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获得高毒力绿僵菌菌株用于防治棕榈科植物害虫椰心叶甲的菌剂,从椰心叶甲为害严重的地区采集椰心叶甲僵虫,分离到16株疑似绿僵菌菌株。测定上述菌株对椰心叶甲成虫和四龄幼虫的致病力,从中筛选2株毒力较高的菌株CM1601和HK1304。CM1601对成虫和四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4.1、3.9 d,HK1304为4.4、4.2 d。经进一步毒力试验发现,菌株CM1601和HK1304对椰心叶甲的毒性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当浓度分别上升到1.0×10~8、2.5×10~8孢子/mL时,菌株对椰心叶甲致病力达到峰值。通过对菌株CM1601和HK1304的ITS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两菌株分别为金龟子绿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蝗变种。研究筛选得到的高致病力绿僵菌菌株为椰心叶甲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
采用喷菌法接菌,测定5株金龟子绿僵菌对不同龄期椰心叶甲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浓度为(1±0.5)×10~7孢子·mL~(-1)的孢子悬液接菌10 d后,各绿僵菌菌株对该虫不同发育阶段均有一定致病力。其中,以Ma1775菌株对椰心叶甲致病力最强,成虫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67.96±3.66)%和(60.59±1.31)%,LT_(50)为(7.11±0.52)d;5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78.53±2.73)%和(73.55±3.22)%,LT_(50)为(5.77±0.38)d;4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82.59±2.48)%和(77.86±3.44)%,LT_(50)为(5.80±0.14)d;2~3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73.46±4.60)%和(69.50±3.87)%,LT_(50)为(6.49±0.12)d。Ma1775菌株对该虫各发育阶段6 d的LC50分别为:3.52×10~8、7.13×10~7、2.48×10~7、7.69×10~7孢子·mL~(-1)。时间-剂量-死亡率(time-dose-mortality,TDM)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各发育阶段幼虫死亡高峰期均为3~7 d。因此,Ma1775菌株在椰心叶甲生物防治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8株分离于自然罹病死亡的椰心叶甲虫体绿僵菌的培养特性并采用其ITS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绿僵菌在以玉米粉作碳源,牛肉膏、蛋白胨作氮源的条件下菌丝的生长速率最快,产孢量最高;绿僵菌对温度和pH的适应范围较广,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6~28℃,pH为6~7时,菌丝生长最快,孢子量最多,绿僵菌的致死温度为55℃.基于8个菌株rDNA的ITS1-5.8S-ITS2区域序列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8个菌株均聚在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anisopliae)构成的分支中,明显可分成两群,HY-4、YP-6、SX-2、QH-4为一群,与标准菌株FI1091一AF135214接近,另一群为HK-5、SY-2、SS-2、WC-1,与标准菌株Mb5EF113340接近.  相似文献   

4.
1.3%鱼藤·氰乳油和0.3%印楝素乳油对椰心叶甲的田间控制试验结果表明,1.3%鱼藤·氰乳油1000倍处理椰心叶甲各虫态7 d后,成虫、幼虫和蛹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98.52%、100%和100%,0.3%印楝素乳油1000倍处理椰心叶甲各虫态7 d后,成虫、幼虫和蛹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4.87%、94.65%和94.90%.说明2种生物制剂对椰心叶甲均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株丝孢虫生真菌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感染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050715,Bb060721菌株和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asus)Pf0607菌株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感染效应。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及粉拟青霉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有一定的差异,3株丝孢真菌侵染三龄幼虫后,均造成虫体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且球孢白僵菌侵染后血淋巴中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经粉拟青霉接种处理感染后的虫体。供试3菌株中,球孢白僵菌菌株处理后天牛累积死亡率明显高于粉拟青霉菌株,对天牛幼虫感染的剂量效应参数分别为0.45,0.45和0.39,对松墨天牛三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13.537X-4.6032(R2=0.97),Y=15.361X+0.444 4(R2=0.97)和Y=9.138X-3.100 1(R2=0.99)。在1.36×104~1.36×109孢子/mL下处理后第4d才出现死亡,Bb050715,Bb060721和粉拟青霉3菌株接种处理后第4~8d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3.3%~80.0%,13.3%~86.7%,6.7%~53.3%,LT50依次为5.1,5.1和7.7d,第5 d的LC50分别为7.23×108孢子/mL,1.53×108孢子/mL,7.27×109孢子/mL。  相似文献   

6.
感染椰心叶甲绿僵菌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田间感病的椰心叶甲虫尸上分离所得病原菌,经逐步筛选获得最优的绿僵菌M etarhizium anisopliaeBM a-9菌株.其菌落生长率为6.14 mm/d,平均产分生孢子量3.91×109mL-1,孢子萌发率87.32%.1×106mL-1孢子悬浮液处理椰心叶甲时,对3龄幼虫具很强感染力,第3 d平均感染率61%,第8 d平均死亡率97%.  相似文献   

7.
利用孢子浓度为1.65×105~1.65×109个孢子/mL的球孢白僵菌Bb-10-12菌悬液对苜蓿叶象甲幼虫和成虫进行毒力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孢子浓度为1.65×108个孢子/mL时,对2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100%,致死中浓度为1.3959×106个孢子/mL,致死中时间(7.73±2.81)d;对4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9.29%,致死中浓度为3.3175×106个孢子/mL,致死中时间(9.10±0.28)d;对成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61.11%,致死中浓度为4.8287×108个孢子/mL,致死中时间(27.48±0.15)d。比较可知,该菌株对苜蓿叶象甲2龄幼虫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3种植物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及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引诱作用。[方法]利用四臂嗅觉仪在室内测试了椰子、大王棕和槟榔3种植物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雌成虫选择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椰心叶甲啮小蜂对这3种植物受害前后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3种植物的老叶和心叶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对椰心叶甲啮小蜂无引诱作用,但当3种植物的心叶在遭受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后及为害后的去虫叶,其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3种植物受幼虫为害的心叶的挥发物之间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寄主植物心叶后可引诱椰心叶甲啮小蜂主动搜索和识别寄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3种丝孢类虫生真菌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成虫的毒力,为筛选出对西花蓟马成虫高毒力的虫生真菌及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渍法在室内测定3种丝孢虫生真菌(球孢白僵菌、黄绿绿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共14株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侵染致死率;从3种丝孢虫生真菌中选取对西花蓟马成虫相对致病力较好的高毒力菌株各1株,测定其在不同浓度(浓度梯度分别为1.0×104、1.0×105、1.0×106、1.0×107和1.0×108孢子/mL)下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毒力.[结果]用1.0×107孢子/mL的球孢白僵菌菌株(WSWM81832、WSWL21831、WSWM1018315、WSWH21833和WSWL21836)、黄绿绿僵菌菌株(HLT17103、NGS21751、YKZ51712和WSWL51721)和玫烟色棒束孢菌株(WSWH31836、WSWL51831、WTS101822、NGS118310和WSWL21837)接种西花蓟马成虫10 d后,西花蓟马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8.45%~75.60%、67.35%~82.65%和61.45%~70.67%.球孢白僵菌WSWL21836、黄绿绿僵菌WSWL51721和玫烟色棒束孢WSWL21837菌株以1.0×104~1.0×108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接种西花蓟马成虫后,第10 d时西花蓟马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6.67%~82.33%、56.67%~89.67%和48.33%~76.67%;各菌株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3.2543+0.3332X(r=0.9167)、Y=3.5878+0.2874X(r=0.9656)和Y=3.8188+0.2082X(r=0.9925),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63×104、4.17×104和7.85×105孢子/mL,在1.0×108孢子/mL浓度下对西花蓟马成虫侵染致病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5.67、4.91和6.12 d.[结论]黄绿绿僵菌菌株WSWL51721和球孢白僵菌菌株WSWL21836对西花蓟马成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可作为西花蓟马生防制剂开发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10.
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桔小实蝇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桔小实蝇成虫、幼虫和蛹为目标昆虫,利用不同分生孢子浓度的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室内对桔小实蝇成虫、幼虫和蛹具有较强的毒力。菌株分生孢子浓度为3.6×105个/mL时,可造成桔小实蝇各虫态大量死亡,在3.6×108个/mL孢子浓度下成虫死亡率达95.45%,致死中时间(LT50)为3.562d,第8天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14×105个/mL;在3.6×108个/mL孢子浓度下幼虫死亡率达95.94%,LT50为4.926d,第8天的LC50为3.03×105个/mL;3.6×108个/mL孢子浓度下蛹死亡率达78.15%,LT50为5.358d,第8天的LC50为3.31×105个/mL。  相似文献   

11.
球孢白僵菌对烟草甲幼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对烟草甲幼虫高毒力的生防真菌,生物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b050722在28℃,25℃,21℃,18℃下对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 (Fabricius)二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5℃下烟草甲二龄幼虫开始死亡时间较早,其中1.46×108,1.46×107,1.46×106孢子/mL处理后第9d,11d,12d死亡率达到100%。21℃时第4d出现死亡,但是死亡率上升缓慢,只有1.46×108孢子/mL处理在接种后第12d死亡率达100%,在28℃和18℃,烟草甲二龄幼虫分别在第6d和第4d开始死亡。用时间—剂量一死亡率模型处理数据得到:在1.46×108孢子/mL浓度处理下,18℃,21℃,25℃,28℃时球孢白僵菌对烟草甲二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6.3d,3.9d,3.6d,4.1d。结果表明菌株Bb050722对烟草甲防治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椰心叶甲防治的新方法,室内测定了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的胃毒、杀卵和触杀作用。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胃毒作用,24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1.25和0.52mg/L;对椰心叶甲也有显著的杀卵作用,在供试浓度为0.5~5 mg/L时,对椰心叶甲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均在50%以下;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也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其24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0.188和0.178 mg/L。烯啶虫胺具有防治椰心叶甲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绿僵菌几丁质酶活性及其对椰心叶甲毒力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液体培养法和琼脂平板透明圈法研究了6个绿僵菌菌株的几丁质酶产酶水平与其对椰心叶甲毒力的关系。结果显示,各菌株的毒力大小顺序为JF813E>JF86CJ、F883>Ma4>JF83G>JF842;对椰心叶甲成虫的LT50值在6.3~8.0d之间;液体培养法所测酶活变化范围为5.9~38.4 IU/mL,琼脂平板法所得比值在1.37~2.43之间。表明不同绿僵菌菌株的产酶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产几丁质酶水平的高低与其对椰心叶甲的毒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几丁质酶活性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指标对绿僵菌菌种进行初步筛选,但不能完全代替毒力测定而成为菌种质量性状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室内测定了从棕色金龟子Holotrichia titanis Reitter幼虫体上分离的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Metschnikof(Sorokin)KMa 0107对危害马铃薯的小云斑鳃金龟Polyphylla laticolla laticollis Lewis幼虫的毒力,并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绿僵菌菌株对小云斑鳃金龟幼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剂量效应参数为0.74;在108~106孢子/mL下,接种后第10 d小云斑鳃金龟的累积死亡率达100%,在102孢子/mL下的累积死亡率为3.3%.在108孢子/mL下对小云斑鳃金龟的LT50和LT90分别为4.6 d和6.4 d,在106孢子/mL下的LT50和LT90分别为5.6 d和7.9 d.绿僵菌菌株对小云斑鳃金龟第7 d的LD50和LD90分别为5.5×106和2.3×108孢子/mL,第10 d LD50和LD90分别为1.0×106和4.7×107孢子/mL.分生孢子在灭菌和未经灭菌的土壤中的宿存量随接种后时间的延续下降,在未经灭菌的土壤处理中分生孢子活力下降快于灭菌土处理,每g土壤中CFU的对数与处理后的天数x成线性相关关系,在未灭菌土和灭菌土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7和23 d.  相似文献   

15.
绿僵菌对小云斑鳃金龟毒力及在土壤中的宿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测定了从棕色金龟子HolotrichiatitanisReitter幼虫体上分离的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Metschnikoff(Sorokin)KMa0107对危害马铃薯的小云斑鳃金龟PolyphyllalaticollalaticollisLewis幼虫的毒力,并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绿僵菌菌株对小云斑鳃金龟幼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剂量效应参数为0.74;在108~106孢子/mL下,接种后第10d小云斑金龟的累积死亡率达100%,在102孢子/mL下的累积死亡率为3.3%。在108孢子/mL下对小云斑金龟的LT50和LT90分别为4.6d和6.4d,在106孢子/mL下的LT50和LT90分别为5.6d和7.9d。绿僵菌菌株对小云斑鳃金龟第7d的LD50和LD90分别为5.5×106和2.3×108孢子/mL,第10dLD50和LD90分别为1.0×106和4.7×107孢子/mL。分生孢子在灭菌和未经灭菌的土壤中的宿存量随接种后时间的延续下降,在未经灭菌的土壤处理中分生孢子活力下降快于灭菌土处理,每g土壤中CFU的对数与处理后的天数x成线性相关关系,在未灭菌土和灭菌土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7和23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寻防治榆紫叶甲病的生防菌株。[方法]从榆紫叶甲虫体上分离菌株后进行培养,并对室内饲养的榆紫叶甲各龄幼虫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从感病榆紫叶甲成虫虫体上分离到18个菌株,其中12个菌株具有几丁质和蛋白质降解活性。5个菌株对1~2龄幼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力,在接种后1~3 d幼虫开始死亡,处理后7 d幼虫的累积死亡率为21.2%~46.8%,其中YJA-03和YJA-10菌株的累积死亡率30.0%。YJA-03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经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PCR扩增鉴定确定它属于短杆菌属(Exiguobacterium)。YJA-10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经鉴定其属于Glutamicibacter属。[结论]YJA-03和YJA-10菌株可用作防治榆紫叶甲病的生防菌。  相似文献   

17.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聚集潜藏于寄主未展开的心叶中取食危害,药剂难于接触虫体成为该害虫防治的重要瓶颈。为了应用有刺激气味的植物挥发化合物,胁迫椰心叶甲逃出心叶而暴露,以触角电位技术和行为生测,筛选出对椰心叶甲有较强胁迫驱避作用的化合物。结果表明:9种植物挥发化合物中,椰心叶甲雌、雄成虫触角对肉桂醛电位反应最强,触角电位相对反应值分别达到了128.17±0.44和103.87±2.54;芳樟醇、α-蒎烯、薄荷脑电位反应较弱,触角电位相对反应值分别为33.28±1.18和15.95±0.91、31.90±0.69和16.86±0.33、32.90±1.60和14.55±0.51。除了松节油和1-庚醛,其余化合物刺激雌虫触角产生的电位相对反应值均显著大于雄虫。椰心叶甲雌、雄成虫触角电位相对反应值与肉桂醛的浓度呈正相关。行为生测发现,稀释5×104倍液以下的肉桂醛对椰心叶甲雌、雄成虫均有显著的驱避作用,且浓度越高,椰心叶甲定向反应率越高。在稀释1×102倍液时,驱避率分别达到了72.41%±3.16%和70.22%±3.22%,可见,肉桂醛对椰心叶甲成虫有较强刺激和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致病力和相容性评价病原细菌和绿僵菌对椰心叶甲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分别以浓度(1±0.5)×1012cfu·m L~(-1)的细菌Ba-z菌悬液、(1±0.5)×107孢子·m L~(-1)的绿僵菌Ma1775孢悬液单剂及其两者混配菌液(V∶V=6∶94),喷菌法接菌后10 d,对椰心叶甲高龄幼虫与成虫,绿僵菌Ma1775单剂处理的校正死亡率极显著高于混配菌液处理,混配菌液处理校正死亡率极显著高于细菌单剂处理;但对于2~3龄低龄幼虫,绿僵菌Ma1775单剂处理的校正死亡率极显著低于混配菌液和细菌单剂处理,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利用3株细菌,研究细菌挥发物和发酵液对绿僵菌Ma1775生长的影响发现,3株细菌挥发物对绿僵菌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产孢量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其发酵液前期对绿僵菌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随发酵液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可见,细菌Ba-z与绿僵菌Ma1775混配,其挥发物和发酵液对绿僵菌的生长和致病力均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16%虫线清乳油防治椰心叶甲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椰心叶甲已侵入海南省及广东省珠海市。由于其世代重叠且繁殖力强,南方大多数商品价值高的椰子树、大王椰等棕榈科植物都可成为椰心叶甲的寄主。椰心叶甲深藏于尚未展开的椰子树、大王椰心叶,生态位隐蔽,导致对高、大植株心叶部潜伏的椰心叶甲施药防治的高难性。采用强烈内吸(渗透)、上下输导、持效期1年以上的高效、速效、低毒、广谱新型药剂———16%虫线清乳油以树干基部打孔注药法防治高、大树体的椰子树等棕榈科植物椰心叶甲幼、成虫,药后8个月治愈率达100%,同时采用16%虫线清乳油喷雾施药防治人力可及高度植株的椰心叶甲幼、成虫,药后8个月防效达92.5%,有力地遏制椰心叶甲的危害与扩散传播。  相似文献   

20.
选用8种不同成分且经过室内毒力筛选的化学农药和生化农药单剂进行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田间防治,运用改进的直筒式手持简易喷雾器(水枪)进行施药,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甲氰菊酯、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喹硫磷和氟虫腈在大田继续保持和室内相同的良好防治效果。施药后第7天、15天、30天和60天害虫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均大于99%,第90天和120天个别植株重新感染少量的椰心叶甲成虫和幼虫,第150天后有一半以上的植株感染椰心叶甲成虫和幼虫,其中个别植株已经产生卵和蛹,防效产生轻微下降,但不会对椰树心叶的生长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