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柿系柿树科柿属植物,根据是否需经过脱涩处理才能食用,有涩柿和甜柿之分。目前生产上种植大多为涩柿,需经脱涩或后熟软化处理方可食用。而从台湾引进的甜柿在成熟前其可溶性单宁便转化为不溶性树脂状物质,采下即可食用,且甜脆爽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据中国林科院亚热带研究所测定,  相似文献   

2.
柿子的品种有1000多个,又根据其在树上成熟前能否自然脱涩分为涩柿和甜柿两类。甜柿主要是来自日本品种中的"冬柿",成熟时已经脱涩,可以直接食用,而我国上市的柿子大多数属于涩柿,必须在采摘后先经人工脱涩后方可供食用。涩柿果实中含有一种单宁细胞,  相似文献   

3.
柿系柿树科柿属植物,有涩柿和甜柿两大类。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大多为涩柿,需经脱涩或后熟软化处理方可食用。而从台湾引进的甜柿在成熟前其可溶性单宁便转化为不溶性树脂状物质,采下即可食用,且甜脆爽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邵武市嘉德农业科技园区2001年从台湾引进甜柿,经过8年种植表现出稳产、丰产特性。现将台湾甜柿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柿系柿树科柿属植物,根据是否需经过脱涩处理才能食用,有涩柿和甜柿之分。目前生产上种植大多为涩柿,需经脱涩或后熟软化处理方可食用。而从台湾引进的甜柿在成熟前其可溶性单宁便转化为不溶性树脂状物质,采下即可食用,且甜脆爽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据中国林科院亚热带研究所测定,该品种甜柿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  相似文献   

5.
柿果脱涩工艺过程中单宁细胞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学显微镜对涩柿、半脱涩柿和脱涩柿进行观察,发现未脱涩的柿果肉中单宁细胞呈可溶性絮液状,半脱涩柿单宁细胞呈粒浆状,已脱涩的熟柿单宁缩合凝固成颗粒状,同时又观察了复涩与不复涩的罐藏柿果果肉中单宁细胞的形态。复涩果肉单宁细胞由粒块状变为粒块絮液状。  相似文献   

6.
柿子果实内含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它的原生质里含有很多单宁物质。涩柿果实中的单宁绝大多数以可溶性状态存在于单宁细胞内,咬破果实后部分单宁流出来,被唾液溶解,会感到强烈的涩味。脱涩就是将可溶性单宁变为不溶性单宁。脱涩后的柿果肉质脆硬、味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脱涩。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地域条件下不同品种柿果有效成分组成、含量及活性差异,以湖北武汉地区种植的19个柿品种、陕西杨凌地区种植的33个柿品种为试材,探讨不同地域及品种间可溶性单宁含量及组成、不溶性单宁含量及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湖北武汉与陕西杨凌的柿果单宁含量及组成存在差异;柿果可溶性单宁的单体成分主要有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和儿茶素(catehin,C);湖北武汉种植的完全甜柿(pollination content non-astringent,PCNA)可溶性单宁的总酚含量及组成整体上高于其在陕西杨凌的完全甜柿(PCNA)中的含量;绝大多数非完全甜柿(non-PCNA)品种的总酚含量和没食子酸含量显著高于甜柿品种。甜柿和涩柿品种中的不溶性单宁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湖北武汉的非完全甜柿和完全甜柿中不溶性单宁含量整体上高于其在陕西杨凌的涩柿和完全甜柿中的含量;且涩柿中不溶性单宁清除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高于甜柿中的不溶性单宁。这表明地区差异和品种差异均是影响柿果中单宁含量及组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柿的生产与贸易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王乔春商品栽培的柿可分为两大类型。成熟时果实可溶性单宁含量高,需处理去除单宁涩味后才能食用的柿称为涩柿;而甜柿成熟时,果实可溶性单宁含量低、糠分含量高,可直接鲜食。现有栽培柿大多数属涩柿类型,但近年来,甜柿的增长速度较...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柿树果实发育中期的单宁细胞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君迁子和美国柿为对照,在果实发育中期,对41个柿品种、45个样品的果实内单宁细胞,进行了组织学镜检。结果表明,一般甜柿较涩柿的单宁细胞数目少,个小,横径/纵径指数小。从果实顶部到基部,单宁细胞的横径变化不显著,但纵径从小到大,横径/纵径指数由大到小,甜柿一般较涩柿变化明显。作为砧木的君迁子和美国柿,果实内单宁细胞数量为普通柿的3~7倍,横径/纵径指数在0.7以上,但果实不同部位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人们食物的多元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食用水果的结构也在变化,柿子栽培规模也在不断发展.柿子营养丰富、色泽鲜艳、香甜可口、老少喜食.柿子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生柿子(涩柿)不能食用,脱涩后才能食用.柿子的涩味是因为柿子里面含有可溶性单宁,所以在食用前必须将可溶性单宁转化为不溶性的,就是让它除去涩味...  相似文献   

11.
柿子脱涩     
<正> 柿子可分为涩柿和甜柿两种,甜柿从树上摘下来就可食,如日本的次郎、富有、伊豆等品种;涩柿是因为果实里含有单宁。单宁使人吃了有涩感。柿子脱涩原理就是通过柿子内部的化学变化,分解所含单宁,去掉涩味。 柿子脱涩的方法很多,其中又分漤柿和烘柿,现介绍几种。1 清水漤柿 将成熟变黄的柿子从树上摘下来,装入竹篓或条筐,放入山涧溪流里,使水淹没柿子,经5~7天便可脱涩。如果采摘早,脱涩时间可稍长;采摘晚,脱涩时间可短  相似文献   

12.
1柿果脱涩的原理1.1直接作用。即用乙醛、酒精、石灰水直接渗入果肉单宁细胞中,与单宁发生作用,使可溶性单宁变为不溶性单宁,使果实失去涩味从而达到脱涩的目的。1.2间接作用。即将果实置于无氧条件下,使果肉细胞间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再由柿果中的乙醇脱氢酶将乙醇变为乙醛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栽培日本甜柿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河北省栽培甜柿的可能性及制约因素 1.1 可能性 甜柿是一种在达到成熟时,不经后熟脱涩就能食用,口感没有涩味的柿品种,其果实可溶性单宁含量在0.5%以下的柿品种。甜柿品种又分完全甜柿和不完全甜柿,完全甜柿就是在生长期间能够满足其温度要求时,不论果实中种子有无、数量多少,成熟时可溶性单宁量均在0.5%以下,如富有、松本早生富有、次郎、前川郎、伊豆、花御所  相似文献   

14.
柿为我国栽培较为广泛的果树,分甜柿和涩柿。甜柿从树上采下不用人工脱涩,直接可食;涩柿采收后,须人工脱涩放软后方可食用。我国传统栽植的多为涩柿,近年来,甜柿作为一种新兴果品,正在成为发展热点。因此,只要选好地点,选好品种,规模栽植,科学管理,栽植甜柿无疑是一项高效种植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柿果软化过程中单宁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我国主栽涩柿品种“磨盘柿”为试验材料,研究磨盘柿采后贮藏过程中单宁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果肉硬度变化间的关系。[结果]随着柿果硬度的降低,可溶性单宁含量呈上升趋势,不溶性单宁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下降趋势。当试验结束时(硬度小于2.00 kg/cm^2),可溶性单宁含量最低,为9.5 mg/L;不溶性单宁含量最大,为41.6 mg/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为14.8%。[结论]随着柿果的软化,果实涩味变淡,甜度下降。  相似文献   

16.
柿果软化过程中单宁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柿果软化过程中单宁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我国主栽涩柿品种"磨盘柿"为试验材料,研究磨盘柿采后贮藏过程中单宁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果肉硬度变化间的关系。[结果]随着柿果硬度的降低,可溶性单宁含量呈上升趋势,不溶性单宁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下降趋势。当试验结束时(硬度小于2.00 kg/cm2),可溶性单宁含量最低,为9.5 mg/L;不溶性单宁含量最大,为41.6 mg/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为14.8%。[结论]随着柿果的软化,果实涩味变淡,甜度下降。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各地栽培的柿树大多为涩柿,涩柿果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单宁,对口舌粘膜有收敛作用,而使人感到味涩,难以入口,采摘后需经人工脱涩处理后方可食用。经多年的实践总结,现介绍几种柿果脱涩新方法,简便易行,规模可大可小,是广大果农增值致富的好门路。  相似文献   

18.
柿有甜柿与涩柿之分.前者成熟时能在树上自然脱涩,采下即可食用;后者必须在采收后经过后熟或人工脱涩处理方可食用.涩柿经脱涩或加工后,又可分烘柿(软柿)、酉林柿(硬柿或脆柿)、白柿、乌柿等.但柿果采收后会很快成熟,果肉变软,不耐贮运.现介绍几种柿的贮藏保鲜与脱涩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引种栽培甜柿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柿依照果实成熟前能否自然脱涩分为甜柿和涩柿。甜柿果实成熟时能自然脱涩,从树上采下可直接食用。其风味甜脆爽口,外观艳丽,富含Vc和矿质营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喜爱。甜柿主要分布在日本、中国和韩国。日本是世界上甜柿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甜柿成熟后无需脱涩即可直接食用。甜柿原产中国湖北罗田,唐朝引入日本,并在品质、适应性和丰产性等方面进行了杂交改良。目前,全世界栽培的甜柿都是日本品种。与涩柿相比,甜柿自然成熟后即采即吃,不用人工脱涩。肉质脆硬不软。口感好于红富士苹果,甜度近似甘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