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耕地保护的重要主体——农户,缺乏耕地保护的积极性,主要根源是农户的机会成本损失过高,应该依据机会成本损失给予农户补偿.实施补偿的关键是确定合理可行的补偿标准.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依据农户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分析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补偿标准测算的技术思路为:以耕地保护的年度机会成本损失为基础,综合考虑农户的补偿意愿及政府经济的承受能力因素,确定具体年度补偿标准.以铜山县茅村镇小张家村为例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8年,水田保护补偿标准为0.72万元/hm2,旱地保护补偿标准为0.87万元/hm2.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我国农产品禁产区种植结构调整导致农户可能出现的损失问题,需要研究从国家层面制定补偿政策及补偿方案,以维护农户受损的利益。本文釆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湖南省湘潭市400户农户开展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对种植结构调整试点进行了调研。从调查数据以及调研信息分析的结果来看,与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生态补偿不同的是,种植结构调整补偿政策及补偿方案的制定涉及的内容更多,也更加复杂,其影响因素包括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资金来源等,需要重新界定和解读,并根据现实的农业生产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此外,与种植结构调整相配套的耕地治理技术尚未成熟,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及开展试点工作,尽快形成技术标准和规范,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予以保障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合理确定环保实践的生态补偿标准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和难点。以云南大理奶牛养殖为例,基于"谁污染,谁付费;谁保护,谁受偿"原则,运用机会成本法和条件价值法估算出大理散养户适度集中清洁资源化处理奶牛粪便的生态补偿标准。机会成本法以政府为补偿主体,奶农为受偿客体;条件价值法奶农是补偿主体,政府或企业为受偿客体。结果表明,政府为鼓励奶农使用"清洁生产技术"的补贴标准是每年635.1元/户;受访奶农每户愿意或期望为村镇牛粪收集池的建设分担支付的成本费用介于224.0~413.2元之间。  相似文献   

4.
<正>本报讯日前,由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联合浙江大学、湖南省农科院、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广东省农业生态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发起的国家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在湖南省湘潭市宣布成立。国家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面向产地环境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集聚优势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构建政府支持、任务牵引、资源共享、激励评价等协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提出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分为累积性污染评价和适宜性评价两类。以土壤重金属全量测定值与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的比值反映土壤累积性污染状况,而以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测定值与有效态临界值的比值作为评价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适宜性的方法。为此,制定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评价技术规程,给出了以盆栽实验为基础,小区实验进行验证,以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限量值为依据,确定土壤重金属有效态f临界值的方法,并将其制定成为耕地土壤重金属临界值制定技术规范。与目前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价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含量的关系。并对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对种植作物的适宜性做出科学的评价。该方法的建立,将对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禁产区划分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强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8):328-332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其生产行为生态补偿的研究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保护农业资源环境。通过总结、归纳、借鉴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选取家庭农场为对象,利用机会成本法分析了家庭农场生态补偿标准的设定;从生态补偿责任确定机制、补偿对象确立机制、补偿标准确定及方式选择机制3个层面构建了家庭农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从农场主、农场生产、资源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家庭农场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结果表明,家庭农场对农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追求是其生产行为生态补偿的响应机制,并据此提出了应从完善土地利用制度、拓宽补偿金渠道、构建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3个方面保障家庭农场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内涵与定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颖  梅旭荣  杨鹏  刘静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20):4358-4369
【目的】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已成为我国农业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生态补偿标准直接影响政策内部化外部效应的实际效果,重新界定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确定补偿定价的思路及依据,是提高补贴政策准确性和指向性有效途径。【方法】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及归纳和演绎法,重新定位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系统划分农业生态补偿的类型与内容,尝试构建以外部效应测度为重点的定价机制,科学回答农业生态补偿“为什么补”及“补什么”等核心问题。【结果】一是科学解析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农业生态补偿是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中产生外溢效益(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补偿核心内容包含对农业资源资产保护补偿和对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补偿两大部分。二是重建绿色生产技术产生的外溢效益与外溢成本价值,根据技术作用于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将补偿内容划分为4种类型:①资源开发建设补偿,针对环境正外部性减少和私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②资源保护利用补偿,针对生态资本保值和增殖行为进行合理回报;③环境污染治理补偿,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的成本投入及损失给予报酬;④环境质量提升补偿,针对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的投入及收益损失给予补偿。三是探明4种补偿类型的补偿标准核算依据,其中:资源开发建设补偿应以资源生产或维护的重置成本、资源资产预期收益及发展机会成本为依据;资源保护利用补偿应以资源保护者直接投入、发展机会成本及资源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环境污染治理与质量提升都属于绿色技术应用补偿,其补偿定价主要考虑额外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及技术外溢效益价值等指标因素。【结论】我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创新,一要从绿色生产的环境贡献视角,划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和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生产行为的成本投入及个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二要从外部性双边界视角,确立补偿定价思路及原则:从理论研究的纵向边界和实践应用的横向边界两个方向,并结合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确定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8.
煤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生产带来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分布与粮食生产区高度重合,农田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居民健康。生态补偿作为一种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工具集,已经在流域生态补偿、农林业生态补偿、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选择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并完善配套机制建设,是解决我国煤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煤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特点,提出针对不同污染等级的生态补偿方式,并建立基于"环境价值"和"机会成本"的补偿标准测算体系。从生态补偿原则、补偿主体、资金来源、补偿方式等方面,构建了煤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生态补偿的补偿机制,并从政策保障、法律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生态补偿配套机制建设,为我国煤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生态补偿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农产品产地禁产区划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农产品产地禁产区划分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保障农产品产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我国农产品产地土壤、水和大气的环境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描述,提出了禁产区划分的技术程序。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禁产区划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完善产地标准体系、加强禁产区划分的基础研究和开展禁产区划分的试点、示范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分析,以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补偿为研究对象,对粮食主产区与粮食消费地的生态补偿进行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外在强制力情况下,博弈结果难以达成(补偿,投资)协议,无法实现合作;即使达成生态补偿合作协议,也必须要有中央政府的参与。在博弈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的主体为中央政府和粮食消费地政府,补偿客体为黑龙江省政府;补偿标准应满足:消费地政府对粮食主产区政府的生态补偿费用(P)+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政府的生态补偿费用(Pc)+主产区政府投资保护农业水资源所带来的生态收益(R2)主产区政府投资保护农业水资源的成本和丧失的机会成本(I)。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土壤重金属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03年河南省5个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土壤重金属监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的方法,评价了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结果]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产品基地土壤的Cu、Zn、Cd、Cr、Hg、As、Ni、Pb等8种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均在安全级内,土壤处于清洁水平。[结论]所监测重金属检出率均为100%,除汞、砷轻微超标外,其他几种重金属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12.
国外农业清洁生产补偿政策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业清洁生产补偿已成为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通过农业补贴政策手段,鼓励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形成有代表性的补偿政策模式,包括"美国以环保计划项目为带动的市场机制与政策调控结合型模式"、"欧盟以共同农业政策为引导的生态补偿与环境保护挂钩型模式"、"日本以环境保全型农业为特色的政府主导与公众配合互补型模式"等三种。我国重视农业清洁生产的发展,近十年来出台了一系列补偿政策措施,但针对广大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从事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的补偿政策仍不完善,补偿标准依然不高,难以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本文梳理国外成熟的补偿政策模式,剖析我国农业清洁生产补偿政策实施的障碍因素,提出未来制定清洁生产补偿政策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确定科学计量补偿标准的方法及健全补偿政策基础性支撑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生猪规模养殖环境成本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环境成本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是环境影响的货币化。利用湖南省生猪规模养殖数据,运用产排污系数法,借鉴农业环境成本评估方法,从生猪规模养殖污染物的实物量和价值量两方面建立生猪规模养殖环境成本评估模型,对湖南省生猪规模养殖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0-2014年湖南省生猪规模养殖造成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农作物重金属污染所产生的年环境成本为25.2亿元,年际间呈稳定增长的态势。由于各县市养殖规模、耕地情况等不同,地区间污染程度差异大,污染物排放量呈向养殖优势区域、密集区域发展的趋势。建立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多渠道提高养殖户对生猪规模养殖污染环境的认知水平,完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以拓宽养殖户融资渠道,有助于对生猪规模养殖环境成本实施控制。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补偿问卷调查的数据,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问题及改善对策进行了分析。调查数据表明,河北省现行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方式仍然很不完善,灾后不仅给政府财政、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且使灾民生计面临困境,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有必要系统地研究农业生态环境补偿问题,找出各个因素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影响,最终为建立合理、高效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产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显著,导致农产品中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食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产品中重金属的危害和限量标准,并提出了防治重金属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问题,并为土壤污染修复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Cite Space软件分析了近25年来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的演进,发现人体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价、重金属在土壤中形态分析及污染源解析等问题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综合分析了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富集因子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四种常用的指数评价法在实际评价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发现现有的污染指数评价方法侧重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对农产品质量涉及较少,而土壤和农产品综合质量指数法克服了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将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农产品品质有机结合,同时考虑到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形态等,可更为全面地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滇东喀斯特区镉砷高背景值情况下耕地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采集研究区耕地土壤表层(0~20 cm)样品451件、农产品样品324件,分析土壤和农作物样品中As、Cd、Cr、Pb含量,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开展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较为严重,As、Cd、Cr、Pb筛选值超标率分别为60.98%、88.25%、28.82%、24.17%,土壤As、Cd管制值超标率分别为1.77%、12.42%;对比区域背景值,Cd、As平均值超过背景值,Cr、Pb平均值低于背景值,土壤As与Cd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其他重金属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区域高地质背景和成土作用,存在Cd、As外源污染。Pb、Cr、As、Cd单指标符合单因子指数法清洁标准的样点占比分别为75.83%、71.18%、38.80%、11.75%,Cd、As污染较为严重,污染比例分别为88.25%、61.20%;按照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清洁、尚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样点数占比分别为19.07%、5.32%、15.96%、12.20%、47.45%,接近1/2样点为重度污染;多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显示,研究区中等及以上风险等级样点数占比达到23.95%,存在一定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最大的元素是Cd,其次为As,Cr、Pb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较低;研究区农产品均未出现As、Cr、Pb超标情况,35个样品出现Cd超标,种类主要为辣椒、小麦、大麦、豆类蔬菜,超标率分别为53.66%、22.58%、10.53%、12.50%;农产品重金属含量与对应土壤重金属全量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农产品Cd、Cr、Pb与土壤pH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当地需对重金属Cd进行重点关注,科学管控,以保障区域农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秀山县农业区域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方法]以秀山县农业区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质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进行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研究区域土壤中As、Cd、Cr、Hg、Pb 5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要求,除Cr外,其余4种均高于重庆市土壤背景值。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As、Cd、Hg、Cr、Pb,平均单项生态风险因子由强到弱依次为Hg、Cd、As、Pb、Cr,其中Hg处于很强生态风险,另外4种重金属均处于较低生态风险水平。[结论]该研究可为秀山县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庆江  姚文英  郝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42-19744
在介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的表现:一是禁止生产区划造成生产成本上升;二是使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投入品造成生产成本上升;三是产品质量控制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四是产品认证造成生产成本上升。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构建了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态补偿机制:一是积极完善农业生产补偿法律法规;二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生产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三是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由于农业生态补偿可弥补农产品生产者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生产安全农产品而多支付的成本,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此,尝试从农产品质量安全补偿对象、补偿范围和补偿机制3个方面对农业生产者进行补偿,以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