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木薯品种GR4种茎为材料,分别采用清水和1.5%石灰水浸泡木薯种茎,研究不同浸泡时间对木薯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外贮藏30 d后,短时间清水处理对木薯的茎径、株高、单株结薯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石灰水处理后,薯干率、鲜薯淀粉产量得到极显著提高,鲜茎叶产量、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得到显著提高;2种浸种液均以浸泡3 h最为适宜,且石灰水浸种的效果优于清水浸种。  相似文献   

2.
以‘华南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含钙药剂浸泡种茎24 h对木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1.0%石灰水(A1)、2.0%石灰水(A2)、1.0%氯化钙(A3)、2.0%氯化钙(A4)、云大–120稀释3 000倍液(CK1)和清水(CK2)共6个浸种处理,将不浸种处理对照记为CK3。结果表明:1A1~A3木薯的成活率较其他处理的高,其成活率均约为94.4%。2A1~A4处理可加快木薯地上部分生长,但各处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K1木薯的生长最快,地上部分长势最好。3A1~A3处理可显著增加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A4、CK2和CK1处理的增产效果不明显。4鲜薯产量与种茎成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产量和薯干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种茎种植方式及芽向对木薯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南205木薯为材料,开展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植后2个月调查各小区的成活株数,收获时调查各小区的农艺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和芽向均对木薯农艺和产量性状产生明显影响,种植方式的影响大于芽向;平放比斜插增产鲜薯22.5%、薯干19.9%、淀粉17.6%,鲜薯和薯干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不同芽向的木薯产量均表现为芽眼向南向东向西向北,向南处理比向北增产鲜薯34.1%、薯干38.0%、淀粉42.0%,均达显著差异水平。其中,平放种植的木薯产量均表现为种茎芽眼向南向东向北向西,为逆时针趋势,向南处理比向西增产鲜薯40.82%、薯干42.68%、淀粉44.29%,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斜插种植的木薯产量均表现为种茎芽眼向东向南向西向北,为顺时针趋势,向东处理比向北增产鲜薯50.02%、薯干60.94%、淀粉71.80%,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大畦双行木薯种茎平插种植的最佳配置方式,以‘华南11号’木薯为试验材料,采用2种株位即种茎相对或交错位置,3种茎向即种茎插入方向为正对向(种茎与畦边成90°)、斜顺向(同向45°)、斜反向(一侧45°,另一侧135°),共6个处理组合,研究对木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较鲜薯、薯干、淀粉的理论产量作用力,表现为株位株位×茎向茎向;比较2种株位的木薯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重、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交错优于相对;比较3种茎向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表现为斜顺向正对向斜反向,顺向优于反向;比较6个处理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均没有显著差异,以交错斜顺向最高,分别比对照(相对正对向)增产11.9%,10.6%,9.5%,交错正对向次之,分别比对照增产8.3%,7.9%,7.5%。建议在双行平插种植木薯时,采用交错斜顺向和交错正对向方式。  相似文献   

5.
进行不同种植方式对木薯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鲜薯、薯干和淀粉的产量均表现为直插单茎平放单茎"八"字斜插双茎斜插单茎。其中,直插单茎比其余3个处理增产33%~86%,与斜插单茎达显著差异;薯干率和鲜薯淀粉含量均表现为平放单茎斜插单茎直插单茎"八"字斜插双茎,差异不大;"八"字斜插双茎会导致茎叶徒长,显著降低单株的鲜薯重、收获指数和结薯数。在起垄种植中,宜推荐直插单茎,"八"字斜插双茎种植法在当地不可取。  相似文献   

6.
以华南205木薯为材料,开展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植后2个月调查各小区的成活株数,收获时调查各小区的农艺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和芽向均对木薯农艺和产量性状产生明显影响,种植方式的影响大于芽向;平放比斜插增产鲜薯22.5%、薯干19.9%、淀粉17.6%,鲜薯和薯干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不同芽向的木薯产量均表现为芽眼向南>向东>向西>向北,向南处理比向北增产鲜薯34.1%、薯干38.0%、淀粉42.0%,均达显著差异水平。其中,平放种植的木薯产量均表现为种茎芽眼向南>向东>向北>向西,为逆时针趋势,向南处理比向西增产鲜薯40.82%、薯干42.68%、淀粉44.29%,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斜插种植的木薯产量均表现为种茎芽眼向东>向南>向西>向北,为顺时针趋势,向东处理比向北增产鲜薯50.02%、薯干60.94%、淀粉71.80%,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干旱条件下,比较4种不同种茎材料对木薯成活率、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活率(survival rate,SR)呈现SR1年生种茎(100.0%)SR2年生种茎(92.2%)SR60 d嫩茎(78.9%)SR老茎头(30.0%);鲜薯和薯干产量(root yield,RY)呈现RY1年生种茎RY60 d嫩茎RY老茎头RY2年生种茎;淀粉产量(starch yield,SY)呈现SY60 d嫩茎SY1年生种茎SY老茎头SY2年生种茎;薯干率和鲜薯淀粉含量呈现老茎头60 d嫩茎2年生种茎1年生种茎,且植株密度越小,则薯干率和鲜薯淀粉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8.
木薯/花生间作体系中木薯行距配置对薯块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等行距(0.8 m)和宽窄行(1.0 m+0.6 m)木薯单作为对照,研究了等行距和宽窄行木薯间作花生对木薯生长、薯块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单作与等行距单作间木薯的生长、薯块品质和产量均差异不大;与单作比较,间作木薯的生长、薯块品质和产量均受到较大抑制;与等行距间作比较,宽窄行间作有助于提高木薯的根冠比、相对生长率、群体生长率、叶面积指数、鲜薯干物率和淀粉含量以及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且宽窄行间作的木薯偏土地当量比略高于等行距间作的,表明木薯间作花生模式以宽窄行为优。  相似文献   

9.
在大田条件下,以等行距(0.8 m)和宽窄行(1.0 m+0.6 m)木薯单作为对照,研究了等行距和宽窄行木薯间作花生对木薯生长、薯块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单作与等行距单作间木薯的生长、薯块品质和产量均差异不大;与单作比较,间作木薯的生长、薯块品质和产量均受到较大抑制;与等行距间作比较,宽窄行间作有助于提高木薯的根冠比、相对生长率、群体生长率、叶面积指数、鲜薯干物率和淀粉含量以及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且宽窄行间作的木薯偏土地当量比略高于等行距间作的,表明木薯间作花生模式以宽窄行为优。  相似文献   

10.
四川丘陵地区地膜覆盖对甘薯营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四川丘陵地区以西成薯007为材料,研究覆盖黑色地膜、透明地膜、不覆膜处理对甘薯营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膜处理能促进甘薯茎的增粗和伸长,提高叶面积指数,获得更高甘薯藤叶产量;2种覆盖方式均能显著提高甘薯的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黑膜覆盖处理的茎叶和鲜薯产量最高,透明地膜覆膜处理的薯干产量最高。透明膜覆盖可以促进甘薯早期的产量形成,黑膜覆盖能促进中后期的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1.
施肥深度对木薯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华南8号木薯为材料,比较5个施肥深度处理对木薯产量性状的效应。结果表明,在0~12 cm施肥深度中,按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的排序为施肥深度6 cm>0 cm>9 cm>3 cm>12 cm6,cm施肥深度的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比0cm(CK)增加7.5%、5.3%和3.9%,3 cm和9 cm施肥深度的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略低于0 cm(CK),12 cm施肥深度的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比0 cm(CK)减少15.1%、18.6%和21.1%。推荐木薯施肥深度为0~9 cm,以6 cm施肥深度为最优。  相似文献   

12.
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对木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在木薯种植中的作用,在大田条件下,以南植199、桂热9号为材料,设不施肥、常规施肥及增施中微肥(穴施、叶面喷施及浸种)等不同处理,研究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对木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促进木薯生长并增加鲜薯产量及淀粉产量。品种间中微量元素肥效存在差异,增施熟石灰、硫酸镁、叶面喷施硼砂、综合处理及钙镁磷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南植199鲜薯产量;其中,钙镁磷肥处理鲜薯增产39.7%,淀粉增产达到51.3%;其次为增施熟石灰处理鲜薯增产35.6%,淀粉增产44.8%。而桂热9号增产效果为综合处理鲜薯增产10.6%,淀粉增产32.5%;穴施硫酸镁淀粉增产21.2%;钙镁磷肥处理鲜薯增产10.0%。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主要增产因素为镁和钙;因此木薯种植中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应考虑品种差异和不同施用方式差异;尿素+钙镁磷肥+氯化钾替代常规施肥中尿素+普通复合肥+氯化钾可有效提高木薯鲜薯产量及淀粉产量。  相似文献   

13.
以木薯品种华南8号和花生品种贺油12号为材料,采用木薯宽窄行间作花生法,设置木薯种茎芽眼朝向东、南、西、北共4个处理,其中芽眼朝向东和向西处理属于东西行向,芽眼朝向南和向北处理属于南北行向,研究木薯种茎行向及芽向对木薯花生间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北行向处理木薯的鲜薯和淀粉产量比东西行向处理的高10.7%、10.1%,东西行向处理的花生荚果产量比南北行向处理的高8.4%;芽向处理木薯的鲜薯、淀粉产量排序均为种茎向北最高,其次为向南和向东,向西最低,向北处理木薯的鲜薯和淀粉产量比向西处理的高20.5%、19.7%;花生荚果产量排序均为种茎向西处理最高,其次为向南和向东处理,向北处理的最低,向西处理的荚果产量比向北处理的高19.3%。综合分析认为,南北行向比东西行向更利于提高木薯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东西行向比南北行向更利于提高花生产量,花生行北侧或西侧的木薯的鲜薯产量和淀粉量比南侧或东侧的高,木薯行南侧或西侧的花生荚果产量比北侧或东侧的高。  相似文献   

14.
为马铃薯种植中合理有效施肥提供参考,以宣薯2号马铃薯为供试材料,施用氮磷钾复合肥+硫酸钾、腐植酸活性肥料和氨基酸水溶肥3种不同的肥料,分析对其地下部分、地上部分、产量及大中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水溶肥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3种肥料处理的马铃薯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依次为氨基酸水溶肥对照腐植酸氮磷钾复合肥+硫酸钾;马铃薯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在种植后70天,氮磷钾复合肥+硫酸钾肥料处理要高于其他3个处理,而70天后,腐植酸处理最高,氨基酸处理低于其他2个处理及对照;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后其鲜重产量、薯干产量和大中薯率均高于其他3个处理,而氮磷钾复合肥+硫酸钾肥料和腐植酸处理后,虽大中薯率均高于对照,但鲜薯和薯干重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以3个木薯品种为材料,比较3种生物肥在木薯产量性状上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3种生物肥比等值复合肥或清水的对照鲜薯、薯干、淀粉均减产。通过分析其减产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木薯生物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复混肥对木薯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淀粉含量的影响,为木薯大田生产中施用复混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设6种不同复混肥料处理,另设不施肥作对照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木薯株高、茎粗、鲜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结果】与不施肥处理对比,施用禾中王木薯壮根膨大复混肥处理能显著增加木薯生长后期的茎粗(P<0.05,下同),其余施肥处理对木薯的株高和茎粗影响不显著(P>0.05);6种复混肥处理的木薯鲜薯产量均有提高,其中施用绿先机木薯专用肥和桂绿木薯专用肥处理增产显著;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块根淀粉含量,其中施用禾中王木薯壮根膨大复混肥处理的淀粉含量显著降低;除施用禾中王木薯壮根膨大复混肥处理外,其余施肥处理木薯淀粉产量均有增加;除南风木薯专用肥外,其他5种复混肥均可增收,其中桂绿木薯专用肥增收最高,绿先机木薯专用肥次之。综合比较,桂绿木薯专用肥的效果最好,鲜薯增产6310 kg/ha,增产25.2%,淀粉增产16.7%,增收2735元/ha;其次为绿先机木薯专用肥,鲜薯增产5533 kg/ha,增产22.1%,淀粉增产13.6%,增收1873元/ha。【结论】木薯复混肥均有利于木薯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且以桂绿木薯专用肥最好,其次为绿先机木薯专用肥。  相似文献   

17.
北方甘薯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4个甘薯品种(系)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在相关性分析中,鲜薯产量与干率、淀粉率和病情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大中薯率显著正相关,与小薯率显著负相关。薯干产量与分枝数显著负相关,与干率呈显著正相关。淀粉产量与分枝数显著负相关,与干率和淀粉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在关联度分析中,单株茎叶重、大中薯率、单株结薯数、结薯集中性、茎粗和整齐度对鲜薯产量的关联度较高。茎粗、大中薯率、蔓长、单株结薯数、淀粉率和干率对薯干产量的关联度较高。而淀粉率、干率、蔓长、茎粗、单株茎叶重和单株结薯数对淀粉产量的关联度较高。因此,北方甘薯在高产栽培和品种选育方面,应该选择茎基部粗、蔓长较短、分枝数较少、薯块大小均匀、数量适中和大中薯率较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烯效唑对甘薯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在高肥力条件下烯效唑对甘薯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全国主栽品种商薯19为试验材料,进行了7个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烯效唑所有处理的茎叶干质量、T/R均低于对照,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均高于对照,说明喷施烯效唑能延缓地上部生长,减少蔓长和茎叶质量,降低地上部能耗,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密度群体,提高光合效率,达到增产的目的;试验中,以栽后50 d喷施22.5 g/hm~2烯效唑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其鲜薯产量为60 000 kg/hm~2,较对照增产25.72%,薯干产量为18 840 kg/hm~2,较对照增产28.17%,在商薯19生产中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9.
种茎芽眼顺向与反向对木薯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华南8号木薯为试验材料,比较在水平种植上,种茎芽眼顺向(同一方向)与反向(相对或相背)的木薯产量性状效应.结果表明,种茎芽眼顺向比反向提高16.0%鲜薯产量、19.3%薯干产量、23.0%淀粉产量,均达显著差异水平,因此,在种植木薯时,要统一种茎的芽眼朝向一个方向,切忌种茎芽眼反向种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北移区99个木薯品种的指标特征,提出了决定产量的关键指标,为北移区木薯育种和品种引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3个指标中以单株茎叶鲜重、单薯鲜重和单株薯鲜重的变异系数较大,而茎径、干物质率和薯径变异系数略小。相关分析表明:薯长、单薯鲜重和收获指数与鲜薯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而茎径、薯径、单株茎叶鲜重、单株薯鲜重和生物产量与鲜薯产量呈极显著抛物线正相关,达到最高鲜薯产量时,茎径3.92 cm、薯径5.56 cm、单株茎叶鲜重4.16 kg、单株鲜薯重4.76 kg和生物产量104.53 t/hm2。通径分析表明:单薯鲜重和单株茎叶鲜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而株高和生物产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因此,薯长、薯径、茎径、单薯鲜重、收获指数、单株茎叶鲜重、单株薯鲜重和生物产量是决定北移木薯产量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