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北京红坨山采石场为例,采用植生基质喷射技术、生态袋挡墙、"V"型种植槽垂直壁面绿化、客土造林等措施进行坡面的绿化防护设计与施工,为北京市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宝山矿因长期采矿等干扰破坏,使原生植被被破坏殆尽,形成了大面积的矿山废弃地,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大宝山矿区现状调查,土壤性质及水土流失是制约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通过客土与土壤改良、水土流失防治、植被恢复以及跟踪监测与评价等步骤为加速大宝山矿区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与途径,以期为矿区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山开采活动引起的生态失衡、景观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等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调查了广西全洲、荔浦、板苏和八一锰矿废弃地土壤肥力状况、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植被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广西当地的地理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和区域植被情况,提出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原则、恢复过程、恢复措施和对策,以期为正在进行的广西锰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矿区废弃地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矿区废弃地实施生态恢复是解决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植被恢复来改善土壤质量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最佳策略。从土壤物理特性(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化学特性(氮、磷、钾等)和土壤生物学活性(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动物)方面阐述了土壤特性对磷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为阐明磷矿废弃地的土壤特性响应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建议:采用土壤动物作为土壤健康的生物指示标准,加强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变化响应机理,以便更好地探索昆阳磷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变化及其与植被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淄博高新区玉皇山生态恢复工程为例,针对城市周边石灰岩废弃采石场,提出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规划措施:包括采石废弃地矿坑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措施、植被重建规划、地形处理方案、水系整治措施等内容;还从行政管理和开发运营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为我国采石废弃地的景观与生态恢复工程寻求经验,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采石场废弃地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为人工辅助其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在对河北省井陉县不同恢复年限采石场废弃地进行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群落特征、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自然演替2 a采石平台和自然演替2 a道路边坡的植物群落结构相似,物种组成较简单,以1年生草本为主,且物种多样性低;自然演替11 a采石平台和自然演替13 a道路边坡物种多样性较演替2 a标准地有较大提高,物种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结论]自然演替13 a道路边坡植被明显好于自然演替11a采石平台植被,通过改善采石废弃地的立地条件,遵循植被的演替规律,可以加快其植被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7.
矿区废弃地近自然生态修复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然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和植被群落特征作为规划设计的参照标准,探讨矿区废弃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的特征与营造原则,构建近自然地形恢复、土壤重构、近自然植被重建等废弃地近自然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框架,并以周口店废弃采石场为例,对其近自然生态修复进行规划设计,探索矿区废弃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的规划原理与技术,为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广东采石场植被生态恢复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广东采石场植被生态恢复的现状以及近几年的工作进展;介绍了目前采石场采用的台阶、槽板、燕巢及喷播覆盖等岩壁复绿技术及应用的植物种类,同时提出了现阶段采石场植被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9.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采石场废弃地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土壤取样,测定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植被的恢复能增加采石场废弃地的养分含量,各栽植类型中除土壤下层速效磷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小于1,下层有机质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大于10外,其他养分指标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在1.05~3.17。同种植被不同整地方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客土保苗剂方式是对采石场废弃地进行植被恢复的最优整地方式。在植被恢复时间为5年后,客土和原土方式试验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在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10.
矿区废弃地进行生态植被恢复是解决矿区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十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矿区经济发展迅猛,出现的废弃地面积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终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本文就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植被恢复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采矿废弃地由于具有物理结构不良、重金属含量过高、极端p H值等众多危害环境的极端理化性质特点,使得其对环境的危害持久而严重。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方法的分析,以新邵县高家坳金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植被快速恢复的研究试验,并对植被恢复的短期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金矿废弃地及中国南方同类矿山的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遥感与地面调查的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监测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空间遥感技术与地面植被、土壤调查分析等手段综合监测评估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状态,可为进一步实施生态恢复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废弃采石场土壤采样点恢复指数(Ir)与土壤样方pH、有机质有较好的相关性;废弃采石场恢复综合指数(Irq)与遥感模型反演结果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植被—土壤调查分析与空间遥感监测技术能够相互验证对采石场恢复状态的评估。同时提出利用遥感波段比值快速监测评估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淮北市矿区植被生态恢复现状及可持续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尚光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3):121-123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淮北市矿山分布类型、废弃地历史成因、植被受损程度、环境次生灾害的发生以及植被生态恢复现状,并就部门间协作、建立长效机制、经费投入和矿山废弃地景观资源整合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最后,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整合改造模式及生态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矿业废弃地面积大,对生态环境破坏剧烈,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影响矿区生态重建的因子很多,摸清矿业废弃地生态重建主导因子,是尽快恢复矿业废弃地植被、重建矿区生态系统的关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矿区生态重建的因子进行系统分析诊断,结果表明辽宁省矿区生态重建的主导因子为降水量、土壤颗粒级配和基质风化速度,在矿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区及进行矿区生态重建措施配置时,应主要考虑这3个因子。  相似文献   

15.
以往的废弃采石场治理工作主要以边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作为工作的重点。而废弃采石场边坡又以植被的选择和相应的恢复技术为核心,在一定方面忽视了生态治理工程的景观设计工作。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在对废弃采石场植被恢复的基础上,提出景观设计相应的生态整治方案以及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矿区废弃地污染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废弃地的污染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分析矿区废弃地污染途径及特点的基础上,从改善土壤质量和恢复植被2个方面详细探讨了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废弃采石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无人机遥感影像和ArcGIS技术结合成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新手段,而准确划分立地类型是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和造林绿化的关键基础步骤。本研究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技术和ArcGIS技术,快速、准确地实现对冀北山区废弃采石场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方法以草帽山废弃采石场为试验区,采用数量化理论Ⅰ与ArcGIS空间分析,对废弃采石场的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再得到立地类型分布图,并与实地立地因子分类结果进行精度检验。结果利用上述方法将冀北草帽山采石场废弃地划分为9种立地类型,同时根据立地分级结果将试验区立地定量评价为4个等级;与实地立地类型调查结果对比发现,本研究划分结果精度高达96%。结论无人机遥感影像与ArcGIS技术的结合应用不仅能实现采石场废弃地立地类型的高精度划分,还能够为采石场废弃地以期合理规划造林绿化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中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现状并对其进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对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研究,提出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重建并控制水土流失为根本,根据各地区的发展规划,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和恢复生态学原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结合矿区废弃地的具体情况,在生态恢复和尊重现实,尊重当地人民群众和政府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发展诸如旅游业等产业,以求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植物稳定技术在金属矿山废弃地修复中的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属矿山的开采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中矿山废弃地治理显得尤为必要。矿山废弃地由于植被破坏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伴随着重金属的迁移扩散,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不能很好地解决,而植物稳定技术能尽快地增加废弃地的植被覆盖量,在解决废弃地环境问题的同时还能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并影响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已被看作是矿区土地修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生态恢复的植被重建过程中,基质改良是生态恢复的核心问题。借鉴目前国内外土壤基质改良的方法,较系统地介绍了矿山废弃地土壤基质物理、化学、生物改良技术措施。最后提出中国矿山废弃地土壤改良方法的选用原则: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研究废弃物土壤化演化的自然规律和机理,最终实现人工辅助的土壤化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