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8,自引:6,他引:52  
1996年1月至1997年3月,经对苏州市牛奶公司泌乳母牛进行隐性乳房炎的SMT逐月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牛的分布无明显季节性,但存在牛群差异性,而新感染阳性率与季节有明显关系(P<0.01),以第3、第4季度为高;3、4胎牛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1);左侧乳区阳性率显著高于右侧乳区(P<0.01);3~4泌乳月和第9个泌乳月以上牛新感染阳性率也高于其它牛。提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生理状态间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探讨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与自然月份、胎次、乳区、牛舍、泌乳月等的关系,以便更好的掌握奶牛隐性乳房炎与外界环境及奶牛泌乳生理状态的关系,为隐性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通过对南方某牧场泌乳牛群进行隐性乳房炎的CMT逐月检测,分析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二、三胎牛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1);第五、第六个泌乳月和第九个泌乳月以上牛新感染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牛(P〈0.01),左乳区阳性率高于右乳区。[结论]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有随着胎次和泌乳时间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牛乳过氧化物酶活性,电导率与隐性乳房炎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发情盛期、怀孕初期、怀孕中期、怀孕末期的泌乳奶牛的正常乳和隐性乳房炎阳性乳(简称隐乳),测定了其乳过氧化物酶活性及电导率,探讨了乳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电导率的变化与隐性乳房炎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泌乳牛隐乳的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同期正常乳汁的酶值(P<0.01);隐乳的电导率值比正常乳的亦明显升高(P<0.05)  相似文献   

4.
奶牛隐性乳房炎乳汁部分成份的检测与评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两群临床健康的336 头泌乳奶牛的混合乳进行了隐性乳房炎、乳汁体细胞数、乳脂率和蛋白质检测。336 份混合乳样经青海乳房炎试验(QMT) 检测,检出乳房炎阴性牛( 包括可疑反应)175 头(5209 % ) ,乳房炎阳性牛161 头(4791 % ) 。乳房炎阴性牛的乳汁体细胞数为2317 ±1299 万/ml,乳脂率为360 % ±076 % ,乳蛋白质为293 % ±034 % ,乳房炎阳性牛乳汁体细胞数为182 万/ml±15227 万/ml,乳脂率为340 % ±070 % ,乳蛋白质为305 % ±035 % 。乳房炎阴性牛乳汁体细胞数,乳蛋白极显著低于乳房炎阳性牛(P< 001) ,而乳脂率显著高于乳房炎阳性牛(P< 005) 。  相似文献   

5.
泌乳牛隐性乳房炎危害巨大,为了了解奶牛小区泌乳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现状,对不同环境卫生条件奶牛小区的不同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的CMT检测。CMT检测结果:前乳区乳房炎发病率高于后乳区,但差异不显著;环境卫生条件差会明显地提高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SMT法对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奶牛场泌乳母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显示,该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38.79%(313/807),乳区阳性率为19.35%(606/3132)。阳性牛的分布在不同牛舍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3胎以上奶牛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在不同乳区间有显著差异,左侧乳区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右侧乳区(P〈0.01)。同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牛床位置、泌乳生理状态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奶牛隐性乳房炎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随机对某奶牛场的400头奶牛进行乳房炎调查,结果表明:④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为55.00%,乳区阳性率为49.81%;②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以第2季度最高,达71%,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显著(P〈0.05):③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以左前乳区的发病率最高(53.41%),但4个乳区的差异不显著;(4)被检奶牛中,头4胎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而降低,4胎以上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2胎和5胎以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胎次差异显著(P〈0.05);(5)泌乳期各月隐性乳房炎的阳性检出率以产后1~2月内差异极显著(P〈0.01).以后随泌乳月份的增加呈上升趋势;(6)日泌乳量在20kg以下奶牛的患病率为68.00%,显著高于日产奶量20kg以上奶牛(42.00%,P〈0.05)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8.
用SCC体细胞计数法对西宁市某奶牛场48头奶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5头被检奶牛和38个乳室的乳汁呈阳性反应,隐性乳房炎的头患病率和乳室患病率分别为31.2%和19.8%。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4~6胎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胎次牛(P<0.01);2~4月份隐形乳房炎发病率高于其他阶段;第5、第6个泌乳月和第9个泌乳月以上牛感染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牛(P<0.01),。  相似文献   

9.
重庆部分地区泌乳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重庆部分地区6个奶牛场118头泌乳奶牛进行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76头泌4乳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查。同时对226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8.47%(10/118)和3.32%(15/452);隐性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78.94%(60/76)和50.34%(148/294);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奶牛的阳性  相似文献   

10.
奶牛乳房炎是影响奶牛场经济效益的常见病之一。某奶牛场成母牛存栏516头,曾于1999年、2000年的11月至1月份发生乳房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占泌乳牛总头数的11.6%,隐性型乳房炎阳性率为73.3%,乳区阳性率为57.8%,每日损失奶300千克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乳房炎对一般抗生素敏感性不强,治愈困难。据2001年3月份统计显示瞎乳区约169个,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该场从2001年3月份起对乳房炎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到2001年12月底,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已控制在0.7%左右,隐性型乳房…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合肥市某奶牛场泌乳母牛进行隐性乳房炎的SMT逐月检测。结果表明:阳性牛的分布无明显季节性,但存在牛群差异性,而新感染阳性率与季节有明显关系(P<0.01),以三、四季度为高;二、三胎牛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1);第五、第六个泌乳月和第九个泌乳月以上牛新感染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牛(P<0.01);右侧乳区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左侧乳区(P<0.01)。  相似文献   

12.
我国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1980~1989年对22个城市32个奶牛场10371头成年泌乳牛进行乳房炎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3384头泌乳期奶牛的12660个乳区进行隐性乳为检查,结果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发病率为33.41%,隐性乳房炎奶牛头阳性检出率为73.91%,乳区阳性检出率为44.74%,采集2015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性检查,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和健康奶样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85.37%,62.76  相似文献   

13.
对重庆部分地区6个奶牛场118头泌乳奶牛进行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76头泌4乳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查,同时对226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8.47%(10/118)和3.32%(15/452);隐性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78.94%(60/76)和50.34%(148/294);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奶牛的阳性乳区奶样和健康奶牛的奶样细菌检出率分别为86.67%(13/15)、87.83%(130/148)和73.00%(46/63);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探讨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五个大型奶牛场的5080头泌乳荷斯坦牛为试验材料,从年龄、胎次、日泌乳量、乳区等方面对其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并随机选取50头患隐性乳房炎的病料,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表明,试验牛群中8.5%的荷斯坦牛为临床性乳房炎阳性,45%的荷斯坦牛为隐性乳房炎阳性;并且,随着年龄、胎次、日泌乳量的不断增加,荷斯坦牛患乳房炎的几率增加;左侧乳区发病率高于右侧乳区;后侧乳区高于前侧乳区;隐性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加强日常卫生管理是减少乳房炎发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黑白花奶牛乳房数量性状与产奶量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测定了1~5胎化泌乳牛四项乳房数量性状,研究了头胎牛心性状与产奶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后心深度与30天90天及305天产奶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后乳房高度与30天、90天产奶量相关极微,与305天产奶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后乳房宽度与30天产奶量呈正相关,与及305天产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心纵沟深与产奶量相关极微,而与90天及305天产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相似文献   

16.
牛乳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琼脂单项免疫扩散法测定牛乳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结果表明:初乳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含量极显著高于常乳(P〈0.01);初乳补体C4含量显著高于常乳(P〈0.05);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于产后3天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7.
北京某牛场24头经BLT检测为阳性的隐型乳房炎患牛,共发现有32个患病乳区,将24头牛分成4个组,每组6头(8个患病乳区)。分别用重组溶葡萄球菌酶粉200U/乳区、400U/乳区、600U/乳区3个剂量,对照组以注射用头孢噻呋钠0.25g/乳区给药,每天早晚挤奶后乳池灌注,共用4d,研究不同剂量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3个剂量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均能降低牛奶中的体细胞数。200U剂量组降低隐性乳房炎牛奶中的体细胞的作用略优于头孢噻呋钠(P〉0.05);400U、600U剂量组降低隐性乳房炎牛奶中的体细胞的作用显著优于头孢噻呋钠(P〈0.01);400U、600U剂量组降低隐性乳房炎牛奶中的体细胞的作用无差异(P〉0.05)。重组溶葡萄球菌酶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采用CMT诊断法对贵阳市所属清镇市、乌当区、花溪区和开阳县的4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调查,共检测284头,1136个乳区。结果表明:头发病率为53.8%,乳区发病率为26.1%;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与胎次、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同胎次和年龄的泌乳期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9.
在夏季临床型乳房炎高发期用乳池内灌注乳炎康的方法来防治炎症程度较重大隐性乳房炎,把炎症程度较重的隐性乳房炎奶牛分成,对照组46头,治疗组53头,结果表明:对照组中转变为临床型乳房炎的比率13%,转阴率为11%,治疗组中阻止隐性乳房炎转变为临床型乳房炎的比率为100%,转阴率为53%,对照组和治疗组实验结果比较,两组结果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用这种方法防治夏季临床型乳房炎,每月普查一次即可  相似文献   

20.
为开发安全、有效、稳定的新型中兽药制剂,有利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试验研究了中药透皮剂对隐性乳房炎奶牛泌乳量、白细胞、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方法:记录用药前后5d日泌乳量,分别采用试剂盒和CA-500血液分析仪测定用药前后乳汁中ALB、ALT、LDH和血液中白细胞。结果:患隐性乳房炎奶牛泌乳量显著降低(P〈0.05),血液中WBC、MON、GRA、LYM%显著高于健康牛(P〈0.05),而乳汁中的ALB、ALT和LDH含量极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1)。通过5d中药透皮剂治疗后,奶牛产奶量大幅度增加,WBC、MON、GRA、LYM%、ALB、ALT和LDH与健康牛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中药透皮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