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日前,一种新型的、优于滴灌的新技术——痕灌在新疆哈密、昌吉等地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新疆哈密大枣有"天下一绝"的美称,至今有2000多年种植史。2014年痕灌技术的应用,让哈密30公顷枣林丰收。经当地农业水利部门鉴定,相同产量仅用了传统灌溉不到四成的水,在缺少干旱的新疆推广前景可观。这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痕量灌溉研究中心历时10多年研发成功。痕灌研究中心主任诸钧教授介绍,痕量灌溉  相似文献   

2.
《福建农业》2013,(7):27-27
华中科技大学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校痕量灌溉研究中心主任诸钧团队历时10多年成功研发出痕量灌溉(简称“痕灌”)技术。一举打破农作物“被动式补水”的全球传统灌溉模式,改由农作物自己按需吸水。痕灌技术能按照植物耗水规律适时、适量、均匀而又缓慢地供水供肥,没有蒸发或渗漏损失,且能够使植物根系层土壤长期保持在最佳水分、通气和养分状态.特别适合在过去无法栽培植物的环境中使用。5年多的田间应用试验表明,该技术比目前效果最好的滴灌技术还可节水50%左右,未来有望替代滴灌,并在滴灌无法使用的广大地区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水稻控制灌溉方式,是一项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是继"浅水勤灌"、"间歇式灌溉"、"干湿灌"以来又一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本文10年来对水稻封闭区田间节水效果的测定研究和分析,总结出水稻控制灌溉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和较大的节水效益,适合在有水源保证的条件下推广采用此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农业用水不能说节水,而要说高效利用农业用水,特别是不要以牺牲作物品质和产量为代价。我认为,先进滴灌技术和科学管理是农作物优质、高产的关键,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品质,要改变过去灌溉施肥为施肥灌溉。最早的灌溉是洪水灌开渠引水灌溉,今天农业仍然普遍采用大水漫灌。实际上目前世界上也只有15%的农作物,采用高效灌溉系统。滴灌施肥提供的则是  相似文献   

5.
一、水稻薄露灌溉技术的含义: 水稻薄露灌溉的"簿"是指灌溉水层要薄,即2厘米以下(习惯上深灌为6厘米以上,浅灌为3~6厘米);"露"是指田面表土要经常露出,水层不能长期淹盖表土层.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灌水方式对土壤水分变化及棉花叶面积指数变化的影响。通过测坑试验,设定3种灌溉方式(膜下滴灌、地下滴灌、痕量灌),利用PR2测定土壤水分,LAI-2200测定棉花叶面积指数。结果表明:每日连续灌水处理能保证土壤含水率波动较小,其中痕量灌处理能保证0~30cm和0~60cm土层含水率较均匀;地下滴灌处理后期棉花叶片生长旺盛,痕量灌处理下棉花叶片生长趋于缓慢,二者后期叶片衰老脱落的速率均比膜下滴灌处理快。  相似文献   

7.
<正>节水灌溉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一、节水灌溉主要方式1.膜上灌、膜下灌用地膜覆盖田间的垄沟底部,引入的灌溉水从地膜上面流过,并通过膜上小孔渗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进行灌溉,这种方法称作膜上灌。采用膜上灌,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少,节水显著,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不需再增加材料费用,并能起到对土壤增温和保墒作用。在干  相似文献   

8.
在双季稻主产区租用农田1 000 m2,划分10个单元,每个单元66.7 m2,其中9块试验田,1块基础数据采集区(入渗池)。各田块布置灌排水沟、管、阀,水位测井、蒸发皿,外接供排水系统。拟定"薄浅湿晒灌溉"、"薄露灌溉"、"浅灌深蓄"3种灌溉模式;"常规化肥"、"适量化肥+适量有机肥"、"减量化肥+增量有机肥"3个不同量级的施肥方案,通过逐日降雨、蒸发、腾发、田间水深,灌排水量等的观测,研究双季稻不同品种需水量、肥量、粮食产量等参数变化,获得水肥耦合,高产最佳灌溉模式,为《双季稻农业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针对徐州市设施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徐州市灌溉工程现状,研究总结了徐州市设施农业工程与不同发展规模相适宜的灌溉供水模式,提出了规模化设施农业集中供水轮灌模式、"百亩农庄"单一设施农业集中供水轮灌模式、"百亩农庄"多样化设施农业集中供水随机灌溉模式、分散式设施农业独立供水经济型灌溉模式和水稻—设施蔬菜轮作低压管道灌溉模式等5种灌溉供水模式。研究结果可以为徐州市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旱作区种植果树,因自然降水与果树生育期需水的不平衡、不适应性,影响了水果品质及产量,成为旱作区果业发展的瓶颈.以下介绍的灌溉技术并非传统灌溉意义上的充分灌溉,而是一种调节性灌溉,可以说灌的是"丰产水",在特别干旱的年份又可说灌的是"保命水".该技术措施适宜年降水在400毫米以上的旱作区运用.  相似文献   

11.
彭阳县把径流资源化工程开发技术和窖灌农业综合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和配套,总结出"窖灌农业高效用水模式=集水技术+蓄水技术+用水技术+农业技术+管理技术"的雨水利用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 冬小麦的灌溉用水在我省农作物中所占比重较大,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冬小麦怎样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农业和水利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近几年来,省灌溉中心站着重作了冬小麦的蓄水灌溉试验,即以汛期播前蓄灌为主,拔节和灌浆灌为辅的三水试验。现就蓄水灌溉与常规灌水的节水效果比较及其机理分述如下: 一、蓄灌与常规灌水的节水增产比较 1.据1987—1988年的试验资料分析说明,蓄灌的不同处理,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分别为292.08毫米336.23毫米、391.89毫米和417.28毫米,常规灌溉全生育期耗水为425.17毫米。蓄灌的不同处理较常规灌溉分别节水45.57%、26.15%、8.49%和1.9%。在产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蓄灌比常规灌可减少1—2  相似文献   

13.
节水农业主要是指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灌溉水的农业.节水农业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农业生产中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对于灌溉农业来说就是在节约大量灌溉用水的同时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对旱作农业来说就是在增加少量补充供水的情况下达到显著增产.节水农业技术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环节,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包括输水系统节水技术、灌溉节水技术、田间农艺节水技术、化学节水技术、高新节水技术以及集雨补灌、节水管理等.节水农业技术,重点是灌溉节水技术.灌溉节水技术包括输水系统节水技术和田间灌溉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14.
宁夏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水稻几种节水灌溉技术是否适应宁夏稻区的问题,进行了控灌、浅湿晒灌、常规灌三种灌水技术的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生理指标和产量等的影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得到了所选节水灌溉技术的评判结果.  相似文献   

15.
郭梅 《农村科技》2006,(8):23-23
棉花"深埋式"滴灌技术是继棉花膜下软管微孔灌技术之后兴起的又一项新的高效用水技术。该项技术能够高效率地利用肥、水,增产效果明显。一、关键性技术1.灌水开灌时间为棉花现蕾期,北疆棉区一般为6月7~10日,按3天1个轮灌周期进行灌溉,如秋季多  相似文献   

16.
临汾地区污水灌溉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西省临汾地区污水灌溉现状的调查 ,着重研究了污水灌溉的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为害以及科学利用污水进行灌溉的方法。污水灌溉不仅可以净化污水 ,节约农业用水 ,而且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但是污水灌溉也存在着对农作物、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的为害问题 ,只有实行科学污灌才能达到既保护环境又合理利用污水资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在果树栽培及园林绿化中的推广应用,是缓解城市生态用水量与水资源供给不足问题,保障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正常发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于2016年生长季对比研究滴灌、痕量灌溉2种不同灌溉方式灌水定额相等以及痕量灌溉2个不同灌水定额情况下对矮化密植桃树不同阶段的光合生理活性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痕量灌溉对于桃树根系分布层土壤水分的补给十分有效;灌水定额相等情况下,痕量灌溉处理下桃树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滴灌;矮化密植桃树痕量灌溉灌水定额因生长季节而异,旺盛生长季应以每株12 L为宜,其他季节可调减少20%,降低至每株10 L。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我县山区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就如何掌握好山区集雨节灌技术,充分利用降雨充沛的气候优势,采用经济实用的集雨方式集贮天然降水;在干旱季节,根据作物需水规律,结合非充分灌溉原理,采用低压滴灌、人工浇灌等方式,给作物灌"关键水"、"救命水",可有效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1集雨集雨方式分人工集流面集流和天然集雨场集流。我县山区由于降雨径流较大,多用天然集流面集流,而人工集流场则主要为固定集雨式,常用的有硬化路面、屋面、场院等集流面。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膜下滴灌、地下滴灌及痕量灌不同灌水方式下对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的影响,进行了不同灌水技术对棉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水分入渗深度率高于地下滴灌和痕量灌,灌水周期内灌水前期膜下滴灌大于地下滴灌和痕量灌、后期低于二者,土壤温度变化以膜下滴灌处理变幅最大、地下滴灌灌水周期内变幅最小。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和调亏灌溉理论及基本特征,提出了有限控灌的含义及技术特征,并对有限控灌节水高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