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近年来山西省甘蓝黄叶病发生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山西省寿阳县甘蓝黄叶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从采集的12份罹病植株根、茎部共分离到28个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木贼镰刀菌(F.equiseti)与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与木贼镰刀菌为山西省甘蓝黄叶病的病原菌,木贼镰刀菌致病性较尖孢镰刀菌弱。此外,木贼镰刀菌作为甘蓝黄叶病病原为首次报道。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控制该病害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晋中市春季设施大棚甘蓝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晋中市引种23个甘蓝品种,利用塑料大棚进行品比试验,对12个经济性状指标和6个质量品质感官指标进行了考种调查。结果表明,适宜晋中市春季设施甘蓝生产的早熟优良品种有美味速生(72 618.00 kg/hm~2)、金绿45(70 543.20 kg/hm~2)、红梅(68 566.58 kg/hm~2)、绿元帅(60 465.6 kg/hm~2)、天宝先锋(72 981.09 kg/hm~2);中熟优良品种有新里绿(85 029.75 kg/hm~2)、庆丰甘蓝(76 693.50 kg/hm~2)、韩绿(81 139.50 kg/hm~2),可供广大菜农选择。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山楂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对山东省栽培山楂的14个县(市)调查,根据症状、病原物致病性测定及形态鉴定的结果,共鉴定出20种山楂病害,其中根朽病、干腐病、猝倒病、褐腐病、白绢病、青霉病、叶点病、干桔病、腐烂病、花叶病、黄叶病、日烧病、裂果病等13种病害,省内以往未见报道。标本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保系植物病理学标本室。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19,(9):36-37
为桐梓县甘蓝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对桐梓县甘蓝病虫害种类和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桐梓县甘蓝主要病害种类有9种,即软腐病、病毒病、黑斑病、菌核病、根肿病、黑腐病、黑胫病、灰霉病和根结线虫病,其中灰霉病发生严重,软腐病中等;主要害虫种类有6目15种,分别是鳞翅目6种、鞘翅目4种、柄眼目2种、半翅目1种、直翅目1种、双翅目1种,严重危害的有菜青虫和小菜蛾。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将AHP法和熵值法相结合,运用综合赋值法对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赋值,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了2016年晋中市11个县(市)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并通过聚类分析对其集约度进行了地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要求,构建了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将其集约利用程度分为投入程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可持续状况4个方面,综合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态这3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聚类分析,将2016年晋中市11个县(市)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分为3个等级,榆社县(0.137)、左权县(0.124)、和顺县(0.146)、昔阳县(0.245)、灵石县(0.216)和介休市(0.307)等6县的集约利用度处于较低的等级,全市55%的县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由于各个县的农业基础不同,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差距偏大,其中,祁县的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为0.771,左权县的集约利用程度最低,为0.124,二者集约度之差为0.647,11个县(市)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在地域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修武、辉县、济源、临颖、长葛杨树黄叶病害重发区林地土壤化验分析,研究了土壤营养因子中的铁、锰、铜、锌以及磷含量对杨树黄叶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叶病病害发生林地土壤有效铁含量为12.26±1.60mg/kg,无黄叶病病害发生的健康林地土壤有效铁含量为34.83±4.55 mg/kg,有效铁含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361),土壤有效态铁含量相对低易发生杨树黄叶病病害;而土壤中有效磷、有效铜、锌含量过高时,也易发生杨树黄叶病病害.  相似文献   

7.
黄叶病是我市木纳格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自2000年在阿图什木纳格葡萄上发现黄叶病以来,该病害迅速扩大蔓延,危害葡萄生产,对葡萄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辖11个县(区、市)。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耕地540万亩。总人口303万,其中农业人口206万,占68%。  相似文献   

9.
十字花科蔬菜的细菌性病害主要有黑腐病和软腐病两种,发生和危害较重,是大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一、细菌性病害的识别(一)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的识别该病发生在十字花科蔬菜上,尤以芸薹属蔬菜为主,其中以甘蓝、花椰菜、萝卜受害最重,白菜次之。黑腐病在苗期即可发病,但以成株期发病为甚。病害主要侵害叶、叶柄、花序和茎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太谷县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晋中市其他县(市)这一现状进行研究,指出了其在农业、工业、城市发展定位等方面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科技农业和公路交通,打造旅游品牌、创新会展经济、建设特色城市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4种田间不同抗枯萎病类型甘蓝品种幼苗为试材,以分离甘蓝枯萎病病原菌悬浮液为接种菌液,筛选苗期抗病性鉴定最适接种浓度、最佳方法和最适苗龄;确定植株感病级别划分指标,判断抗病类型。结果表明,甘蓝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最适接种浓度5×106孢子·mL~(-1);比较灌菌液法、菌土法和浸根法3种接种方法,菌土法接种可更准确反映不同抗病性品种枯萎病发病程度和抗病类型;在子叶期、一叶一心期、二叶一心期、三叶一心期不同幼苗期接种,后两个时期特别是二叶一心期为最佳接种期;依据幼苗植株叶脉黄化程度,植株叶片褪绿、萎蔫甚至枯死等发病主要症状,将甘蓝感病幼苗划分为6个级别。由此确定甘蓝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种子消毒育苗,待幼苗长至二叶一心期时,采用幼苗轻微伤根、菌土法,接种5×10~6孢子·mL~(-1)枯萎病菌液,16 d后调查统计幼苗植株发病程度和感病级别数量。  相似文献   

12.
甘蓝枯萎病是由镰刀(Fusarium oxysporum f.sp.Conglutinans)引起的土传病害,属于中国新发病害,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中国北部夏秋甘蓝生产区的毁灭性病害,并且发病地域逐年扩大.抗病品种的使用是目前减少甘蓝枯萎病损失的最有效方法.而探索高效的甘蓝抗枯萎病鉴定方法以准确鉴定甘蓝种质资源的相应抗性基因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前期病原物分离和鉴定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来源于山西寿阳的强致病力株GLHW1作为病原,通过混合因.子设计方法系统分析了3个接种方法,3个接种浓度及2个接种时期的接种效率及不同因素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接种效果的重要性影响依次为接种方法>接种浓度>接种时期,推荐给甘蓝育种者的接种程序是:在3叶l心期,将幼苗的根系浸入1x106cfu/ml抱子悬浮液中15 min.  相似文献   

13.
广西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2006年对广西主要产蕉区的24个市(县)的67个点进行了镰刀菌枯萎病调查,调查的品种有香蕉、红蕉、西贡蕉、牛角蕉以及野生蕉.调查结果发现,镰刀菌枯萎病对西贡蕉为害较为严重,病株率为4.5%~73.5%,而在香蕉和野生蕉资源材料上未发现枯萎病株;经病原菌致病性接种测定和PCR鉴定,确定广西主要蕉区发生的西贡蕉枯萎病是由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病原菌1号生理小种引起,在广西至今没有发现该病4号生理小种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国内外镰刀菌(Fusarium Link)种类鉴定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山西省三个地区七市县5种作物上采集的5个镰刀菌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鉴定出2个种,其中4个菌株属于镰刀菌属美丽组的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另一个菌株属于镰刀菌属李瑟组的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Shel-don)。5种作物病原镰刀菌种类分别是:棉花枯萎病菌(F.oxysporum)、西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黄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亚麻枯萎病菌(F.oxysporum)和玉米青枯病菌(F.moniliforme)。  相似文献   

15.
内生菌BS-2对蔬菜立枯病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抗利福平标记的菌株内生定殖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自辣椒叶片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菌株既可在辣椒体内定殖,又可进入茄子、蕃茄、白菜、黄瓜、西瓜、丝瓜、甜瓜和豇豆等多种植物体内定殖;拮抗和防病作用测定发现,该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菌液浸种处理后对黄瓜、甜瓜和蕃茄苗期立枯病有78.96%以上的抑制效果,并对这些蔬菜有较明显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防菌JK-2对尖孢镰刀菌抑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福建省永泰、福清、闽侯等6个县(市)采集西瓜、番茄和豇豆等作物的根际土壤,用平板稀释法,分离到芽孢杆菌58株.采用目标病原菌多重菌株平行测定法,测定这58个菌株对6株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筛选得到拮抗菌株3株,其中菌株JK-2(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的抑菌效果特别显著.对JK-2的抑菌谱调查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真菌轮枝霉(Verticillium fungicola)、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桃褐腐丛梗孢(Monilia laxa)和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JK-2产生的抗菌物质对热的稳定性较强,对蛋白酶K不敏感;盆栽及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JK-2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效分别可达83.60%和78.96%.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了云南省23个县市蚕豆苗期根病病原菌的区系组成和优势种的分析。病原区系当中以镰刀菌为主,立枯丝核菌占极少数。镰刀菌的优势种是尖孢镰刀菌,其次是燕麦镰刀菌及其专化型,再其次是串珠镰刀菌和茄镰刀菌。至于木贼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及禾谷镰刀菌亦只占极少数,属于次要病原。但拟枝孢镰刀菌作为蚕豆苗期根病病原菌,还是首次报道。尖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皆引起基腐病。茄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根腐病,还有一部份燕麦镰刀菌和少数尖孢镰刀菌引起基腐萎蔫症状。致病性测定证明各种病原菌都有致病力。致病力最强的是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和拟枝孢镰刀菌。茄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致病力居中。禾谷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致病力很弱。蚕豆根病是云南省蚕豆上极为严重的病害问题。其中尤以苗期根病造成的损失最大,成为历来保持蚕豆稳产高产的限制因素。例如,1983年东川市有4000亩蚕豆发病,占蚕豆播种而积的67%。死亡率由10~100%不等。其它蚕豆主产区如昆明、武定、楚雄、玉溪、曲靖等地也很严重。为了搞清发病的原因和发病的规律,自1982年冬季开始,我们在省内部份重病区的昆明、呈贡、嵩明、宜良、玉溪、通海、安宁、武定、楚雄、南华、大姚、禄丰、大理、弥度、巍山、宾川、永平、漾濞、永胜、鹤庆、丽江、曲靖、东川等23个县市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选用棉花枯萎菌、黄瓜腐霉菌和白菜根系非致病镰刀菌作为指示菌株,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测定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L. H. Bailey)、结球甘蓝(B. oleracea var. capitata)、白花椰菜(B. oleracea L. var. botrytis L)、球茎甘蓝(B. oleracea var. gongylodes)、苦菜[B. integrifolia (West) O.E.Schulz]、芹菜(Apium graveolens L.)、黄瓜(Cucumis sativus L.)和大葱(Allium fistulosum L.)的生物熏蒸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组织捣碎粉末对3种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芸苔属植物的熏蒸抑菌效果好于非芸苔属植物,球茎甘蓝熏蒸效果较稳定,且效果最好,在第7d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效果仍然达91.9%;但各植物抑菌效果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9.
西瓜枯萎病菌分离及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西瓜枯萎病病株,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西瓜枯萎病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对西瓜幼苗的平均病株率为72.8%;分离到的茄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对西瓜幼苗也有一定的致病力,造成西瓜幼苗下胚轴基部水浸状腐烂,平均病株率分别为18.1%和20.0%。尖孢镰刀菌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也存在差异,除来自海南的菌株外,来自其他各地区的菌株平均病株率均〉70%;只有采自海南的菌株中出现了对西瓜幼苗没有致病力的菌株,海南所有菌株的平均病株率仅为33%。2010年研究结果显示,来自海南的菌株与来自其他地区的菌株之间存在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