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引起的小麦成株期叶枯、鞘枯和穗腐,鞘枯使小麦穗粒重减少2.1%~27.1%,千粒重降低9.5%~16.9%;穗腐使小麦穗粒重减少9.6~33.9%,千粒重降低7.8%~17.9%;鞘枯—穗腐复合症状使穗粒重减少10.2%~55.2%,千粒重下降9.5%~14.8%;叶斑—鞘枯—穗腐使穗粒重减少11.7%~47.1%,千粒重下降12.1%~18.3%。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历来被认为是通过花药残骸而侵入植株体内的~[1]。但有许多试验表明,对去除了花药或花药残骸的小麦穗子接种,仍能使麦穗感染赤霉病菌~[2];另外部分小穗乃至全部小穗闭颖开花的小麦品种也可高度感染赤霉病~[3]。因此作者推测,小麦赤霉病菌除了通过花药或花药残骸侵入植株外,还有其它的侵入途径。  相似文献   

3.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中国鉴别寄主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下胚轴伤口菌丝接种法 ,接种具有地区和致病性代表性的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7个菌株 ,筛选出 2 3个具有稳定抗感表现的大豆品种 (系 ) ,可作为未来建立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鉴别系统的候选品种 (系 )。  相似文献   

4.
栾丰刚  羌松  段晓东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12):2223-2229
[目的]研究新疆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的侵染特性.[方法]对采集的新疆小麦样品进行病菌分离鉴定,根据柯赫氏法则,通过田间回接试验,确定引致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菌;并在小麦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进行病原菌的接种,观察其侵染特性.[结果]确定引致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物是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 C.G.Nees.]和小麦根腐离蠕孢[Bip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两种主要病原物从小麦抽穗期至灌浆盛期均可侵染,以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分别为细链格孢和小麦根腐离蠕孢的最适侵染时期,适宜的侵染部位为颖壳和小穗轴.细链格孢全疆都有分布,但在田间接种条件下致病力较小麦根腐离蠕孢弱.两种主要病原菌的萌发侵染方式不同,细链格孢孢子萌发产生附着孢,通过侵入钉侵染植物组织,而小麦根腐离蠕孢孢子则直接通过一端或两端萌发产生菌丝侵入植物组织.[结论]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有两种,细链格孢分布广泛,田间分离率高,而小麦根腐离蠕孢致病力强.两种病原菌的侵染方式及适宜的侵染时期均不同.  相似文献   

5.
雪腐捷氏霉中国菌系对小麦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研究了采自中国的新疆、陕西、青海、宁夏、四川、贵州、湖北等7个省 (区)和捷克的12个雪腐捷氏霉菌系对小麦的致病性和症状特点。各菌系对小麦的各部位均有很强的致病性,但对穗部的致病性较弱。原采自红色雪腐病病株和成株雪霉叶枯病的两类菌系引起相同的症状。参试菌系间致病性强弱有明显差异,但同一菌系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对不同器官致病性的强或弱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作者通过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对赤霉粗毒素的敏感性测定,期望以赤霉毒素作选择压力,进而对筛选抗赤霉病突变体作初步探索。 赤霉粗毒素提取:以麦粒为培养基,产毒能力较强的禾谷镰刀菌F_(10)为接种菌株,25℃下培养30天。用甲醇-乙酸乙酯法抽提获得粗毒素,以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作标准,经薄层层析及紫外扫描定量测定后备用。  相似文献   

7.
杨荣明 《农家致富》2013,(18):34-35
1.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稻桩、麦秆等多种作物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小麦植株.小麦扬花至灌浆期最易侵染危害.其中最易从残留的花药上侵入.或直接从颖片上的自然孔口侵入.然后扩展到整个花器或小穗、穗轴、穗颈而形成穗腐,因此.扬花期是小麦最易感病的生育期。江苏省小麦主栽品种大多不抗赤霉病.  相似文献   

8.
马建新 《农村科技》2007,(10):24-24
一、死苗原因 小麦出现死苗原因很多,但主要由根腐病引起,其次是地下害虫。 小麦根腐病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黑胚病、青死病等,主要由黄色镰孢、尖孢镰孢、串珠镰孢、雪腐格氏霉、链格孢、葡萄孢菌等真菌引起,是多种菌复合侵染的病害。一般情况下,病菌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9.
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霉腐格氏霉(Ceriachianivalis)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为17℃,20℃以上有利于病菌在寄生组织中扩展。在相对温度93%以上的条件下,2~3d病害就会普遍发生,持续时间越长,发病越严重。光强8000~100001x每天光照6h最适于病菌侵入和扩展,长时间光照不利于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0.
小麦近缘种属对赤霉病菌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麦野生近缘植物7个属———山羊草属(Aegilops)鹅观草属(Roegneri a)、大麦属(Hordeum)、赖草属(Leymus)、冰草属(Agropyron)、披碱草属(Elymus)、和偃麦草属(Elytrigia)共36个种的202份材料采用自然发病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进行了抗赤霉病穗腐的鉴定。结果是:鹅观草属中有9个种的61份材料具有高抗扩展特性,侵染仅限于小穗,不扩展至主穗轴,有部份材料同时还具有一定抗侵入能力;山羊草属有1份材料经接种鉴定具有一定抗侵入能力,该属的其余材料和其余5个属的材料均表现感病,既不抗侵入也不抗扩展。因此从鹅观草属的材料向小麦转移抗赤霉病基因是很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1.
用不同抗雪霉叶枯病的小麦品种,分别接种雪霉叶枯菌粗毒素液和分生孢子,测定了小麦叶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初步讨论了毒素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的致病机理。结果表明:粗毒素液和分子孢子都有提高PAL活性的作用,但二者刺激的强度不同,毒素处理大于分生孢子接种,抗病品种大于感病品种。测定不同浓度粗毒素液处理的小麦叶片PAL活性表明,小麦叶片用40%的粗毒素液处理,叶内PAL活性值最高;低浓度的毒素液刺激PAL活性产生,而高浓度的粗毒素液抑制叶内PAL活性。  相似文献   

12.
小麦雪霉病菌粗毒素的提取及其致病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以粉碎的玉米粒扩大繁殖菌种,其产抱量最多;雪霉病菌粗毒素对小麦离体叶片、种根及芽均具有很强的致毒作用;其强弱视粗毒素溶液的浓度、作用时间的长短及品种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经生物检测发现,用带顶部2片叶(含穗)的穗节插入盛粗毒素溶液的三角瓶中进行测定,是鉴定粗毒素对小麦叶组织致害作用的一种较好方法,测定用的粗毒素溶液浓度以25%左右为宜,调查时间以插后第4天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有效的冬小麦雪腐病菌杀菌剂以指导小麦生产,以冬小麦感病材料337为试材,采用13种杀菌剂对冬小麦雪腐病菌的毒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药剂在系列浓度下对冬小麦雪腐病菌菌丝的生长及孢子的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对该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50%腐霉利WP对冬小麦雪腐病菌的防治效果最佳,其EC50为2.88mg·L-1,菌丝抑制率达到85.48%,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5.4%,相对防效高达95.7%;12.5%腈菌唑EC的防治效果次之,EC50为4.62mg·L-1,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6.5%,相对防效为87.1%;50%多菌灵WP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4.
1986~1990年研究了关中灌区小麦病虫综合防治问题,确定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雪霉叶枯病和吸浆虫为主控对象,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为核心,化学防治为关键的综合防治措施,组建了一套适用的综防技术体系,经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年代的3个代表性小麦品种,从光合特性及相关性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就光合速率而言,新品种小麦并无明显优势,但其光合面积和光合时间明显高于老品种.叶绿素含量提高不明显,叶绿素a/b比值略有下降;新品种株高降低幅度大,各节间缩短明显.基部节间秆壁加厚,叶倾角和叶子长/宽比值减小,株型更加合理;新老品种的干物质分配曲线大致相似.但新品种的干物质向穗部的转移速率和数量明显高于老品种;单株产量构成因素方面,新品种的穗数、穗粒数、粒重及收获指数的提高是新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植株展开度、穗幅宽与小麦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1个小麦品种(系)植株展开度、穗幅宽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展开度、穗幅宽与籽粒产量的表型和遗传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植株展开度、穗幅宽对产量的效应主要通过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和穗粒重而起作用,且这2个性状测定方法简单,可作为高产育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视角重建技术的作物三维表型高通量获取系统成本低、获取效率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植物自旋转式拍摄平台易于搭建,但植物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抖动对点云三维重建和表型解析精度有一定影响。为评估旋转式多视角成像在小麦植株三维表型解析中的适用性,基于植物旋转设计了便携式小麦植株三维表型高通量采集系统,选取穗期不同品种的小麦植株作为实验样本进行点云重建,基于Hausdorff距离评价了重建点云的精度误差;并基于人工测量数据,对所提取的表型指标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植物旋转式重建的点云与相机旋转式重建的点云有较高的一致性,点云精度差距基本控制在0.4 cm以下;获取的叶长、叶宽和株高的均根方误差分别为0.79、0.13和0.53 cm,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3.26%、7.63%和0.74%,表明该方式适合穗期的小麦植株表型重建,具有较高的点云重建和表型提取精度,并为小麦植株表型评价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以陕西省普通小麦农家种为对象,开展了其主要农艺性状(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和白粉病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株高≥110cm有768份,占总体的66.7%;穗粒数在20 ̄40粒之间的有647份,占总体的56.2%;千粒重较小,主要在20 ̄30g之间,有858份,占总体的74.5%。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对白粉病表现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农家种分别有2份、13份和63份,分别占总体的0.2%、1.1%和5.5%。通过调查分析,从中筛选出株高较低、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和白粉病抗性较好的材料12份,这些材料综合性状优良,在普通小麦的品种改良,尤其在抗病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小麦单株有效分蘖数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5个小麦品种单株有效分蘖数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茎适当的高度是小麦单株获得更多有效分蘖数的基础,而过多的有效分蘖导致不孕小穗数增加和穗粒数、单穗重降低。在高产实践中,通过控制有效分蘖来减少不孕小穗数以达到提高穗粒数和单穗重的目的。回归分析表明,不孕小穗数、穗粒数与单株有效分蘖数相关性较高,可以用第3个一级分蘖和第1个二级分蘖的农艺性状与单株有效分蘖数的回归方程预测其单株有效分蘖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