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号玄扈,上海人。我国明末杰出的科学家。他一生对我国科学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著名的《农政全书》早已闻名于世。他从欧洲传教士那里学到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诸如数学、物理、天文历法、水利等等,并积极地将这些知识介绍给中国人民。他不愧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最早向西方寻找科学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徐光启对发展我国农学的贡献中国农业博物馆闵宗殿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他是明末的爱国政治家,官至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他刻尽职守,一心奉公,直到临终,“抵以疆圉多故为念,一语不及于私”①,他为官清廉,《明史》称他“盖棺...  相似文献   

3.
徐光启(1562-1633)是中国农业科学的奠基人。他翻译《几何原本》的目的是谋求在科学中建立方法论原则和理性模型。他通过返回生活世界探索综合感觉世界和理性世界的道路。在生活世界中他一直反对经验主义。  相似文献   

4.
赵美岚  黎康 《农业考古》2012,(6):111-115
作为明末博学多才的卓越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1)在数学、天文、历法、农田水利等众多学科领域内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对于农事农学,"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2)徐光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选择,其既有中国传统农本思想的影响,也是时代要求和其自  相似文献   

5.
李志坚 《农业考古》2004,(1):248-251
徐光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但他并不是一个完全沉浸于自己的科学研究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他是既喜欢科学研究又十分关心世事的科学家。《明史·徐光启传》说他“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他的学生陈子龙说他“其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 1) 他尽力把自己所掌握了解的科学技术服务现实,使之成为救世的工具。这一点是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如他为了北方边境的安宁,力促利用先进的西方技术铸造大炮御敌。他的荒政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特色。与其他人的荒政思想相较,徐光启的荒政思想既有政策方面的考…  相似文献   

6.
农考 《农业考古》2012,(2):338-341
利用水力带动机器,进行加工、生产,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一大特色,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利用水力的智慧进行了记录和总结,为今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留下了宝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外农工技术顾问公司董事长卢化西,原籍山东历城,耕读世家,自幼操习耕稼,熟知农务,又精读《齐民要术》和《东鲁王氏农书》,以为祖国农业科技,为世界各民族之冠,山东尤有精深的农学传统,故以发扬“鲁学”为己任。壮年去台湾后,历游美国、加拿大等国考察西方现代农业,著有《美国第三次农业革命的发展》和《开发阿拉斯加州农业之研究》等重要论文,而后结合祖国农业情况和农学优良传统,于1981年在纽约提出《发扬中国固有农业文化》的见解,谋求中国文化导向世界各民族之发展。他倡论的“中国固有农业文化”,即大陆上所称的“传统农学”或曰“农学遗产”,西方国家通称的“The Traditional Agronomy in China”,义属一致。他的《发扬》一文,在台湾和海外,有一定影响。他离大陆已久,对于大陆研究及利用传统农学的情况,虽属关心,但了解未够全面,而大陆农学界对于卢氏的主张及其活动,也少了解。1989年5月,卢氏返探故乡,并访问了北京和上海,企求在传统农学的研索和开拓工作方面进行交流,由于当时发生异常情况,未能广泛如愿,仅在沪濒返以前,会晤了农史学家胡道静,因而双方对大陆与台湾的传统农学的观点和研究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卢氏表示,以后将同大陆农史学界进行密切的交流。卢氏虽以“鲁学”为宗,但认为总结水田耕作之最优秀的农学著作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故对《全书》用力尤深。他认为徐氏对于耕作学的全部论述完全符合于现代的系统农业工程而更具有指导意义,曾说:“《农政全书》为世界农业大典,也是人类求生的基本指针。”又说:“《农政全书》由西方传教师传入法国,引起了法国重农思想,建立了重农学派。”又说:“《几何原本》经徐译而普及于全中国,徐著《农政全书》也可以普及于世界各国。”因此他与台中市的“光启社”(天主教中专门研究徐光启学术的组织)有密切的交往,与辅仁大学现任校长罗光神父(徐光启研究专家)有深厚的友情。“光启社”的母社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在台湾和新加坡都有自行建立的分支机构。最近,上海的光启社已恢复活动。并举行了“徐光启学术研讨会”。卢氏表示,可惜这次在沪匆匆,未能与上海光启社进行交流,当期诸来日。现将卢氏两篇论本转载于后,供本刊读者参考,并希望海峡两岸的农史学者今后能加强联系,进行学术交流,本刊愿意为此发挥桥梁作用,欢迎台湾学者赐寄宏文。  相似文献   

8.
今年11月8日是明代杰出农学家、《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逝世350周年。徐光启是我国介绍西方科学的先驱。他研究的领域除农学外,还涉及数学,天文、历算等许多方面,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天文学会和中国农史学会筹备会与上海有关方面将于今年十一月在上海联合举行徐光启学术讨论会。同  相似文献   

9.
徐光启对祖国农业科学的贡献,国内外已经发表过不少论述。本文所论,局限于徐光启农业科学思想的特色,亦即在当时具体条件下,他这方面的独到之处。我国传统农业,匪但自成体系,且代有增华。在发展过程中,每一位有成就的农学家,均不讳言师承前人的事实。嬗递关系,十分清楚。但每一有代表性的农学家又有他本人的特色,徐光启的特色,从已有的材料看来,大致可归结为下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序言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古代农书对农业科技和经验,多有专著论述。其中,如后魏贾思绍撰写的《齐民要术》,凡92篇,是我国古农书中较早的一部。相传《本草经》为神农所作,后经考证实始于后魏,载药365味。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扩为52卷。唐代陆羽著《茶经》,计3篇,对茶的起源、种茶制茶方法和茶具记载非常详细。元代以《齐民要术》为兰本,编成《农桑辑要》,共7卷,包括10J’1。明代王象晋撰《群芳谱》,计30卷,清代扩为《广群芳谱》,计ito卷,较为详细。明代徐光启撰《农政全书》,计60卷,更为详备。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  相似文献   

11.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根本动机在于培养有用的“中材”,这类“中材”的主要特征是认真与心细。因此,徐光启重视《几何原本》的心性教化功能。徐光启认为,1)几何学为人人当学之学。2)几何学的功能在于使人“心思细密”,它具有“练心”的作用。3)以几何学为主要科目的教育理想完全有可能实现,因为几何学并不像外人想像的那样晦涩,它具有内在的简明性。这些观点与当时的心学思潮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是个农业气象发达的国家,气象学一直为农学家所重视。古代的主要农书中都有气象学的内容,如王祯《农书》有“授时篇”,徐光启《农政全书》有“授时”和“占候”各一卷,还有几种有关农业气象的专著,如元末娄元礼的《田家五行》、清末梁章钜的《农候杂占》等。对于气象学的研究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因此中国古代的气象学带有农业气象学的性质。本文的目的是把中国古代有关农业气象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近代的研究作一概述,对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或许有某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周邦君 《农业考古》2012,(1):163-167,176
在中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农业典籍中,以"农政"二字命名者,迄今仅见两种:除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之外,就是清代中后期由包世臣所作的《郡县农政》。包世臣(1775-1855),安徽泾县人,平生游历和交往的范围皆甚为广泛,同裕谦、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有过从。他在学术上摒弃门户之见,成为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的爱国经世学者。晚清以来,不少名家对包世臣给予崇高的评价。例如,蔡冠洛借用《清史稿》的说法,称赞包世臣  相似文献   

14.
《农政全书》是明末杰出科学家徐光启的代表作。书中系统摘编和著述的贮藏资料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果蔬贮藏科学。特别是在我国果蔬贮藏学中早已采用近代科学的方法。徐光启是我国近代果蔬贮藏科学的先躯,《农政全书》则是我国近代果蔬贮藏的开端。书中反映的贮藏学思想和方法至今犹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韩兴勇 《农业考古》2003,5(1):221-229
《农政全书》是明朝末期徐光启所编写的一部系统农书 ,传入日本以后(1) ,在与《农政全书》出版相距六十年以后 ,日本的宫崎安贞以《农政全书》为范本 ,并结合自己的农事经验 ,编写了一部日本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农书 ,即《农业全书》。对于这部农书 ,很多日本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在日本近世时期最有代表性 ,最系统的 ,具有最高水准的农书 ,在此书的出版以后五十年里 ,超越它的农书是找不到的 ,以后日本各地出现的农书 ,都多少受它的影响 ,以它为范本结合当地的农事经验 ,编写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书(2 ) 。因此日本农学界对《农业全书》作出了…  相似文献   

16.
荒政是徐光启关注的重要内容,其代表作《农政全书》共六十卷,其中荒政十八卷,占全书六十卷的三分之一,荒政是贯穿《农政全书》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之前有一个“孕育期”,即与陶器制作、文字发明、天文历法、车辆制造等等中国古典科学技术一样,都先有“孕育期”,摸索前进;稻作农业,从采集食用开始,到移植成功为止,是“孕育期”;再从移植成功开始,到广泛推广,是稻作农业“诞生期”.《仙人洞》下层的采食野生稻,是中国稻作农业的“孕育期”;《玉蟾岩》的移植成功,呈现大籽粒稻谷,有成熟的栽培工艺经验,是中国稻作农业“诞生期”.从此以后逐步推广,中国才成了稻作农业国家.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由历代农民的耕种经验衍生出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二十四节气属于我国的国粹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更是体现和发扬古代先民们智慧的一种象征。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深厚,是农业耕作的指导性历法,在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收纳进《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并采取平均时间法来划分节气,而惊蛰时分则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代表着生机与能量,预示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实用技术》2014,(8):12-15
<正>日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农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孙中华,就该《意见》进行了解读,并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1、出台背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陈晓华首先介绍了《意见》出台背景。他说,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的产物,是农民群众的创造。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  相似文献   

20.
今年11月8日,是我国明代杰出科学家徐光启逝世三百五十周年纪念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昨天下午在南市区乔家路徐光启故居——九间楼前举行勒石纪念揭幕仪式。勒石纪念揭幕仪式由市文管会副主任、建筑学家陈植主持。上海市各界人士纪念徐光启逝世三百五十周年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市文管会主任张承宗讲了话。他说,徐氏故居是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史迹,在纪念徐光启逝世三百五十周年的今天,特予勒石,建立标志。今后我们要做好保护工作,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为祖国的四化建设积极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