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揭示鲁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利用鲁西南地区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及农气气象报表资料,分析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小麦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0年鲁西南地区年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小麦全生育期天数延长,气象产量不稳定且呈减少趋势,但未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小麦生长所必需的温度、降水、日照、积温均出现了与之需求相反的变化趋势,对小麦产量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导致温度、水资源、极端气候事件、病虫害等诸因素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近50年来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加剧,小麦生产期间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成为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冀中南近年来小麦生育期间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变化趋势和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预防小麦气象灾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与和田附近地区粮食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新疆农业科学》2000,37(3):103-106
分析了和田附近地区近 40年气候生产力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对近 10年气温、降水与小麦、玉米产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2~ 4月的气温和 7~ 9月的气温分别与小麦和玉米产量有较密切的关系。同时 ,发现小麦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2~ 4月的倒春寒 ,玉米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7~ 9月的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济宁市1971~2000年来小麦生长期及其播种期内的气温、降水及其适播期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济宁市3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小麦播种期的影响。在历年小麦生长期和播种期内,温度均呈上升趋势;生长期内降水呈上升趋势,而播种期内降水却呈下降趋势;未来的10年,播种期在传统播种期的基础上,可推迟一周左右,即至10月12~14日,对小麦后期生长及产量提高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做好农业气象服务,指导农户采取对应措施,尽量减轻气象不利条件影响,降低损失,增加收益,实现冬小麦增产。【方法】利用宣城市2010-2021年直播小麦生长大田调查数据,1961-2021年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历年小麦生产和灾害数据,对宣城市气候与小麦生产活动进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1)宣城市冬小麦最佳适播期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但随着气候变暖,最佳适播期有延后的趋势;(2)不同年份土壤墒情受到降水量影响,对冬小麦播种有不同影响;(3)农业气象服务应结合天气实况和气候趋势预报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结论】温度和降水对冬小麦播种期有较大影响,结合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可以帮助农户在冬小麦生产过程中减轻受灾程度,降低损失,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6.
 利用36年(1970—2006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菏泽市局地气候变化对来年小麦产量的影响。根据相关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局地气候变化对本地区冬小麦的冬前生长具有较大影响。由于传统播种期没有考虑这种影响,其结果严重影响了来年小麦的产量,所以研究冬小麦产量与播种—出苗间平均气温之间关系,并找出适合本地冬小麦适宜播种期,无疑对提高来年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小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不同气候条件对奇台县主栽小麦品种新春37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当地春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用奇台县春小麦主栽品种新春37号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不同年份温度、光照、降水等气象因素对新春37号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21年,随着新春37号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和光照总数的升高,产量也逐渐增大;降水量与新春37号生育天数、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主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皆呈负相关。因此生育期平均温度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德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89-9391
建立数据库,在Excel软件的支持下,利用二阶多项式将农作物受灾和气象因子分离成社会量和物理量进行研究,用数理统计学和模糊数学分析了开封市气候变化趋势、光温水与小麦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开封市小麦生长期积温与小麦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日照时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总之,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利大于弊,降水量上升不能满足小麦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日照时数下降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关中东部小麦越冬前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关中东部近50 a资料,分析了一卜麦越冬前生长发育及气候状况,发现越冬前平均气温、平均最底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加快了生育进程,冬前小麦分集量偏多,大田群体过旺,对产量的形成造成影响,小麦越冬前气候播种期呈暖湿特征,三叶至分蘖期呈气温高、降水少的干燥特征,建议小麦的播种期应适当推迟,苗期尽量促成壮苗,避免形成旺长趋势,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气候变化会对中国冬小麦生产带来深远的影响。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暖有利于冬小麦种植区向春麦区扩展,主要表现在辽宁、河北、陕西、内蒙古等种植边界的显著北移和青海、甘肃种植边界的显著西扩;CO_2浓度升高还会促进小麦根、茎、叶的生长,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有利于产量提高。但气候变化在中国还表现为太阳辐射的下降,冬小麦主产区黄淮海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下降更为显著,试验研究表明,长期弱光小麦产量降幅可达6.4%~25.8%。温度升高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不同生育期降雨量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生育前期降水量增加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而后期则会导致一定的减产。然而,最值得关注和警惕的是高温与低温以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干旱和渍水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产,尤其是生育中后期的逆境将导致小麦结实粒、千粒重显著下降,造成产量锐减。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病虫草害加剧不仅导致减产,还将显著增加生产成本,不利于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2015年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Ha)在胶东麦田的发生状况,在莱阳和即墨样田对Ha定点和定期取样,通过土壤中线虫分离和根组织中线虫染色后镜检,测定不同时期Ha各虫态群体密度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Ha 2龄幼虫土壤孵出量和根系侵入量上,莱阳样田均是即墨样田的1.4倍;在3龄幼虫和4龄幼虫发育量上,莱阳样田分别是即墨样田的1.8倍和1.7倍;在白色雌虫产生量上,莱阳样田是即墨样田的39倍;在Ha繁殖系数上,莱阳样田是即墨样田的6.5倍.有迹象表明,更加严重的土壤干旱状况是导致即墨样田Ha繁殖系数极其低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华北平原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days,GDD)、高温度日(Killing degree days,KDD)、降水量及其气候倾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G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但其他各生育期各省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P<0.05),华北平原所有地区GDD的气候倾向率均呈正值,高值主要分布在山东东部(莱阳市和烟台市等)、河南东南部(信阳市和固始市等)一带;2)华北平原冬小麦各生育期K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营养生长期KDD均呈增加趋势,其他时期有增有减,生殖生长期与全生育期KDD倾向率呈现东北与西南正值,其他地区负值的特征;3)华北平原在过去的50年冬小麦各生育期降雨量均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特征,营养生长期及全生育期降雨量均呈增加趋势,并进期山东东部地区及生殖生长期河南南部地区呈现降低趋势。因此,过去50年,河北省西部(保定和石家庄等)一带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山东东北及河南西南一带未来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华北大部分地区干旱风险呈现降低趋势,山东东部(潍坊市和莱阳市等)在冬小麦并进期,河南南部(南阳市和固始市等)在冬小麦生殖生长期干旱风险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李汉浸  高翀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09-1210
[目的]分析2012年濮阳市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和实地调查,分析了2012年度濮阳市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气象条件,总体上概括了小麦发育期内的有利、不利气象条件,探讨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2011年10~11月份气温偏高,越冬期推迟,冬前分蘖多,小麦苗情发育较充分;越冬后,小麦苗情转化升级较快,对小麦高产、稳产有一定贡献。2012年小麦播种—成熟前期,日照偏少,降水分布不均,气温波动较大。[结论]2012年濮阳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因素对全市冬小麦各发育期的生长需求和产量贡献有利有弊,从总体气象因素来看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4.
郑州市优质小麦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指导农民合理安排小麦生产,防御灾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品种遗传潜力,实现优质小麦的高效生产,在对郑州市优质小麦生产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小麦生育期间的气候特点,同时考虑主要气象灾害及病虫害,地形地貌特征、土壤质地、灌溉条件、种植结构等因素,根据优质小麦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了优质小麦的气候区划指标,采用GIS技术将郑州地区优质小麦种植划分为强筋小麦适宜种植区、强筋中筋过渡区、中筋小麦适宜种植区和中筋弱筋过渡区四个区,并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特点,针对不同的小麦适宜种植区提出相应的生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甘肃省高台县气候变化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对该地区50 a的气象因素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且利用Aqua Crop作物模型模拟不同年份小麦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温度均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为0.021 5、0.012 4、0.014 5℃/a,总降雨量也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为0.220 2 mm/a,而日照时间呈降低趋势,降低幅度为1.328 8 h/a,并拟合得到了相应的线性趋势公式。该地区小麦生产潜力较低,平均模拟产量为5 807.5 kg/hm~2,不同年份间小麦产量差异极显著,并且从气候变化因素分析了该地区小麦产量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自成  杨虓  李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180-12183
利用庆阳市气象局气象资料和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冬小麦试验田试验资料,分析2003~2010年庆阳市冬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对该试验区域冬小麦各生育阶段主要气象因素与小麦产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气象因素变化最大的是降水量,其次是日照和积温,其中底墒水的变幅最大,其次是后期降水;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而言,前中期日照不足,前期气温偏高(即暖冬),后期降水过多,气温偏低,以及前期干旱、后期大风雨天气均对小麦生产不利,反之则有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基于气象资料的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统计模型,为构建作物产量模型提供支持。【方法】获取河南、河北、山东合计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近20年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提取趋势收获指数,收获指数观测值与趋势收获指数差值即为由气象要素决定的气象收获指数。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基于气象要素的冬小麦收获指数统计模型,模型模拟并反映气象要素变化对冬小麦气象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气象要素与气象收获指数相关关系显著,但单站尺度和区域尺度的显著性水平存在差异。利用209组独立数据,分别在单站和区域尺度对建立的冬小麦收获指数模型进行了验证,单站尺度上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和斜率分别是0.65和0.4(2n=209,P0.001),均方根误差12.2%,平均偏差-2.4%,拟合指数75.8%,模拟效率42.3%;区域尺度上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和斜率分别是0.56和0.33(n=209,P0.001),均方根误差13.3%,平均偏差-1.3%,拟合指数为69.0%,模拟效率为31.7%。【结论】基于气象资料构建的冬小麦收获指数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气象条件下冬小麦收获指数的动态,该模型可与作物NPP模拟模型相耦合,用于区域尺度上冬小麦产量的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奇穗  田茂 《现代农业科技》2012,(6):152-155,157
小麦条锈病是四川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最大特点是暴发和流行迅速,给产量造成巨大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四川麦区小麦条锈病每年都处于高发状态,尤其是1999—2002年,条锈病连续数年的大发生造成平均每年300万t以上的粮食损失。现阶段研究发现:种植品种、气象条件和条锈病菌源量是影响条锈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已经丧失,气象条件是影响或左右小麦条锈病发生、消长和危害的最直接生态环境因素,二者关系甚为密切。因此研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发生流行的气象环境成因、气候分区、气象预测预报,不断提高对病害预测预报技术水平,对于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该文收集整理了眉山市1994—2007年小麦条锈病发病范围和发病程度资料以及同期相关气象数据,分析了1994—2007年连续14年眉山市小麦条锈病发病程度与小麦生长期内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总时数、平均温度、总降雨量、降雨日数等5个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有限的数据确定四川省眉山市小麦条锈病发病的主要气象因子,并提出了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阜阳地区小麦生产中频发的旱涝及干热风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为阜阳地区小麦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