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水稻对放射性锶的吸收及撒洒硅藻土对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史建君  王寿祥 《核农学报》2003,17(3):203-206
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水稻对89Sr的吸收及在水稻田中撒洒少量硅藻土对其吸收89Sr的影响。结果表明 :田表水中的89Sr将向水稻转移 ,通过吸附和吸收作用在水稻各部位中积累 ,其稻根中的89Sr比活度高于其余各部位 ;在本试验硅藻土撒洒量的范围内 ,未能明显降低水稻对89Sr的吸收和累积 ;89Sr在水稻中的纵向分布均与土层深度呈单项指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钟伟良  刘可星 《核农学报》2006,20(4):341-344
用3.0和25.0 kGy剂量的60Coγ射线分别对供试土壤进行了辐照处理,以区分土壤中的内生菌根菌和其他土壤微生物;并以未经辐照处理的土壤为对照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对黑麦草和百喜草吸收89S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照土壤中黑麦草和百喜草根部内生菌根的侵染率分别为48.0%和28.0%,说明两种草均易与内生菌根菌形成内生菌根。尽管内生菌根菌和其他土壤微生物对黑麦草和百喜草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两种草对89Sr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水稻对~(14)CO_3~(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孙桂莲  史建君  陈晖 《核农学报》2005,19(5):375-378
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水稻对14CO3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及其在水稻田中的行为特性。结果表明:通过水稻根系和浸于水中的茎杆下部吸收的14CO32-离子会向上部组织输送并形成积累趋势;在上部组织中,叶和茎杆上部的14C比活度随时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穗中的比活度于14d达最大值(271.9Bq/g)后又呈下降趋势;茎杆下部由于直接浸于水中,表现出对14CO32-离子的快速吸收、吸附,此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根部表现出上升过程迟后于茎杆下部,其14C比活度也低于茎杆下部。上部组织(穗、叶和茎杆上部)中14C的百分含量随时间上升,而下部组织(茎杆下部和根)则相反,至试验后期(21~35d),其百分含量基本持平(约各占50%),14C从下部组织向上部组织输送的特征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不同钝化剂对Cu、Cr和Ni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钝化剂(沸石、牡蛎壳、鸡蛋壳、硅藻土和聚丙烯酰胺(PAM))对生长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的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生物量、重金属吸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土壤p H和土壤重金属提取态的分析,探讨了钝化剂影响青菜生物量和重金属吸收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钝化剂加入可显著降低青菜地上部分Cu、Zn、Ni和Cd的含量及其氧化性损伤和脂膜损伤(SOD和MDA指标显著降低)。施入钝化剂后,土壤p H显著提高,重金属提取态Cu、Zn、Pb、Ni和Cd普遍降低(硅藻土处理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 H与提取态重金属Pb、Zn、Ni和Cd呈显著的负相关,而青菜中的重金属Zn、Ni和Cd的含量与土壤提取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单一钝化剂牡蛎壳和沸石+牡蛎壳+鸡蛋壳(FMJ)组合对降低青菜重金属吸收的效果尤为显著,可推荐作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改良剂。本研究为重金属中轻度污染菜地的土壤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氮锌复合作用对单播和混播牧草氮素来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忠俊  华珞 《核农学报》2002,16(3):179-184
在亚热带中山草地黄棕壤上研究了氮锌复合作用对单播和混播牧草氮素来源的影响 ,结果表明 :施氮降低了白三叶前期固氮百分数 ,但低水平施氮显著提高了白三叶后期固氮百分数。在各种施氮水平下 ,施锌 6mg kg之处理 %Ndfa最高。施氮显著降低了氮转移的数量 ,低量施锌促进了氮转移 ;施氮促进了牧草对肥料氮的吸收 ,所有施氮水平下 ,单播黑麦草 %Ndff以施锌 6~ 2 0mg kg较高。在施氮 3 0~ 90mg kg,混播黑麦草和混播白三叶 %Ndff以施锌 6~ 2 0mg kg较低 ;单播和混播黑麦草 %Ndfs随施氮水平增加显著下降 ,施锌对单播黑麦草的 %Ndfs影响不明显。在所有施氮水平下 ,施锌 6~ 2 0mg kg减少了混播白三叶和混播黑麦草对土壤氮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4 C 绿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 ( 14 C ER)、可提态残留( 14 C ER)以及矿化为14 C CO2 的规律、影响14 C BR的主要因子及其在腐殖质中的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 14 C 绿磺隆在土壤中形成的14 C ER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粘粒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14 C ER中的绿磺隆母体化合物的消减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其在 7种土壤中的半减期分别为 1 3 0~ 1 3 3 3d。pH是影响绿磺隆母体化合物降解的主要因子 ;( 2 ) 14 C 绿磺隆在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 ,并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土壤pH是14 C 绿磺隆在土壤中形成BR的主要影响因子 ;( 3 ) 14 C 绿磺隆形成的14 C BR主要分布在富啡酸和胡敏素中 ;14 C BR分布在胡敏酸中的相对百分比约为 2 % ,在14 C 绿磺隆BR的形成过程中 ,富啡酸的作用 >胡敏素 胡敏酸 ;( 4) 14 C 绿磺隆在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 ,在培养 2 0d内均随时间而快速增加 ,2 0d后变化量较小。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最大值分别占引入量的 53 5%、40 9%、3 7 8%、1 6 4%、42 5%、41 0 %和 3 1 3 % ;( 5)培养 90d内 ,14 C 绿磺隆通过三嗪杂环开环矿化为14 CO2 的量约占引入量的 4%~9% ,而土壤 1表明14 C  相似文献   

7.
不同退耕还林林草模式土壤与林草间氮素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在退耕还林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四川盆周山地退耕还林中三种退耕还林模式氮素动态进行初步研究,以揭示林草混交的实质,为林草混交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模式中,土壤氮素含量均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在模式Ⅰ中,土壤速效氮与杉木叶氮含量呈负相关。杉木与黑麦草的氮素动态变化趋于一致;在模式Ⅱ中,速效氮受植物吸收作用影响大。毛白杨和黑麦草全氮含量与土壤上下层速效氮含量与变化呈负相关;模式Ⅲ速效氮在整个生长季节呈上升趋势。模式Ⅰ中水解氮在整个生长季节内无积累和大波动,吸收和矿化持平。水解氮与杉木叶片氮呈负相关;模式Ⅱ土壤水解氮的变化呈波峰曲线。模式Ⅲ中,全年无明显高峰,水解氮变化不规则,二者无相关性。杂交竹与牛鞭草之间氮素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实验室培养条件下 ,研究了14 C 甲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 14 C BR)的规律、主要影响因子及14 C BR在腐殖质中的动态分布规律等。结果表明 :( 1 ) 14 C 甲磺隆在 7种土壤中形成的14 C BR含量在培养初期的 2 0d内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且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 2 0d后 ,14 C BR含量只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是14 C 甲磺隆在土壤中形成BR的主要影响因子。14 C -甲磺隆在各类土壤中的14 C BR的最大值分别占引入量的 48 5%、46 5%、52 6%、1 9 3 %、49 7%、42 0 %和 46 5% ;( 2 )在整个培养试验过程中 ,14 C 甲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14 C BR ,主要分布在富啡酸和胡敏素中 ,前者中的相对百分比大于后者 ,而在胡敏酸中的相对百分比较小。土壤中14 C 甲磺隆BR的形成过程中 ,富啡酸的作用 >胡敏素 胡敏酸  相似文献   

9.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超积累植物龙葵、非超积累植物黑麦草、苋菜分别与玉米间作条件下对重金属Cd的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几种间作作物中地上部生物量最大的是龙葵,其次是苋菜,最小的是黑麦草,其中土壤Cd浓度为1.59 mg/kg时,龙葵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是苋菜、黑麦草的2.41、10.6倍;土壤Cd浓度为1.92 mg/kg时,龙葵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是苋菜、黑麦草的2.42、9.06倍,3种富集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玉米间作条件下超积累植物龙葵各器官中Cd含量表现为叶茎籽粒根,即地上部大于根部;而苋菜中Cd含量表现为根茎叶,黑麦草中Cd含量表现为根部地上部,即非超积累植物Cd含量为根部大于地上部。土壤中Cd含量为1.59 mg/kg时,龙葵地上部Cd累积量分别为苋菜、黑麦草的28.0、59.9倍;龙葵的富集系数是苋菜、黑麦草的28.2、59.3倍,转运系数分别是苋菜、黑麦草的8.08、55.9倍。土壤中Cd含量为1.92 mg/kg时,龙葵地上部Cd累积量分别为苋菜、黑麦草的30.8、43.5倍;龙葵的富集系数分别是苋菜、黑麦草的29.4、41.4倍,转运系数分别是苋菜、黑麦草的7.98、53.6倍。综上可知,超积累植物龙葵对土壤中Cd的吸收与转运能力远远大于非超积累植物苋菜、黑麦草,龙葵是最理想的与玉米间作的Cd污染土壤修复的植物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
~(137)Cs在土壤中的污染行为与钾盐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污染水平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土壤对春小麦吸收137Cs有很大影响 ,植株中137Cs的比活度相差几十倍。在同一种土壤、不同污染水平下 ,春小麦对137Cs的吸收与土壤中137Cs的污染水平呈正相关。在137Cs污染的土壤上施用钾盐可以降低春小麦植株对137Cs的吸收。防治效果与钾盐施用量有关 ,本试验结果为土壤阳离子代换量 1 / 3 0的量施用效果最好 ,使植株中的137Cs比活度降低 84 74%~88 89% ,与不施钾盐的对照组的差异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141)Ce、~(32)P及~(86)Rb研究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对稀土元素饰的吸收及其对磷、钾素(以~(86)Rb代K)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可以通过其根系或叶片吸收稀土元素铈。甘蔗对铈的吸收,在处理后第1—7天,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处理后第7天吸收达到高峰(最大值),约为第1天吸收的2—3倍,以后缓慢下降。甘蔗植株对铈的吸收利用率仅为0.836—3.240%。铈在甘蔗各器官中的分配,喂饲根部处理表现为:根>茎>叶;涂布叶片处理表现为:叶>茎>根。300、500、800ppm的R(NO_3)_3·4H_2、Ce、La、Sm、Pr、Nd和Y的硝酸化物处理,均能提高甘蔗根系对磷(~(32)P)、铷(~(86)Rb)的吸收;而1000ppm的各种稀土元素处理则表现较明显的抑制作用。200ppm的R(NO_3)_3·4H_2·O、Ce、La、Sm、Pr、Nd及Y的硝酸化物处理能显著地提高甘蔗根系的活力,比对照提高22.33—44.54%。其中尤以Ce、La的硝酸化物及R(NO_3)_3·4H_2O为最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菜的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洞庭湖平原的冲积性菜园土条件下,不同施肥结构对白菜生育期间的物质积累与白菜对N,P,K养分的吸收规律以及土壤有效N,P,K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白菜的产量相差较大,各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对照平均增产达33.1%,但各施肥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白菜对N,P,K养分的吸收都是在移栽30 d以后的生长中、后期,与其地上部生物产量的积累规律一致.专用肥处理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明显促进白菜对N,P,K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白菜对肥料养分的利用率.当地习惯施肥处理的N,P施用量明显过大,浪费肥料,也对当地水体及环境造成污染.其施K量明显低于白菜一季的总吸钾量,既影响白菜产量和品质,也造成土壤K素的耗竭.根据不施肥对照和4个平衡施肥处理白菜地上部分的养分吸收总量结果,以白菜对肥料N,P,K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40%,25%和60%计算,供试土壤条件下白菜一季所需N,P_2O_3,K_2O的施用量分别为195.25 kg/hm~2,145.60 kg/hm~2,228.53 kg/hm~2.其N:P_2O_5: K_2O值为1:0.75-1.17.  相似文献   

13.
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reen manure application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nitrogen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on low-carbon agriculture, environment-friendly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bacco production. Six treatments were set and were: check (CK) (contrast, no application of green manure), T1 (application of ryegrass only 1 year), T2 (application of ryegrass 2 years), T3 (application of oats 2 years), T4 (application of ryegrass 3 years), and T5 (application of oats 3 years), which was based on continuous planting oats and ryegrass (Lolium multiflorum L.) in our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nitrogen, and the activity of soil urease, acid phosphatase (ACP), sucrase, and catalase increased with each year an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 manu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 manure the content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increased 1.94%–93.07% and 2.30%–145.07%, respectively, and the activity of soil urease, ACP, sucrase, and catalase increased 1.45%–56.52%, 2.34%–33.17%, 0.96%–172.66%, and 3.33%–85.71%, respectively.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soil enzymes activity had certain relevance that showed the dynamic proces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e activity were coordinate with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of green manure and the absorption of mine nutritional to tobacco plan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green manure could increase soil biological fertility level.  相似文献   

14.
白菜对铈、铅胁迫响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  徐恒戬  刘涛 《核农学报》2010,24(3):634-638
比较研究了稀土元素—铈(Ce3+)和重金属元素—铅(Pb2+)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Ce3+和Pb2+在低浓度范围内均能促进白菜植株的生长,刺激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浓度高于20mg/L时,2种元素对白菜幼苗的生长发育都有较强的毒害作用,均能破坏保护酶防御系统的平衡,造成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引起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积累。在较高浓度(20~100mg/L)范围内,Ce3+表现出比Pb2+更强的毒性。由此可见,稀土元素Ce3+与重金属元素Pb2+毒害机制相似。这提示应该严格控制稀土元素的使用和排放,尽量避免其带来与重金属相似的灾害。  相似文献   

15.
The moisture regimes of two fen soils and two chalk soils in Lincolnshir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neutron probe moisture meter. Soil moisture deficits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predicted using meteorological data. Measured deficits were in fairly close agreement to those predicted by two separate models, the main variation seeming to depend upon the dryness of the year, the crop and the soil type. Measured deficits were also compared with laboratory estimates of available water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halk soils dried to higher suctions than was at first expected.  相似文献   

16.
生活污水灌溉小白菜的盆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污水水质及灌溉制度是影响污水灌溉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盆栽试验设置了两种水质(清水和污水)和4个灌水下限(60?,70?,80?,90?),共8个处理,研究了污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对小白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活污水灌溉会造成小白菜轻度减产,植株的硝酸盐含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植株重金属累积增加;灌水下限对小白菜生长状况和品质均有较大影响,污水灌溉条件下各项指标随灌水下限变化的变化规律不同于清水灌溉条件,表明污水灌溉的灌水下限不能直接移用清水灌溉的控制指标.综合分析表明污水灌溉80? 灌水下限条件下小白菜有较高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绿素含量,较低的硝酸盐含量和重金属富集,因此选择土壤相对含水率80?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叶片细胞液浓度9.3%作为污水灌溉的灌水下限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