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9年生杉木林采伐剩余物长期分解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省南平市峡阳国有林场29年生的1代杉木人工林的采伐剩余物长期分解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伐后16个月总剩余物的分解率为50.03%,而枝的分解率仅为28.79%;采伐后32、36、44、56、72、84个月时总残留率分别是33.89%、30.08%、23.72%、13.65%、10.35%和8.74%,而枝的残留率分别是50.41%、44.74%、35.28%、20.30%、15.40%和12.99%.随着时间的推移,总采伐剩余物的分解速率与枝的分解速率有渐趋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网袋分解法,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了湖南会同1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采伐剩余物分解试验,结果表明:叶的分解速率最快,其次是小枝、皮、大枝和果.分解402 d时叶的残留率为72.58%;分解速率最慢的大枝和果的残留率仍分别为84.67%和82.58%.而且从整个分解过程来看,第122天至第246天这段时间各组成成分的分解速率普遍较快.回归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叶分解50%需6569.4 d,分解95%需9447.5 d;大枝和果分解50%分别需13178.0 d和13198.0 d,分解95%分别需18944.5 d和18954.5 d;总采伐剩余物分解50%需8785.3 d,分解95%需12623.0 d.  相似文献   

3.
毛竹采伐剩余物的化学成分、纤维形态及纸浆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好地利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采伐剩余物,以4年生毛竹采伐剩余物竹枝和竹梢为研究对象,采用体视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以及热重分析仪等对毛竹采伐剩余物的化学成分和纤维形态等的性质进行分析,且利用硫酸盐法对毛竹采伐剩余物进行制浆造纸,并对纸张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毛竹采伐剩余物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毛竹采伐剩余物的硝酸-乙醇纤维素质量分数介于342.9~409.3 g·kg-1,α-纤维素质量分数约420.0 g·kg-1,木质素约240.0 g·kg-1,苯醇抽提物为36.7~54.3 g·kg-1,10.0 g·L-1氢氧化钠抽提物为256.7~296.7 g·kg-1,灰分质量分数为8.5~26.5 g·kg-1;毛竹采伐剩余物半纤维素主要是由阿拉伯糖,木糖和糠醛等糖单元组成,其中以木糖为主(>85.0%);毛竹采伐剩余物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400~2 000 μm,长宽比为64.70~65.54;毛竹采伐剩余物热解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热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第2阶段,毛竹采伐剩余物最大热分解温度为339~341℃;毛竹采伐剩余物经硫酸盐法成浆后,纸浆得率为44.71%,有良好的成浆性能,有较高的抗张强度(63.88 N·m-1·g-1)和耐破强度(4.14 kPa·m-2·g-1),比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和龙竹D.peculiaris要优良,可作为纸浆材使用。  相似文献   

4.
菌剂和外源氮素添加对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快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促进椒园土壤养分循环,维持地力,对青花椒可持续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采用菌剂(包括:未添加菌剂对照(CK)、有机物料发酵剂(YJ)、种植EM菌液(ZZ)、植物与发酵EM菌(ZW))和C/N比(包括:20、25、30、35)2因素4水平L16(42)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叶、枝和刺堆腐分解特性。【结果】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堆腐分解180 d后的残留率呈现出刺>枝>叶的变化规律。添加菌剂显著促进青花椒剩余物的分解,叶、枝和刺的残留率均呈现出CK>YJ>ZW> ZZ的变化规律。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95%的时间添加菌剂处理与CK相比,叶、枝和刺分别减少0.77~1.80 a、0.39~1.86 a和2.45~12.35 a。在各菌剂处理下,青花椒剩余物叶、枝和刺的残留率均呈现出C/N 35>C/N 30> C/N 20> C/N 25的变化规律。各处理中以ZZ+C/N 25处理剩余物的青花椒残留率最低,叶、枝和刺分别为40.4%、70.8%和82.7%;剩余物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最短,叶分别为0.49 a和2.12 a,枝分别为1.15 a和4.98 a,刺分别为2.03a和8.76 a。【结论】适宜的菌剂类型和外源氮素添加量对促进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接种益生菌对巨尾桉人工林采伐剩余物生物量及养分归还影响,为林木合理施肥和防止地力衰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固氮菌N1、解钾菌40 K、解磷菌P13种菌株分别接种巨尾桉广林9组培苗。造林后,测定3.5年生林木的生长量和叶、枝、根、皮等采伐剩余物的数量以及N、P、K等养分含量。【结果】供试的3种益生菌接种巨尾桉广林9号对林木生长、采伐剩余物数量和养分归还量均有促进作用。其中接种40 K菌株的效果最好,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比对照增长14.7%、23.9%和70.9%;采伐剩余物达到86 670 kg/hm2,比对照增加了85.1%;采伐剩余物总养分归还量达866.33 kg/hm2,比对照增加75.02%。【结论】接种40 K菌株对巨尾桉广林9号林木生长、采伐剩余物数量和养分归还量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氮添加对秦岭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分解的影响,为秦岭地区华山松林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陕西观音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采用分解袋法开展不同形态及水平氮对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分解的影响试验,氮形态分别为铵态氮(NH4Cl)、硝态氮(NaNO3)和混合态氮(NH4NO3),每种氮形态设置N1(0.5 g/(m2·a))、N2(1.25 g/(m2·a))、N3(2.5 g/(m2·a))、N4(5.0 g/(m2·a))和N5(10.0 g/(m2·a))5个水平,以N0(0 g/(m2·a))为对照,共16个处理。在试验区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每个样地内设置16个1 m×1 m的小样方,将上述16个处理对应布置在16个小样方内。在试验开始1个月后定期取样,测定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残留量及碳(C)、氮(N)、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并计算间伐剩余物年平均质量残留率、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分解系数和C/N值。【结果】(1)添加铵态氮、混合态氮和硝态氮的处理,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年平均质量残留率分别为82.47%,81.83%和84.96%,均低于对照的年平均质量残留率84.99%。(2)与对照相比,不同形态氮处理使抚育间伐剩余物分解50%所需时间最多可减少0.41~1.65年,分解95%所需时间最多可减少4.16~7.15年。(3)当氮添加水平低于5.0 g/(m2·a)时,可促进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纤维素的降解,当氮添加水平高于5.0 g/(m2·a)时,可抑制纤维素的降解;不同形态不同水平的氮均促进了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木质素的降解。(4)随着时间的延长,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C含量和C/N值在分解过程中呈减少的趋势,而N元素含量呈增加趋势;抚育间伐剩余物分解系数与 C/N值呈负相关关系,即C/N值越低分解速率越快。【结论】经过1年的分解,3种形态的氮均表现为低水平促进分解,高水平抑制分解,其中铵态氮、混合态氮和硝态氮的氮添加水平分别低于或等于2.5,5.0和1.25 g/(m2·a)时,对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的分解起促进作用,高于上述添加量则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北京农业》2009,(9):19-20
1准备段木适用树种为栎、栗类。树龄为10-30年,树径5~25厘米。要求在树叶有三分枯黄时进行采伐,温暖的地方约在10月中旬-翌年3月,寒冷的地方约在9月-翌年4月,即从秋季树木生长终止,到来年春季发芽前一个月的休眠期内进行采伐、截枝。切口处涂抹石灰水,采伐后经2周-1个月后。截成1.0-1.2米长的段木,同时剃枝,剃枝需留3-4厘米长。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第2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29年生第1代杉木人工林设置固定试验地,皆伐后开展5种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采伐后营造的第2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立木蓄积量表现为BL2(仅收获树干和树皮,保留采伐剩余物)>BL3(采伐剩余物加倍保留)>BL1(地上部分全树收获)>BL0(地上部分全部清理)>SB(收获树干和树皮,火烧采伐剩余物),其中BL2具有最大立木蓄积量528.96 m~3·hm~(-2),且比相同位置上种植的前茬(第1代29年生杉木)林立木蓄积量大1.44 m~3·hm~(-2),其平均胸径23.95cm,平均树高21.04 m,平均单株材积0.433 8 m~3,地位指数22.60.BL0和SB处理表现最差,其立木蓄积量分别为486.27和492.02 m~3·hm~(-2),是BL2立木蓄积量的91.92%和93.01%,但各处理间生长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第2代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提高华北落叶松抚育剩余物的利用率,探索不同处理方式对抚育剩余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加快抚育剩余物分解速率,恢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使其保持长期较高的生产力。  方法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剩余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粉碎、尿素、EM菌和木醋液4种处理方法,进行4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对剩余物进行25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方式随时间变化对华北落叶松抚育剩余物分解的影响。  结果  分解率最高的9号处理(0.3 ~ 0.5 cm的颗粒直径,9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1 000的EM菌,稀释倍数为0的木醋液)是分解率最低的22号处理(大于1.0 cm的颗粒直径,3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0的EM菌,稀释倍数为1 000的木醋液)的2.04倍。4个因素对剩余物分解最有利的水平分别是:0.3 ~ 0.5 cm的颗粒直径,3 ~ 9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500的EM菌,稀释倍数为600 ~ 800倍的木醋液。从最优9号处理组合中可以看出,各个因素的水平不一定都在最有利的水平之内,推测其中可能存在综合效应的影响,但还需进行试验证明。  结论  通过研究使用不同处理方式处理抚育剩余物,得出颗粒直径对剩余物分解率的影响最大,而4个因素共同作用对分解率的影响普遍大于单一的尿素溶液、EM菌和木醋液的处理。为加速人工林抚育剩余物分解,以保持林分较高的生产力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生态修复是当前中国亚热带地区面临的一个难题。了解毛竹林皆伐和剩余物保留后迹地土壤的自然恢复状况可为毛竹林生态修复提供指导。  方法  在毛竹林皆伐迹地设置了保留采伐剩余物(UR)、清理采伐剩余物(CR)和未采伐毛竹林地作为对照(ck)等3个处理。5 a后,通过土壤调查与测定,分析比较不同处理土壤指标变化,运用模糊判别和主成分分析,定量评价毛竹林皆伐后土壤自然恢复效果。  结果  ①CR、UR处理土壤容重分别比ck降低31%和14% (P<0.05),土壤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均高于ck;UR处理土壤的持水力整体优于CR处理。②CR、UR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均高于ck,各指标增加幅度为117%~123%;有效磷则表现为CR处理极显著(P<0.01)低于UR和ck;由于保留了毛竹林皆伐后采伐剩余物,UR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显著高于CR处理33%~99% (P<0.05);③CR、UR处理土壤脲酶、β-葡萄糖苷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ck;UR处理土壤3种胞外酶活性均高于CR处理46%~98%。④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质量得到较好恢复,毛竹林皆伐后恢复迹地土壤综合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采伐剩余物保留样区、采伐剩余物清理样区、毛竹林样区。  结论  毛竹林皆伐后的土壤经过5 a自然恢复,与毛竹林林地土壤相比得到较快修复,毛竹林皆伐后保留采伐剩余物更有利于土壤修复。图1表4参23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东北地区东部落叶松人工林的多代经营提供指导,以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模型FORECAST,从轮伐期长度、林地枯落物的管理和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面,评价不同经营措施下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养分动态和长期生产力。结果表明:常规森林利用方式下维持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轮伐期应大于35 a;落叶松林地枯落物的保留可以显著提高各种轮伐期长度时的林地生产力,短轮伐期时作用效果尤为明显;全面保留采伐剩余物可以维持不同轮伐期条件下落叶松人工用材林的长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收获与迹地清理对二代杉木幼林生长影响初报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在福建省南平市峡阳国有林场杉木一代人工林采伐迹地上,开展不同收获方式、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填加采伐剩余物覆盖林地的处理方式对一年生二代杉木林的生长最为有利,而采用全树利用收获方式的一年生二代杉木林生长最差;一代林主伐时的大密度不利于一年生二代杉木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不同立地条件下松材线虫病疫木伐除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湖北省恩施市松材线虫入侵森林的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采伐方式除治后的群落更新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立地条件良好的林分不论是皆伐或择伐,迹地恢复迅速,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大的改观;立地条件差的森林择伐后恢复缓慢,林分层次单调,而皆伐地群落极度退化,不能形成新的森林而被岩灌群落所替代。据此提出,松材线虫病的疫木除治应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采伐方式:立地条件良好、病害发生严重的林分可以皆伐;立地条件中等及以下的林分,只能采用择伐的方式,并辅以人工栽培措施及时进行群落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4.
阿尔泰林区新疆落叶松、新疆云杉天然更新规律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各类迹地上新疆落叶松(Larix sibirica)、 新疆云杉(Picea obouata)两个主要成林树种的天然更新特点与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 依据其规律,对各类迹地的更新实效进行了基本评价,为今后各类迹地的更新恢复及适宜采 伐方式的合理运用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大豆秆为材料,研究了荒漠生态系统下残体的腐解率和腐解物的有机C、全N、全K含量、养分释放率以及C/N比的变化。结果表明:累积腐解率和有机C的分解率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的趋势。0~1.5个月和1.5~3个月残体腐解率分别为18.9%和18.7%。随腐解时间的推移,残体全N的含量先逐渐上升,6个月后基本不变;全K含量0~1.5个月迅速下降,然后缓慢下降,3个月后基本不变。随腐解时间的延长,K的残留量逐渐减少,10个月后基本不变。N的释放量和释放率均为负值,整个腐解过程并没有N的释放。K的释放集中在0~1.5个月,释放率达75.8%,最终在90%左右。腐解残留物的C/N比先迅速下降,然后缓慢下降,6个月后基本不变,最终为35.9。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宁夏盐池县白榆纯林及宽幅林带形成低产林和"小老头树"的原因,并采取强度间伐、实施抚育管理、加强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措施进行改造。结果表明:①间伐对白榆树高长生影响不显著;②间伐对白榆树直径生长影响显著,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直径生长也加大;③在白榆同龄林中,间伐后不同密度的林分,单位面积上的蓄积量及其增长率是不同的;密度为1 620株/hm2的林分蓄积量最大,2010年时蓄积量为47.3 m3/hm2;密度为470株/hm2的林分蓄积量最小,为27.4 m3/hm2;蓄积增长率则与间伐强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皆伐与不同迹地清理方式对杉木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按照立地条件相一致的原则,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设置皆伐前、皆伐1个月、皆伐3个月、整地1 a、整地3 a、炼山1 a、炼山3 a等不同条件下总计21块标准样地,旨在研究皆伐与不同迹地清理方式对杉木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经过对标准地土壤化学性质测定,结合显著性差异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皆伐后土壤化学性质趋于恶化,不同迹地清理方式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显著,带状整地法在短期1 a内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显著强于炼山法,并且炼山3 a后土壤化学性质基本恢复至炼山前,总体看来皆伐后带状整地的迹地清理方式优于炼山法。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省大田梅林国有林场连续4年调查火炬松×马尾松、湿地松×马尾松杂种F<,1>代以及马尾松纯种苗木造林早期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幼树存活率在造林4年后趋于稳定,且火炬松×马尾松杂种F<,1>存活率高于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马尾松、湿地松×马尾松杂种F<,1>代和马尾松纯种3个树种4年生以下(含4年生)幼树的平均地径(...  相似文献   

19.
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不同世代湿地松净光合速率值及其日进程对氮磷营养的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代种子园苗木的净光合速率与一代种子园、母树林苗木的净光合速率值有极显著差异,通过遗传改良,二代种子园、一代种子园所培育苗木苗期的净光合速率值分别比其低一世代提高了51.29%和9.82%:氮、磷营养施用量过高反而降低了叶片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的活性,因而降低了湿地松的净光合速率值,适量氮、磷营养能明显提高湿地松的净光合速率值,其净光合速率值分别比对照提高70.31%和68.89%;二代种子园、一代种子园、母树林湿地松盆栽苗苗期净光合速率对不同水平N素营养的日响应进程为"双峰"型,二代种子园湿地松盆栽苗苗期净光合速率对不同水平P素营养的日响应进程有二种模式,一代种子园、母树林湿地松盆栽苗苗期净光合速率对不同水平P素营养的日响应进程为"双峰"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