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朱军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果穗出籽率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出籽率主要受显性效应遗传体系控制,其次受加性效应遗传效应控制,同时还受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母体×环境互作效应等不同遗传控制体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对果穗出籽率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宜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育种中根据亲本果穗出籽率在不同环境中遗传效应预测值组配杂交组合,育成适应不同地区或某一特定地区的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2.
粳型短日不育新种质5021S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21S的核不育性受两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基因调控,不同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会影响到育性的表现. 对5021S×Lunhui422和5021S×Dular的两个F2群体的小穗育性进行遗传分离,结果表明:5021S的育性受两对加性主基因控制,5021S×Lunhui422组合主基因的遗传率为48.3%,5021S×Dular组合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2.35%.  相似文献   

3.
4个陆地棉雄性核不育系育性稳定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个陆地棉雄性核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进行了田间和花粉镜检观察,结果表明,该4个核不育系在武汉地区均存在一定的育性不稳定性现象,1355A的不稳定株率最低(14.3%),阆A最高(38.9%);核不育的育性稳定性在不同观察时期表现不同,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1355A的育性稳定性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最小,阆A其次,中12A和GA3的育性稳定性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1355A、阆A和中12A 3个核不育系中可育株的花粉可育度在不同观察时期均表现良好的散粉恢复能力,但GA3的可育株花粉的散粉恢复能力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除1355A外,其它3个不育系花朵柱头超出花药的长度与其不育度有极显著正相关,可用于辅助选择不育系的不育性。  相似文献   

4.
各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加性主效应、显性主效应均起一定的作用,株高主要受加性主效应的控制,株高的狭义遗传力为50.8%,通过早代选择可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其选择效果不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主要受加性主效应的控制,其狭义遗传率分别为66.3%和64.2%,宜在较低世代进行选择;异黄酮含量主要受显性主效应的控制,应该在较高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水稻冠层叶面积和比叶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水稻剑叶面积(FLA)、倒二叶面积(2LA)、倒三叶面积(3LA)和比叶重(SLW)的2 a 资料.结果表明,这4个性状的遗传主要受显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对其表现有一定影响.加性效应对SLW 也有重要作用.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对2LA 和3LA 以及加性×加性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对FLA 和SLW 的影响较小.遗传率分析表明各性状的普通狭义遗传率依次为SLW> FLA> 3LA> 2LA.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IR66158-37和IR65600-85具有使杂交后代增加SLW 的遗传效应,明恢63在改良冠层叶面积中受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认为这3个品种是超高产新株型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6.
生态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考察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10与6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及其杂交后代F1,F2,BCF1的育性变化规律,了ES-10育性转换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ES-10的雄性育性遗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与细胞质基因无关,其育性2表现出明显的数量遗传特征,为数量性状遗传,雄性育性受一组对环境条件敏感的微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以3个光温敏核不育系W7415S、安农S、培矮64S和4个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夜公胞质)、珍汕97A(野败胞质)、华农A(夜公胞质)和华农A(野败胞质)为材料,通过观察各不育系成熟胚囊结构,并对异交结实率进行调查,以明确水稻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是否与胚囊育性有关。结果表明:不同水稻雄性不育系的胚囊育性与异交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对于光温敏核不育系,胚囊育性受不育系遗传、环境以及两者互作的影响,不育期的胚囊育性比可育期低,可育期的胚囊育性接近早季质核互作不育系;对于质核互作不育系,胚囊育性主要受环境的影响,早季比晚季的胚囊育性低;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胚囊对环境的敏感度高于质核互作不育系,尤其是W7415S对环境的影响较为敏感。水稻雄性不育系的胚囊育性是影响其异交结实的重要因素,在选育不育系时需考虑胚囊育性及其对环境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8.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 ,对水稻茎秆抗倒性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评价水稻茎秆抗倒性的 5个性状 (秆长、茎粗、茎基抗折力、秆型指数和抗倒指数 )的杂种优势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 (年份 )互作效应影响 .茎粗对环境的敏感性较弱 ,表现较低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和负向群体超亲优势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了秆型指数和抗倒指数杂种优势表达的程度和方向 .秆长、茎基抗折力在不同环境中均表现正向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这表明随着环境的改善均可增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9.
水稻冠层叶面积和比叶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水稻剑叶面积(FLA)、倒二叶面积(2LA)、倒三叶面积(3LA)和比叶重(SLW)的2a资料。结果表明,这4个性状的遗传主要受显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对其表现有一定影响,加性效应对SLW也有重要作用,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对2LA和3LA以及加性×加性上位必与环境互作效应对FLA和SLW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朱军提出的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穗高系数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穗高系数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母体效应遗传体系共同控制,同时还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母体×环境互作效应等不同遗传控制体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对穗高系数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宜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育种中根据亲本穗高系数在不同环境中遗传效应预测值组配杂交组合,提高穗高系数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三种核不育水稻材料花粉育性基因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花粉不育型无融合水稻SAR—1、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W6154S、川农核不育水稻(H_2S)等花粉育性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SAR—1的花粉育性受细胞核内一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并受到一些微效修饰基因的影响,SAR—1及其杂交后代中出现的不育株套袋结实率较高;(2)W6154S花粉育性受细胞核内两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和一些微效修饰基因作用,受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的影响较大,W6154S本身及其杂交后代中的不育株套袋自交结实率较高;(3)H_2S的花粉育性受细胞核内一对隐性基因支配,H_2S本身及杂交后代中的不育株均属无花粉型,受环境影响小,套袋不结实。  相似文献   

12.
武陵山片区的贫困的分布具有其特殊性,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制定减贫策略。本文以武陵山区2010-2014年数据为基础,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维度构建空间贫困的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分析各维度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陵山区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相对具有集聚性,相反则比较分散;仍受经济维度的影响较大,但2010年贫困的空间分布受环境维度的影响较大;2014年受环境和社会维度的共同影响,社会维度的作用正在逐渐增大;经济的发展受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应以不破坏区域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提高基础公共服务条件,并加强区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量化环境要素对山西省中条山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下物种分布影响,为进一步揭示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样地植物和土壤调查数据,分析环境因子对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分布的影响。  结果  环境因子对灌木、草本、藤本物种分布的解释率(校正解释率)分别为45.7% (34.5%)、37.0% (20.4%)、43.4% (30.6%);油松林下物种分布主要受非生物环境影响,海拔和土壤通气性是影响该地区物种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灌木和藤本分布主要受海拔影响,草本分布主要受土壤通气性影响,且随着海拔、土壤通气性的升高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下降。  结论  地形(海拔)和土壤(土壤通气性)因子对区域群落生境的关键塑造作用所形成的环境筛是影响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分布的关键性因子。图1表5参39  相似文献   

14.
不同环境条件下籼型杂交水稻粒形遗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粒形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的粒形性状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其中以种子蠡接如性效应起决定作用,其次是母体基因效应;谷粒厚和糙米厚两性状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以母体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的所有粒形性状以普通遗传率为主,谷粒厚和糙米厚以互作遗传率为主;整精米粒形性状受环境的影响相对于谷粒和糙米要小.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缙香1A、缙香2A、缙2A、N45和缙恢34等对改良粒性状有较好的效果,其中以缙香1A对谷粒、糙米和整精米粒形性状改良效果较好,且受环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开花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W6154S、N12S、N15S、N21S、N30S5个不育系为材料,于8月下旬及10月上旬进行了开花习性的观察,结果表明:1.穗开花所需时间一般5~7d,可育比不育短。一穗的盛花期可育时都分布在前期,不育时则因不育系不同差异较大。2.不育系的日开花动态受育性和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开花的高峰时段、峰值、花时集散及日开花朵数等方面。3.不育系的开颖角度和柱头外露率有的受育性和环境影响明显,有的不明显,有的只受育性影响。4.各不育系的开颖时间受环境影响差异很大,在同一环境里不育系都表现不育比可育开颖时间长。  相似文献   

16.
君子兰性喜温暖湿润,宜半荫环境,生长适温15~20℃,5℃以下休眠,0℃以下会受冻害,生长期间应保持环境湿润,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土壤含水量20%~40%.生长过程中不宜强光照射,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微酸性的沙质壤土.其周年管理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7.
潜育性水稻土,主要是受积聚水和易分解性有机物的影响,使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下而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和氧化铁都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有机质含量与水分状况密切相关,氧化铁则受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分状况以及PH等制约。显然,潜育化过程与有机质及氧化铁的含量变化有关。过去,不少土壤工作者对于土壤有机质及氧化铁虽进行过许多研究工作,但针对潜育性水稻土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我们于1983-1984年采集省内几种不同母质上发育的潜育性水稻土和非潜育性水稻土样品,测定它们的有机质和几种形态的氧化铁含量,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用朱军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E)对11个甘蔗亲本,及以5×6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实生苗的7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性状普遍存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但不同性状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2)不同性状的遗传率大小不同,受环境影响也不同,较大的互作狭义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而言,除锤度外,其余性状的遗传率都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互作狭义遗传率较小;(3)所有性状之间都存在遗传相关,多数性状之间以加性和显性相关为主,环境条件对各性状遗传相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显性×环境互作相关。  相似文献   

19.
65个菠菜品种的性型表现:植株群体雌雄比约为1:1。就单个品种而言,有1/3的品种雌雄之比不符合1:1。对4个品种进行了不同播期,氮肥条件下雌雄比观察,发现潍坊尖叶的性型表现仅受遗传因子控制,而其它3个品种的性型既受遗传因子控制,也受环境因子影响。短日照、低温、氮肥多的情况下,雌株率高,长日照、高温、氮肥少的情况下,雄株率高。  相似文献   

20.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 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籼型杂交水稻粒形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的粒形性状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 其中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起决定作用, 其次是母体基因效应; 谷粒厚和糙米厚两性状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以母体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 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的所有粒形性状以普通遗传率为主, 谷粒厚和糙米厚以互作遗传率为主; 整精米粒形性状受环境的影响相对于谷粒和糙米要小. 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 缙香1A、缙香2A、缙2A、 N45和缙恢34等对改良粒性状有较好的效果, 其中以缙香1A对谷粒、糙米和整精米粒形性状改良效果较好, 且受环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