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探明人工鱼礁对局地潮汐动力等因素的影响规律和机制,根据2016年7月东山海人工鱼礁区内外2个站位的25 h连续观测流速和水位数据,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广东惠州东山海人工鱼礁区建成后对礁区及周边海域潮汐动力等造成的影响。基于数值模拟,对建礁前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获得了潮汐潮流等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人工鱼礁区建成后对研究区域的潮汐调和常数和潮汐特性几乎没有影响;人工鱼礁区的部分分潮潮流椭圆会改变方向和转向,礁区外则几乎没有影响;建礁后礁区内部余流方向改变不大,礁区整体余流呈减小趋势;礁区附近水平流场改变明显,但对礁区外部影响范围有限,礁区迎流面有明显上升流,大潮涨急时刻底层上升流最大可达1.2 cm·s~(–1),礁区后部则出现下降流。  相似文献   

2.
潮流作用下人工鱼礁山海域泥沙输运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军  吴星辰  杨伟 《水产学报》2020,44(12):2087-2099
为探究人工鱼礁投放后对海域底质的影响,实验基于海洋数值模型FVCOM (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及其泥沙计算模块,对嵊泗马鞍列岛的人工鱼礁山的流场效应、悬沙和底床泥沙冲淤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型中圆台型堆积人工鱼礁山设置为直径100 m、高度10 m,将人工鱼礁山部分简化为密闭空间并减去相应高度的水深,以体现潮流作用下鱼礁山周围的泥沙悬浮、底床冲淤效应。通过对大小潮期间涨急、落急时刻流场的分析,结果发现鱼礁山对流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鱼礁山附近,礁体上方及潮流主轴两侧的底层流速增加,背流面一侧流速大幅减弱。鱼礁山投放前后悬浮泥沙含量的差异与流场变化趋势比较接近,最大值不超过0.01 g/L。海床的泥沙冲淤结果在人工鱼礁山周围表现为沿涨、落潮主轴方向淤积,两侧冲刷,冲淤结果在±0.5 m左右,且水平影响范围在鱼礁山2倍直径,即约200 m以内,由人工鱼礁引起的泥沙输运过程是一个局部变化过程。研究表明,为避免局部过度冲刷,需对鱼礁山潮流椭圆短轴侧的附近海底使用特殊护底型礁体进行加固处理。潮流速度过大、且底质易严重冲淤的海域不适合建设人工鱼礁山。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洞庭水系鱼类趋流特性的生态适应性及为水域渔业资源保护提供基本数据,在水温(20.0±1.5)℃和自然光周期下,用实验室自制的鱼类运动测试水槽和递增流速法测定了沅水中游常德河洑江段体长(13.94±1.85)cm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体长(12.28±1.42)cm鲫(Carassius auratus)的临界游泳速度及最大游泳速度等参数,分析两种鱼这两个参数与体长等因素的关联及差异。外置变频器调节电机功率改变螺旋桨的转速而呈不同流速。1 BL·s-1时开始实验,每15 s提高流速2 cm·s-1,直到鱼变疲劳在拦网处停止游泳20 s时的水流速度就是该鱼的最大游泳速度(Umax,单位cm·s-1)和相对最大游泳速度(Umaxr)[(=Umax/BL(体长),单位BL·s-1)]。流速慢慢增至60%Ucrit估计值下,实验鱼持续游动15 min后,将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刺网作业过程中的水动力行为和形态变化,通过聚乙烯(PE)和聚酰胺(PA)刺网在均匀恒定流场中进行水动力学试验,探究了流速、线面积系数和转向网目(T90)对定置底刺网作业高度和形态特征的影响,并提出了两种材料刺网的形变程度(k)拟合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刺网作业高度与流速负相关,流速为0.2、0.4、0.6、0.8 m·s-1时,刺网作业高度分别为静水状态下高度的96.5%、69.3%、43.9%、29.9%,刺网下半部分网目缩结角随流速增大而增大;同一流速时,两种材料刺网作业高度基本一致,但PA刺网网目扩张形态更均匀;低流速时(≤0.2 m·s-1),T0刺网作业高度高于T90刺网,流速达到0.4 m·s-1后,T90刺网作业高度更大;线面积系数是影响刺网形态特征的重要因素,线面积系数越小,刺网作业高度越高,网目扩张形态越均匀。  相似文献   

5.
应用2021年5月西北非塞拉利昂海域中上层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的船载Simrad EK60科学渔探仪(38 kHz)数据,对深海声学散射层生物的垂直迁移过程和迁移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K60探测范围内,277~563 m水层存在深海声学散射层;该层部分生物日落时分上升、日出时分下降,上升和下降活动持续时间均约为3.10 h;迁移活动以变速运动形式分2~5层进行,且迁移中会发生层间的分离与聚合现象;净垂直下降速率均值为4.30 cm·s-1,大于净垂直上升速率均值3.41 cm·s-1;上升后,深海声学散射层内NASC值减少62.63%~92.70%,绝大部分进入96 m以浅的浅水层中;下降后,深海声学散射层内NASC值增加45.59%~79.79%,占浅水层内减少NASC值的32.71%~98.67%。  相似文献   

6.
嵊泗人工鱼礁海域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明鱼礁生境中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取得的生态效果以及探索人工鱼礁投放对整个资源组成情况的影响,根据2004年-2007年嵊泗海域人工鱼礁区及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的资源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上述3个海域的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发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150种,其中鱼礁区119种。鱼类和节肢类在生物量和数量上均占较高比例,为3个海域的主要资源组成。鱼礁区在历次调查中共发现季节性优势种类11种,随时间的推移,鱼类作为优势种的次数增多。同步调查中,鱼礁区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其余2个海区,最高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为6.349和3.303,鱼礁周边海域分别为3.982和2.158,自然海域为5.751和3.003。3个区域之间,鱼礁区和自然海域的相似度最高;其次是鱼礁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鱼礁周边海域与鱼礁区的相似度最低。结论认为,鱼礁的投放有利于生物的栖息和聚集,对鱼类的诱集和分布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7.
根据降低流速对深水网箱养殖的影响这一需要,依据目前深水网箱的尺寸和渔具模型试验方法,设计并制作一个浮式箱网结构模型,同时进行水槽实验。实验在箱网的尾部设定一系列的断面和测量点,通过三维流速仪测量各点在不同实验流速下的流速,通过分析相关数据,探讨了该箱网减流结构尾部的流速分布和减流效果。实验流速采用了32.23 cm/s、50.19 cm/s、67.79 cm/s,分别相当于实际流速45.58 cm/s、70.79 cm/s、95.67 cm/s。实验测量了减流装置尾部减流区域50 cm到125 cm处的流速分布,相当于实际海域中距离减流装置尾部15 m到37.5 m处的流速分布。实验结果显示,箱网尾部的流速减小区域是在网箱网袋与来流垂直的投影面上,减流百分比在20%~45%左右,而箱网两侧的流速略有增加。从实验结果来看,这一结构能有效减小流速,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在海域中布设,能够满足深水网箱养殖的减流需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人工鱼礁的投放对南四湖微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别于2021年10月(秋季)及2021年12月(冬季)对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微山湖共鉴定出8门66属143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为64种,占总种数的44.76%,且两次调查中各区域优势种均以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秋季对照区、塑料礁区和水泥礁区浮游植物密度分别为1 304.17×104、3 026.30×104和4 154.82×104 cells/L,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99、2.71和2.67;冬季对照区、塑料礁区和水泥礁区浮游植物密度分别为2 091.46×104、1 639.52×104和1 286.47×104 cells/L,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2、2.51和2.54。结果表明,人工鱼礁的投放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但随着鱼礁投放时间的延长,鱼礁内存在淤泥堆积的现象,减弱了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促进作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微山湖人...  相似文献   

9.
根据珠海万山海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设计了三种人工鱼礁。鱼礁为3.5 m×3.5 m×3.5 m框架箱型结构,框架采用0.2 m×0.2 m的框柱。在25年一遇波浪条件下,对礁体的水流力、抗滑抗倾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等特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底层流速1.2 m·s~(-1)时,礁体的抗滑移和抗倾覆系数分别为2.15、3.69,礁体不会滑移和倾覆翻滚,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拓展人工鱼礁的聚群功能,实现网箱及筏架多层次养殖的现代海洋牧场新模式,在网箱附近构建一定形态的人工鱼礁群,采用CFD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模拟往复潮流,对鱼礁区流场分析。结果显示:网箱附近放置部分鱼礁,在海底流速为1 m/s的情况下,礁区内布置的网箱(围栏)养殖区域内的流速为0. 60~0. 80 m/s;在礁区后方形成较大范围的涡流区,流速在0. 2~0. 67 m/s。根据大型网箱、围栏的投饲情况,分析了礁区内往复海流对养殖固形物携带能力。验证了人工鱼礁群、网箱及养殖筏架综合布局新模式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人工鱼礁群落对内部放置的网箱具有一定的阻流作用,在鱼礁群落的后侧,适合贝类及藻类的筏架养殖。该研究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生态环境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营养对鱼类抗寒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每年冰封期长达3~6个月,在此期间,有大量的鱼种、成鱼和亲鱼需要越冬,历年越冬死亡率约为10%,给养殖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造成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很多,除遗传因素、水质因素外,由于营养失衡而造成鱼类免疫力下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很多热水性鱼类,如罗非鱼、鲮鱼,对低温的抵抗力更差,通过营养途径提高其抗寒力也有重要意义。1通过营养调控抗寒力的机制根据Lyons等(1970)“膜脂相变”学说,低温伤害首先是改变了细胞膜的膜相,膜脂从液晶相变为凝胶相。在低温下生物膜能否保持适当的流动性与生物耐寒性之间有一…  相似文献   

12.
克迪球预防人工感染鸡球虫病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接种孢子化球虫卵囊的方法,复制鸡球虫病,观察在饲料中添加克迪球预防鸡球虫病的效果,计算各实验组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鸡的存活率、相对增重率、血便记分、盲肠病变记分和卵囊值,并求出克迪球的抗球虫指数。结果发现克迪球能完全预防鸡在人工感染球虫卵囊后发生球虫病,用药组未出现盲肠病变和血便,盲肠内容物内检不出卵囊,并能显著提高鸡的相对增重率。表明克迪球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洋沉积物对铅吸附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铅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其在黄海海域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铅在沉积物上吸附前后的浓度变化,从而可以根据平衡浓度(Ce)和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量(qe)的关系来推测铅在沉积物上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铅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可以很好地用Langmu ir吸附等温式来描述,说明其吸附行为比较复杂。同时,通过改变吸附条件,发现铅吸附行为受沉积物中泥沙含量、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沉积物浓度的升高,单位质量的吸附量降低,但总的吸附容量升高。时间和pH值对铅的释放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对水产动物污染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重金属对河流、湖泊以及近岸海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对水生生物、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从而也间接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当水产动物接触一定量的重金属后,能够通过检测重金属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残留来判断水产动物受到重金属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5.
2004-2010年,在深圳地区进行了红树植物淡水种植及品种筛选试验。在红树植物育苗方面,7个受试品种(秋茄、桐花树、海漆、海桑、无瓣海桑、木榄和老鼠勒)均获得了成功,出苗率较好;在种植方面,9个品种(木榄、桐花树、海桑、无瓣海桑、秋茄、海漆、老鼠勒、银叶树和竹节树)均能在淡水环境中存活。海桑、无瓣海桑和竹节树生长较好,在构建淡水人工湿地时,应优先选用。在2008年冬季受到异常低温干扰时,有部分海桑植株死亡,但温度回升后,很快萌发新芽再生。秋茄和木榄生长缓慢,植株生长2~3年仍不能成林。海漆在水位变化大且  相似文献   

16.
河口及近岸海域低氧环境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孝连  徐兆礼 《海洋渔业》2009,31(4):426-437
水体溶解氧浓度低于2 mg/L时,通常称水体为低氧或缺氧(hypoxia)。目前,中国的长江口等许多河口及近岸海域的底层水体出现了季节性低氧区,这些低氧区对鱼类等水生动物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这应引起政府及研究部门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低氧区的成因,分析了低氧对水生动物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水生动物对低氧的分子响应研究进展,最后综述了低氧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我国未来的研究应注重低氧区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等基础数据的收集,同时,要加强低氧区对我国主要渔场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罗非鱼链球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卢迈新 《南方水产》2010,6(1):75-79
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阳性菌,是人类的重要病原之一,也是其他多种脊椎动物包括猪、牛、鱼等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报道了鱼类链球菌病的暴发与流行,受感染的鱼类包括多种海水和淡水鱼类,以温水性鱼类最为严重。近年中国罗非鱼链球菌感染的报道也呈现增加趋势,尤其在2009年,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地区养殖罗非鱼的链球病发病率为20%~50%,死亡率达50%~70%,甚至更高。链球菌病已严重危害着中国罗非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原、流行及防治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水产养殖中,氰化物被用于毒杀敌害生物,但有关使用氰化物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鲜有报道。本文从氰化钠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氰化钠,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不会造成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前水产养殖常用的投饲方法是定时定量投喂,往往导致投饲不足或过量。通过监测养殖对象摄食状态为投饲控制提供有效反馈信息,能够根据养殖对象食欲实时调整投饲量,满足摄食需求并减少饲料浪费。声学方法由于其固有的物理特性可以在浑浊水体中测量养殖对象摄食状态。本文介绍了残余饲料检测、鱼群空间分布监测和摄食声音监测这3种基于声学方法的投饲反馈技术,总结了近30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不同反馈技术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声学方法需要与其他反馈技术和投饲量预估方法结合使用,以满足复杂养殖条件下精准投饲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迅速,并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藉以增强水产和畜禽动物的体质与抵抗病原体的能力,防止化学药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畜禽,水产品中的残留威胁人类的健康,本文综合有关资料,就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应用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