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交叉免疫试验黄兵,赵其平,何林华,吴薛忠,陈兆国,史天卫(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200232)鸡感染球虫后会产生一种抵抗再次感染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具有种的特异性,即感染某种球虫不能保护抵抗另...  相似文献   

2.
巨型艾美耳球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 Tyzzer,1929)是鸡的9种球虫之一,其显著特点是卵囊最大,且免疫原性最强。自1929年Tyzzer发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显著进展。本文回顾了自发现巨型艾美耳球虫以来,人们对其所进行的形态学、致病性、免疫原性、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对该种球虫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毒害艾美耳球虫(Eimeria necatrix)的鸡胚培养体系,用毒害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分别接种8~11日龄鸡胚以确定最佳接种日龄,用不同剂量子孢子接种同一日龄鸡胚以确定最佳子孢子接种剂量,并在子孢子混悬液中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胰岛素和叶酸以观察对球虫在鸡胚中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毒害艾美耳球虫子孢子接种9日龄的鸡胚,其卵囊产量(平均每只胚的卵囊量)和卵囊成熟率均为最高,成熟率达到99%;当每个鸡胚接种子孢子1×104个时,其卵囊产量最高;在子孢子混悬液中分别加入胰岛素1 000 U/mL、叶酸0.05 mg/mL,均能明显增加鸡胚中的卵囊产量.本文通过对毒害艾美耳球虫的鸡胚接种日龄、子孢子接种剂量、营养物质添加等因素的研究,初步建立了毒害艾美耳球虫的鸡胚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大型艾美耳球虫是引起兔球虫病的主要球虫种类之一,具有明显的致病性和良好的免疫原性。自1925年由Perard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回顾了大型艾美耳球虫形态、发育、致病性、免疫原性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对该种球虫研究现状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对新分离的和缓艾美耳球虫进行了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21日龄雏鸡感染1000个和5000个孢子化卵囊未见异常表现,肠道未发现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20 000个卵囊感染可引起轻微病变,100 000个和500 000个卵囊感染能产生较明显的致病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增重分别为70.3%和56.8%.根据肠道病变记分标准,肠道有明显可见的病变,所有试验鸡均未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6.
鸡艾美耳球虫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在抗球虫药已作为添加剂加入到饲料中的集约化养鸡场,由于球虫对许多药物的敏感性下降而导致了球虫病经常发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生产问题,目前关于球虫抗药性的研究,也从报道抗药性虫株的出现、调查现场虫株的药物敏感性等方面渐渐转向了抗药机理的探讨,下面就有关艾美耳球虫抗药性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1 抗药性的检测手段1.1 鸡体测定法 检测现场鸡球虫抗药性的最常用方法是鸡体测定法,它是指“将供试药物按一定比例与饲料均匀混合后饲喂幼雏,经一定时间后接种球虫,最后通过某些指标和标准判定球虫抗药性[6]”。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研究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致病性,通过给幼兔人工感染不同数量的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对其发病后的急性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观察与分析。将幼兔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除空白对照组外,3个试验组家兔分别经口感染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2×105个/只、1×105个/只、0.5×105个/只。结果表明,在感染后第8天,3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家兔的每克粪便卵囊数(OPG)分别为2.19×107、2×107、1×107和0,相对增重率分别为38.9%、58.0%、73.3%和100%。表明斯氏艾美耳球虫对幼兔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8.
鸡艾美耳球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艾美耳球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杨林,陈利,王芳(云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家禽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家禽生长发育的疾病。家鸡艾美耳球虫现知共有9种,其中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tenella)和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  相似文献   

9.
柔嫩艾美耳球虫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柔嫩艾美耳球虫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卵囊形状、以及卵囊产量的影响因素,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日龄与粪便卵囊产量进行科学的分析,旨在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堆型艾美耳球虫与柔嫩艾美耳球虫地方株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一种能够快速实现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和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同时进行检测的双重PCR方法,基于2种艾美耳球虫各自的ITS-1基因筛选2对特异性引物,对制备的阳性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分别在约450bp和150bp处出现目的条带。对PCR反应中的退火温度、MgCl2浓度、DNA模板量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为59℃、MgCl2浓度为2.5mmol/L、DNA模板量为2μL时,双重PCR扩增结果最佳。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双重PCR对环形泰勒虫、羊巴贝斯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虫的扩增结果均呈阴性,表明建立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成功建立了柔嫩艾美耳球虫和巨型艾美耳球虫双重PCR检测方法,为临床中鸡球虫病的快速诊断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柔嫩艾美耳球虫YL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1×103个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杨凌株(YL)孢子化卵囊感染7日龄雏鸡,对其潜隐期、最早孢子化时间、卵囊形态及大小、孢子囊大小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另外,对9、11及13日龄的鸡分别经口感染1×103个E.tenella YL株孢子化卵囊,对肠道病变记分、平均增重、死亡率、血便排放情况等几项指标进行测定,研究同一剂量E.tenellaYL株孢子化卵囊对不同日龄鸡的致病性。结果表明,11日龄的鸡感染后相对增重减少17.7%,病变记分平均达3.0分,9日龄组和13日龄组相对增重分别降低12.0%和17.3%,病变记分分别为2.5分和2.6分。同时测得E.tenella YL株的潜隐期为110h,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7h,卵囊大小为22.3~27.7μm×17.1~23.0μm,孢子囊大小为9.9~13.6μm×6.2~7.4μm。  相似文献   

13.
11株巨型艾美耳球虫繁殖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巨型艾美耳球虫扬州株、南通株、连云港株、苏州株、凤阳株、青岛株、福州株、龙岩株、广州株、上海株和美国株孢子化卵囊100个/只或10 000 个/只,经嗉囔接种7 日龄或21 日龄无球虫黄羽肉公雏,以麦克马斯特法对感染后第6 天至第14 天间每天24 h排出的卵囊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虫株的排卵囊量有差异,100个/只卵囊感染7日龄雏鸡时,广州株和凤阳株排卵囊量最多,上海株和苏州株排卵囊量最少;100个/只卵囊感染21 日龄雏鸡时,扬州株排卵囊量最多,上海株排卵囊量最少;10 000 个/只卵囊感染21 日龄雏鸡时,苏州株排卵囊量最多,连云港株和扬州株的排卵囊量最少;排卵囊量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或鸡日龄的增大而增多;在同一感染剂量时,福州株和连云港株增加最多,上海株和苏州株增加最少;在同一感染鸡日龄时,苏州株和上海株增加最多,南通株和扬州株增加最少;各虫株的排卵囊规律极相似,在感染后第7 天排卵囊量达峰值,第8 天、第9 天排出的卵囊量显著减少,第10天排出的卵囊量仅占总量的2%,第14天接近于0%;第6天至第8天排出的卵囊量占总量的87%~99%。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掌握大型艾美耳球虫原始株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对大型艾美耳球虫原始株的潜隐期、致病性、免疫原性及药敏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型艾美耳球虫原始株的潜隐期为168h,孢子化所需时间为37h~42h;在致病性试验中,不同接种剂量的显露期和排卵高峰一致,但卵囊产量不同,其中接种剂量为5×10~3个卵囊组的产卵囊量最多,与对照组相比,各感染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在免疫原性试验中,低剂量免疫(100个卵囊)可以对30 000个卵囊的攻虫量产生完全的保护力。在药敏试验中,根据临床表现、卵囊排出量、饲料转化率判断,大型艾美耳球虫对3种抗球虫药的药效最好是莫能菌素,药效最低的是氯苯胍。大型艾美耳球虫原始株致病性较强,免疫原性良好,对莫能菌素敏感,即莫能菌素对其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家兔感染大型艾美耳球虫的首选药之一。  相似文献   

15.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Eimeria)的一种单细胞寄生性原虫引起的严重危害养禽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遍及世界各地。感染鸡的艾美耳属球虫中,国外已报道在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堆型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和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中发现了病毒粒子或病毒RNA。但是作为危害最严重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是否有病毒感染,国内外迄今尚无报道。本研究首次在柔嫩艾美耳球虫中发现病毒并对其进行了鉴定。通过核酸分析、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活性和电镜形态观察对病毒进行鉴定。核酸酶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柔嫩艾美耳球虫总核酸电泳图谱上观察到的大小分别为1.4、2.4和3.6kb的3条病毒带均不能被DNA酶(100mg/L)降解,但可被RNA酶(1.0mg/L)降解,表明这些核酸为RNA。另外,这些核酸不能被高盐浓度(0.3mol/L NaCl)RNase A(10mg/L)降解,但可被低盐浓度(0.015mol/L NaCl)RNase A(10mg/L)降解,并且采用α-32P标记的UTP掺入法测得该病毒样核酸具有RNA依赖RNA聚合酶(RDRP)活性,表明这些核酸为双链RNA(dsRNA)。利用蔗糖梯度离心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病毒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电镜负染观察到柔嫩艾美耳球虫病毒粒子外观呈球形,二十面体,无囊膜,直径38nm。  相似文献   

16.
为检测巨型艾美耳球虫和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对常用抗球虫药的敏感性,选用地克珠利、氯苯胍、二硝托胺、癸氧喹酯、尼卡巴嗪、马杜米星、盐霉素和拉沙洛西等8种抗球虫药进行鸡体试验,通过抗球虫活性百分比(percent of optimum anticoccidial aetivity,POAA)、病变记分减少率(reduction of lesion scores,RLS)、相对卵囊产量(relative oocyst production,ROP)和抗球虫指数(anticoccidial index,ACI)4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巨型艾美耳球虫早熟株对8种药物敏感;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对盐霉素轻度敏感,对地克珠利、氯苯胍、二硝托胺、癸氧喹酯、尼卡巴嗪、马杜米星和拉沙洛西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对球虫早熟株疫苗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发现长春地区(包括农安、伊通、怀德等县)鸡患球虫以堆型艾美耳球虫和柔嫩艾美耳球虫居多,时尔发现巨型艾美耳球虫等其它种类球虫。据孙维东等(1900)对长春地区鸡球虫种类所进行的初步调查表明,至少有五种艾美耳属球虫存在于该地区鸡群中。这五种分别为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堆型艾美耳球虫(E.acervlima),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与柔  相似文献   

18.
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该羊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放牧制,全群混养.自2005年秋季以来,该羊场相继发生以大部分羔羊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成年羊也有少数发病,且长期治疗未能收到良好效果.病羊主要表现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渴欲增加,被毛凌乱,可视黏膜苍白,长期腹泻,粪便稀薄,混有大量黏液,血液和脱落上皮而带恶臭,后肢及尾也污染有稀粪.经青霉素、链霉素治疗后,均未见疗效,并有部分羔羊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9.
<正>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在多种医学科学实验中被广泛应用。其需求量日益增多,并且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实验动物感染寄生虫可使实验研究受到干扰,甚至影响结论的正确性,从而降低科研的科学性、准确性及稳定性~([2])。多发易发的鼠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鼠的肠道而引起小鼠消化不良和腹泻甚至死亡症状的寄生虫病,危害较为严重。据报道,寄生于小鼠的艾美耳球虫有12种,其生活史清楚且具有一定致病性的镰形艾美耳球  相似文献   

20.
柔嫩艾美耳球虫交叉抗药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雏鸡为试验对象,以抗球虫指数(ACI)为判断指标,检测5 mg/kg马杜霉素,70 mg/kg盐霉素,1 mg/kg 地克珠利对抗盐霉素株、抗地克珠利株和实验室保存的敏感株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马杜霉素对3 个虫株都有很好的抑杀效果,地克珠利也可有效地控制抗盐霉素株,同时,盐霉素也可有效地控制抗地克珠利株,说明盐霉素和地克珠利2种药物之间没有交叉抗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