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1份美国进口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品种为对照,用RAPD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方法研究20份野生马蹄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发现,20条RAPD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30条,多态性比率为68.78%;22对SRAP引物扩增出17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72.31%,表明20份野生马蹄金之间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RAPD标记将供试材料聚为两大类群,SRAP标记也将材料划分为两大类。两种标记下,供试材料呈现出较好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地理来源相近的材料能大致聚为一类,部分同聚为一类的材料在形态上也具有相似性。两种标记方法相关系数r0.01=0.910,二者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应用这两种技术对马蹄金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16个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10条引物共扩增出80个条带,其中7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5.0%,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8个条带。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25 0~0.875 0之间,遗传距离在0.133 5~0.644 4之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江油3号与川桑聚在一个分支外,其余的15份江油桑资源与白桑聚在一个分支,说明这16份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不高。  相似文献   

3.
32份广东桑类型桑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RAP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桑类型是由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的广东桑种形成的桑树栽培类型。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两广地区的部分广东桑类型桑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为地方桑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选用22对SRAP引物组合在32份桑树种质材料中共扩增出144条带,其中有44条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30.56%,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2条多态性带。32份桑树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值变化范围为0.826 4~1.000 0,平均值0.894 4,说明供试广东桑类型桑树种质材料间存在较高遗传变异。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将32份桑树种质材料划分成3类:第Ⅰ类包括了20份来自广西的地方品种资源,第Ⅱ类包括了3份来自广东的选育品种资源和7份来自广西的选育品种资源,第Ⅲ类的2份种质资源分别来自广西和广东。同一类群的各亚类群又多以同一地理来源的品种或亲本有相近、相同血缘的品种聚集。研究结果说明SRAP标记能很好地揭示同一桑种不同种质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广东桑类型桑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苜蓿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赫  刘利  周道玮 《草地学报》2007,15(5):437-441
本文用RAPD标记分析10份苜蓿属(Medicago L.)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苜蓿优秀种质资源开发保护和杂交育种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33个引物在这10份材料间共扩增出353条带,其中263条带为多态性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4.5%,各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5~17条不等;遗传距离范围为:0.488~0.686,平均值0.59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份材料大体划分为3类:草原1号、草原3号、美国苜蓿王和达菲成为第1类;雅酷、呼盟、蒙古和锡盟是第2类;秋柳独自成为1类。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标记(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对来自川西北高原的28份垂穗披碱草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选用13条引物共扩增出150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7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71.3%,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条带数为8.23条,遗传相似系数(GS值)为0.703~0.982,平均值为0.851,表明了川西北高原的野生垂穗披碱草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都表明大部分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能聚在一起,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表明供试材料的聚类和其生态地理环境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其他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最后,本研究还探讨了川西北地区野生垂穗披碱草资源的保护及其利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 Roxb.)桑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桑树种质资源保存、鉴定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以13个ISSR引物从93份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的基因组DNA中共扩增出12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4条,多态性比率为73.44%,表明供试的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93份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85 9~0.937 5,平均为0.761 7。基于供试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对93份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的遗传关系进行聚类分析,93份种质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664处被划分为6个组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685处,第Ⅲ、Ⅳ、Ⅵ组群分别被分成2个亚组。研究结果显示,供试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花性等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7.
以36份新疆野生黄花苜蓿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新疆黄花苜蓿资源评价和核心种质库构建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9对SSR分子标记引物PCR共扩增出93条条带,每对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变异范围为3~19条,平均10.33条/对,多态条带总数为86个,多态条带百分比为92.47%,平均多态性条带数为9.55,平均多态性比例为91.55%,表明居群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POPGENE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11处可将36份野生黄花苜蓿材料划分为2个混合群体和4个特定类群,表明材料具有显著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31份苜蓿材料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探究不同地域来源的苜蓿种质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筛选出24对引物,经PCR扩增后获得320条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有287条,每对引物组合均能扩增出7~17多态性条带,平均为11.96条多态性条带;采用类平均法(UPGMA)Nei氏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将31份苜蓿材料聚成5类,但个别同一地域来源的苜蓿品种被归到不同的类型中,表明试供苜蓿材料具有较高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野生马蹄金种质资源的RAPD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强、重复性好且稳定性高的引物22个,对西南区16份抗性较强、坪用价值较高的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69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46条,多态性比率为91.45%,表明野生马蹄金植物种间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采用UPGMA法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73处把马蹄金材料分为4类,部分地理上相近的马蹄金种质资源被聚在了不同的大类中,分类结果能将优异马蹄金材料区分开来,与景观价值评定较吻合。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鉴定鸭茅野生材料,本研究利用23对SSR引物对9份鸭茅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出98条清晰可辨条带,其中78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79. 6%。9份鸭茅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 385~0. 871。最大的相似系数出现在野生材料"中谷"与野生栽培驯化品种"滇北"之间,表明野生材料中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引物EST-SSR750构建9个鸭茅材料的指纹图谱中,野生鸭茅材料006、007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条带,表明引物EST-SSR750可作为野生鸭茅材料006、007的特定鉴定引物。  相似文献   

11.
桑属种质资源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用RAPD技术对桑属 1 2个种 3个变种的 4 4份材料和 1份构属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多态性分析。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 ,用筛选的 2 4个随机引物扩增 ,共得到 1 1 3条清晰稳定的多态性片段 ,多态性达 72 0 % ,表明材料间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统计这些片段 ,根据扩增计算出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 ,然后用UPGMA法进行分析 ,构建了 4 5份材料间的系统发生树 ,并进一步探讨了材料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胡枝子属植物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利用RAPD标记分析胡枝子属14个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对其60个10碱基随机引物进行筛选,选择能产生多态性谱带的20个引物,共获得209个RAPD标记,182个显多态性,占总谱带数的87.08%。居群间观测等位基因数A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Ae分别为1.8708和1.586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3344和0.4921,揭示了居群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介于0.1006-0.651之间,14个材料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有相同的趋势。本研究对胡枝子属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育种利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RAPD标记鉴定草地早熟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早熟禾是一种重要的冷季型草坪草,广泛种植于温带地区,且拥有众多的商品品种和丰富的野生资源。本研究收集了国内外72份草地早熟禾材料,对它们苗期的株高、叶宽、叶色及分蘖情况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材料间的表型差异显著。此外,又在材料间进行了RAPD扩增产物的多态性鉴定,20条引物共扩增出11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达91%。UPGMA聚类显示,材料被聚成两大类:一类为4个国内品种/系(“沪夜”、“沪青”、“沪禾2号”和“杂禾”),另一大类为剩余的所有材料。当遗传相似系数增大后,后一大类分成3组,组Ⅰ以国外引进品种为主,组Ⅱ和组Ⅲ则集中了更多的野生材料。RAPD聚类分析结果与材料背景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但与苗期表型性状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野生蚕类是我国重要的泌丝昆虫资源,研究其亲缘关系对于发掘和利用野生蚕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大蚕蛾科的柞蚕、栗蚕、野生柞蚕、天蚕、蓖麻蚕、透目天蚕间的亲缘关系,利用从54个引物中筛选出的30个重复性较好的随机引物对6种野生蚕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632个RAPD标记,其中可变条带数为632条,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15~27,平均为21.1。6种野生蚕类相互间的遗传距离(D)较大,说明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其中:蓖麻蚕和栗蚕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761 2;天蚕和透目天蚕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671 1。采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显示6种野生蚕类聚为4类,柞蚕与野生柞蚕聚为一类,天蚕与透目天蚕聚为一类,栗蚕、蓖麻蚕各自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5.
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POD和EST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向丽  毕玉芬 《草地学报》2011,19(3):509-515
为了摸清云南苜蓿(Medicago L.)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垂直板电泳系统,对30份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材料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2种同工酶酶带数均为10条,多态位点百分数均达到100%。除二倍体材料外,其余材料均具有多条相同的共有谱带,有着丰富的多态性,但POD和EST酶谱存在明显差异;供试材料的POD和EST遗传距离均在0.00~1.00之间,其中1号、3号和4号二倍体苜蓿,与其他逸生材料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其余均为紫花苜蓿(M.sativa L.),POD和EST的遗传距离分别在0.00~0.56和0.00~0.33之间。采用类平均法(UPGMA)Nei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表明30份供试材料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分布呈一定的相关性。这将为云南苜蓿资源遗传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ISSR标记初选格鲁桑类型桑树核心种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种质可以用最少份数的种质资源代表该物种及生态类型的遗传多样性。以收集自我国黄土高原的73份格鲁桑类型桑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15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29条带,其中多样性条带为115条,多态性比率为89.15%。根据ISSR分子标记聚类结果和树型图,利用逐步聚类随机取样法和属性约简启发式算法对73份种质资源进行核心种质构建研究,2种方法分别初选出21份和16份格鲁桑类型桑树核心种质,核心种质样本的比率分别为28.77%、21.92%。利用统计软件SPSS 13.0,结合分子标记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对2组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和t检验,结果显示:采用2种方法初选出的21份和16份格鲁桑核心种质都能很好地保存初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结构,但采用属性约简启发式算法所得16份核心种质的代表性要优于采用逐步聚类随机取样法所得的21份核心种质。最终确定以属性约简启发式算法初选的16份样本作为格鲁桑类型桑树核心种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野生鸭茅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范彦  曾兵  张新全  马啸 《草业学报》2006,15(5):103-108
以宝兴鸭茅和国外安巴鸭茅品种为对照,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新疆等地的32份野生鸭茅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试验筛选出引物12个,共扩增出多态性带88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7.3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83.18%,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692 0~0.926 0。这说明我国鸭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研究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32份中国野生鸭茅材料分为五大类,同一地区的鸭茅品种(系)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并对我国鸭茅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