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苦荞麦作为我国传统杂粮品种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食疗功效,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品原料。苦荞麦富含高生物价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和黄酮类化合物等营养物质,是一种具有强大开发潜力的功能性食品原料。对近年来国内外苦荞麦营养成分、治疗功效,以及产品开发利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针对苦荞麦当前产业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苦荞麦麸和薄荷为原料,经混合、粉碎和烘烤等工序加工生产的苦荞茶,有明显的薄荷和苦荞麦的风味,泡制的茶汤清澈明黄,制品较好地利用了苦荞麦麦麸中所含的芦丁等保健成分,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采用模糊数学感观质量评价方法对其配方及生产工艺进行优选,确定产品中薄荷的添加量为1.8%,将苦荞麦麦麸和薄荷混合后再进行烤制,所制成的产品感观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3.
苦荞麦的营养成分医疗功能及开发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苦荞麦的营养成分、营养价值以及苦荞麦的医疗功能;阐述了苦荞麦产品的开发现状,并展望了苦荞麦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苦荞麦的药理作用与食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证实,苦荞麦具有减肥美容,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舒肝和胃的功效,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长期食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菌消炎,防癌抗氧化。苦荞麦是集"营养、保健、医疗"于一体的天然功能食品。  相似文献   

5.
苦荞麦为蓼科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西南山区,具有药食同源性。苦荞麦的籽粒、根、茎、叶及花都含有黄酮类物质,其主要成分为芦丁,芦丁含量占总黄酮的70%—90%。芦丁又名芸香甙、维生素P,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糖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明确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和适宜的种植密度,提高产量,以‘西荞1号’苦荞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大小显著影响茎秆和根系形态,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田间透光率降低,株高和节间长度增加,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和根体积减少,倒伏率增加,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发现,苦荞麦茎秆和根系的特征与植株的抗倒伏特性密切相关。株高和节间长度与茎秆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倒伏率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适宜的种植密度(9×105~12×105株/hm2)能够减少荞麦倒伏的发生,提高抗倒能力,增加群体产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田间试验的基拙上,研究通过初花期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苦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初花期喷施多效吐、生根粉和丰产剂2号降低了苦荞麦的株高、主茎节数和主茎分枝数,其中,以喷施多效吹的降幅为最大。喷施多效吐缩短了苦荞麦的生育期,促进了苦荞麦的早熟。喷施生长调节剂后,增加了苦荞麦的千拉重,但对单株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方面表现不一,其中,喷施丰产剂2号获得了较高的单株生产力、千粒重和产量,比对照增产10.08%。苦荞麦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能降低株高,从而有效增强抗倒性,减少倒伏的风险;喷施生根粉和丰产剂2号能同时增加千粒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8.
使用乙醇浸提法从苦荞麦芽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苦荞麦芽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优工艺为提取温度50℃,乙醇体积分数75%,料液比1∶30,提取时间4 h。在此条件下,苦荞麦芽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为6.91%。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苦荞麦种子进行物理和化学诱变处理,选育获得专用苦荞麦新品系选荞一号。该品系具有种壳薄、生物黄酮含量高等优点,可用于生产苦荞米和黄酮类保健食品。商业化开发该品种对苦荞种植区农民脱贫致富将发挥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ITS序列在苦荞麦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精确有效地鉴定苦荞麦种质资源,根据ITS序列通用引物,以苦荞麦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出ITS(internal translation spacer)序列,在克隆测序的基础上对荞麦属5个栽培苦荞麦中进行分子鉴定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5个供试材料ITS序列的变异小,序列长度在584~590 bp之间,G+C含量高,为67.5%~68.5%。(2)通过聚类方法分析发现‘建德苦荞麦’和‘红花苦荞麦’聚为一支,‘西荞2号’和‘西荞3号’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11.
旨在为扩大苦荞麦DNA提取材料范围提供依据,筛选与薄壳性状相关联SSR引物,为苦荞麦特异性状分子标记奠定基础。分别以苦荞麦植株的子叶、嫩茎、嫩叶、老叶、老茎、叶柄为材料,40℃烘箱烘干后,采用植物DNA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苦荞麦6个部位的基因组DNA,并进行DNA质量、浓度和纯度检测,利用70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与苦荞麦薄壳性状相关联引物。结果表明:子叶提取的DNA浓度最高,为70.6 ng/μL;嫩茎次之,为69.6 ng/μL;老茎和叶柄获得的NDA浓度偏低,分别为20.0 ng/μL和7.2 ng/μL。采用子叶、嫩茎、嫩叶、老叶提取的DNA凝胶电泳条带清晰,采用老茎和叶柄提取的DNA凝胶电泳条带暗。SSR扩增效果除叶柄不能达到扩增要求外,其他没有明显差异都能达到扩增要求,可用于后续的分子实验。采用烘干组织提取DNA浓度虽然没有新鲜组织高,但除叶柄外都不影响后续分子试验。初步筛选出在薄壳和厚壳苦荞麦中具有多样性的SSR引物1对。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合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探究溶剂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对苦荞麦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苦荞麦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85%,料液比1∶25(g∶mL),超声时间40 min,超声功率100 W。在此条件下,苦荞麦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404%。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苦荞麦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宇  赵钢  王安虎 《中国种业》2003,(12):21-22
苦荞为我国独有的栽培种,其味略苦,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一向鲜为人知。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苦荞麦的营养价值逐渐引起国内外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利用苦荞麦加工而成的各种糕点、快餐食品、保健食品、营养食品深受人们欢迎,其原粮和成品已逐渐销往国际市场。四川省苦荞麦栽培面积大,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随着开发利用的深入,这种融营养、保健于一身的绿色食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1四川省苦荞麦开发利用现状四川省荞麦栽培面积约10万公顷,其中以凉山州为最大,常年种植面积达6万公顷,其它分布在阿坝州、甘孜州及盆周山区,盆…  相似文献   

14.
<正>黑苦荞麦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还含有大量的生物类黄酮、锌和维生素E等具有保健功能的特殊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癌防癌、镇痛抗炎、抗疲劳等功效。试验选用具有较高保健价值的黑苦荞麦,配以红枣、全脂奶粉等辅料,经胶体磨精磨、均质、喷雾干燥等工艺及物料的特殊配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中的营养成分,且更易被人体吸收。在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添加剂及奶精的条件下,依然具有性状稳定、奶香浓郁、溶解性良好、保质期较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苦荞麦黄酮的回流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研究回流法,研究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苦荞麦中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6 mL/g,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40℃,乙醇体积分数56%。在此条件下,苦荞麦中黄酮得率为3.378 mg/g,验证值为3.434 mg/g,误差为1.66%。  相似文献   

16.
60Co-γ射线辐射苦荞麦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60Co-γ射线100~700Gy对九江苦荞麦等3个苦荞麦品种种子进行辐射处理,结果表明:九江苦荞与川荞2号、圆子荞之间的成苗率差异显著;随着辐射剂量增加苦荞麦成苗率逐渐降低,特别是在400~700Gy的剂量下,成苗率极低;100~200Gy低剂量处理,幼苗高度和主根长度均有增加,但突变频率很低;当剂量增加后,成苗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突变频率逐渐增加;最适宜的辐射剂量为300~500Gy。辐射处理可以提高苦荞麦黄酮含量和增强抗落粒性,二者可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7.
十种栽培苦荞麦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萍  王玉株  李红宁  张萍  赵饮虹 《种子》2006,25(7):46-49
采用RAPD方法对国内十种栽培苦荞麦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建立了它们的指纹图谱。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6个有效引物共产生44条DNA片段,大小分布在0.1-2.0Kb之间,其中18个条带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总数的40.90%,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为7.33条。十种栽培苦荞麦的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各基因型之间的J相似性系数分布在0.8525~0.9846之间,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9185。应用NTSYS-pc软件进行聚类,将聚类结果转化为十种栽培苦荞麦基因型之间的遗传关系树型图。十种栽培苦荞麦基因型聚为A、B、C三类,A类包括六苦1号、六苦2号、定98-1、西农9909、黔威3号和九江苦荞6个栽培种,B类包括六盘水野生苦荞、昭苦1号和滇宁1号3个栽培种,C类仅为六苦3号1个栽培种。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在植物耐盐中的作用,以耐盐苦荞麦品种川荞1号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方法得到NHX基因,命名为FtNHX1,并在Gen 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KY438929;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1 662 bp,共编码55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61.24 kDa,等电点5.15。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FtNHX1与拟南芥(AtNHX1)、水稻(OsNHX1)和小麦(TaNHX1)的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同源率分别为60.22%,58.95%和57.30%;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随着Na Cl胁迫浓度的增加,FtNHX1基因在苦荞麦根部、茎基部和叶片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增加,150 mmol/L NaCl胁迫下增加幅度最大,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54.10%,311.35%和256.18%;Na Cl胁迫下FtNHX1基因在苦荞麦根部、茎基部和叶片的平均表达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09.46%,145.67%和155.94%,茎基部和叶片的平均表达量较高,说明苦荞麦FtNHX1基因的表达明显受盐胁迫诱导和调节,FtNHX1基因与苦荞麦的耐盐性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酸法、碱法、酶法对苦荞麦壳不溶性膳食纤维(F-IDF)进行提取,并评价了其理化性质,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苦荞麦壳不溶性膳食纤维结合酚(F-DFPP)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采用α-淀粉酶-木瓜蛋白酶复合酶法提取F-IDF,得率可达59.45%±0.87%;采用不同方法获得的F-IDF理化性质差异显著,酶法和酸法提取的F-IDF具有较高的持油性;碱法提取的F-IDF持水性和膨胀性最佳;提取F-DFPP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0(g/mL),纤维素酶添加量8%,超声功率180 W,提取时间2 h,按此工艺提取的结合酚含量为(7.45±0.05)mg/g;纤维素酶可使膳食纤维结构变得疏松多孔,从而利于结合酚的提取和制备。本研究为苦荞麦壳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以川养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硼对苦荞麦生长、产量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硼肥对苦荞麦生长、产量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苦荞麦的株高、茎粗、分枝数、产量、芦丁及料皮素含量随着硼喷施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两个喷施时期(现蕾期、盛花期)表现趋势一致,喷施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同一浓度条件下,以现蕾期单株产量(2.84g),芦丁(0.773%),料皮素(0.509‰)含量最高,分别比盛花期最大值高14.52%,15.03%,13.87%,但两个喷施时期均以24mg/L的硼处理效果最好。现蕾期喷施24mg/L的硼最有利于苦荞麦的生长、产量形成及芦丁和料皮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