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竹类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以小蓬竹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蓬竹的水土保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典型的喀斯特灌木群落和草地,小蓬竹群落下土壤的固土、保水、保肥效果更显著。小蓬竹群落林冠层、枯枝落叶层能够截留更多的降水;小蓬竹群落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入渗性能;明显增强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加快土壤的熟化程度,增加土壤肥力,可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林分下小蓬竹的群落土壤种子库。[方法]采集喀斯特地区小蓬竹保存完好的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土壤进行萌发试验,研究小蓬竹群落的土壤种子库。[结果]天然林种子库中种子种类有18种,人工林有8种。草本植物是两种不同林分下小蓬竹群落种子库物种组成和个体数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天然林种子库中活力种子储量为27 733.33粒/m2,人工林为4 566.67粒/m2。种子库的垂直分布规律是种子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受人为干扰。种子库中现存植物6种,群落演替前期各阶段产生的种子15种。[结论]贵州小蓬竹群落土壤种子库中活力种子数量丰富,天然林种子库的物种种数及储量都大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吸水树脂在沙质土壤中的保水效果。[方法]以江苏省徐州地区黄河故道砂质土为对象,丙烯酸酯系列高吸水性树脂为保水材料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添加土壤质量0.2%~0.4%的高吸水树脂可延长砂质土壤灌溉后的脱水期。脱水期间持水量高于10%的天数达42 d,明显高于对照组从饱和含水量降至10%左右持水量时16 d的脱水天数。在二次灌水不搅动土层的情况下保水效果好于首次灌水。[结论]高吸水性树脂与土壤混合施用有重复吸水保水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吸水树脂在沙质土壤中的保水效果。[方法]以江苏省徐州地区黄河故道砂质土为对象,丙烯酸酯系列高吸水性树脂为保水材料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添加土壤质量0.2%~0.4%的高吸水树脂可延长砂质土壤灌溉后的脱水期。脱水期间持水量高于10%的天数达42 d,明显高于对照组从饱和含水量降至10%左右持水量时16 d的脱水天数。在二次灌水不搅动土层的情况下保水效果好于首次灌水。[结论]高吸水性树脂与土壤混合施用有重复吸水保水效果。  相似文献   

5.
苏孙卿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110-6110,6113
[目的]为了研究马尾松阔叶树混交异龄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方法]通过对马尾松林下套种细柄阿丁枫形成的混交复层异龄林与马尾松纯林的地上部分和土壤层持水能力的比较,研究了混交异龄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结果]林冠层持水量混交林与纯林相当;林下植被层持水量混交林为13.00t/hm2,纯林为25.74t/hm2;枯枝落叶层持水量混交林为11.22t/hm2,纯林为24.20t/hm2;土壤0~40cm层持水量混交林为1724.2t/hm2,纯林为1591.6t/hm2。林分总持水量混交林为1799.2t/hm2,纯林为1691.3t/hm2。[结论]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复层异龄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明显高于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6.
白龙江水源涵养林不同林龄土壤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研究甘肃南部白龙江水源涵养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土壤养分含量,为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生态修复、环境保护营造和抚育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白龙江林区4种林龄人工油松林类型0~40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油松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1)不同林龄斑块之间土壤水分有显著的梯度变化,白龙江人工油松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大;pH值差异不显著,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随树龄的增加而变大;速效磷差异不显著;(2)随着树龄的增加,树龄大的土壤孔隙度、持水能力、渗透性明显好于树龄小的,随森林坡位的降低,坡下孔隙度明显高于坡上,通透性能不断增强,pH值在坡上坡下没有明显的差异;(3)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性氮、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全氮与碱解性氮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植被涵养水源的一个重要标志。[结论]该研究为白龙江林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作舟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3):129-131,145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闽南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林冠下套种木荷混交林进行改造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冠下套种木荷林分郁闭度、蓄积量,林冠层持水量、枯枝落叶层持水量、土壤层持水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通气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土壤结构体破坏率,有机质、全N、全P、全K、水解N、速效P、速效K和pH值等指标均优于马尾松纯林。可提高林分生产力,增强涵养水源功能,提升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闽南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坡向、坡位对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不同地形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东坡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持水能力均大于西坡;同一坡向不同坡位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及凋落物层持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层持水量占林分最大持水总量的比例最大,同一坡向不同坡位土壤层持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同一坡位不同坡向土壤层持水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小蓬竹不同小生境土壤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小蓬竹的保护及其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以小蓬竹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方法,对小蓬竹不同小生境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蓬竹分布地的土壤酸碱性为弱碱性,质地为中壤土和重壤土,含水量坡下部各小生境高于坡上部,同一坡位以石缝小生境的含水量最高,其次为石沟、石槽、石洞、土面,坡下部各小生境的土壤养分均高于坡上部各小生境;坡上部各小生境的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钾含量均以石缝最高,有效磷以石槽最高;坡下部各小生境的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均以石槽最高,速效钾以石缝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种植黄花草木樨对盐碱地土壤水、盐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吉林省大安市试验样地,采集不同地段、不同时期的盐碱土样,分别进行了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及全盐量等的测定,并利用试验获得的数据,分析了黄花草木樨种植前后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及土壤容重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比较10月份和6月份种植区和未种植区各项指标的变化,对比了种植黄花草木樨后盐碱地土壤改良的效果.结果表明:同一季节,种植区与未种植区比较土壤容重减小、含水量及田间持水量提高,土壤的保水持水能力增强;种植区10月份较6月份全盐量和pH均值分别减少了260.61 mg/100g和0.3,有机质含量增加了0.0028 g/kg,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得到改善;种植区10月份相对于6月份土壤全盐量、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未种植区,说明黄花草木樨具有明显的改良盐碱土结构的功能,这为盐碱土改良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的生物改良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间伐和林分类型对森林凋落物储量及土壤持水效能的影响,为提高不同林分类型水源涵养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浙江省建德市3个小流域的间伐与未间伐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和阔叶林为对象,野外采集凋落物与土壤(0~10、10~30、30~60 cm)样品,测定凋落物的储量、持水率和持水量以及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  结果  杉木林间伐较未间伐的凋落物储量降低了25.2%(P<0.05),而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和有效拦蓄率分别增加了24.4%和47.1%(P<0.05);间伐对阔叶林凋落物储量无显著影响,但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比未间伐的增加了42.5%和42.2%(P<0.05);凋落物持水性能总体表现为间伐林分高于未间伐林分。间伐显著提高了杉木林10~60 cm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持水量(P<0.05);间伐显著增加了阔叶林30~60 cm土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P<0.05)及0~10、30~60 cm土层土壤非毛管持水量(P<0.05);间伐杉木林各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均显著高于间伐阔叶林(P<0.05),并且间伐杉木林0~60 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3 775.19 t·hm?2)高于其他林分。  结论  间伐显著提高了森林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和土壤的持水性能,其中间伐杉木林凋落物及土壤整体的水源涵养功能最强。图3表5参考24  相似文献   

12.
南京城市森林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水强  关庆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177-17179
[目的]研究南京城市森林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方法]对南京紫金山地区四种典型林分的枯落物储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枯落物和土壤持水量等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马尾松纯林枯落物储量最高,整个枯落物层的蓄水量为马尾松纯林〉枫香马尾松混交林〉枫香栎树混交林〉落叶阔叶杂木林;枫香栎树混交林的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要远大于其他3个林分,并且土壤持水量也最高;不同林分枯落物和土壤的综合蓄水能力的大小顺序为枫香栎树混交林〉落叶阔叶杂木林〉枫香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结论]就4种林型的水源涵养能力来说,枫香栎树混交林为最优林型。  相似文献   

13.
从林分垂直结构的角度入手,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6种天然次生乔木林的乔木层郁闭度、蓄积量、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能力进行调查、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郁闭度适当时,林内植被生长状况越好,其林分持水能力就越大,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幅度在46.59~86.28t/hm2,有效持水量在24.87~55.29t/hm2;土壤层的最大持水量变化幅度为3108.1~4061.8t/hm2,有效持水量变化幅度为2893.7~3736.2t/hm2。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越大,持水能力大的种类越多,对枯落物的储量的增加作用就大,使枯落物的持水能力也有所增加。不同林分结构不同郁闭度影响了林下植被的种类及数量,从而影响林下植被层的持水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人工针叶林林冠空隙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作者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人工针叶林林冠空隙和林冠下的土壤及植被状况.结果表明:①林隙中乔木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林下一致,但灌木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比林下高.②林隙土壤的枯枝落叶层比林下薄,其组分主要是草本和根系盘结物且呈半分解状态;林隙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除A层的颜色、根系含量有别外,与林下土壤无明显区别.③油松林林隙土壤中A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林冠下土壤高10.7%,345%,25 .8%和35.7%.④油松侧柏混交林中林隙土壤A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林冠下土壤高4.7%,12.5%,9.4%和31.1%.⑤林隙土壤的pH、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⑥建议对林隙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木荷人工混交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对木荷×马尾松、木荷×黄山松及其纯林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组成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其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不同林分的持水量排序为:木荷×黄山松混交林>木荷×马尾松混交林>黄山松纯林>马尾松纯林.林分不同层次的持水量排序为:土壤层>林冠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木荷混交林较其纯林具有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16.
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和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人工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对相似立地条件下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林地土壤的贮水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林分不同结构层次的持水量大小顺序均为土壤层(0~40 cm)>枯枝落叶层>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厚荚相思人工林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持水量及渗透性能均高于巨尾桉,但林下植被层则呈相反趋势.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的林分总持水量分别为1 852.82和1917.72 t/hm2,林分单位面积水源涵养总价值分别为1 241.39和1 284.87元/hm2.  相似文献   

17.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林地与涵养水源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对重庆缙云山中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4种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4种林分的土壤饱和蓄水量顺序为灌木林(266.48 mm)>针阔混交林(190.40 mm)>常绿阔叶林(186.80 mm)>楠竹林(174.80 mm);枯落物最大持水量顺序为灌木林(8.06 mm)>针阔混交林(4.71 mm)>常绿阔叶林(4.32 mm)>楠竹林(3.34 mm);各种林分的林冠截留率顺序为针阔混交林(16.15%)>常绿阔叶林(14.70%)>楠竹林(12.64%)。[结论]该研究对合理经营森林资源、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旅游干扰对自然保护区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启  秦安臣  李艳慧  冯学全  吴京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27-19129,19171
[目的]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肥力指标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方法]采取的方法是样带法。[结果]由于旅游干扰,人为践踏使地表枯落物减少1/2,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7%,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减少0.04 g/kg,其余全磷等都不同程度有所下降。[结论]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大,土壤肥力状况呈下降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在0~20 cm土层表现的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