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界面土壤水分养分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晋西黄土区刺槐林与天然草带的复合界面及其对照(林地、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的测定,分析比较了其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在水平方向上存在差异,在浅层土壤(0-20cm),土壤含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地、林草界面,在深层土壤(20-100cm),土壤含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草界面、林地;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研究区林地、草地、林草界面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刺槐林地在60-100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有少许回升。研究区复合类型内土壤养分分布不均衡,水平方向上有机质平均含量为林草界面<草地<林地;全氮平均含量为林草界面最小,草地与林地相差不大;速效磷平均含量为林地<草地<林草界面;速效钾平均含量为草地<林草界面<林地;垂直方向上,各个生态类型的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逐渐减少,而速效磷含量在土壤的不同层次呈现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缓释复合肥料对土壤和黑麦草氮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恒温培养和盆栽生物试验研究了非包膜缓释复合肥料对土壤氮素养分(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和黑麦草氮素营养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恒温培养条件下,各施肥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随培养时间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中后期缓释复合肥料处理(SRCF)高于普通复合肥料处理(CCF);缓释复合肥料SRCF1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始终低于普通复合肥料CCF1处理,缓释复合肥料SRCF2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初期较高、中后期较低;SRCF各处理土壤碱解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变化均表现为增加-降低-增加-降低趋势,分别在培养第21d和105d时出现峰值;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变化较小,但总体上以SRCF处理高于CCF处理。在等养分比例盆栽试验中,SRCF1-3处理黑麦草株高、生物量、干重和氮素养分吸收量均高于CCF1处理,SRCF有利于提高黑麦草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率;黑麦草氮素吸收量与培养土壤铵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呈负相关,而与硝态氮和固定态铵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四川盆周山地退耕还林中杉木与黑麦草、三倍体毛白杨与黑麦草、杂交竹与牛鞭草三种不同林草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及其分配、营养元素循环进行研究为林草混交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①林木与草生物量各组分所占比例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树干>树枝、树叶.乔木层中,杉木现存量>毛白杨>杂交竹.各模式林木现存量分配规律均以树干材最大,杂交竹竿材>杉木>毛白杨;树皮现存量占乔木层的10%以上;毛白杨根系占23%,杉木占比例最小;树干与树冠之比,杂交竹最大.毛白杨树冠较大,树干与树冠之比较小;枝与叶现存量之比仍以杂交竹最大,杉木最小;光合系统与非光合系统比值杂交竹最大,充分说明这一模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雪  胡海波  王灿 《土壤》2023,55(4):779-786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掌握其含量与分布特征可为改善立地条件、建设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以盐城市阜宁县和淮安市涟水县黄河故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物元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研究区内有林地和无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7个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①随着远离河堤,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全磷含量呈减少趋势;有效磷在有林地呈减少趋势,在无林地呈增加趋势。②有林地土壤有机质(2~3级)、全氮(1~2级)含量显著高于无林地,而其余指标与无林地基本一致。③在距黄河故道<0.5、0.5~1.0和1.0~1.5 km 3个区域内,有林地土壤养分等级分别为较丰富Ⅱ、丰富Ⅰ、丰富Ⅰ,无林地土壤养分等级分别为贫乏Ⅳ、适量Ⅲ、适量Ⅲ。可见,开展农田防护林建设能有效促进土壤有机质、氮素的积累,提升土壤养分等级,若在此基础上合理追施磷肥,能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及其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朱成之  段旭  张娜  徐志辉  邓旭辉  李荣  沈其荣 《土壤》2022,54(3):446-454
为研究青枯病不同发病率土壤对番茄植株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以番茄为供试植物,采集连作多年后6种青枯病不同发病率(12.5%、21.9%、40.0%、59.4%、83.3%和91.6%)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土壤青枯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番茄植株生物量和氮素吸收效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著相关性;初始土壤中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与植株的氮素吸收效率无显著相关;初始土壤的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与植株的氮素吸收效率无显著相关,但基于OTU的细菌群落变化与植物氮素吸收效率呈显著相关性,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藤黄单胞菌属(Luteimonas)细菌与植株氮素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溶杆菌属(Lysobacter)细菌同时与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本研究发现,受不同程度的连作障碍影响,土壤的氮素含量与植物氮素吸收效率无显著相关性,而初始土壤的细菌群落与植物氮素吸收效率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巢湖马鞍山西北坡土壤侵蚀及其N、P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鞍山西北坡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时间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的试验数据,分析了坡面土壤氮磷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和次降雨前后土壤颗粒组成与氮磷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坡面土壤及氮磷元素移失量的估算。结果表明,速效磷含量由1月到7月呈增加趋势;土壤全磷含量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降低,在空间上随海拔高度降低而逐渐增加;土壤的全氮与水解氮在季节上表现出春季较高,而夏季较低的特点,在空间上呈从山体下部向上逐渐降低的趋势;降雨后,坡地表层土壤氮磷含量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速效磷和水解氮降幅明显高于全磷和全氮,土壤颗粒组成呈现出粘粒和粉粒含量减少,砂粒含量相对增加的趋势;坡面土壤的平均流失厚度为0.41 cm/a,平均流失量为5 412 t/(km2.a),氮素和磷素的平均移失量分别为9.12,2.30 t/(km2.a)。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丽水不同前茬杉木林土壤性质与林木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论述浙江省丽水地区花岗岩立地条件下不同前茬的杉木林的土壤性质变化及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前茬是马尾松、阔叶树和灌丛的杉木生长量均比连茬杉木林高 ,树龄 5a之后 ,差异十分显著。在不同前茬的杉木林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固氮菌数量以连茬杉木林土壤最低 ,只是放线菌数量并不低 ;和其他不同前茬的杉木林土壤相比 ,连茬杉木林土壤中转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较低 ,连茬杉木林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不同前茬杉木林样地土壤 ,Ca2 、Mg2 含量也有类似的规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前茬杉木林土壤转化酶活性、速效氮、速效钾及Mg2 含量与林木生长呈正相关 ,有机质、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林木生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植被群落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季节变化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评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方法]以浙江省凤阳山不同植被群落为对象,在野外调查和实验测定的基础上,通过相邻样地比较法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植被群落0—60cm土层平均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关系为:35a杉木人工林(0.299 7g/kg)40a常绿阔叶次生林(0.271 7g/kg)35a针阔混交次生林(0.258 6g/kg)40a杉木人工林(0.252 9g/kg)30a柳杉人工林(0.252 8g/kg)30a针阔混交次生林(0.248 0g/kg),相邻样地基本表现为人工林大于天然次生林;不同植被群落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最小值均出现在夏季。[结论]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及容重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皆伐对杉木林土壤养分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杉木林刚皆伐和皆伐半年后的土壤剖面的pH值、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为杉木人工林的更新和维护地力的机制提供依据.与刚皆伐各土层的土壤相比,皆伐半年后相应土层的土壤pH值均有所下降,土壤有机质及除土层0-5 cm外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所增加,而水解性氮含量在一些土层增加,在其它土层中下降.  相似文献   

10.
重庆北部水源区水源涵养林构建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模式水源涵养林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以便从营林的角度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土壤,以最大限度保持土壤肥力和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水源涵养林对重庆市水源区的水源涵养效益.对重庆北部水源区6种不同构建模式的水源涵养林地土壤有机质、活性酸(pH)、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进行了分析,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构建模式对土壤养分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各模式林地土壤养分特征差异显著,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pH、CEC、全P、全N、速效P、速效N、速效K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不同层次土壤全K含量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CEC、全P、全N随土壤深度按照幂函数递减,土壤速效P、速效N、速效K深度按照指数函数递减,土壤活性酸(pH)与土壤层次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广东山胡椒×杉木混交林地>马尾松火烧迹地>楠竹×四川山矾×马尾松混交林地>马尾松×广东山胡椒混交林地>楠竹纯林>四川大头茶×四川山矾混交林地.广东山胡椒×杉木混交组合模式对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状况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林草复合经营模式在目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林草复合模式的林与草之间的营养元素关系,对矿质养分相互关系的研究为合理搭配林草提供重要依据,以期为退耕还林各模式建立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3种退耕还林林草模式林、草、土壤养分间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生草覆盖对果园土壤养分、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通过试验证明果园生草制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土壤管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果园生草覆盖区与对照相比土壤养分明显提高,有机质增加4.1g/kg~4.7g/kg,提高47%~54%;全氮增加0.05g/kg~0.08g/kg,提高7.0%~12%;有效磷增加3.5mg/kg~6.2mg/kg,提高20%~35%;速效钾增加27mg/kg~75mg/kg,提高9.0%~25%;苹果可溶性固形物、硬度、果形指数、可溶性糖及糖酸比等指标明显提高,可滴定酸明显下降;苹果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12.73%~31.57%和15.17%~36.22%。  相似文献   

13.
山桃沙棘混交林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半干旱退化山区荒山5 a生沙棘×山桃混交林与山桃纯林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发现,山桃×沙棘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明显的提高。在林木根系活动层40—60 cm范围土壤有机质、氮素增量高于山桃纯林,土壤速效磷增幅较小,土壤速效钾有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生态经济林模式土壤养分与颗粒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小华  罗细芳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162-163,166
对生态经济林在不同时期的土壤养分及其颗粒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经济林对改善土壤养分和土壤颗粒状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林草地减沙效益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草地减沙效益表现在固土、拦沙和防蚀三个方面。传统的用封闭径流小区试验法测定的林草地的减沙量实质上仅为林草地自身的固土量,用这种固土量来计算林草地的减沙效益是不完全的、片面的。  相似文献   

16.
祁连山林草复合流域土壤水文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测定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祁连山森林生态站排露沟流域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其水文效应表明:(1)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持水能力最强、通气状况良好,山地森林灰褐土持水能力次之、通气状况最好,山地栗钙土持水能力较差、通气不良;(2)土壤水文效应随深度而变化,变化幅度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森林灰褐土>山地栗钙土;(3)单位土壤水文效应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森林灰褐土>山地栗钙土;(4)土壤水文效应大小除受本身的性质决定外,还受其厚度影响,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各项指标均高于其它土壤类型,由于其处于较高海拔土层薄,总的水文效应指标除自然贮水量外反而比山地森林灰褐土和山地栗钙土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森林植被遭受巨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发生,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劳动人民在平治水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在利用林草保持水土方面创造出许多有效措施。主要理论成果有山川为国家之本、森林能固土防灾、治水重在治山;实践经验为封山护林、荒山造林、堤防植树、草障住淤等。教训为:理论与实践脱节;重治水、轻治山,重工程措施、轻植物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土坡面草被覆盖对拦蓄水沙及调控养分的作用,为黄土坡面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模拟降雨试验,收集降雨过程中坡面的径流泥沙样品,采用数据对比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在不同草被覆盖条件下坡面径流泥沙以及养分磷流失过程,探讨草被覆盖率和草被格局对坡面泥沙及养分流失的调控作用。[结果]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径流呈平稳增长过程,泥沙、径流总磷、泥沙速效磷均呈波动变化过程;25%,50%,75%覆盖率坡面径流总磷和泥沙速效磷分别为裸坡流失量的66%,85%,80%和62%,47%,21%;草被格局对水沙养分调控作用的差异性表现为:泥沙径流泥沙速效磷径流总磷。[结论]草被对径流总磷的调控作用不强,对泥沙速效磷的调控作用显著;草被格局对径流和径流总磷的调控作用有限,对泥沙与泥沙速效磷的调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9.
This research expand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hydrological restoration on nutrient reduction in a wetland associated with the Mississippi River Basin. The objective of this project was to observe the degree to which wetland restoration can sequester excess soil nutrients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Soil characteristics at sites in riparian wetlands following the initiation of Redman Point–Loosahatchie Bar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Project were compared. Field site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Loosahatchie Chute, based on relative distance south of the notched dikes. Additionally, a natural riparian site was monitored. Soil samples were evaluated for spatial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moisture content, bulk density, total carbon (C),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Measurements of total C, total N, and P were reduced at all sites compared to the reference site. Although hydrology has been restored to the wetlands, functionality may take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ime to be detect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