~11月,全年有9个月可栽培;通过试验可得出北方地区林下栽培香菇的品种为高温品种武香1号9、31,低温品种939、庆科20,667 m2纯收入83 3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6.
四种香菇品种的栽培模式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种香菇菌种(‘808’‘939’‘9608’‘168’)为试材,采用层架、立架、覆土3种栽培模式,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香菇生产质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华中地区栽培生产的香菇菌种,为香菇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依据,以促进香菇产业发展。结果表明:香菇品种‘168’采用覆土式培养,所得香菇产量与品质最佳,香菇总产量较其它品种和栽培方法提高17.2%~39.7%,是目前最适于华中地区栽培的香菇品种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程洪花 《蔬菜》2009,(2):17-17
棒式栽培香菇的菌棒经过秋冬二季出菇,含水量减少,为了使香菇增加产量,需要进行补水处理,补水方法有注水法和浸水法两种,现主要介绍注水法补水。菇畦中的菌棒就地不动,用直径2cm的塑料管沿着畦向安装,菇畦中间设总水管,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2015,(5)
分别研究了高温香菇代料栽培增氧时不同刺孔数量和深度对菌棒转色率、菇蕾形成、子实体品质、鲜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刺孔数量和刺孔深度的增加有助于香菇菌棒的转色。当刺孔数为80个(深度2 cm),刺孔深度为1 cm(刺孔数为40)时,头潮菇的菇蕾数最多,但菇蕾分化稍迟。不同刺孔数量及深度对高温香菇的子实体性状、品质均有一定影响,但各指标间在四个出菇潮次中的规律不明显。当刺孔数为80个(刺孔深度2 cm)时及刺孔深度1 cm或2cm(刺孔数为40)时,香菇的均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加节能高效地实现香菇菌棒的统一转色,并探索香菇菌棒工厂化转色新技术。试验利用工厂化设施设备,对香菇菌棒转色期菌丝细胞呼吸所不断产生的热量加以蓄积和调控,在不用空调控温的情况下完成菌棒转色;并对转色期间的菌棒形态和料温变化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利用菌丝生物热进行工厂化栽培香菇菌棒(庆科212)的转色,15~17 d即可完成;菇房单位面积存袋量越多,料温峰值出现时间越早、料温峰值越高、料温越高、料温波动越大;转色成熟香菇菌棒其料温自然趋向香菇(庆科212)出菇适温。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甘蔗地栽培香菇是我省糖办和汕头市糖办、农业局、农科所等单位联合试验项目,共设12个试验点,利用甘蔗地8亩,共排放香菇菌棒2.5万多袋,初步获得成功。现将试点情况简报如下: 一、供试品种:从外引的20个香菇菌株中,筛选出3号品种作为生产用种。该品种属中温偏高型,菌丝长势好,不易解体,菇体品质较佳。二、香菇菌棒制作及蔗田排放时间:九月份制作菌棒,膜袋15×50厘米,每袋装干料半公斤。培养料配方:甘蔗渣50%,木屑30%,麸皮15%,废糖蜜2%,石膏1.5%,过磷酸钙1.5%。采用常压灭菌10小时。菌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