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赖氨酸作为猪饲粮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也是构建理想蛋白质模型的关键。赖氨酸能够影响猪的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机体免疫、肠道健康、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赖氨酸缺乏或者过量都会对猪各方面产生影响。所以,探究饲粮中赖氨酸添加水平及赖氨酸需要量对猪的生产性能及各项指标的影响极为重要。作者基于国内外近年来对猪赖氨酸相关的研究发现,饲粮赖氨酸水平比推荐量低15%时会诱导炎症。而适量的赖氨酸可增强猪的细胞免疫,进而影响猪肠道健康,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增强细胞活力,提高猪的养分消化率,并可通过调控卫星细胞促进骨骼肌合成;作者同时总结了仔猪、育肥猪、公猪、母猪以及低蛋白质饲粮条件下赖氨酸的需要量,以期为赖氨酸在动物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性别对长白×荣昌(以下简称长×荣)仔猪赖氨酸需要量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约10kg的长×荣杂交猪30头(公母各半),通过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测定其生产性能和胴体无脂瘦肉生长指数,结合杨飞云等(2002)20~100kg长×荣生长肥育猪的试验结果,建立胴体无脂瘦肉生长指数与体重的回归方程。根据该方程及无脂瘦肉的蛋白质沉积系数和蛋白质沉积的赖氨酸需要系数,建立不同性别长×荣杂交猪的赖氨酸需要量模型,利用此模型预测10~20kg不同性别长×荣杂交猪的赖氨酸需要量。试验结果显示:根据NRC(1998)生长模型的参数,用胴体分离法建立10~100kg长×荣杂交猪的赖氨酸需要量模型为:公猪真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mg/d)=-0.0531BW3+5.7592BW2-22.522BW+5255.6+36BW0.75,母猪真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mg/d)=-0.0499BW3+5.3233BW2-11.286BW+5123.5+36BW0.75;据此模型计算10~20kg长×荣公猪和母猪的真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6.308g/d、6.258g/d,总赖氨酸需要量为7.264g/d、7.197g/d;按占风干日粮百分比表示,公猪和母猪的真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689%、0.693%,总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793%、0.797%;用NRC(1998)生长模型胴体分离法估测的10~20kg不同性别长×荣杂交猪的赖氨酸需要量相近,说明性别对长×荣仔猪赖氨酸需要量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3.
1前言 Baker等(1967)、Hale和Southwell(1967)、Wahlstrom等(1971)、Cromwell等(1990)、Owens等(1994)以及Hahn等(1995)研究了性别(阉公猪与小母猪)对肥育猪的赖氨酸和(或)蛋白质需要量产生的影响.一些研究评价了两种性别的遗传背景对需要量的影响(Bereskin等,1976;Watkins等,1977;Christian等,1980),还有两项研究利用理想蛋白质日粮评价了需要量(Yen等,1986).一项研究用血浆脲氮含量作指标评价了需要量(Coma等,1995),而大多数研究使用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Hansen和Iewis(1993)利用数学公式估测了阉公猪、小母猪和公猪的需要量.在其中大多数的研究中,小母猪似乎需要较多的赖氨酸(或蛋白质),尽管其增重速度没有阉公猪快.因为小母猪通常具有较快的瘦肉增长速度(Schinckel和deLange,1996),并且其平均日采食量一般说来低于阉公猪(Ekstrom,1991),所以,当以日粮百分比表示时,小母猪需要较高的日粮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4.
Lewis等(1979)认为,色氨酸与赖氨酸在以玉米为基础的生长猪日粮中具有共同等的限制性,但关于生长肥育猪色氨酸需要量的资料却很少。我们用间接氨基酸氧化试验对喂以玉米三明胶日粮的生长猪,测定了色氨酸需要量。试验中用公猪代替了小母猪或阉公猪,因为前者对日粮色氨酸水平的变化较敏感,且每单位增重中沉积的胴体蛋白质较多。  相似文献   

5.
生长前期北京鸭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赖氨酸对7~21日龄雄性北京鸭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进而探讨生长前期北京鸭赖氨酸需要量.280只7日龄雄性北京鸭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处理8个重复,每重复7只鸭.各处理组北京鸭随机饲喂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65%.0.80%,0.95%,1.10%和1.25%的试验日粮.饲养期为7~21日龄.结果表明:赖氨酸对北京鸭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以日增重、料肉比和胸肉重为评价指标,依据二次曲线模型,北京鸭生长前期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1.06%、1.07%和1.12%.  相似文献   

6.
一、遗传、性别及反应尺度问题瘦肉猪日粮中赖氨酸(及其他必需氨基酸)浓度要求比肥猪高.由此推论,凡影响肥瘦程度的因素都可能影响赖氨酸的需要量。例如,生长公猪、小母猪及阉猪,其瘦肉组织按胴体百分数表示依次减少,因而其赖氨酸需要量也相应减少:生长公猪>小母猪>阉猪(Baker 等,1967).同样地,由于类似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档的猪肉品质成为时尚消费和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评价猪肉品质的指标主要有肉色、大理石花纹、pH值、系水力、失水率、嫩度等。影响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日粮。研究发现,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对胴体成分有显著影响。提高蛋白质理想水平会使肌肉脂肪含量和大理石纹评分下降;赖氨酸和能量比适当可以获得最佳的生长性能和胴体组成。目前,国内关于赖氨酸水平影响猪肉品质方面研究的报道很少。试验通过研究限制日粮中的赖氨酸水平对猪肉品质的影响,来增加养猪行业产值,进一步推动饲料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性别对关中黑猪胴体性状、肉品质以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选用10头体重为(6.34±0.14)kg的关中黑猪,公、母各半,公猪在7日龄阉割,使用商品日粮分栏饲养至100 kg左右屠宰,试验历时8个月。结果表明:去势公猪的平均背膘厚和胴体肥肉率显著高于母猪,而胴体瘦肉率、皮率和骨率极显著低于母猪;去势公猪的pH24、亮度、红度、黄度和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母猪,大理石花纹显著优于母猪;去势公猪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细胞面积极显著低于母猪,而皮下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大于母猪;去势公猪成脂基因PPARγ、aP2和SCD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母猪,而脂解基因ATGL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母猪。以上结果表明,关中黑猪去势公猪的肉品质优于母猪,但胴体品质低于母猪,去势公猪脂肪含量高于母猪与其成脂能力强和脂解能力弱有关。  相似文献   

9.
1.公母分饲去势公猪与育肥小母猪分开饲养,对用补充氨基酸日粮的养猪生产是有益的。去势公猪比育肥小母猪吃的料多,生长也快;而育肥小母猪的饲料效率较高,胴体较瘦。在肥育阶段至50千克上市体重期间,这种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25~55公斤生长猪日粮中理想的蛋白质含量试验采用公猪、阉公猪和母猪3种性别和8种日粮赖氨酸水平的交叉试验设计。供试猪只120头,选自40窝仔猪,每窝选公猪、阉公猪和母猪各一头,试验的8种日粮赖氨酸水平的含量为7.5~14.5克/公斤;日粮赖氨酸含量增加,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也相应增加,以保证形成理想的蛋白质水平,各日粮的消化能值相同(13.65兆焦耳)。供试猪均采用限制饲养,每日饲喂一次。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赖氨酸含量的增加,猪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有一段线性变化范围,然后趋于稳定。公猪、阉公猪和母猪的生长性能从线性变化到稳定阶段的转折点日粮,赖氨酸含量分别为11.1、10.2和10.9克/公  相似文献   

11.
为了验证NRC(1998)生长模型对我国长×荣二元杂交仔猪的适用性并确定其氨基酸需要量,试验选用体重约10kg的长×荣公猪和母猪各15头,通过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测定其生产性能、胴体无脂瘦肉生长指数及胴体成分,结合杨飞云等(2002)20~100kg长×荣生长肥育猪的试验结果,建立日增重与体重、胴体无脂瘦肉生长指数与体重、体蛋白沉积速度与体重之间的回归方程。根据胴体无脂瘦肉生长指数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以及无脂瘦肉的蛋白质沉积系数和蛋白质沉积的赖氨酸需要系数,建立长×荣杂交猪赖氨酸需要量的数学模型,利用此数学模型预测10~20kg长×荣杂交猪的氨基酸需要量,并用全胴体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显示:①根据NRC(1998)生长模型,用胴体分离法建立10~100kg长×荣杂交猪赖氨酸需要量的数学模型为:真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mg/d)=-0.0515BW3+5.5412BW2-16.904BW+5189.6+36BW0.75,据此模型计算10~20kg长×荣杂交猪的真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为6.28g/d,总赖氨酸需要量为7.26g/d;按占风干日粮百分比表示的真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为0.69%,总赖氨酸需要量为0.80%。其它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按NRC(1998)推荐的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中各种氨基酸与赖氨酸的比例计算;②用全胴体法测得10~20kg长×荣杂交猪的赖氨酸沉积速度为5.32g/d,?  相似文献   

12.
选取48头杜长大三元杂猪,24头公猪,24头母猪,85±3日龄,研究不同性别和免疫去势对猪生长性能、屠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分四个处理组,手术去势公猪组(SCM),免疫去势公猪组(ICM),完整母猪组(EF),免疫去势母猪组(ICF)。手术去势组,选12公猪在5±3日龄手术去势;免疫去势组选12头公猪和12母猪分别在试验开始和试验第28天两次接种疫苗ImprovacsR。本试验猪的目的是生产干腌火腿,所以需要达到一定体重(平均126kg,167日龄)以及至少20毫米的背膘。试验全期0-82天,手术去势公猪组(SCM)饲料转化效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49)。屠宰后,免疫去势公猪组的屠体重要高于手术去势公猪组和免疫去势母猪组,其次是完整母猪组。免疫去势公猪与完整母猪相比,第十肋骨(P=0.05)处背脂较厚,臀中肌(P=0.043)中脂肪较多,手术去势公猪组和免疫去势母猪组脂肪含量介于前两者中间。完整母猪组(EF)与其他组相比有更高的瘦肉率(P=0.048),并且有25%的数量由于脂肪不够而被淘汰。免疫去势母猪组(ICF)肌肉红度(a*)显著高于免疫去势公猪组(ICM)(P0.001)。手术去势公猪组(SCM)与完整母猪组(EF)相比肌肉亮度值(c*)显著提高(P=0.03),氧化肌红蛋白(P=0.061)和正铁肌红蛋白(P=0.082)有降低的趋势。公猪和母猪免疫去势对其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的脂肪酸比例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免疫去势猪更适合做干腌火腿,因为公猪免疫去势改善饲料转化效率,而对屠体性状和肉品质没有显著影响;而母猪免疫去势可以提高背脂厚度,降低屠体由于背脂厚度不达标而引起的淘汰率。  相似文献   

13.
<正>由于品种改良和饲料的优化,生猪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所以母猪一般不再做去势手术,而公猪则不然,若不去势,其肉具有较浓厚的臊味而几乎不能直接食用,除种用外,其余应全部去势。去势公仔猪具有促进生长、减少打斗及改善猪肉品质的作用。但在去势过程中,往往会因操  相似文献   

14.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公母猪分开饲养、分别控制日粮的蛋白质组成,平衡日粮的氨基酸,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据美国养猪专家报道,育肥期间,从50公斤到出栏前,公猪和母猪生产性能的差异是很大的,公猪比母猪耗料多,而且生长速度也较快,但是母猪的饲料效率比公猪高,且胴体的瘦肉率比公  相似文献   

15.
猪去势与不去势育肥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通常认为,小公猪不去势直接育肥随着性的成熟会出现臊味,特别是小公猪之间多发生咬斗与爬跨,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因此小公猪去势育肥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但是,必须看到不去势小公猪比去势猪发育快,饲料效率高,生产的胴体脂肪少而瘦肉多。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的大部分公猪最终都要上市,为了减少公猪膻味带来的风险,在公猪出生不久就会采用物理法进行去势。然而,与阉公猪相比,未去势公猪生长效率更高,而且脂肪沉积少,尤其是在屠宰体重大的时候。同时,在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猪肉的品质,使肉质细嫩,加快猪的生长与肥育,给公猪去势是直接有效的措施。相关研究认为,公仔猪在1~2周龄去势,其断奶增重较好。公猪的去势有手术去势、药物去势和免疫去势等多种方法。几种去势方法各有优劣,传统的手术阉割法操作烦琐,术后易出血,常因栏舍卫生条件差发生感染引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选用1003头公猪和母猪(PIC猪327×1050,初始体重113.5磅),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氨基酸平衡水平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其中饲粮中涉及到的平衡氨基酸组成依照理想氨基酸模式,至少考虑4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其他氨基酸添加水平不低于其推荐水平。试验期为88天,共2个阶段,分别为生长阶段0-28天,育成阶段28-88天。试验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13个重复(7个重复母猪,6个重复公猪),每个重复27头。处理1饲粮中平衡氨基酸组成满足NRC(1998)推荐水平,处理2饲粮中平衡氨基酸组成满足赢创德固赛公司推荐水平,处理2饲粮中平衡氨基酸组成高于赢创德固赛公司推荐水10%(增加氨基酸营养密度)。结果显示,性别和处理饲粮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不存在交互作用(P>0.30)。生长阶段,提高饲粮氨基酸营养密度可显著提高生长猪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线性分析,P<0.03);其中母猪平均日采食量(P<0.001)和料重比(P<0.001)显著低于公猪。育肥阶段,各个处理组在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方面无显著影响(P>0.62),但母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公猪(P<0.001)。整个试验阶段,饲粮中增加氨基酸营养密度可显著改善料重比(线性分析,P<0.04),提高平均日增重趋势(线性分析,P<0.06)。屠宰性能方面,屠宰率、背膘厚、腰肌厚、瘦肉率以及收入/支出比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对于生长-育肥猪来说,生长阶段饲粮中氨基酸营养密度(特别是赖氨酸水平)高于NRC(1998)推荐值,可有效改善生长猪的生长性能,但对育肥阶段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对仔公猪去势具有促进生长,减少打斗及改善猪肉品质的作用。但在养猪生产中,往往因操作不当造成去势仔猪感染发病甚至死亡。笔者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仔猪去势应注意的八项注意事项。仅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生长肥育猪胴体品质和瘦肉生长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NRC( 1998)生长猪营养需要模型 ,进而建立我国生长猪营养需要模型 ,本试验在较高营养水平下研究测定了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和瘦肉生长指数。全期试验结果表明 ,在一定营养水平和环境条件下 ,公、母猪日增重、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但公猪日增重有高于母猪日增重的趋势。胴体品质上 ,公、母猪热胴体重、瘦肉重、背脂、瘦肉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 (P >0 .0 5)。通过测定热胴体重、最后肋背脂得到瘦肉生长指数为 :去势公猪 2 78g/d ,母猪 2 82g/d ,公母平均 2 81g/d。通过测定热胴体重 ,第 10肋背脂、第 10肋眼肌面积得到的瘦肉生长指数为 :去势公猪 2 56g/d ;母猪 2 72g/d ;公母平均 2 64g/d。将瘦肉生长指数、温度、饲养密度等参数输入NRC( 1998)模型得到的营养需要量估测值有一定实际意义 ,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有待进一步评估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