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柳州市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柳州市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桉树(Eucalyptus sp.)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幅度为40.06%~47.71%,枯落物含碳率为35.81%~44.71%.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幅度为0.32%~ 1.26%,0~20 cm土层含碳率表现为杉木>马尾松>桉树.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0.7、124.8、68.5 t/hm2,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表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乔木碳储量分别为122.54、54.8、32.29 t/hm2,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67.8%、43.91%、49.01%.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下植被碳储量表现为马尾松>桉树>杉木.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枯落物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3.21%、3.73%、5.11%.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分别为54.06、67.33、41.22 t/hm2,0~20 cm土层碳储量成为土壤的主体,马尾松0~.20 cm土层碳储量占其土壤总碳储量的48.6%,杉木占44.7%,桉树为41.37%.  相似文献   

2.
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量化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碳储量,为评价其碳汇功能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 在广西沙塘林场选择处于中龄和成熟期的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设置样地测算乔木、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按20 cm分层挖取样地0~60 cm土层土样,最后依据有关方程,计算马尾松和杉木中龄和成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含碳率和碳储量。【结果】 马尾松、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于40.06%~45.23%, 枯落物含碳率为40.79%~46.06%,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于0.34%~1.26%。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68.36和128.08 t/hm2,其乔木层的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06.33和54.8 t/hm2,分别占总碳储量的63.15%和42.79%;土壤平均碳储量分别为54.96和67.33 t/hm2,其分别占总碳储量的32.64%和52.57%;其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平均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1.28%,1.02%和2.93%,3.63%。【结论】 马尾松人工林总碳储量以成熟林显著高于中龄林,杉木则以中龄林略高于成熟林;土壤和乔木层碳储量是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部分,而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对碳储量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坡位对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为制定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增汇经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量与含碳率估算植被层碳储量,土壤剖面法估算土壤层碳储量,并分析不同坡位、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上坡位和中坡位低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36.69 t/hm2和235.66 t/hm2,二者差异不显著;上坡位和中坡位高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72.26 t/hm2和330.72 t/hm2,中坡位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高于上坡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依次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高密度林分中坡位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比显著低于高坡位,而植被层有机碳储量占比中坡位显著高于高坡位。【结论】立地条件对低密度林分的碳储量影响较小;对于高密度林分,立地条件好有利于提高植被层碳储量,中坡位择伐强度可以适当加大,但不能超过上坡位的2倍。  相似文献   

4.
柳州市三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对柳州市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桉树(Eucalyptus sp.)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及其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杉木和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3.2~12.6 g/kg,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桉树人工林最小.马尾松、杉木和桉树人工林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6.25、30.09和17.05 t/hm2,分别占其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48.56%、44.70%和41.36%,成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体,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杉木人工林(67.33 t/hm2)>马尾松人工林(54.06 t/hm2)>桉树人工林(41.22 t/hm2);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中龄林>幼龄林>过熟林>成熟林;杉木中龄林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大于成熟林,彼此间差异不显著;三年生的桉树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储量高于二年生和四年生的;杉木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高于马尾松中龄林和成熟林.  相似文献   

5.
蒋林  林宁  莫德祥  卓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728-9730,9861
[目的]对南亚热带低山区柳杉人工林碳汇进行研究。[方法]研究广西国营六万林场低山区的31年生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特征。[结果](1)柳杉人工林不同器官平均碳素含量变化在498.5~530.3 g/kg,其含量排列为:叶子枯枝树干根蔸枝条细根干皮中根粗根;碳素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2)低山区柳杉人工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为393.651 t/hm2,其中植被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9.22%,而0~100 cm土壤层占70.78%。31年生柳杉人工林年净固碳量估算为3.709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年净固碳量为3.537 t/(hm2.a)。(3)0~20 cm土壤表层碳储量为132.418 t/hm2,比植被层的碳储量还高。[结论]加强低山区的植被保护,减少表层土壤的水土流失,可有效保持南亚热带低山区土壤对碳的长期吸存和维持。  相似文献   

6.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碳储量及碳分配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无经营毛竹纯林为对照(Ⅰ),以垦复(Ⅱ)、施用除草剂(Ⅲ)、劈草毛竹纯林(Ⅳ)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碳储量及碳分配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垦复、施用除草剂、劈草均增加了植被层碳储量;各林分植被碳储量分别为30.98、33.04、33.19、31.21 t/hm2,地上乔木层碳储量占主体,分别为23.68、25.01、26.34、25.21 t/hm2。(2)施用除草剂增加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土壤碳储量,垦复、劈草降低了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13.15、98.13、131.90、112.59 t/hm2,土壤碳储量占主体,分别为86.17、65.09、98.71、80.39 t/hm2。(3)毛竹林植被碳素(CO2)年固定量分别为9.33、11.29、9.94、9.95 t/(hm2.a),相当于固定CO234.21、41.38、36.47、36.48 t/(hm2.a),地上乔木层碳固定量的增加是毛竹林植被碳素年固定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崇明岛不同年龄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特点及估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是我国亚热带地区人工用材和城镇绿化的重要树种之一,由于生长速度快,种植广泛,水杉人工林在碳汇林经营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上海崇明岛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了不同年龄阶段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测定了林地枯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碳储量,并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树木生物量及各组分的碳储量.结果表明,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8、15和30年生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内,总碳储量分别为87.02,117.69和160.26 t·hm-2;在8、15和30年生3个林分中,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5.3%,22.8%和41.0%,土壤层碳储量所占比重为88.8%、75.6%和57.1%.在8年生林分内,林下植被层碳储量(1.94 t·hm-2)和枯落物层碳储量(3.19 t·hm-2)占林分总碳储量比例最大,15年生和30年生水杉人工林林下植被碳储量近似相同(约为0.7 t.hm-2),分别占总储量的0.6%和0.5%.在不同年龄的水杉人工林林分中,同一土壤深度层次,土壤碳含量高低顺序是30年>15年>8年,表明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在不同年龄水杉人工林林分中,土壤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0~20cm、20~40 cm和40~60 cm相邻层次之间碳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8.
杨树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碳储量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不同林龄杨树(populus)人工林林木和土壤碳储量变化规律,了解杨树人工林碳汇能力,对江汉平原4、6和8年生杨树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土壤碳质量分数和碳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总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从4年生到8年生杨树人工林总有机碳储量变化范围在41.30~117.08 t/hm2,其中,林木碳储量为13.52~55.67 t/hm2,0~2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为27.78~61.41 t/hm2。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大于2 mm的团聚体质量分数及土壤养分中的速效N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N和C/N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小于0.25 mm的团聚体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油松人工林的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内蒙古东部区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林龄的油松人工林各器官和土壤的碳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植被和土壤的固碳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均逐渐增加,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502.49 mg/g,乔木层平均碳储量为39.59 t/hm2,土壤层平均碳储量为60.30 t/hm2,土壤层平均碳储量为60.30 t/hm2,植被和土壤的总平均碳储量为99.88 t/hm2,植被和土壤的总平均碳储量为99.88 t/hm2,相同林龄碳储量均表现为土壤层高于乔木层。气候特征、林分结构、土壤深度等是影响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边缘分布区与中心分布区的碳储量存在差异,这主要与气候梯度变化和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措施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选取贵州黔东南地区3 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测定,研究常绿阔叶次生林、马尾松和 柏木人工林的碳储量差异及在乔木层、林下层和土壤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常绿阔叶次生林、马尾松和柏木 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42.31、30.82 和8.34 Mg/ hm2 ,林下层碳储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次生林显著大于柏木人 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层有机碳密度为112.60 Mg/ hm2 ,分别是马尾松和柏木人工林的1.8 和 4.8 倍。2)林分碳储量分布均表现为土壤层(0 ~30 cm) 乔木层 林下层,土壤碳储量占林分总碳储量的66% 以 上,乔木层碳储量占林分碳储量的26%以上。3)较少受到干扰的植被常绿阔叶次生林碳储量为155.87 Mg/ hm2 , 显著高于马尾松和柏木人工林,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有较高的固碳潜力。研究区植被恢复应以马尾松人工林为 主,适当辅以乡土常绿阔叶树种,将有利于当地森林碳汇效益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厚荚相思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2.5和3.5年生的厚荚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不同器官碳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57.6~525.1 g/kg,厚荚相思各器官碳素含量高低排列次序基本一致,表现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土壤碳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3个林龄厚荚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存量分别为73.04、86.14和96.34 t/hm2,其分布序列为土壤(0~60 cm)>植被层>凋落物层。碳贮量在林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上与各器官生物量成正比,3个林龄厚荚相思人工林年净固碳量分别为3.89、8.26和9.23 t/(hm2.a)。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和氮特征,评估橡胶林生态效益,为研究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碳氮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研究地点位于中国海南岛西部儋州市境内,研究土壤为4种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和1个对照样本土壤。每类样地随机设置4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20cm×20cm,分0~15cm,15~30cm,30~45cm,45~60cm4个层次采集土壤样品,取其平均值作为每类样地的最终分析结果。采用环刀法测定各层土壤密度,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的含水量和吸湿水,采用低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采用半微量开氏法测定土壤总氮含量。[结果]①不同林龄橡胶林胶园(包括对照的胡椒地,下同)各土壤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但普遍表现为表层土壤(0~15cm)有机碳含量高于平均值,下层土壤(45~60cm)有机碳含量低于平均值,中间2层的(15~30cm、30~45cm)变化不大,在平均值上下浮动;②不同林龄橡胶林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介于6.02~7.78g/kg,相互间存在显著差异,幼林晚期(7龄)胡椒地(CK)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幼林早期(2龄)开割树(16龄);③橡胶林有机碳储量主要决定于其含量和土壤容重,不同林龄橡胶林胶园土壤有机碳储量介于61.33~74.28t/hm2,相互间不存在差异,数值上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幼林晚期(7龄)幼林早期(2龄)胡椒地(CK)开割树(16龄);④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全氮含量介于410.86~664.14mg/kg2,相互差异显著,胡椒地(CK)幼林晚期(7龄)幼林早期(2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开割树(16龄),开割树(16龄)土壤全氮含量极显著低于其他样地;⑤不同林龄橡胶林样地土壤C/N比值介于10.94~14.47,相互差异极显著,C/N比值开割树(16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幼林晚期(7龄)胡椒地(CK)幼林早期(2龄)。[结论]种植天然橡胶对热带土壤碳氮含量、储量及C/N比值没有特殊的不良影响,与对照胡椒地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种植天然橡胶与种植热带作物(胡椒)对热带土壤碳氮影响类似。  相似文献   

1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三江平原丘陵区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人工幼龄林(17年生)为对象,设置5种长期、多次、不同强度的间伐试验:2次高强度间伐(L1,35.6%~43.4%)、2次中强度间伐(L2,23.1%~24.3%)、3次中强度间伐(L3,15.3%~23.8%)、4次低强度间伐(L4,5.8%~17.1%)和对照(CK,历次间伐时仅移出枯立木)。通过5种处理后幼龄林生长至成熟林时(56年生)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调查,结合1974—2013年历次间伐木和枯死木碳储量,从枯死木、间伐木和成熟林活立木生物量碳、土壤碳、生态系统碳分配和林分累计固碳量方面,评价长期间伐对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间伐不仅能够明显降低成熟林累计枯死木生物量碳,由CK处理的40.3 t/hm2降低至8.3(3.1~14.1)t/hm2,而且能够提供32.8(21.9~50.1)m3/hm2的间伐材和10.4(6.9~13.8)t/hm2的生物量碳用作生物质燃料。间伐虽然降低成熟林枯枝落叶层碳储量(比CK降低14.8%),但能增加矿质土壤碳储量(比CK提高5.6%),尤其是L3处理后矿质土壤碳储量明显增加(比CK提高15.5%);间伐没有改变成熟林活立木生物量碳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林分尺度活立木生物量碳中树干、树根、树枝、树皮和树叶比例依次为67.7%~68.7%、17.5%~18.0%、6.8%~7.0%、4.8%~4.9%和2.2%~2.3%。生态系统碳储量中活立木、0~30 cm矿质土壤层、枯枝落叶层、枯立木、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依次为69.7%~72.0%、24.7%~27.7%、1.5%~2.2%、0~1.3%、0.1%~1.3%和0.1%~0.2%);但能提高地下碳储量(活立木和枯立木树根+矿质土壤层+枯枝落叶层+灌木层+草本层)占生态系统碳储量比例(间伐为40.5%~42.4%,CK为40.0%),降低树干、树枝和树皮之和所占比例(间伐为56.0%~57.9%,CK为58.3%),维持针叶比例恒定(1.6%)。成熟林主伐时,仅利用干材而枝桠留地时,能使活立木生物量碳的26.5%~27.4%留存于林地(CK为27.7%),而将枝桠随树干一起移出系统时,能使活立木碳储量的19.7%~20.3%(CK为20.5%)、生态系统碳储量的42.1%~44.0%(CK为41.7%)留存于系统。落叶松幼龄林(17年生)多次间伐后至成熟林时(56年生)活立木生物量碳、生态系统碳储量和林分累计固碳量能够恢复至CK相近似水平,分别仅比CK降低1.7%(-4.3%~1.5%)、1.7%(-5.9%~1.4%)和1.1%(-4.0%~0.8%),L3和L4处理,尤其是L4处理在上述指标方面甚至高于CK 处理1.5%、1.4%和0.8%。5.8%~23.8%的3~4次中、低强度抚育间伐至成熟林时既可提供间伐材和生物质燃料又能维持高的活立木生物量碳、生态系统碳储量和林分累计固碳量。   相似文献   

14.
杉木幼林套种经济植物的模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杉木幼林5种套种经济植物模式的林木生长、林分时空竞争格局、营养元素分配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等研究发现:杉木套种油桐、仙人草模式最优,其前3a每年可增收4365.0元·hm-2,8年生杉木树高、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0.99m和0.83cm;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0-20cm土层有机质与全N含量分别提高了15.64%和19.62%、容重下降了11.97%、总孔隙度与非毛管理孔隙度提高了14.95%和29.68%,20-40cm土层及其它指标也有类似的有益变化.表明以葡伏地表能快速扩展的多年生经济植物为地被、以早期速生的经济林为伴生树种所组成的模式是较为理想的杉木幼林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闽北栓皮栎人工林土壤肥力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福建省浦城县党溪国有林经营所36年生栓皮栎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的土壤肥力与水源涵养功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栓皮栎人工林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性状和较强的养分供应能力,表层>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杉木人工林高9.99%,土壤有机质比杉木人工林高0.695%;栓皮栎人工林还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林分总持水量比杉木人工林高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广西南宁良风江32年生麻栎人工纯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密度、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特征,为提高广西地区碳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麻栎人工林内选择标准样地,用收获法测定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用重铬酸钾—外热法测定麻栎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并用环刀法测定土壤碳密度。【结果】麻栎人工林各器官的碳素含量为:干材〉叶〉皮〉根兜〉枝〉细根〉中根〉粗根。土壤碳含量以0-20 cm土层最高,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麻栎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为241.08 t/ha,其中乔木层占97.90%,林下植被层占0.54%,凋落物层占1.56%。【结论】麻栎人工林的碳储量主要分布在乔木层和土壤层,且乔木层生物量占麻栎人工林生物量的主要部分。麻栎土壤固碳能力较强,可作为广西发展固碳林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7.
对杉木新造林地套种仙人草复合经营模式进行调查表明,杉木新造林地套种仙人草不仅能保护新造林地土壤,而且显著促进幼林生长,套种仙人草的杉木幼树平均树高、胸径为4.62 m和6.26 cm,分别比未套种林分高27.6%和48.3%。套种模式的短期收益显著,投入产出比在1∶6以上,达到了复合经营目的。本文还总结了杉木新造林地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