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鸭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也可感染人。在自然条件下,野鸟特别是鹦鹉对本病最为敏感,故衣原体病又称为“鹦鹉热”,鹦鹉衣原体可感染17种哺乳动物和130多种禽类,在鹦鹉类禽鸟能引起鹦鹉病;在鸭、鸽、火鸡、鸡以及其他非鹦鹉类禽鸟能引起鸟疫。该病原传播不依赖节肢动物为媒介,而是随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等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等,  相似文献   

2.
翁善钢 《动物保健》2011,(12):69-70
前胃扩张症(PDD)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起初该病被称为金刚鹦鹉,因为该病只发生在金刚鹦鹉身上。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时候,该病也开始感染其他品种的鹦鹉了,包括非洲灰鹦鹉,亚马逊鹦鹉,长尾小鹦鹉,玄凤鹦鹉,折衷鹦鹉,风头鹦鹉等。最近几年琵鹭、鹅、巨嘴鸟、老鹰等鸟类也都有该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鸡沙门氏菌 (Salmonella gallinar-um)主要感染鸡和火鸡,鸭、雉、孔雀、鹑等少数禽类也可以例外地受到感染,鹦鹉感染本菌则少见报道。1984年4月,沈阳市动物园鹦鹉暴发了以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的沙门氏菌传染病,现将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一、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 1985年4月未,由昆明市园通动物园及成都动物园引进幼龄鹦鹉57只(其中小绿头鹦鹉20只,灰头鹦鹉37只)。空运途中死亡10只,运回后陆续发病,仅二十天,57只鹦鹉全部发病,死亡37只,并且传染了本园原来饲养的四岁的四川鹦鹉(四川鹦鹉与引进鹦鹉同舍饲养)。发病初期鹦鹉表现为精神萎钝、站立不  相似文献   

4.
翁善钢 《兽医导刊》2011,(12):69-70
前胃扩张症(PDD)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起初该病被称为金刚鹦鹉,因为该病只发生在金刚鹦鹉身上。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时候,该病也开始感染其他品种的鹦鹉了,包括非洲灰鹦鹉,亚马逊鹦鹉,长尾小鹦鹉,玄凤鹦鹉,折衷鹦鹉,风头鹦鹉等。最近几年琵鹭、鹅、巨嘴鸟、老鹰等鸟类也都有该病的报道。PDD是宠物鸟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很多观赏鸟饲养者来说该病每年可能会发生好几次。当鸟儿患PDD  相似文献   

5.
(一)病原 鸭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鹦鹉衣原体可感染17种哺乳动物和130多种禽类,在鹦鹉类禽鸟能引起鹦鹉病;在鸭、鸽、火鸡、鸡以及其他非鹦鹉类禽鸟能引起鸟疫。该病原传播不依赖节肢动物为媒介,而是随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等排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在临床中遇到一例绿翅金刚鹦鹉感染ABV的疑似病例,经过临床流行病学、剖检变化和RT-PCR检测ABV核酸,证实该鹦鹉感染禽波纳病毒(ABV)。报告如下。1 病例基本信息2018年3月23日,洛阳一鹦鹉养殖户带一死亡绿翅金刚鹦鹉到河南农业大学禽病研究所就诊。该户养鹦鹉15种,共158只,均未防疫任何疫苗。主诉:发病鹦鹉多为绿翅金刚、蓝黄金刚大型鹦鹉,而其他品种鹦鹉未出现异常。病死鹦鹉其病初呕吐不止,食欲下降,消化不良,拉原粮或  相似文献   

7.
鹦鹉喙羽病是由暂划入圆环病毒科的大小为14~17nm、呈二十面体对称的、核酸大小为1.7~2.0kb的单链DNA无囊膜病毒引起的1种疾病,许多品种的鹦鹉均可感染该病,其特征性临床症状为羽毛对称性萎缩、脱落及某些风头鹦鹉喙变形。1995年Ritchine等报道该病的临床表现型有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Latimer等(1992)报道感染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的鹦鹉由于其法氏囊和胸腺常出现病变,可能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从而易继发感染细菌、衣原体、病毒、真菌和原虫等病原体。PBFDV可引起鹦鹉羽…  相似文献   

8.
禽类毛滴虫病是一种侵害上消化道的原虫病,主要感染幼鸽﹑鸽﹑鹌鹑﹑斑鸠和鹰,有时也感染鸡和火鸡,少见感染鹦鹉的报道。2004月3月以来,某场群养的绯红金刚鹦鹉(A ra m acao)陆续有8只出现以舌面覆有一层黄白色伪膜,咽部黏膜可见隆凸的柱状或多乳头状灰白色的增生物,嗉囊肿大,反复呕吐和极度消瘦等症状的感染性疾病,10天内3只绯红金刚鹦鹉先后因此死亡。通过发病情况调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毛滴虫和丝状真菌混合感染。通过应用甲硝唑等药物治疗,鹦鹉的病情得到控制。1发病情况2004年3月份,该场从外地引进24只绯红金刚鹦鹉和蓝黄…  相似文献   

9.
周继章  邱昌庆 《中国家禽》2007,29(10):26-27
禽衣原体病(avian chlamydiosis,AC)是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感染禽类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同义名有鹦鹉热、鸟疫,前者指鹦鹉感染的AC;后者主要指鹦鹉以外的鸟类感染的AC。实际上,从鹦鹉及非鹦鹉鸟类分离出的致病性衣原体株可以交叉感染,引起同  相似文献   

10.
禽衣原体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禽衣原体病(Aavian Chlamydiosis,AC)是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感染禽类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同义名有鹦鹉热、鸟疫,前者指鹦鹉感染的AC;后者主要指鹦鹉以外的鸟类感染的AC.实际上,从鹦鹉及非鹦鹉鸟类分离出的致病性衣原体株可以交叉感染,引起同样的疾病[1].……  相似文献   

11.
目前,尚未见到有关牡丹鹦鹉感染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病例报道。笔者于2006年5月份以5:A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试验性感染鹦鹉,对感染鹦鹉的发病情况和病理组织学作了较详细的试验观察和记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0月苏州市动物园红绿金刚鹦鹉笼舍中有一只鹦鹉出现以脱毛、瘙痒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症,后一箱邻笼舍内有三只葵花鹦鹉也出现同样病症。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皮肤疥螨感染,及时采取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本病的蔓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鹦鹉喙羽症(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PBFD)是由鹦鹉喙羽症病毒引起的一种全球性分布的高度传染性鸟类疫病,严重威胁着野生和宠物鹦鹉,尤其是濒危种属鹦鹉的生存与健康。该病以羽毛对称性脱落和萎缩、喙及爪畸形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发于雏鸟和青年鸟,成年鸟感染多呈隐性经过,是重要的潜在感染源。PBFDV感染能够导致动物体严重的免疫抑制,发病鹦鹉最终死  相似文献   

14.
目前,尚未见到有关牡丹鹦鹉感染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病例报道.笔者于2006年5月份以5:A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试验性感染鹦鹉,对感染鹦鹉的发病情况和病理组织学作了较详细的试验观察和记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新城疫各季均可发生,特别在春初、秋冬季节变换时易发。鸡新城疫流行时以鸡的易感性最高,鸽子、鹌鹑、鹦鹉、火鸡、鹅、鸭、鸵鸟等都可感染发病。其中鸽子和鹦鹉对本病的流行起着很关键的作用。病死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鸡接触病鸡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通过呼吸道、眼结膜以及消化道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浮聚和麦克马斯特法,对采自广州市番禺区欢乐鸟场的17种共183个鹦鹉粪便样品进行了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反感染强度调查。先后进行了两次采样,检查结果显示:该鸟场养殖的鹦鹉总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38.3%。其中吸虫感染比较普遍,感染率达19.1%,其次是绦虫,感染率为10.4%o,线虫和原生动物的感染率分别为9.3%和5.5%。感染强度EPG值随寄生虫和鹦鹉种的不同,在300到2400之间不等。调查中没有发现球虫感染,鉴于调查结果建议对鸟场阳性感染鹦鹉进行针对性驱虫。  相似文献   

17.
鹦鹉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是鹦鹉常见的病原体,这些疾病由于临床症状相似,所以在临床上难以区分且诊断困难。本研究建立了鹦鹉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的PCR诊断方法,对发病鹦鹉进行了诊断。随后,建立了一种双重PCR诊断方法,用于快速诊断鹦鹉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8.
2019年12月青岛市某鹦鹉养殖场发生大量鹦鹉幼雏死亡,雏鸟死亡率高达80%,患病鹦鹉表现出腹泻、发育迟缓等临床症状,成鸟几乎不发病。为探究引起鹦鹉发病的病因,综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以及相关病毒检测及细菌分离鉴定,确诊该场发生了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禽多瘤病毒(APV)和链球菌的混合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建议该场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饮水5 d,并做好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淘汰病鸟以降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8月,青岛某鹦鹉养殖户饲养虎皮鹦鹉250对,出现鹦鹉精神不振,拉黄绿色便,每天死亡大小鹦鹉30多只。通过临床检查、病理变化以及细菌学检查,确诊为葡萄球菌与曲霉菌混合感染。1临床症状虎皮鹦鹉出现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发病和死亡鹦鹉嗉囊有食物,发病鹦鹉出现稀泻,黄绿色粪便,鸟窝潮湿。有的呼吸不畅,有的鹦鹉皮下胶冻样水肿,腹部膨大。发病初期死亡雏鹦鹉、育成鹦鹉,死亡20~30只/d不等,随着病程延长鹦鹉种鸟出现死亡,最多1d死亡鹦  相似文献   

20.
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鹦鹉患本病曾称鹦鹉病,后又称鹦鹉热,而将鹦鹉以外的家禽及野禽的禽衣原体病则称之为鸟疫。鸵鸟感染禽衣原体病也已有报道。禽衣原体病临床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患病鸵鸟以肠炎和呼吸道症状表现为主。有人则认为任何鸟类出现结膜炎都应怀疑是否感染了本病。各种鸟禽类患禽衣原体病后的病理变化基本相似,其特征为胸腔和腹腔器官浆膜和气囊膜的纤维素性炎症病变及同时伴有脾、肝、肾等实质器官肿大和局灶性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