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棉花杂种优势与亲本表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3个高品质棉品系做母本,分别以大铃、高品质、高衣分种质做父本,配制了9个杂交组合.通过分析9个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研究了杂种F1产量优势与亲本表现的关系.结果表明,杂种F1的产量优势由父母本共同决定,在母本相同的情况下,F1产量优势决定于父本,而在父本相同的情况下,F1产量优势决定于母本;在母本相同的情况下,F1铃数、铃重、衣分、株高的平均竞争优势决定于父本.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以温敏亚麻雄性不育系1S为母本配制的6个杂交组合F1、F2代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F1、F2代在株高和工艺长度上的平均优势均表现为负向超父本优势,而各产量性状上的平均优势均表现出很强的正向超父本优势;但与F1代相比,F2代平均优势明显下降。产量性状构成因素平均优势大小顺序为: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千粒重>每果粒数。不同组合间F1、F2代杂种优势表现差异较大,其中1S×黑亚15号组合产量性状的超父本优势最强,F1、F2代均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半冬性小麦矮源开95016的遗传特性,2003—2005年对开95006的遗传特性进行初步分析,从开95016(株高50cm)与7个高杆亲本(平均株高75cm)杂交F1株高结果可知,开95016矮杆基因为隐性遗传。从以矮源为母本的正交及其反交F1株粒重结果可知以矮源为母本的正交,且父本为分蘖力强,多穗,中杆类型的品种,F1杂种优势最强。  相似文献   

4.
冀棉24是石家庄市农科院利用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提供的海岛棉与瑟伯氏棉远缘杂交材料为母本,中棉所1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早熟新品种。于1997年1、7、6月分别通过了河北省、全国和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选育过程1985年以86-1×[(吉扎45×瑟伯氏棉)F2×ASJ-2]F3为母本,以中棉所12为父本杂交,获F0代种子,当年冬将F0代种子在海南岛南繁加代,获F1代种子。1986年将南繁的F1代种子在院内实验场种植,并选优去劣,中选优良株行,当年冬继续南繁加代,获F3代种子。1987年将南繁F3在院内实验场(无病地)与辛集马兰农场(自然重病地)同时种植,并根据育种目标进行单株选择,获  相似文献   

5.
长粒型不育系TW23是以外引美杂不育株MA1994-1为母本、本所系选的强优势材料TW23B为父本杂交、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食用向日葵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不育率为100%。农艺性状好,抗逆性强、丰产性、商品性好;配组杂种优势强、配合力高。  相似文献   

6.
<正>1亲本来源及系谱母本为中棉所49(原品系名中287),父本为中棉所35(原品系名中9409),均来自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审定编号:新审棉2013年42号。2选育过程2002年以中棉所49为母本,中棉所35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并冬季南繁加代,2003年4月F2代在农三师44团种了133.4m2,花铃期进行了抗病性筛选,去除不抗病株,吐絮期选择优良单株并室内考种,入选单株30个在冬季南繁加代;2004~2005年春季F4代和F6代分别在44团种了667m2和2 001m2,整个生育期采用与F2代期间相同的育种方法,进行了抗病性筛选、室内考种等工作,分别入选了100个和500个单株;2006~2007年分别进行  相似文献   

7.
陈瑶  徐如宏  刘仁祥  聂琼  凡迪 《种子》2015,(3):83-88
以红花大金元、自育烤烟种质GDH 88为父本,4个国内推广品种为母本,根据NCⅡ设计组配了7个杂交组合,调查F1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在大田移栽后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杂种优势。研究显示,F1的综合农艺性状具有良好表现。叶宽与叶长的增长速度较为均匀;株高的增长速度呈递增状态;叶数在移栽后第45~60天增长速度显著增加;叶面积发生最明显变化的时期在移栽后第30~45天。所以在移栽的第30~45天对叶长、叶宽、叶面积进行水肥调控,移栽的第45~60天可对株高和叶数进行水肥调控,从而获得更好的杂种优势;在叶长、叶宽、株高、叶数和叶面积的优势中,株高优势最强,在育种选择时,应多偏重叶片性状。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新疆AL型三系杂交小麦亲本间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关系,利用稳定不育系8份,恢复力强的恢复系9份,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8×9)设计配制72个F1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再根据亲本性状和一般配合力划分杂种优势类群。结果表明,三系小麦杂交组合中普遍存在产量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针对强优势组合的亲本选择,双亲之一一般配合力(GCA)或双亲GCA之和为正值且相对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中亲优势与父本和母本GCA值之和呈极显著正相关,父本和母本的GCA相关性大于特殊配合力(SCA)相关性。针对6个性状的GCA效应值和性状表型值分别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配合力距离远的亲本组配可能出现强优势杂交组合的几率较大,性状表型值距离较远的两个亲本同一性状之间的优势互补也可以在后代中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将17个亲本划分为4个和5个类群,为后续AL型杂交小麦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配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茎秆形态学优势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茎杆粗壮型海南野生稻S和安仁籼稻、R199、武育粳、R215及其配制组合F1为材料,研究杂交水稻茎秆形态学优势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野生稻s的茎秆基部抗折断能力较强,基部节间结构较优,株高和茎杆长度合理,基部伸长节间较短、充实度高,是一个茎秆物理性状良好、抗倒伏能力强的光温敏核不育系材料;以海南野生稻S为母本与安仁籼稻、武育粳、R199和R215所配制的组合F1茎秆基部抗折断能力和充实度、基部伸长节间粗度、横切面面积和茎壁厚度等性状明显优于其父本并袁现出一定的平均优势或超亲优势,株高较父本明显增加,但基部伸长节间长度较父本短,具备抗倒伏性较强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转Bt基因棉杂种优势及性状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9,他引:26  
采用NCⅡ设计方法,选用我国构建的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棉GK3和美国构建的Bt基因棉新棉33B等Bt基因棉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分析了含Bt基因杂交棉组合的性状优势表现及配合力效应。性状优势分析表明,组合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明显,皮棉产量中亲优势率达100%,竞争优势率达86.7%,多数品质性状较对照为优,表明转Bt基因棉品系与常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潜力较大;通径分析表明,在增产因素中,铃重和铃数所起贡献较大;配合力分析表明,父本间和母本间的GCA均方值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组合的SCA均方值除子、皮棉声量性状外,其余均不显著,在F1性状的遗传中,各性状的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F1的性状表型值与父、母本的GCA呈高度正相关,并达显著水平,表明选配含Bt基因杂交组合时,选择GCA值大的亲本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1.
张洋  张帅  崔金杰 《棉花学报》2011,23(1):44-51
 室内以分别用转双价基因棉中棉所41(Cry1Ac+CpTI)、转单价基因棉中棉所44(Cry1Ac)和常规棉中棉所49(CK)连续筛选16代的AYBC、AYBT和AYCK棉铃虫种群为材料,分别继续用上述材料再连续筛选10代,研究抗虫棉对棉铃虫适合度及其抗药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室内连续筛选26代后,与AYCK对照种群相比,AYBC和AYBT种群的幼虫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蛹重、产卵量、卵孵化率均明显降低,蛹历期和雌虫百分率差异不显著;与AYBT种群相比,AYBC种群的幼虫发育历期明显延长,产卵量显著降低,蛹重、蛹历期、雌虫百分率和卵孵化率差异不显著。17-26代,AYBC种群与AYBT种群同一筛选代数间对Cry1Ac毒素的抗性倍数差异不显著,并且随着筛选代数的增加,AYBC和AYBT种群的抗性倍数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中棉所45,在豫东周口市麦棉套作区种植,适宜施N水平为112.5~187.5kg/hm2,皮棉产量可达1259.45kg/hm2以上,产量构成因素协调,经济效益好,元氮肥纯增值4元,病虫害发生较轻,增值大。在较低施氮水平,能获得较高皮棉产量,高产低成本,是中棉所45在当地表现突出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13.
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的碳、氮代谢特征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本试验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的碳、氮代谢特征,于各主要生育期测定了棉株地上部营养器官的全N、非蛋白质N和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与轮回亲本中棉所16相比,中棉所30苗蕾期的C/N较低,非蛋白质N含量较高,N代谢比较旺盛;初花期至盛花期的C/N则较高,C代谢明显加强;进入结铃早期,中棉所30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及营养体中非蛋白质N的含量均下降,反映出其"根源”和"叶源”的功能已减弱,表现出早衰迹象.为了改善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的生育状况,提高其产量和品质,"促源”是根本.  相似文献   

14.
陆地棉中棉所41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的生育特点和种植模式,应用最优回归设计和D饱和回归设计进行了一熟和两熟条件下的配套技术集成研究,提出黄河流域在皮棉产量1350~1500kg·hm2条件下的主要栽培技术为:密度5.3万~6万株·hm2,纯氮259.5~300kg·hm2,P2O58.59~11.36kg·hm2,K2O为6.71~8.72kg·hm2的经济施肥模型,缩节胺用量为60~75g·hm2。中棉所41棉田棉铃虫幼虫数量明显减少,控害效果明显,中后期防治应根据防治指标确定,非标靶害虫和天敌数量与常规棉田相比无明显差异,防治技术与常规棉基本一致。主要害虫防治技术对比试验和成本分析表明,中棉所41棉田全生育期害虫防治直接费用比常规棉田减少44.39%。  相似文献   

15.
中棉所45对亚洲玉米螟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常规棉中棉所23为对照,采用饲喂法,测定了转双价(Bt CpTI)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5不同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杀虫活性和对幼虫的生长抑制作用,调查了田间罩笼试验和自然为害的结果.结果表明:中棉所45对亚洲玉米螟幼虫都具有较高的抗性.室内饲喂结果还表明,对一代的抗性>二代>三代;对1龄抗性>3龄;对3龄幼虫的抑制生长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中棉所36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与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7.
选用我国优良棉花品种中棉所19进行组织培养, 研究了该品种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能力。 中棉所19的体细胞胚胎发生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外植体直接诱导获得胚性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 二是先诱导获得愈伤组织, 再经继代培养获得胚胎发生。 单独使用ZT可在早期诱导胚胎发生, 在该情况下, 对子叶的诱导能力最强, 胚根  相似文献   

18.
中棉所29栽培技术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表明 ,抗虫杂交棉中棉所 2 9苗期叶绿素、IAA含量高 ,MDA含量低 ,SOD、CAT酶活性高 ,膜脂过氧化程度低 ,棉苗抗胁迫能力强 ,苗质好 ,生长健壮 ;中后期 MDA、ABA含量和 POD活性升高 ;整个生育期均保持较高的光合强度 ,N素营养充足 ,利于高产优质 ;在华北平原一熟种植最佳播期在 4月下旬 ,中等肥水条件下最佳密度为 5.2 5万株· hm- 2 ;对缩节安化调反应不敏感 ,应看苗化调  相似文献   

19.
转 Bt基因棉中棉所 30第 I期 (1 998年 7月2 5~ 2 6日开花 )棉铃花后 1 0 d的体积和单铃重分别较轮回亲本中棉所 1 6增加 8.57%和 1 1 .88% ,表明其库强度较高 ;而第 II期 (8月 3~ 5日开花 )和第 III期 (8月 1 2~ 1 4日开花 )棉铃的早期 (铃龄 1 0 d前 )及各期棉铃的中后期 (铃龄 1 0 d后 )体积和单铃重均低于中棉所 1 6,并且其瘪子数随开花期推延快速增加 ,反映了该品种源器官供应能力的不足。中棉所 30棉铃纤维对同化产物的竞争力较强 ,每饱子纤维数、每饱子皮棉重、每铃皮棉重和衣分基本上极显著或显著高于中棉所 1 6,而铃壳和种子的物质积累减少 ,铃壳比例、饱子数、饱子重和子指降低 ,瘪子数上升  相似文献   

20.
转Bt基因棉中棉所30第Ⅰ期(1998年7月25~26日开花)棉铃花后10d的体积和单铃重分别较轮回亲本中棉所16增加8.57%和11.88%,表明其库强度较高;而第Ⅱ期(8月3~5日开花)和第Ⅲ期(8月12~14日开花)棉铃的早期(铃龄10d前)及各期棉铃的中后期(铃龄10d后)体积和单铃重均低于中棉所16,并且其瘪子数随开花期推延快速增加,反映了该品种源器官供应能力的不足。中棉所30棉铃纤维对同化产物的竞争力较强,每饱子纤维数、每饱子皮棉重、每铃皮棉重和衣分基本上极显著或显著高于中棉所16,而铃壳和种子的物质积累减少,铃壳比例、饱子数、饱子重和子指降低,瘪子数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