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丹江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与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对丹江流域22个河流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进行分析,对沉积物中As、Cd、Co、Cu、Mn、Ni、Pb、Zn等8种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丹江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沙粒和粉沙含量较高,粘土含量较低;(2)沉积物中重金属Cd和Zn的平均含量高于背景值且污染范围较大;(3)Cu、Pb、Co和Ni 4类重金属的相关性较强,地球化学行为和污染源相似;(4)Cd与Zn的地累积指数数值较高,其中Cd污染程度中等,Zn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2.
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是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了明确丹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水平,采集、测定了沉积物中Cu、Pb、Cr、Zn、Cd重金属含量,并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丹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Cu、Pb、Cr、Zn、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6.24、29.98、108.91、155.30、1.40 mg/kg,均超过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Cd>Zn>Cu>Cr>Pb,在多数采样点Pb元素表现为清洁,Cu、Cr、Zn元素为轻度污染,而Cd元素为污染强度最大。丹江流域沉积物中的5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强弱顺序为Cd>Cu>Pb>Cr>Zn,在所有采样点中Cu、Pb、Cr、Zn元素均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Cd元素属于极强生态危害程度。丹江流域沉积物和水体要特别注重Cd元素的污染与控制。  相似文献   

3.
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是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了明确丹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水平,采集、测定了沉积物中Cu、Pb、Cr、Zn、Cd重金属含量,并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丹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Cu、Pb、Cr、Zn、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6.24、29.98、108.91、155.30、1.40 mg/kg,均超过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CdZnCuCrPb,在多数采样点Pb元素表现为清洁,Cu、Cr、Zn元素为轻度污染,而Cd元素为污染强度最大。丹江流域沉积物中的5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强弱顺序为CdCuPbCrZn,在所有采样点中Cu、Pb、Cr、Zn元素均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Cd元素属于极强生态危害程度。丹江流域沉积物和水体要特别注重Cd元素的污染与控制。  相似文献   

4.
巢湖3条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巢湖3条入湖河流南淝河、杭埠-丰乐河和柘皋河不同时期河流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其Cu、Cd、Ni、Pb、Zn和As 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并初步分析其来源,基于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入湖河流沉积物中,除As和Ni外几乎所有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超出安徽重金属环境背景值。其中南淝河污染较重,重金属元素Cu、Zn、Pb和Cd的含量均高于其他河流,分别是背景值的3.11、3.99、1.34和10.41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入湖河流沉积物中Cu、Ni、Zn含量显著相关,可能来源于工业生产和居民活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均表明Cd是主要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其指数为64.53~862.33,处于较大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开封河流底泥中重金属垂直迁移与生态风险问题,分层采集了开封城郊三条河道底泥剖面样品,采用连续提取法测定底泥中Cd、Cr、Cu、Ni、Zn和Pb等6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总量,用风险评估编码法进行底泥重金属的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底泥样点中Cd、Cu、Zn和Pb含量远高于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不同采样点底泥剖面中重金属形态含量随深度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没有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性;河流下游底泥剖面样点中Cd、Cr、Cu、Ni、Zn和Pb含量高于河流上游底泥中重金属含量,Cd和Zn以弱酸可提取态与残渣态为主,Cr、Cu、Ni和Pb以残渣态为主。风险评估编码法评价结果表明,表层(0~10 cm)底泥重金属对环境构成的风险大小依次为CdZnCuNiCrPb;在剖面上,Cd以高和极高风险等级为主,Zn处于中等风险到高风险等级之间,Cu和Ni处于轻微到中等风险等级之间,Cr和Pb以轻微风险级为主。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东寨港红树林15个表层沉积物样点中8种重金属元素(Cr、Co、Ni、Cu、Zn、As、Cd、Pb)的浓度,分析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分异规律及近几年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变化情况,并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对该地区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寨港表层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浓度由高到低依次是Cr>Zn>Ni>Cu>Pb>Co>As>Cd;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Cu、Zn、As、Pb的浓度逐渐减小,Cr的表层浓度略低于中层和下层,Ni、Cd的中层浓度略高于上层和下层。地质累积指数评价中,QT-1-01、QT-1-02、QT-2、GN-1、GN-2、GN-3这6个采样点污染程度较严重,产生污染的重金属是Cd和As,污染程度分别是偏重度和轻度-偏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7.
位于京郊的温榆河流域河岸带及河流受周边人类活动影响污染严重,为了解该流域的重金属污染和分布特征,采集了温榆河昌平段河流岸边溪水中表层沉积物及河岸带不同土壤层样品,测定了样品中Cu、Zn、Pb、Cr 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分析不同深度河岸带土壤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Zn、Pb含量显著高于河岸带土壤中的含量,而Cu含量显著低于河岸带土壤中的含量;与北京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相比,河岸带土壤与河流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累积,其中以Cr元素累积指数和超过背景值的样本概率最高。河岸带表层土壤(0~20 cm)与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在工厂废水、生活污水排污口及人类活动干扰频繁的取样点污染严重。河岸带土壤中Cu与Zn、Cr含量、沉积物中Zn与Cu、Pb含量以及河岸带土壤中Pb、Cr与沉积物中对应元素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关系,同时河岸带土壤中Pb、Cr含量分别与其在沉积物中含量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流岸边带土壤与河流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存在着依存关系,加强岸边带的土壤污染治理将一定程度缓解河流水环境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东寨港红树林15个表层沉积物样点中8种重金属元素(Cr、Co、Ni、Cu、Zn、As、Cd、Pb)的浓度,分析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分异规律及近几年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变化情况,并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对该区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寨港表层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浓度由高到低依次是CrZnNiCuPbCoAsCd;随着沉积物深度增加,Cu、Zn、As、Pb的浓度逐渐减小,Cr的表层浓度略低于中层和下层,Ni、Cd的中层浓度略高于上层和下层。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QT-1-01、QT-1-02、QT-2、GN-1、GN-2、GN-3这6个采样点污染程度较严重,产生污染的重金属是Cd和As,污染程度分别为偏重度和轻度-偏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9.
桑沟湾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桑沟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Zn,Pb,Cd,Hg,As)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湾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Cu、Zn、Pb、Hg含量分布特征表现为从西南向的湾底向东北向的湾外逐渐减少的趋势;Cd在湾中部含量最低,并向四周呈辐射状增高的趋势;As表现为从湾外向湾内递增的趋势;6种重金属中,以Cd的污染程度最大,平均污染系数为0.81,其余元素的富集均较低,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Zn、Pb、Cu、As、Hg.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污染程度顺序为Cd>As>Hg>Pb>Cu>Zn,对桑沟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是Cd.  相似文献   

10.
于2013年5~6月对江苏省如东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r、Ni、Cu、Zn、Pb、As、Hg、Cd)含量及其污染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地质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如东潮间带表层沉积物Cr、Ni、Cu、Zn、Pb、As、Hg、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8.84、21.80、10.55、47.79、16.04、6.58、0.013、0.072 mg/kg;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r、As、Cu和Hg整体表现为无污染,Cd、Pb、Ni、Zn主要表现为轻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重金属元素的潜在危害程度大小顺序为CdHgAsPbNiCuCrZn,采样区域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总体上讲,该研究区未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1.
江河源区地域界定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通过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确定江河源区主要包括江源地区和河源地区,江源地区主要指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其流域面积约为19.4578万km2;河源地区主要指黄河源区,其流域面积为12.3612万km2(不包括甘川大转弯);江河源区流域面积在青海省境内为31.8190万km2。  相似文献   

12.
有关江河源区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了建国后青藏高原研究的历程,结合实地考察提出了"江河源区"的称谓、范围、经济生态区划、生态系统的主体、自然和人为因素、生物多样性问题、气候演变规律、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判、重大工程和旅游活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地位等11个方面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River fisheries     
  相似文献   

14.
江河源区生态地理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气候—地貌—植被模式,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因素的基础上,将江河源区划分为黄河东部河谷高原暖温半干旱农牧交错水土流失生态大区、高原凉温带大区、高原冷温带大区、高原寒带大区4个大区;再分别以降水、植被和人类活动为主要因子,将其划分为7个二级区,11个三级区。  相似文献   

15.
辽河太子河水系的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9年5月和8月对辽河太子河水系的浮游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太子河水系的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绿藻和蓝藻组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95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鉴定出97种;绿藻门次之,共鉴定出55种;蓝藻门居第3位,共鉴定出25种;藻类的密度具有明显变化,从5月开始总藻类密度开始减少,而蓝藻门的藻类密度却明显上升,从占总藻类密度的7%上升到17%;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布上看,太子河水系不同区域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性显著,太子河水系上游地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小于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社会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这个指标体系就四道河水库对老牛河区域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四道河水库的建设将会促进老牛河区域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永定河和滦河水系浮游动物样性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河流域永定河、滦河水系的34个站点的浮游动物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水质分析.结果发现:永定河水系和滦河水系浮游动物均以原生动物为主,分别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36.84%、45.07%;轮虫次之,分别为31.58%、39.44%;枝角类较少,分别为21.05%、8.45%;桡足类种类最少,分别为10.53%、7.04...  相似文献   

18.
白河湾河流形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5,(11):105-108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健康的河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河流系统的健康需要由多样、生态的河流水文形态来保障。本文选取北京市怀柔区白河的部分河段为研究对象,在2010—2014年5年间对其河流水文形态状况进行了5次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2010—2014年5年时间内,河流水文形态状况逐年变差,到2014年研究区河段保持自然河流水文特性的河道长度只占研究区总长度的14.7%;河流水文形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对河流的扰动,不合理的河道整治工程以及当地群众的河流生态保护意识较差。最后提出了被破坏河道的水文修复方法,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合理评价河流栖息地环境质量,应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对凡河流域河流栖息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凡河流域河流栖息地综合指数值介于0.435~0.675;凡河源头及中下游河段的河流栖息地质量优于中游河段,夹河厂、树芽屯、凡河站及黄河子断面的栖息地质量处于较好等级,杨坟沟、榛子岭、老边台及小屯断面的栖息地质量处于一般等级,岱海寨断面的等级为较差。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改善凡河流域河流栖息地环境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江河源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及其评价的内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指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大量的借助于遥感资料,同时结合统计资料对区域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概括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指出了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坚持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化、方法定量化的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