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研究内蒙古半牧半舍饲养条件下科尔沁牛的生长规律和生产性能。【方法】2014年4月~2015年4月选取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5处养殖户多头样本,测量和分析初生、6月、12月、18月和24月龄科尔沁牛生长特性。【结果】科尔沁公牛和母牛体重均随月龄的延长呈直线增加,初生和6月龄,科尔沁公牛和母牛的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科尔沁公牛体重均显著高于母牛体重(P0.05),公牛体重分别比母牛体重高20.9%、36.07%和42.58%。公牛日增重在0.61~0.95kg/cm。18月龄和24月龄科尔沁公牛肉用指数分别为3.82和4.61。【结论】科尔沁牛乳肉兼用牛,在以放牧为主舍饲为辅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生产性能,适合本地区的养殖,但为提高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和饲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选择20月龄左右、体重480±25 kg的草原红牛公牛和40月龄左右、体重395±34 kg身体健康的草原红牛母牛(淘汰可繁牛用于育肥)各10头,公母均单独随机分成2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以基础日粮,试验组的日粮为基础日粮+100g/头·日新型生长促进剂。经过60 d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日增重(ADG)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6.04%(公牛)和25.82%(母牛)(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头牛增加纯收入分别为166.44元和264.68元,经济效益分别提高9.83%和16.41%。根据本次试验结果,草原红牛(公、母)日粮中应用新型生长促进剂后可以显著的提高其生产性能,经济效益也有明显提高。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该饲料添加剂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2003年至2005年,农业部"948"项目-澳洲矮牛引进及开发试验利用项目在湖南省永顺县顺利实施并通过验收,澳洲矮牛在该县投放以来,澳.本杂牛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增重优势。本次试验通过对6月龄澳.本杂F1代公牛与本地公黄牛在相同放牧补饲条件下,进行体重增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F1代杂交牛的日增重和9月龄体重均大于本地牛,F1代平均日增重比本地牛大203g,9月龄平均体重比本地牛重49.43kg,生长优势明显;在试验过程中,澳.本杂F1代对本地的饲养条件适应性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肉牛饲养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6月龄、6-12月龄、12-25月龄和2岁以上云南黄牛及其杂交牛分别在舍饲和放牧条件下,研究杂交改良、补充肉牛浓缩料、精料补充料及驱虫对其采食量、日增重、单位耗料量、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制定科学的肉牛饲养配套技术。结果表明:杂交改良牛的采食量、日增重、饲料效率均优于云南黄牛;犊牛、生长牛在传统饲料基础上添加浓缩料和驱虫。其日粮的粗蛋白、钙、磷和微量元素得到提高,改善了目前农村肉牛的营养水平;后期育肥牛在传统饲养的基础上增加肉牛补充料和蛋白质,明显改善了日粮营养水平,生产性能各项指标显著提高。100头中试试验,云南黄牛在人工草场放牧情况下,驱虫和补饲2kg肉牛精料补充料,日增重613g,比传统饲养提高68.87%。在舍饲条件下,日增重达780g,提高64.56%;杂交牛在同样条件下,日增重分别达866g和l159g,比未补饲牛分别提高59.19%和84.55%,是传统饲养云南黄牛的1.39倍和1.45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生态养殖模式为试验组,以传统模式为对照组开展饲养试验,探究生态养殖对夏南牛生长发育与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犊牛初生重、母牛初情期、初配时间和产后第1次发情时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6~12月龄牛平均日增重为0.55 kg,对照组为0.48 kg,2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6~12月龄公、母牛日增重分别为0.62、0.56 kg;对照组分别为0.51、0.44 kg,2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公、母牛平均每千克增重消耗生产成本分别为12.51、13.24元,对照组分别为14.06元、15.31元,2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公、母牛投资利润率分别为1.56%、1.40%,对照组分别为1.08%、0.96%,2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冬春枯草季节,为研究在不同饲养水平下对6-9月龄BMY公牛增重性能的影响。[方法]以6-9月龄BMY公牛为育肥对象,5种育肥方式分别为:对照组全放牧不设补饲;试验1组采用放牧+补饲1.0 kg精料;试验2组采用全舍饲(粗饲料自由采食,补饲1.0 kg/d精料);试验3组采用全舍饲(粗饲料自由采食,补饲2.0 kg/d精料);试验4组采用全舍饲(粗饲料自由采食,补饲3.0 kg/d精料)。[结果]表明:6-9月龄BMY公牛在冬季全放牧条件下育肥,体重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平均日增重(ADG)为-178 g;在冬季放牧+补饲1.0 kg精料的情况下,ADG为395 g;在舍饲+1.0 kg精料、舍饲+2.0 kg精料和舍饲+3.0 kg精料的情况下,ADG分别达600 g7、28 g和1,023 g,补饲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BMY牛在舍饲条件下生长更快,可获得更高的ADG。随着补饲日粮营养水平的提高,随着BMY牛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增加,说明补饲精料有利于粗饲料的摄入,从而增加ADG。[结论]冬春枯草季节补饲精料,无论放牧还是舍饲,6-9月龄BMY公牛均有较好的ADG,以舍饲加补饲精料的增重效果最为明显,可获得理想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全混合日粮TMR(total mixed rations)饲养技术的使用能够保证西门塔尔纯种肉牛摄入均衡的营养,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方法]:集取各种粗饲料(鲜青草、青贮)、精饲料(种牛精料补充料)以及饲料添加剂,以合理的顺序投放在TMR饲料搅拌车混料箱内,通过绞龙和刀片的作用对饲料切碎、揉搓、软化及搓细,经过充分的混合后,获得增加营养指标的全混日粮饲喂6~18月龄西门塔尔纯种母牛,其中每月对牛只称重一次,共实验90d。[结果]:117头西门塔尔后备母牛分成两组,其中6~12月龄62头,13~18月龄55头。6~12月龄90d平均日增重为824.75±187.43g;13-18月龄平均日增重为769.44±174.61g.增重结果与不同饲养方式(全放牧和精粗料分离饲喂)同期同月龄牛群比较,全放牧式89头,6~12月龄51头,90d平均日增重373.14±266.20g,13-18月龄48头,90d平均日增重401.28±311.20g,差异均极显著(P0.01);精料和粗饲料分离饲喂94头,其中6~12月龄43头90d平均日增重为512.88±204.94g差异极显著(P0.01),13~18月龄51头90 d平均日增重为579.13±223.67g差异显著(P0.05)。[结论]:TMR技术能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增加食欲,减少饲料损耗,还可以使牛得到稳定的瘤胃pH值,提高日粮干物质的摄取量,提高饲料的转化率,简化饲料配制得到优化组合;TMR饲养技术在西门塔尔纯种肉牛生产中达到了较好的增重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3阶段全混合颗粒日粮对湖羊羔羊生产性能及瘤胃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12窝同周内出生的健康羔羊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以精料型开口料和TMR为对照。结果表明:全混合颗粒型与精料型开口料对羔羊断奶体重和哺乳期日增重效果一样,45 d平均断奶体重11 kg以上|全混合颗粒日粮比TMR,46 ~ 120 d日增重及120 d体重分别高60.71%和6.46 kg,121 ~ 180 d日增重及180 d体重分别高38.62%和10.82 kg,均差异显著(P < 0.05)|全混合颗粒日粮组羔羊断奶应激很小,试验组180 d出栏毛利润较对照组提高60.77%。2种日粮120 d湖羊羔羊瘤胃液各检测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关键词] 湖羊羔羊|全混合颗粒日粮|TMR|日增重|瘤胃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相同饲养条件下,比较奶牛公犊与秦川牛公犊增重效果.[方法]将20头荷斯坦公犊牛与20头秦川牛公犊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饲养试验,日粮组成和饲喂方法相同,青贮饲料和干草自由采食.[结果]奶牛公犊比秦川牛公犊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奶牛公牛的初生重、6月龄平均体重、12月龄平均体重、18月龄平均体重、24月龄平均体重比秦川牛公牛高.[结论]饲养奶牛公犊比饲养秦川牛公犊的经济效益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肉牛全混合日粮(TMR)是一种将粗饲料、精饲料、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其他添加剂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将水分调到45%,能够满足肉牛营养需要的饲养技术。[方法]为了比较西门塔尔牛TMR饲喂与传统饲喂方式,在固原市瑞科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随机选取120头西门塔尔育肥公牛作为试验牛群,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头,试验组使用TMR日粮饲喂,对照组采用传统饲喂方式饲喂,观察育肥牛生长发育情况、体重变化。[结果]结果表明,TMR饲喂的肉牛平均体重(547.9 kg),比传统饲喂平均体重(509.24 kg),相对提高了7.6%(P0.01)。TMR饲喂平均日增重(1 331.6 g/d)比传统饲喂的平均日增重(1 194.5 g/d)相对提高了11.5%(P0.01),西门塔尔公牛育肥平均体重TMR饲喂785 kg,传统饲喂为752 kg,体重增加33 kg,提高4.4%(P0.05);西门塔尔育肥公牛平均利润TMR饲喂比传统饲喂利润增加1 529.5元/头。[结论]西门塔尔牛TMR饲喂比传统饲喂优势明显,应在肉牛生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美国瑞士褐牛在塔城地区舍饲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美国瑞士褐牛在塔城地区舍饲条件下适应性的研究,为新类型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美国瑞士褐牛犊牛和母牛进行为期三年的饲养观察,对其生长情况、泌乳、繁殖性能、耐粗饲、耐热抗寒性能及疾病项目进行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在舍饲条件下,初生重平均为35.23 kg,6月龄平均日增重为719.81 g;12月龄平均日增重为724.16 g,生长发育良好。平均繁殖成活率为81.72%;一胎平均泌乳量为3 561 kg,二胎平均泌乳量为4 267 kg,三胎平均泌乳量为4 579 kg。[结论]美国瑞士褐牛在塔城地区舍饲饲养条件下其生长发育良好,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试验对用娟姗牛冻精杂交甘南牦牛所产的杂交一代娟犏牛公牛进行了育肥,分析其育肥效果和经济效益,为娟犏牛的生产提供基础性资料。将甘肃省夏河县牧区阿纳扎西等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然放牧的6月龄、18月龄和30月龄的38头娟犏牛,出售到本县的半农半牧区暖棚舍饲育肥90 d。结果表明:6月龄组娟犏牛净增重58.63 kg,平均日增重651.44 g,盈利521.12元/头,投入产出比1∶1.59;18月龄组净增重69.45 kg,平均日增重771.67 g,盈利603.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57;30月龄组净增重73.70 kg,平均日增重818.89 g,盈利705.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66。经显著性检验,娟犏公牛各年龄组之间育肥末期平均净增重和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采用异地暖棚舍饲育肥,反季节出栏,可取得明显的效果,且6月龄、18月龄、30月龄的育肥效果基本相同。因此,建议将当年产的6月龄娟犏牛公牛经过冬季舍饲暖棚育肥后当年反季节出栏,以减轻草场压力和增加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探究高精料肥育模式下奶公犊的生长规律及该模式下的生产效益。试验选用300头日龄为210±2.07d、体重为243±17.01kg的荷斯坦牛公犊进行试验,综合月龄和体重指标进行肥育阶段划分,分为肥育前期(7~9月龄)、饲料过渡期(10~11月龄)、肥育后期(12~18月龄),通过提高日粮精料比例,逐阶段提高日粮能量浓度,试验期共360d。结果表明:肥育前期,牛群个体平均增重为70kg,其中7~8月龄平均日增重在1.4kg以上;饲料过渡期日增重为1.43kg,较9月龄日增重(1.00kg)有明显提升;肥育后期12月龄与13月龄日增重分别为1.46kg和1.6kg,在该饲养阶段内群体达到最高增重水平,随后日增重呈波动式下降趋势;17月龄以后平均日增重降到1kg以下,且随着肥育月龄增大,肥育期间耗料增重比呈上升趋势。经济效益方面,高精料肥育奶公犊模式全期毛利润与年均利润率比传统外购架子牛肥育模式分别高1311元/头和2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奶公犊高精料肥育模式可以在我国大、中型奶公犊肥育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进口弗莱维赫牛冻精改良西门塔尔牛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三年半的时间,对43头2~8岁的法系西门塔尔母牛选用进口德国弗莱维赫牛及贵州省家畜冷冻精液站法系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观察其后代的繁殖率及健康情况,并测定其生长发育指标。结果显示:人工授精后情期受胎率分别为81.81%和76.19%,产犊率分别为54.55%和61.19%,繁殖成活率分别为83.33%和84.61%,表明弗莱维赫牛和西门塔尔牛的繁殖率比较接近,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期间所有后代未发生疾病,健康状况良好,2组均有胎儿过大致犊牛难产死亡情况发生。2个组合后代的初生重较大,母牛平均初生重分别为48.10 kg和42.42 kg,差异显著(P<0.05);公牛平均初生重分别为49.68 kg和47.46 kg,差异不显著(P>0.05)。18月龄母牛平均体重分别为434.12 kg和431.46 kg,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71 kg和0.72 kg,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18月龄公牛平均体重560.68 kg和546.44 kg,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94 kg和0.92 kg,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除母牛初生重差异显著外,其他各项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犊牛培育方式对犊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方法】根据2018—2021年的犊牛培育方法及生长发育性能,以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比较四组的培育效果,试验Ⅰ组采用带犊母牛白天放牧,其余时间随母哺乳;试验Ⅱ组采用白天放牧+早补饲,其余时间随母哺乳;试验Ⅲ组(传统组)采用带犊母牛全天舍饲,犊牛全天自由哺乳;试验Ⅳ组采用母牛舍饲,定时自然哺乳方式(按月龄限制哺乳次数)和犊牛岛内补饲。补饲组采用犊牛7日龄开始补饲,然后比较各组间0—4月龄(4月龄断奶)、4—6月龄犊牛的生长发育性能。【结果】结果表明:西门塔尔牛公、母犊初生重分别为45 kg和41 kg,四种培育方式对犊牛初生重影响不大;而试验Ⅳ组采用母牛舍饲,定时哺乳方式提高犊牛日增重明显,生长发育性能表现最好,料重比最低,4月龄断奶和6月龄体重都最高,公、母犊体重分别达217.19±52.27 kg和191.50±14.62 kg、296.11±26.51 kg和259.11±24.92 kg。3—4月龄采取过渡性断奶,定时哺乳和犊牛岛内补饲可提高犊牛成活率,减少断奶应激,促进犊牛生长发育,提高了种牛的供种水平。【结论】母牛舍饲,分...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11头蒙贝利亚母牛和9头蒙贝利亚公牛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跟踪测定,并与同期荷斯坦母牛的生长发育、产奶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蒙贝利亚母牛与荷斯坦母牛初生重无显著差异;4~18月龄,蒙贝利亚母牛体重均明显高于荷斯坦母牛同期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蒙贝利亚母牛与荷斯坦母牛日增重变化规律相似,lOB龄平均日增重最大,17月龄平均日增重最小。蒙贝利亚母牛各阶段体高、体长与荷斯坦母牛无显著差异,14月龄体高可达127cm,达到配种体高。蒙贝利亚母牛头胎305d产奶量为7241kg,对照组荷斯坦母牛头胎305d产奶量为9589kg,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蒙贝利亚公牛初生重较大,至24月龄体重接近荷斯坦公牛同期体重。12~24月龄,荷斯坦公牛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明显高于蒙贝利亚公牛,差异板显著(P〈0.01);蒙贝利亚公牛初生重48kg,蒙贝利亚母牛初生重42kg,二者差异显著(P〈0.05)。蒙贝利亚公牛各阶段睾丸周径均显著高于荷斯坦公牛,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淘汰的天祝白牦牛种公牛在全舍饲育肥生产中的效果,提高养殖效益,开展了淘汰的白牦牛种公牛全舍饲育肥试验。经过140 d试验期,试验组平均体重由372.9±8.63 kg增加到569.3±11.76 kg,绝对增重197.3 kg,平均日增重1410 g,增重率52.91%;对照组平均体重由368.6±13.66 kg减小到337.7±9.63 kg,绝对增重-30.9 kg,平均日减损221 g,减损率8.38%。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日增重多1631 g,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确保美系短角牛选育及推广利用工作顺利进行。[方法]对云南省种羊场扩繁选育的全日制放牧条件下短角牛进行体重、体尺测定。采用牛体重、体尺测定的常规方法,分别测定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36月龄和成年等不同发育阶段公母牛的体重和体尺。[结果]短角牛种公牛有两个增重高峰,分别是从初生到6月龄和从36月龄到成年;而短角牛母牛的增重从初生到12月龄增重为最快,以后的增重速度变慢。成年公牛体重821.56±62.67kg,体高143.44±5.00cm,体斜长172.89±7.85cm,胸围207.50±7.98cm;母牛分别为543.14±45.20kg,135.34±4.56cm,160.59±7.90cm和187.96±7.20cm。[结论]美系短角牛在云南省种羊场生长发育良好,具备了一定的供种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营养舔砖在全舍饲天祝白牦牛育肥生产中的效果,提高养殖效益,开展了营养舔砖补饲全舍饲天祝白牦牛的育肥试验。选择健康、体重、年龄相似的白牦公牛16头,随机分成2组,经过90 d试验期,试验组平均体重由109.3±4.25 kg增加到175.7±7.87 kg,绝对增重66.4 kg,平均日增重738 g,增重率60.75%;对照组平均体重由107.7±6.17 kg增加到163.2±9.12 kg,绝对增重55.5kg,平均日增重617g,增重率51.53%。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日增重多121g,高出19.6%,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对全舍饲天祝白牦牛补饲营养舔砖,可以明显增加日增重,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放牧牦牛全舍饲进行补饲,期中试验组公牛组增重1.19kg,增重率为1.71%。对照组公牛增重-8.02kg,增重率为-13.13%。试验组公牛比对照组公牛多增重9.21kg,高14.306%,差异性极显著(Pp<0.01)。期中试验组母牛增重4.78kg,增重率为6.63%,对照组母牛增重-7.82kg,增重率为-13.80%,试验组母牛比对照组母牛多增重12.60kg,高20.43%,差异性极显著(P<0.01)。期末试验组公牛增重4.47kg,增重率为6.01%,对照组公牛增重-11.55kg,增重率-23.31%,试验组公牛比对照组公牛多增重16.02kg,高29.32%,差异性极显著(P<0.01)。期末实验组母牛增重10.20kg,增重率为12.39%,对照组母牛增重-10.38kg,增重率为-22.42%,组母牛比对照组母牛多增重22.48kg,高34.81%,差异性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