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食用菌》2020,(4)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对蛹虫草及白化蛹虫草菌丝生长影响。方法:CM-1518、白化蛹虫草CM-Y1518为试验蛹虫草菌株,研究亚硒酸钠(0~700 mg/L)对蛹虫草及白化蛹虫草菌丝长势、菌丝平均长速及菌落形态影响。结果:蛹虫草菌丝硒耐受性高于白化蛹虫草,当培养基中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不超过650 mg/L时,蛹虫草均可生长,硒耐受极值为700 mg/L;当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不超过200 mg/L时,白化蛹虫草均可生长,硒耐受极值为250 mg/L。  相似文献   

2.
以灵芝、蛹虫草、金针菇为试验菌株,通过对菌丝颜色、密度、均匀度、平均生长速率和生长指数进行比较,探讨了7种不同谷物对试验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菌株在7种谷物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生长情况各不相同,其中最适合灵芝菌丝生长的是黑豆培养基,菌丝生长指数39.90;最适合蛹虫草菌丝生长的是荞麦米培养基,菌丝生长指数12.80;最适合金针菇菌丝生长的是黑豆培养基,菌丝生长指数33.65。  相似文献   

3.
蛹虫草5个选育菌株的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加富PDA培养基对保藏的5个蛹虫草菌株进行菌丝生长速度和形态比较.并采用加富米饭培养基进行栽培性能比较.筛选出子座健壮、产量高、生产周期短、适合在南方地区春夏季节栽培的蛹虫草菌株CS—7。  相似文献   

4.
以乌龙茶梗与小麦粒复配制作培养基,接种不同蛹虫草菌株进行固态发酵,以菌丝体生长速度为考察指标,筛选出适宜制备菌茶的长势良好,生长周期适中的发酵优势菌株;优势菌株接入茶叶培养基,发酵14 d,制备成菌茶,并对茶汤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蛹虫草YCC 2号菌株在茶梗-麦粒培养基上菌丝长势较好,日均生长速度为1.67 mm/d,接种该菌制备而成的菌茶茶汤呈橙黄色,香气清淡,无絮状物,口感清爽,有淡淡的蛹虫草香味。  相似文献   

5.
将采自长春净月潭的野生蛹虫草进行分离,分离后的蛹虫草菌株进行驯化研究。主要研究了不同培养基配方对蛹虫草菌丝体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配方1上菌丝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通过对8株蛹虫草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落平均直径、液体发酵菌丝体干重、培养周期以及子实体形态、重量、粗多糖含量的对比研究,筛选出优良的蛹虫草菌株。试验结果表明,蛹虫草菌株CC-8液体培养菌丝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子实体出草整齐均匀,出草率高,形态好,产量高,颜色为橘黄,子实体粗多糖含量高于其他菌株,表明菌株CC-8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作为栽培菌种进行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蛹虫草的代料栽培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栩  刘守华 《食用菌》2003,25(1):23-23
通过对以小米,玉米渣代替大米进行蛹虫草栽培试验,同时进行大米加猪血培养基配方的改良试验,结果证明,小米,玉米渣完全可以代替大米栽培蛹虫草;大米加猪血培养基的改良更适宜蛹虫草菌丝的生长,使其产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正交实验优化蛹虫草液体菌种培养基,以干菌体得率为指标,选择出蛹虫草液体发酵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液体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 g/L,蛋白胨16 g/L,磷酸二氢钾6 g/L,硫酸镁2 g/L,水1 000 mL,pH自然,干菌体得率为46.5 g/L,与其它试验组结果的差异显著,说明碳源和氮源为其生长的最重要营养因素。  相似文献   

9.
不同菌种、培养基配方、接种方法对蛹虫草人工栽培的影响不同。对蚕蛹虫草菌种、培养基配方、接种方法三因素进行优化,以接种后蚕蛹感菌率、出草整齐程度、转色情况等为评价指标进行试验。通过菌株活性检测,筛选出性状稳定的蚕蛹虫草菌种;通过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筛选试验,筛选出发菌快的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分别采用喷洒、浸泡、注射的方式接种蚕蛹虫草液体菌种,筛选出最优接种方法为注射。  相似文献   

10.
固体培养基上蛹虫草菌丝体生长情况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固体培养基对多个蛹虫草菌株的菌丝体进行培养,观察菌株差别、温度高低和培养基成分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4±1)℃培养的菌丝长势比较好;菌株间的菌丝萌发时间和萌发后的菌丝浓密程度差别较大;菌丝萌发后的一段时间内,菌落直径增长速度呈逐步加快的趋势;培养基间、菌株间的菌丝长满培养皿所需时间差异显著;PDA培养基中添加蛋白胨等附加成分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其中添加配比为蛋白胨3.00g·L-1、鸡蛋15.00g·L-1、KH2PO41.00g·L-1、MgSO41.00g·L-1和复合维生素0.04g·L-1的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