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对籼粳稻杂交F1代的主要生理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正反交差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杂交组合F1代的杂种优势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呈正向优势 ,有的性状呈负向优势 ;不同性状间正反交差异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不显著。在育种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品种各个性状间F1代杂种优势表现进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对3个直立株型杂交稻组合的分蘖力、叶面积指数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栽培密度的降低,各个组合的分蘖力提高,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前中期降低;在合理的栽培密度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下3个组合的理论产量与穗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3个组合均以16.5cm×26.4cm, 13.3cm×26.4cm两个密度栽培较好。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玉米杂交组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个玉米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他们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农318、PGX-5、PGX-6玉米杂交组合之间产量差异显著,不同密度间的玉米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供试玉米杂交组合的最佳种植密度均为6.3万株/hm2,但杂交组合与密度互作之间差异不显著。杂交组合与密度互作对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间的淀粉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玉米杂交组合之间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新冬29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前提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新冬29号为材料,于2009-2010年在新疆伊宁市进行播种期和密度二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期和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状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和密度对各生育时期总茎数的影响都显著。播种期对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种期与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10日为最佳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万/hm2;10月2日至10日为较适宜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600)万/hm2。  相似文献   

5.
以5个Reid类群骨干系作测验种,测交6个Lancaster、旅大红骨类群的自选DH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30个杂交组合,设置3个不同密度,对单株产量的遗传稳定性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合所要求的最适密度不同。在6.0万株/hm2条件下组合的单株产量均值最高,9.0万株/hm2条件下最低;不同密度条件下30个组合中单株产量均值排前3位的组合是PH6WC×JD9,PH6WC×JD26和PHGJ4×JD26;其中组合PH6WC×JD9和PHGJ4×JD26在6.0万株/hm2密度下种植单株产量较高,而组合PH6WC×JD26在3种密度条件下差异不显著。DH系JD6、JD11、JD28在6.0,7.5,9.0万株/hm2密度下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均为正值,对密度选择压力不敏感,稳产性较好;而DH系JD7、JD9、JD26在3个密度下GCA效应值波动大,对密度选择压力敏感。  相似文献   

6.
以2个甜糯玉米新品种浙糯玉5号和浙糯玉6号正反交种子为材料,对2个品种正反交种子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浙糯玉5号正反交组合多数性状差异不明显,浙糯玉6号产量等5个性状有显著差异,说明玉米细胞核遗传占主导地位,在一些品种中细胞质遗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湘杂棉3号在长江下游地区的适宜密度与施肥水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中游(湖北、湖南等)地区的种植密度一般在1.8万株/hm^2以下,为探索其在长江下游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施氮水平.于2005年在扬州进行了不同密度与不同施氮水平对产量构成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密度水平下,每公顷2.4万株的比1.8万株的增产11.88%,增产极显著;在三种施氮量水平下,以每公顷465kg的产量最高,345kg的产量次之,分别比225kg的增产21.22%和18.35%,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每公顷465kg和34.5kg两水平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最佳处理组合为每公顷密度2.4万株、施氮量34.5kg.其籽棉产量为4203.2kg,说明湘杂棉3号在长江下游种植应适当增加密度和施氮量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红桔"的高产栽培措施,探讨了不同苗龄、密度和施肥水平对"红桔"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底肥、追肥三个因素对"红桔"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苗龄影响不显著;密度与苗龄的互作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密度与基肥的互作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在试验条件下,根据回归方程计算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栽培方案为:密度2200株/667mz、苗龄26~33d、底肥10~20kg/667m2,追肥60~80kg/667m2,预测产量为8630~8883kg/667m2.  相似文献   

9.
籼粳稻杂交能产生巨大的杂种优势。对籼粳稻杂交F1代主要形态和解剖性状的杂种优势及正反交差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杂交组合F1代的杂种优势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呈正向优势 ,有的性状呈负向优势 ;不同性状间正反交差异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不显著。在育种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品种各个性状间F1代杂种优势的表现进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与施肥水平对玛咖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拔2730 m的云南丽江金安乡进行种植密度、纯氮用量、纯磷用量和纯钾用量4个因素的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玛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玛咖的产量有极显著影响,而氮肥用量和钾肥用量对玛咖的影响不明显。玛咖产量较高的是第5组合和第7组合,两者差异不显著,两组合的共同点是施用的纯磷量均达600 kg/hm2。该研究结果可为玛咖的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不同钾营养型大豆主要形态、生理及产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研究大豆的形态及产量指标和对低钾耐性间的关系,以4种不同的钾营养型大豆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主要形态生理及产量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低钾和对照条件下,高产敏感型和低产敏感型的两个品种(系)在株高、叶面积、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及叶绿素含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顺序为叶面积>株高>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在主茎节数、百粒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高产不敏感型和低产不敏感型的两个品种(系),在各方面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在各农艺性状中,叶面积与耐性系数间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叶片黄化程度较能直接的反映出植株的缺钾程度。  相似文献   

12.
八个玉米综合种的双列杂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个玉米综合种的双列杂交分析的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合在各性状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中,单穗粒重和单穗重受加性和非加性两种遗传效应的共同作用,穗行数,行粒数以非加性效应为主,穗长和百粒重侧以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密度和地点对青贮玉米杂交种生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中北410等5个国审青贮玉米杂交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密度条件下的生物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奥玉5102、中北410和雅玉8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农大108和辽625;(2)不同地点对青贮玉米杂交种的生物产量影响很大;(3)不同密度对生物产量影响较大,较高的种植密度可以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4)在生物产量方面,品种与地点存在互作;品种与密度只在通州存在互作;密度与地点无互作。综合分析供试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笔者认为,中北410丰产性、适应性较好,适合在北京地区大面积推广,每公顷适宜种植密度为6.75×104株。  相似文献   

14.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5.
以新台糖22号、新台糖16号、桂糖11号、桂糖28号、粤糖91-976、粤糖00-236,ROC11,CP85-1491为亲本,选配了8对16个正反交组合,以其F1代实生苗材料进行了一年新植和一年宿根试验,对8对正反交组合之间光合特性和主要产质量性状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新植阶段有5对正反交组合在净光合速率、株高或茎径性状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宿根时仅有3对正反交组合在株高、茎径或锤度性状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多数正反交组合在新植和宿根的主要性状方面差异不显著;以ROC 16为母本选配的组合ROC 16×GT11在新植和宿根的多数性状r其正交组合高于其作父本的反交组合,以ROC22为母本选配的5个组合在新植时其正交组合的多数性状值高于其作父本的反交组合的性状值,宿根蔗时则表现相反.  相似文献   

16.
采用裂区试验,以密度和品种为试验因子,研究了11个西南玉米区主推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比较不同品种的耐密性。结果表明:(1)密度间、品种间、密度与品种互作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参试品种在高种植密度(6.45万株/hm2)下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其在低种植密度(4.95万株/hm2)下的产量,增产10.37%;(3)依据各品种的增密后的表现将品种分为高产增密增产型、高产增密不增产型、低产增密增产型、低产增密不增产型4个类型。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不同自交世代产生的姊妹系组配改良单交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不同世代分离的7个姊妹系和5个姊妹系间杂交种为母本,与4个自交系配成20个改良单交和28个单交组合,进行了姊妹种与其亲本系之间,以及改良单交与对应单交之间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利用自交系配制单交种相比,以早代(S#-2、S#-3)系姊妹种配制改良单交,可提高制种产量60%以上;以高代(S#-4、S#-5)系姊妹种作亲本,制种产量约提高5%-25%。不同分离世代产生的姊妹系配制的改良单交,其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整齐性与其对应单交无显著差别。鉴此,采用系谱法选育作为改良单交亲本的姊妹系,应从S#-2或S#-3代分离产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双列杂交方式,对6个小麦品种的单株产量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豫麦10号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除与西安8号的差异不显著外,与其它品种一般配合力效应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在特殊配合力方面,豫麦10号与陕农7859、冀麦5418与偃师4号较高,与其它杂交组合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和单株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晋麦84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等距离4、5、6、7、8、10 cm单子粒点播、条播、宽幅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升后降,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加,穗粒数随密度增大而减少,4和10 cm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小麦苗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数、次生根数和小麦成熟期单株穗数、主穗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随密度增加有下降趋势。在适宜播期内晋麦84的合理基本苗密度为230万~340万/hm~2,在此范围内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基本苗密度为270万/hm~2的宽幅播种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