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城市园林绿化既要注重景观美化效果,为市民营建优美的生活环境,更要考虑生态防护效益,为整个城市发展创建绿色屏障,也要实现林木价值,体现其巨大的经济效益,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增长提供保障。阐述了生态景观道路绿化的规划原则以及许昌市生态景观道路绿化的规划设计,从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个方面对5条景观道路建设绿化完成后的效益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2.
生态园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未来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介绍了生态园林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建设的基本原则,并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介绍了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3个方面构建城市建设用地投入效益分析指标体系,并以吉林省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投入的水平特征表现为:投入低效,内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低下;空间特征表现为:空间分异情况并不明显,但总体来说西北部地区大于东南部地区;建设用地投入效益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效益(3.072 1)、社会效益(2.909 5)、生态环境效益(2.532 2),反映吉林省重经济、轻生态的错误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入手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选取熵值赋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间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高,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间耦合与协调度也最高,吉林省次之,黑龙江省最低,不同效益间耦合与协调格局差异显著,整体呈现由辽宁省向吉林省、继而向黑龙江省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除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盘锦市外,其余地级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均超前于社会、经济效益发展;沈阳市与大连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好,黑河市与绥化市为脆弱区;城市耦合度整体相对较高,多为高强度与中高强度耦合,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耦合度强于生态与社会效益,经济与生态效益较高;经济与生态效益协调中濒临与轻度失调城市居多,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中中度失调城市居多,生态与社会效益协调中濒临失调城市居多,生态与社会效益协调度强于经济与生态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较低。  相似文献   

5.
《农技服务》2020,(1):85-87
为科学评估驻马店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效益提供参考,综合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测算了该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并对其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了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生态效益为2 122 432万元,直接经济效益为45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表现为带动各项关联行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塑造良好投资环境、增加公共服务价值等;社会效益表现为打造宜居城市、优化农林格局、传播生态文明和创造绿色效益等。  相似文献   

6.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衡量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从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内蒙古自治区近15年耕地利用效益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指数整体呈波动变化状态,经济效益指数呈上升趋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指数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综合效益指数略有上升。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耕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指数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较高水平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及自治区中部,生态效益指数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丘陵区。综合研究发现,在耕地利用效益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处于主导位置,生态效益受环境影响大,在今后的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注重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标准和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在分析生态经济城市内涵的基础上,以吉林省为例,总结了生态经济城市总体布局和基本特征,提出了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的建设标准和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实施途径。确定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主线、控制生态经济城市人口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区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永安阿福农场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方法基础上,分析了其建设珍稀树种繁育基地的三大效益及其制约因素,并从注重官产学研合作、加强质量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进专业人才等四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珍稀树种繁育基地建设的策略思考,以期充分发挥阿福农场珍稀树种资源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矿区是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区域,以平顶山市为例结合景观生态学进行了具体分析,从开放空间的视角阐释了矿区开放空间及其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研究认为,平顶山市矿区开放空间景观分区包括矿区内部景观带、北部矿区—低山丘陵复合区景观带、北部远郊低山丘陵景观带、白龟山库区湿地周边生态保护区景观和城市建成区都市文化景观等;景观生态利用模式主要有农业景观模式、矿区生态旅游景观模式、人文生态景观模式和绿色景观模式等。  相似文献   

10.
陆枭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67-7270
在总结城市规模效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然后从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方面构建城市规模效益指标体系,运用修正后的灰色关联综合比较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1 ̄2005年的城市规模效益与城市规模进行相关分析,并讨论了5年内城市规模效益与城市规模时空演变关系,为城市达到最佳规模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发挥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探究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质量。以安徽省宿州市建成区为例,将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相结合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估,估算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价值。结果显示: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的综合评价的值为0.665,说明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建设整体水平处于Ⅱ级,从综合评价值来看,规划定量>社会效益>景观格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说明建成区规划定量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成区绿化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研究结果可补充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综合评价体系,为研究同类型城市绿地系统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66-9569
以安定区苏家岔流域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从影响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个方面,选定农地单产、人均耕地面积等1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及其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经过土地整治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城市绿地数量和结构时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城市绿地斑块和廊道连接的景观格局指数法和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交互作用以及可达性分析方法,比较了城市绿地沿城乡分布的梯度分析方法.并总结了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研究的热点领域,包括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空间显式表征和多尺度分析,以及格局的定量研究与规划的结合,并应用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李宏旭  董雨欣  刘慧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97-10499
在城市特色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分析了城市绿地特色的构成要素,城市绿地系统特色的表现方法。以黑龙江省双城市为例,解析了城市特色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规划原则,并详细介绍了形成"百年古堡,百企百园"的城市特色框架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模式。提出适合于城市自身发展特色和生态特征的绿地系统规划应从区域大环境、历史文化积淀、城市发展模式和居民生活方式4个方面进行挖掘和开展,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核算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能够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准确评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衡量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根本途径,也是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后续管理、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补偿的重要依据。该文通过分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具体功能,分别针对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特点,选定了减少土壤侵蚀、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拦蓄泥沙、净化环境、改善气候、提高土地产出、增加生物多样性、固碳制氧、促进农业生产等18项具体效益,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确定了效益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绿地空间结构极大影响绿地功能,而传统的城市绿地评价过多注重绿地数量,忽视了其空间分布。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RS技术,以广州市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绿地覆盖率、斑块面积等11项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6个行政区绿地进行比较评价,将评价指标综合为绿地空间格局、绿地形状和绿化覆盖率3个方面。结果表明:越秀区由于绿地分布结构合理,覆盖率较高,综合状况最佳,其次为荔湾区,白云区综合评价最差。评价方法从绿地空间结构的角度完善了传统城市绿地评估体系,为城市绿地规划管理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西省森林资源调查和生态定位监测数据,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布式方法测算了反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11项因子16个指标,再通过层次分析法分层确定各个效益的权重,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2016年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产生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山西省天保工程综合效益总价值为1193.02亿元·a^-1,是当年全省GDP的1.9倍,其中生态效益占78.83%,经济效益占19.30%,社会效益占1.87%。山西省天保工程综合评价指数为80.30,在生态效益中,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和固碳释氧的价值占比最高(75%),而且阔叶林的总价值>针叶林。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状况面临严峻挑战,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合理规划绿化布局成为缓解城市生态系统矛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环境生产要素理论,从环境补偿、公众参与、技术指向、法制保障等方面探讨哈尔滨市现行绿化政策,并针对未来政策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退耕还林(草)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基本策略.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中存在政策不能及时兑现、资金划拨滞后、造林质量低下等问题.作者建议应明确指导思想,建立新的投入和保障机制,走一条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延安生态绿地空间体系构建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红芸  李占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181-8183
延安生态体系存在生态要素保护压力增大、生态空间利用矛盾突出等问题,该研究以加强区域生态资源管制、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及创建适宜居住和适宜创业的城市环境为指导思想,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景观连续性原则、多样化原则、格局优化原则及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对延安生态资源分布的特征分析,结合延安城市建设空间拓展的规律,构建"环—楔—网"的网络化生态绿地空间模式,旨在构建一个山水资源等生态要素保护全面,生态保育、恢复和建设并举的,空间体系完整、生态分区明确、景观特色显著的生态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