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述了采自浙江庆元县的缨口鳅属(Crossostoma)鱼类一新种,即亮斑缨口鳅(Crossostoma galericula Zhang sp.nov.)。测量标本均采自同一地点,体长35.0~46.5 mm。背鳍条III-8;臀鳍条II-5;胸鳍条I-13;腹鳍条I-8;侧线鳞91~97。体长为体高的5.1~5.4倍,为体宽的5.4~7.0倍,为头长的3.7~3.9倍,为尾柄长的5.9~6.6倍,为尾柄高的7.2~8.8倍,为背鳍前距的1.9~2.0倍,为腹鳍前距的1.8~1.9倍。头长为头高的1.5~1.6倍,为头宽的1.1~1.3倍,为吻长的1.8~2.1倍,为眼径的5.5~6.4倍,为眼间距的2.8~3.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3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2~2.5倍。新种吻褶具13条吻须,吻须基部均与吻褶相连,排成1排;与近似种横纹缨口鳅(C.fasciolatus)相比,新种有如下明显的区分特征:(1)最长吻须与眼径等长;(2)背鳍基后部两侧具1对亮斑;(3)各鳍均无明显的斑纹;(4)腹部裸区延伸至腹鳍起点。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省牛栏江(属金沙江水系)中采集到的南鳅属鱼类37尾的鉴定结果是,该种体裸露无鳞,可与同属的有鳞种类区别,与体裸露无鳞的戴氏南鳅(S.dabryi)相似,但与戴氏南鳅的明显区分特征是:(1)前者脊椎骨少(4 35~37),后者脊椎骨较多(4 39~42);(2)前者腹鳍起点相对于背鳍第二三分枝鳍条基部,而后者腹鳍起点相对于背鳍基部起点稍前;(3)前者腹鳍较长,后伸达到肛门,而后者腹鳍较短,后伸不达肛门且相距1~2个眼径的距离。该种疑为一新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中华沙鳅两性异形状况,检测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16个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及雌性个体生育力。t检验显示,沙鳅雌性个体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以体长为协变量的One-way ANCOVA和Tukey's检验显示,中华沙鳅的雌性个体头长、头宽、头高、吻长、眼后头长、体高、尾柄高、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腹鳍基前距显著大于雄性个体(P0.05)。对全部样本的16个指标形态特征经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形态变异69.044%。回归分析表明,中华沙鳅的怀卵数量与体长、体质量等特征正相关。对所有测量的形态特征与体长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雌性中华沙鳅局部形态特征的生长速率明显大于雄性。生育能力影响雌性中华沙鳅腹腔容量。  相似文献   

4.
唐勇  张红  杨兵  应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96-11298
[目的]了解红尾副鳅生物学性状及人工驯养的可行性。[方法]测定了366尾野生红尾副鳅的生物学性状,并对其人工驯养进行研究。[结果]红尾副鳅平均体长为(122.89±2.58)mm,平均体重为(13.04±0.62)g。红尾副鳅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000 2x2.279 5(R2=0.795 2)。雌性红尾副鳅的绝对怀卵量为162~756粒,平均怀卵量为(437.3±31.27)粒。红尾副鳅的怀卵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29.814x+8.038 3(R2=0.682 6)。红尾副鳅的怀卵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y=0.003 9x2.378(R2=0.702 2)。雌性红尾副鳅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雄性在1龄时就有成熟个体出现,繁殖旺季为4~5月。在人工驯养条件下,红尾副鳅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且生长速度较快。经60 d饲养,红尾副鳅的增重率和成活率分别为27%~32%和78%~97%。[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红尾副鳅为新养殖对象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5.
贵州北部鮠属(鲇形目,鲿科)的1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6日在贵州北部洛安江下游采集到土著鱼类38尾,其中,17尾经鉴定为贵州省鲿科鱼类一新种,定名为遵义小钝吻鮠(Leioxassis microcrassirostris Zunyiensis Xiao sp.nov.).其眼较大,稍凸出,下缘约占全眼1/3眼缘游离;后鼻孔间距略小于两眼内侧间距;前鼻孔四周有近褐色圆形斑状沉淀;在胸鳍基部后缘与背鳍基部前缘中部体两侧各有一暗色斑状沉淀,稍大于前鼻孔处褐色斑状沉淀;背鳍I-6-7,胸鳍I-7-8,腹鳍6,臀鳍16,尾鳍内凹形、上下2叶等长,外缘圆钝;全长93~124 mm,体长为尾柄高的8.9~11.6倍;头长为吻长的2.56~3.65倍,为眼径的4.9~6.53倍,为眼间距的1.66~2.0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6~2.11倍.  相似文献   

6.
以江苏里下河地区邵伯湖水域的泥鳅为研究对象,探究泥鳅自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表明:雌鳅性成熟系数在3~5月之间逐渐增加,6月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泥鳅主要繁殖期为4~9月,最佳繁殖期为5~6月;雌鳅规格越大其怀卵量越高,雌鳅体重大于30g时,其绝对怀卵量大于1万粒·尾~(-1),相对怀卵量大于400粒·尾~(-1);在水温21.5~25.5℃时,雌雄比例为1∶(1.2~1.5),雌鳅每尾注射催产剂用量为125 U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0.3μg促黄体素释放性腺激素(LRH-A2)+0.2mg马来酸地欧酮(DOM),雄鳅剂量减半;注射催产剂后12~15h,亲鳅达到效应时间开始产卵,产卵后平均受精率为85.54%,孵化率为64.86%,催产122尾雌鳅共收获约32万尾仔鳅;初孵仔鳅全长约2mm,苗种培育30~45d后,鳅苗体长可达3~5cm,此时可进行分塘饲养或苗种销售。通过研究泥鳅的自然繁殖特性,突破其人工繁殖技术,为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1.特征特性斗鱼是斗鱼科的小型鱼类,属观赏鱼类。其雄性个体相遇时有相互争斗、撕咬的习性,似水中的“蟋蟀”,故名斗鱼。我国有叉尾斗鱼和圆尾斗鱼两种。叉尾斗鱼俗名菩萨鱼、波师鱼,分布于华南,体长5~8厘米,呈梭形、侧扁,全身被栉鳞,吻短、口小、眼大。背鳍和臀鳍向后延长呈飘带状,鳍棘部长于鳍条部,腹鳍胸位,第一鳍条延长呈丝状;尾鳍上、下两端延长呈叉状;背鳍、臀鳍边缘及尾鳍均呈红色;遍体赤褐色,具8~11条蓝色或绿色横纹。眼至鳃盖常有2~3条暗色斜带,鳃盖后缘具一蓝色斑。雄鱼体色鲜艳,生殖期尤为明显。雌鱼体色暗淡。叉尾斗鱼的白色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红尾副鳅人工驯养条件下的生长特点及其鱼病防治技术,为红尾副鳅的驯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利用栖息地水源进行初夏、盛夏与初秋条件下的水簇箱充氧遮阴驯养;投喂环毛蚓属青蚓(Pheretima guillelmi)、赤子爱胜蚓太平二号(Eisenia foetida)、黄粉虫、黑水虻以及通威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等饲料;驯养水温15~18℃;用高锰酸钾对鱼体进行药浴消毒,鱼病用二氧化氯、聚维酮碘及五黄散等药剂进行防治。【结果】红尾副鳅喜食黄粉虫,适宜生长水温15~18℃;驯养60d的成活率为51.85%,鱼体体长增长率为10.80%,鱼体体重增重率为11.83%,红尾副鳅体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为W=0.000 2 L~(2.2783)(n=98,R~2=0.810 5),雌雄红尾副鳅的体长与体重差异不显著;驯养过程中主要发生细菌性(应激性)出血病与小瓜虫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发病鳅拒食快,死亡率高。【结论】在驯养水温15~18℃、水簇箱全程充氧、饲养黄粉虫及适当防治和治疗鱼病的条件下,人工驯养红尾副鳅成活率可达84%。研究为红尾副鳅人工驯化与种质资源保护积累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正>半刺厚唇鱼俗称"石板",属鲤形目、鲤科、光唇鱼属。体延长,侧扁,头锥形,头长小于体高,口下位,唇较厚,下唇两侧瓣相接处有一小沟,下颌稍外露,无角质边缘,须2对,口角须约与眼径等长,背鳍刺粗壮,明显粗于首根分枝鳍条;背鳍刺后缘具锯齿,末端  相似文献   

10.
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3.7.0)对大刺鳅种群的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环境容纳量为100尾、初始尾数为20尾时,在10种不同情景下,大刺鳅种群在100年内的内禀增长率r为4.8429~5.0412,周限增长率λ为129.8331~154.6608,平均世代时间为7.11~7.21年,平均现存种群数量为55.55~90.49尾,平均种群数量为28.82~90.16尾,遗传多样性为0.6346~0.7778,灭绝概率为0.0037~0.4818,平均首次灭绝时间为25.5~51.8年;在情景1、2和3下,当环境容纳量为300尾时,大刺鳅种群的MVP分别为117、50和33尾;在情景4~10下,当环境容纳量为100尾时,其MVP为39~11尾。结合历史文献和实际调查结果认为,在自然情况下0~1年龄组大刺鳅种群的死亡率接近70%,性成熟雌鳅的生殖率接近35%;在此情景下,设定环境容纳量为300尾、初始尾数为50尾,则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0.0549。  相似文献   

11.
《农技服务》2009,26(3):122-122
<正>形态特征体型侧扁,口较大,斜裂,端位。吻圆钝,上颌有细齿。背鳍基部短,在背鳍之后还有1个小脂鳍。胸鳍中等,末端稍尖。腹鳍较小,远离臀鳍。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顶部蓝绿色、黄绿色和棕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白色和灰白色。头部、体侧、体背和鳍部不规则的分布这黑色小斑点。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城红水河的副沙鳅属一新种:短吻副沙鳅(Parabotia brevirostris Zhu &; Zhu sp. nov),该种区别于属内已知种的特征为:吻较短,稍短于眼后头长;尾柄高,尾柄高大于尾柄长;眼间距宽,头长为眼间距的3.2~3.5倍;头部背面和侧面,体侧侧线以下具圆形斑点。新种取吻短而得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红尾荷马条鳅(Homatula variegata)不同地理居群之间的形态差异,对采自黄河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78尾标本的18个可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分析结果,结合对其鳞片覆盖状况、肠型、体色等形态型的检视,重新评价了该物种的分类地位。研究结果显示,珠江上游居群应该由亚种提升为一个独立的种;长江上游嘉陵江和雅砻江标本的差异明显,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物种,即贝氏荷马条鳅(H.berezowskii)和红尾荷马条鳅;而此次检视的长江中游汉江水系标本比较少,分类地位尚无法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黄河上游的标本不同于红尾荷马条鳅和贝氏荷马条鳅,为一个未命名的物种。  相似文献   

14.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研究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4.7~45.1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4.7 mm个体脊索为无分节的长圆柱形;5.3 mm个体随着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脊柱开始发育;7.1 mm个体髓弓与脉弓延伸形成髓棘与脉棘,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并从前往后硬骨化;22.9 mm个体脊柱形成40~43枚椎骨(躯椎15枚,尾椎25~28枚)。矛尾虾虎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第二背鳍与臀鳍、第一背鳍与腹鳍。4.8 mm个体可见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和乌喙骨-肩胛软骨,以及部分骨化的匙骨;16.8 mm个体肩带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最早在8.9 mm个体出现,在17.0 mm个体开始骨化。6.6 mm个体脊索上方中部与肛门后端分别出现13和11枚软骨质的支鳍骨;第二背鳍先于第一背鳍出现,背鳍支鳍骨与臀鳍支鳍骨分别在13.0 mm和12.1 mm个体中开始由前向后骨化,第二背鳍与臀鳍第1枚鳍条分别在22.7 mm和20.6 mm个体中锐化成背棘与臀棘。5.8 mm个体最早出现2枚尾下骨,随着脊索末端向上弯曲,10.9 mm个体尾鳍基本成型,共有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1枚尾椎髓体、1枚侧尾下骨和3枚尾下骨,且第2枚与第3枚尾下骨已愈合完全,24.3 mm个体尾鳍骨化基本完成。矛尾虾虎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分类鉴定和早期发育功能趋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活体解剖澳洲银鲈49尾,记述了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澳洲银鲈鱼体呈纺缍型,体被栉鳞;体侧银灰且有光泽,侧线上方颜色较深,腹部白色;侧线明显并延伸至尾柄中央;前鳃盖骨具细刺,沿其后缘排列,主鳃盖骨后缘具2个由细刺组成的突起;背鳍硬棘10-13支,腹鳍和臀鳍均具硬棘,尾鳍微凹形。胃发达,呈“Y”型,幽门盲囊10-14个,肠管长,内脏多被脂肪包裹。雌、雄异体,生殖腺紧贴于鳔的腹面。  相似文献   

16.
泥鳅具有高营养价值和高经济价值,但水花至夏花培育难点多,成活率低。通过试验研究了鳅苗水花下塘至大夏花(5 cm)培育技术,选择泥鳅水花600万尾,收获3 cm鳅苗460万尾,成活率为76.7%;收获5 cm鳅苗385万尾,成活率为83.7%。水花至夏花总成活率为64.17%。归纳了培育技术关键点,对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4种松材线虫组线虫种内变异、松材线虫雌虫尾尖突随环境变化的比较分析,总结出松材线虫的形态鉴定特征,即对于大多数松材线虫群体,形态学方法可准确判定松材线虫,在判断其为伞滑刃属后,掌握以下3点:(1)雄虫典型的较大弓状交合刺(直线长20~30μm);(2)雌虫较长的阴门盖(长7~11μm);(3)雌虫尾亚圆柱形,末端宽圆,无尾尖突(偶尔群体内个别有微小的尾尖突,但不超过2μm)。最后对松材线虫持久型和繁殖型幼虫尾尖突变化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刀鲚仔稚鱼脊柱和附肢骨骼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7.0 ~33.9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骨骼形成的顺序依次为肩带,背鳍支鳍骨、臀鳍支鳍骨,脉弓,髓弓,尾下骨,椎体,腹鳍支鳍骨、尾上骨,背鳍前支鳍骨,肋骨。胸鳍支鳍骨无后匙骨,左右乌喙软骨在腹面联合。侧尾下骨和第1尾下骨基部产生短暂的软骨质连接(20.1 mm SL)。第1、2尾上骨联合形成棒状尾上骨1+2。第1髓弓与脑颅之间区域具1游离髓弓。脊柱以体前中部位置为起点向前后发育。髓弓、脉弓的发育方式与鲱形目其他鱼类不同。脉弓首先以体中部为中心向前后发育;髓弓随后亦以从体中部向前后发育, 12.4 mm SL个体开始同时从最前端向后发育。这一发育方式与鲱形目其他鱼类相比更接近高等鱼类。因此,刀鲚可能是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物种。  相似文献   

19.
韩九皋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826-4826,4834
笔者2006年10月4日在衡水湖收集到2尾感染小瓜虫病的刺鳅,病鱼于第9天和第10天相继死亡。2006年10月20日又收集到5尾感染小瓜虫病的刺鳅,对5尾病鱼以水温30℃和0.03%福尔马林溶液结合增氧的综合方式进行治疗,2尾于第4天死亡,其余3尾16 d后痊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短体副鳅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89尾雌性短体副鳅为试材,对其中161尾进行年龄鉴定;考察该鱼的绝对生殖力(F)(以第4期卵粒数量表示)和F与其体长(L)、净体重(W)、年龄的关系,体长相对生殖力(F/L)与L和年龄的关系,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与W的关系,并对该鱼的卵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短体副鳅的F为102~574粒,F/L为1.887~9.111粒;F与L和W呈直线相关,线性方程分别为F=7.5462L-181.96和F=34.096W+140.74;161尾雌鱼中,1龄鱼42尾,2龄鱼59尾,3龄鱼52尾,4龄鱼7尾,5龄鱼1尾;F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F/L随年龄增大而减小;F/L与L的方程为F/L=0.0484L+1.5920,F/W与W的关系为F/W=-6.8869W+98.647;卵径分布只出现1个高峰,且峰值卵径所占比例较大。[结论]短体副鳅为一次性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