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将7日龄45羽健康罗曼雏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黄芪多糖注射液组,每组15羽。后两组每日皮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和黄芪多糖注射液0.5mL。分别在试验前(7日龄),试验后4d、8d、18d、28d、采血进行淋巴细胞计数。实验结果表明,黄芪多糖注射液组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前两组。而且,黄芪多糖注射液组的ANAE染色阳性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显著增高,与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提示黄芪多糖注射液对雏鸡外周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数量和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有明显的增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芪多糖注射液(APS)对雏鸡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7日龄45羽健康罗曼雏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黄芪多糖注射液组,每组15羽。后2组每日皮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和黄芪多糖注射液0.5毫升。分别在试验前(7日龄),试验后4天、8天、18天、28天采血进行淋巴细胞计数。试验结果表明,黄芪多糖注射液组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前2组。而且,黄芪多糖注射液组的ANAE染色阳性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显著增高,与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提示黄芪多糖注射液对雏鸡外周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数量和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有明显的增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蟾酥灵注射液作为免疫增强剂,以生理盐水为药物对照,观察其对雏鸡免疫功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提示蟾酥灵注射液对雏鸡外周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数量和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有明显的增进作用。结果表明,蟾酥灵对雏鸡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5.
为探讨不同褪黑素水平对禽类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通过控制不同光照条件,分3组(短光照组、长光照组和对照组)饲养鸡45只、鸭45只、鹌鹑45只,采用荧光双色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鸡、鸭、鹌鹑外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和Bu-la^+B淋巴细胞数量变化。结果,短光照组由于体内褪黑素水平较高,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Bu-la^+B细胞及白细胞总数都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长光照组由于体内褪黑素分泌较少,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Bu-la^+B细胞及白细胞总数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内源性褪黑素对鸡、鸭、鹌鹑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变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实验用1日龄肉用雏鸡300只,随机分为四组:Ⅰ组健康对照;Ⅱ、Ⅲ组加喂100ppmGe-132;Ⅲ、Ⅳ组人工感染vMDV,经60日临床观察并每隔10日计数血液白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同时检测了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表明,Ge-132对健康及人工接种vMDV雏鸡血液T淋巴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影响;但能使加锗组的B淋巴细胞数量高于相应的对照组,尤其在10~20d时。Ge-132能明显增强人工接种vMDV雏鸡T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证实Ge-132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将鸡胸腺和腔上囊淋巴组织剪碎后与PBS磷酸盐缓冲液混合,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尼龙棉柱过滤对T、B淋巴细胞进行了分离纯化。纯化的T、B淋巴细胞以FITC标记的鼠抗鸡CD4单抗,RPE标记的鼠抗鸡CD8单抗,FITC标记的鼠抗鸡Bu-1单抗染色,用流式细胞仪分类检测其纯度,用台盼蓝排斥试验检测T、B淋巴细胞的活力。结果表明,以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分离到的T、B淋巴细胞纯度较高(均达90%以上),细胞活力强,与流式细胞仪分选的效果相当,且经济简便。  相似文献   

8.
对12日龄雏鸡初次感染巨型艾美耳虫后,盲肠扁桃体中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肠上皮间淋巴细胞在球虫内生性发育末期明显增多,再次感染后IEL迅速增多,表明肠道淋巴组织的局部细胞免疫机制可能在机体抗球虫免疫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MTT法检测犬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原理是利用T淋巴细胞与抗原或有丝分裂因子(简称为丝裂原)在体外共同培养,引起细胞内新的DNA合成及细胞分化,淋巴细胞的代谢和形态从而发生一系列变化,进一步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这一特性来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的一种试验,是细胞免疫的一个测定指标。其常用测定方法有形态学方法、同位素掺入法(^3H—TdR掺入法),形态学方法主观性强,费时费力;  相似文献   

10.
11.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介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它们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T、B淋巴细胞的个体发育、表面标志、细胞亚群及功能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以BrdU-Giemsa法分析了猪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结果表明,猪淋巴细胞周期时长为15.7小时,其中S期为7.6小时,M期为0.6小时,G_1期为0.5小时,G_2期为7.0小时;猪的淋巴细胞随着在体外培养时间加长,其分裂周期有缩短的趋势;被转化的猪淋巴细胞在体外的存活时间大约为3~4天。  相似文献   

15.
采用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葡萄球菌A蛋白(SPA)与B淋巴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粘附试验,测定了11头母猪分娩前后外周血不同时期的淋巴细胞转化率(LTR)与SmIg+B淋巴细胞百分率(SmIg+BLP)。结果表明,分娩前21d至分娩前6d,母猪外周血LTR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妊娠后期母猪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分娩前1d,母猪外周血LTR升高,提示分娩的启动可能与母体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导致免疫排斥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分娩后,母猪外周血LTR降低后又逐渐升高,至分娩后10d,LTR已逐渐趋向正常,并一直维持到分娩后25d。母猪分娩前外周血SmIg+BLP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娩后逐渐下降,分娩后15d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表达猪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重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在动物体内的免疫调节特性及对其的保护效力评价,本研究将15头30日龄仔猪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DMEM)4头、疫苗对照组(HuN4-F112株)4头、疫苗组(rPRRSV-GM-CSF株)3头和攻毒对照组(DMEM+HuN4株)4头。疫苗对照组肌注免疫HuN4-F112株105 TCID50/头、疫苗组肌注免疫rPRRSV-GM-CSF株105 TCID50/头,实验空白组和攻毒对照组肌注DMEM 2 mL/头,免疫后28 d,疫苗组、疫苗对照组和攻毒对照组肌注HuN4株(105 TCID50/头)。攻毒后的试验结果表明,免疫rPRRSV-GM-CSF重组病毒组和疫苗株HuN4-F112组获得完全保护,阴性对照组全部死亡;通过IDEXX试剂盒检测仔猪血清中PRRSV抗体水平可知,在免疫14 d后,疫苗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疫苗对照组(P<0.05);由...  相似文献   

17.
交感神经对小鼠脾脏中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内分泌、免疫诸系统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是近30年来新兴的神经免疫学中主要的研究成果。交感神经及其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是神经免疫学中研究最早、报道最多的内容之一。脾脏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转化率分别代表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是,对于外周交感神经损毁后,脾脏中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利用6-OHDA损毁小鼠交感神经模型,检测了脾脏中不同浓度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不同浓度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转化率,以探讨交感神经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5、7、14、21、28、35、42、49日龄AA肉鸡血液中的CD3、CD4、CD8阳性T细胞比例。研究结果表明:1~5日龄T细胞逐渐进入血液参与细胞免疫,7、21日龄注射疫苗起免疫应答作用,28日龄后基本形成稳固的细胞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9.
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B淋巴细胞是牛白血病病毒的靶细胞,BLV不但能引起B淋巴细胞持续性增生,同时也能引起B淋巴细胞持续性减少.本文主要对BLV感染对牛B淋巴细胞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同时探讨了T淋巴细胞在BLV感染牛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蛋鸡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选用3种中草药配方,采用1%、1.5%、2%3个添加水平,进行9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比较研究。对试验鸡的45d免疫器官质量和T、B淋巴细胞进行检查,对不同日龄鸡新城疫(ND)和传染性法氏囊(IBD)的抗体效价、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脾质量、法氏囊质量及T、B淋巴细胞相对数高于对照组(P〈0.05),以配方B为最高,其次为配方A。试验组抗体效价、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ND抗体效价、IBD抗体效价20d前组间差异不显著,34d后组间差异趋于显著。54d和126d时,A、B、C3配方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T淋巴细胞转化率组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配方A中的1组具有明显优势。重复试验结果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