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土地整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整理是当前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以土地整理的产生和发展开篇,阐述了国内外土地整理概念和内涵,并重点综述了土地整理的程序,土地整理的规划与设计,土地整理的效益,土地整理的产权分析以及土地整理的资金等5个方面的研究发展,为进一步深入土地整理研究,规范化、科学化土地整理活动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理效益涵盖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土地整理效益分析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土地整理筹集资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村土地整理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的内容,利用层次分析法、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原理与模型,构建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技术路线,构建了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地整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璞 《陕西农业科学》2007,(5):124-125172
论述了土地整理的内涵,通过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分析了土地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的作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新时期土地整理的基本特征、存在问题,提出了土地整理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自然条件决定着各地区土地利用的结构与方式,进而影响到土地整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组合与匹配方式,最终形成各具地域特色的土地整理模式。本研究从土地整理的目标、工程措施等方面总结探讨了东北规模化农田整理区、华北土地整理优化起步区、中部集约化农田整理区、东南土地整理优化先行区、西南及陕西土地生态整理区、西北土地开发限制区和青藏土地开发禁止区七个区域中出现的土地整理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的内容,利用层次分析法、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原理与模型,构建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技术路线,构建了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陈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725-9727,9772
从土地整理的内涵、意义与特点出发,以宿迁市宿城区南蔡乡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论述了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期为土地整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8.
浅析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的内涵和发展模式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整理产业化是解决我国土地整理遇到的资金筹措、产权与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土地整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在分析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的内涵和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推进土地整理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二者目标一致,内容交叉,资金互补,土地整理的开展能够推动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又能为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整理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高效、集约利用的有效措施。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城市土地利用,使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关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过程。目前我国城市土地整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介绍了城市土地整理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城市土地整理的作用与功能和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工程对各环境要素的影响机理、过程和结果,同时根据环境影响分析,简要提出了土地整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必要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秋玲  李东敏  邵亚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130-11132
通过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及可持续利用土地为原则和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在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3个方面的效果,并对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月庚  廖露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540-1541,1611
在阐述土地定级中环境因素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从5个方面分析青城山镇的环境特点、自身特征与其环境影响因素的关系;用数量统计软件得出相应的数值,对环境因子进行筛选和定性;采用特尔斐法,将筛选的因子运用到土地定级环境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经过显著性检验得到最终的定级权重。并建议在土地定级估价的实务中应基于多种数量统计方法,研究土地定级环境因素的选择和权重计算。  相似文献   

14.
刘社堂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201-204,228
以陕西澄城荒草地开发为例,分析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网和电力工程实施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机理、过程和结果,发现工程实施对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产生的主要负面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分析,提出土地整治中要基于建设生态文明要求,遵循生物多样性、土地多功能性、环境生态性等原则和景观生态学理念,提升土地整治内涵,采取必需的环保措施以及有效改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使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促进生态国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汝城县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数据为依据,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和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分析,构建了土地利用现状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运用多目标线性求和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应用该模型对全县23个乡(镇)进行了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等级划分,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刘鎏  黄云  高德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48-2349
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实证研究,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依据.构建了乐山市峨边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预测指标值分级标准,得出峨边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7.
王晓  李佳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53-6955
基于规划的视角,以陕西省蓝田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分析蓝田县未来土地利用数量和时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蓝田县土地利用规划可能会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方面,林地、建设用地的面积有所增加,而草地和住宅用地面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建设用地的增加,不断的侵占农业用地,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容易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相似文献   

18.
以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应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方法"和"我国平均状态下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单价表"等研究成果,并通过地类转换,估算出乳源瑶族自治县2005年和2020年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同时结合新一轮规划修编的方案,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乳源瑶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规划修编方案具有积极正面作用,规划到2020年乳源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到38.07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4 184万元。此评价方法直观、实用、可行,能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徐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3):187-190
从我国现行法律的角度分析了林地承包经营权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探讨了林地承包经营权行使过程中发包方及承包方的行为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林地承包经营权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法律应对措施:应当落实林地承包经营权发包主体的环境保护职责,从程序上和实质上落实承包方的经营自主权和收益权,规范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条件,确保林地承包经营权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杨海泉  张健  杨在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69-7570,7592
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将环境影响评价引入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现实意义。然后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着重研究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尝试通过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从而为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采用不同的评价程序、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等提供依据。最后,针对目前规划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