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安徽省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在产量构成中的相对重要性,以2011—2021年安徽省区域试验高密度组参试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参试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及演变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参试品种的产量水平稳步提升,穗行数、行粒数、穗长和出籽率的演变趋势与产量一致,对产量具有较大的直接作用;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粗、秃尖长、空秆率和倒伏(折)率等呈现下降趋势,与产量的不断提高也具有直接关系。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穗粗>行粒数>穗长>出籽率>千粒质量>穗位高>生育期>株高>穗行数>倒伏(折)率>空秆率>秃尖长,其中穗粗、行粒数、穗长和出籽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质量、穗位高、生育期和株高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穗行数、空秆率、倒伏(折)率和秃尖长与产量呈负相关。分析相关系数的显著水平发现,穗粗、行粒数、穗长、出籽率和千粒质量等与550个品种产量的相关性较高,而穗行数与产量的相关性不高。  相似文献   

2.
污水灌溉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玉米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污水灌溉面积的持续扩大,研究污水灌溉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物对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铅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对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土壤铅污染浓度的升高,单株叶面积、株高、总干物重等形态指标呈降低的趋势,平均单株穗长、穗粗、穗重、总粒数、百粒重下降,秃尖长度增加,玉米产量呈下降趋势。当土壤铅浓度为300 mg/kg时,玉米亩产下降21%左右。  相似文献   

3.
土壤重金属污染玉米生长影响盆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铅对玉米生长发育和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土壤铅污染浓度的升高,单株叶面积、株高、总干物质量等形态指标呈降低的趋势,平均单株穗长、穗粗、穗质量、总粒数、百粒质量下降,秃尖长度增加,玉米产量呈下降趋势。当土壤铅浓度为300 mg/kg时,玉米单产下降21%左右。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试验,以夏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两种沟灌方式(宽垄沟灌和常规沟灌),不同水分处理对夏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较常规沟灌,宽垄沟灌模式增产明显,平均增产率达7.990%,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分别增加了6.240%、3.869%、4.171%、4.610%;过低或过高的水分控制下限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都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同沟灌方式下,夏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均很高,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夏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及百粒重对产量均有促进作用;不同沟灌方式下,夏玉米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民勤绿洲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免储水灌施用保水剂注水播种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构成要素的变化,并对玉米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量2.5 g/m2或采用保水剂拌种注水播种处理较常规灌溉处理可增产17.77%和15.13%,节水18.76%和13.92%,增收26.37%和15.73%,上述指标在各处理中均处于较高值,且与常规灌溉处理相比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玉米穗粒重、穗重和穗长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而玉米秃尖长、百粒重和穗行数的大小几乎不影响玉米产量,因此,通过增加玉米穗长、穗粒数、穗粒重、穗重是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采用12×8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96个杂交组合,研究12个母本自交系株高、穗位高、秃尖长、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重、穗粒重、百粒重的一般配合力及96个组合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根据一般配合力表现,产量性状配合力大的母本自交系有INB3、INB2、INB12、INB10、INB4、INB5、INB8,这些自交系更易配出产量性状优良的组合。在峨边96个杂交组合穗粒重SCA效应值排在前6位的为INB8×inb5(33.57)、INB1×inb4(31.81)、INB1×inb2(24.53)、INB3×inb3(24.52)、INB5×inb7(24.32)、INB4×inb3(24.18),在陈坝96个杂交组合穗粒重SCA效应值排在前6位的为INB1×inb4(30.17)、INB8×inb5(27.31)、INB12×inb8(22.58)、INB7×inb2(21.67)、INB1×inb2(21.00)、INB5×inb7(20.73),这些组合增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7.
以甜玉米吉甜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以肥料为变量,对甜玉米产量等性状展开研究。通过对吉甜6号的主要农艺性状的观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施肥量对个体农艺性状(穗长、穗粗、秃尖长等)影响明显,这是造成植株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提高施肥水平对提高甜玉米产量具有明显作用,表现为提高单穗产量,从而使总体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生育期内青贮玉米鲜重与主要外观可测农艺性状的关系模型,以利于模拟作物生长以及在不破坏植株的情况下估算作物鲜重,亦可在盆栽类试验中基于称重法和水量平衡计算作物的腾发量等,选定3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了盆栽和大田种植,分别测量其不同生长阶段的主要外观农艺性状和地上鲜重,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不同品种和不同生长阶段的鲜重估算模型。结果表明:正常管理条件下,青贮玉米的品种、株高、总叶面积、茎粗、穗长、穗粗、穗重均对植株鲜重存在一定的影响。苗期株高和总叶面积,拔节期茎粗、抽穗期总叶面积、成熟期第六叶叶面积和穗重对各时期鲜重有较大的效应,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苗期采用绿叶片数和第一二三叶叶面积、拔节期采用茎粗和第三叶叶面积、抽穗期采用叶面积、成熟期采用第四叶叶面积、穗粗及绿叶片数估测各生育期青贮玉米的鲜重精度较高,估测平均相对误差为4.0%。  相似文献   

9.
依据Griffing方法配制种植不同类型的复合双列杂交组合,分别设水、旱二种水分条件。在不同生育时期测定株高、株穗数、株粒重、穗粒数、黄叶片数、SOD、POD、MDA等农艺、生理生化性状,研究不同组合类型对杂交后代的遗传力影响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及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可采用抗旱指数(DRI)作为评价小麦品种抗旱性强弱的指标。旱地株粒重、旱地穗下节长、旱地黄叶片、籽粒饱满度、落黄、旱地成穗数、旱地株高等7个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与抗旱性关系密切且遗传力较强,可作为高产种质杂种后代的早期抗旱性鉴定指标。SOD活性和MDA含量由于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可以在杂种后代早期世代进行选择,OA能力和POD活性广义遗传力较高但狭义遗传力低,适宜在杂种后代的晚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生育期玉米水分胁迫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抗旱提供理论依据。以玉米在苗期、拔节期、抽雄-吐丝、灌浆-成熟期进行水分胁迫,测量玉米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穗部性状,对比充分灌水与非充分灌溉下玉米农艺性状差异。利用Jensen模型求解出玉米各生育期水分敏感系数,验证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进行干旱处理的株高、穗位高、叶面积受影响较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穗部性状的形成较为明显,并且对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就制种玉米密度对土壤水分、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在拔节期以前,低密组的土壤含水量比高密组的高;在拔节期到灌浆期,高密组的比低密组的高。在整个生育期,拔节期前土壤含水量比较高,而后逐渐降低,吐丝期达到最低,然后又逐步上升。2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制种玉米株高、亩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株产量产量相反;叶长、穗粗、穗粒数先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后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叶宽、穗长、百粒重、出籽率先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后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叶面积、茎粗、穗位先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后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然后又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秃顶变化规律相反。  相似文献   

12.
风沙土玉米膜下滴灌适宜灌溉频率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滴灌频率对风沙土地区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风沙土滴灌技术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滴灌频率越小,越有利于利用降雨,玉米生育期内灌溉水量越少;滴灌频率对玉米茎粗生长影响较小,但灌溉频率为1次/6~9d时,有利于玉米株高生长和获得较大的LAI;滴灌频率对玉米穗长、穗行数、百粒质量等考种指标的影响年际间差异较大,但试验表明穗粗受灌溉频率影响较小;而灌溉频率的减小可导致穗行粒数和穗粒质量的减小,同时增大秃尖长度。玉米产量和WUE随着灌溉频率的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9d灌溉1次产量和WUE分别可达到11.1t/hm2和2.0kg/m3。因此,在风沙土地区,滴灌灌溉频率以1次/9d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拔节期和抽雄期的中度和重度干旱对锦州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应用大型活动遮雨棚,以主栽夏玉米大田试验为基础,设置对照组(CK)和干旱胁迫组(T1、T2、T3、T4)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T2较CK极显著变矮,T1较CK显著变矮,即株高为CK>T1>T2;T3和T4株高较CK也变矮,但是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株高为CK>T3>T4,但影响小于T1和T2。T2总叶数影响较CK极显著变少,T1总叶数较CK显著变少,即总叶数为CK>T1>T2;T3和T4总叶数较CK也显著变少,总叶数为CK>T3>T4。果穗长T2、T3、T4均比CK极显著减少,秃尖比均比CK极显著增加;果穗粗5组处理均差异不显著,百粒质量T4较CK显著减少,穗粒质量T1、T2、T3、T4均较CK极显著减少。玉米籽粒理论产量均较CK极显著减少。玉米在拔节期和抽雄期遭受中度和重度干旱影响后对株高、总叶数、穗部性状和籽粒理论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玉米株高和总叶片数在拔节期遭受干旱的负面影响更大,玉米穗部性状和籽粒理论产量在抽雄期遭受干旱后的负面影响更大,玉米株高、总叶片数、穗部性状和籽粒理论产量影响程度随干旱强度的增强而加强,干旱越严重玉米减产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寇燕燕  刘斌  丁世国 《南方农机》2023,(16):66-67+126
【目的】制定玉米适宜的滴灌灌溉制度,为引黄灌区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根据冠层蒸发量(kc)、作物系数(E)设定4个灌溉水量,分别为0.6kcE、0.8kcE、1.0kcE、1.2kcE,探究不同玉米滴灌灌水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灌水量的增加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的生长,灌水量低于1.0kcE时,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玉米的穗行数呈现逐渐减小的规律,穗长、穗粗、穗重、穗行粒数、百粒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灌水量为1.0kcE处理时玉米产量最高,为15.4 t/hm2,穗长、穗粗、穗重、穗行粒数、百粒重也均最高,分别为24.5 cm、54.5 mm、342.6 g、40.3粒、48.2 g,产量构成因素性状最好;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灌水量为1.0kcE处理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2.4 kg/m3。【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膜下滴灌适宜灌水量为1.0kcE。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生育期不同地下水位对夏玉米的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农田排水工程设计,防治涝灾,提高夏玉米单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天长二峰试验站坑测为试验装置,在地下水位埋深0.2~1.2 m之间每隔0.2 m安排1个处理,并设一组最优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不同地下水位对玉米株高、果穗粗和穗粒数影响不大,而对叶面积指数、百粒重的影响较大,水位较浅或较深将导致百粒重降低而减产.  相似文献   

16.
对阜新地区常用的21个玉米杂交品种的籽粒产量、干物量、单株穗数、株高、倒伏系数、雌雄穗开花间隔、叶片卷曲指数、叶片衰老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考察,得出各品种的综合耐旱指数,并利用选择指数多性状综合评价品种的抗旱性,为农业生产及进一步筛选耐旱玉米种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阜新地区常用的21个玉米杂交品种的籽粒产量、干物量、单株穗数、株高、倒伏系数、雌雄穗开花间隔、叶片卷曲指数、叶片衰老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考察,得出各品种的综合耐旱指数,并利用选择指数多性状综合评价品种的抗旱性,为农业生产及进一步筛选耐旱玉米种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探讨地下滴灌玉米高产的科学合理施肥技术。在地下滴灌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次数研究氮肥运筹管理对玉米产量和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次数、施氮量及交互作用对穗长和百粒重影响不显著,施氮量对秃尖长、施氮次数对穗粒数、施氮次数和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影响差异显著,施氮量对穗粒数和施氮次数对玉米产量影响极显著,三次施氮平均玉米产量比一次施氮处理提高了7.60%,T3N120、T3N180处理分别比T1N120、T1N180处理增加了11.36%、9.13%;施氮量、施氮次数与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建立了以施氮次数和施氮量为自变量的玉米产量回归模型,能够反映玉米产量与施氮次数和施氮量的关系。建议黑龙江省黑土区地下滴灌玉米采用3次施氮、施氮量120~180 kg/hm~2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良玉99、利民33和农华101为试验材料,在松嫩平原典型半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比较分析了覆盖地膜与不覆盖地膜的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表明,滴灌玉米覆膜与不覆膜相比较,其籽粒产量显著增加,穗部性状穗长、行粒数和百粒质量显著增加,秃尖长度显著降低。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覆膜比不覆膜显著增加;吐丝以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比例和单株光合生产量覆膜比不覆膜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刘继龙  任高奇  付强  马孝义  张振华  周延 《农业机械学报》2016,47(12):178-184,222
基于在松嫩平原黑土区获取的玉米穗质量构成要素(穗粒质量、穗轴质量、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利用传统统计学、多重分形和联合多重分形方法分析了玉米穗质量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玉米穗粒质量、穗轴质量、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的空间变异强度依次减弱,且穗粒质量和穗轴质量的变异程度为中等变异,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的变异程度为弱变异;玉米穗轴质量和穗粒质量的多重分形特征最明显,行粒数、穗粗和穗长的多重分形特征最不明显,穗行数和穗粒数多重分形特征的明显程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穗行数的空间变异性主要是由高值信息造成,而行粒数、穗轴质量、穗粒质量、穗粒数、穗粗、穗长的空间变异性主要由低值信息引起;单一尺度和多尺度上,穗粗、穗轴质量、穗长、穗粒数、行粒数、穗行数对穗粒质量空间变异性的影响程度排序有所差异,穗粒质量与穗长、穗粗、穗粒数、穗行数、穗轴质量、行粒数在多尺度上的相关程度明显大于在单一尺度上的相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