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文化遗产产业化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调查古北口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古北口文化遗产产业化存在的必要性,找出了古北口文化遗产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古北口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途径,为古北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通过开发利用,使其产业  相似文献   

2.
黄春玲  李婷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0):170-172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一直以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探讨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途径及产业化发展,旨在使之成为发展保定经济的现实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李时珍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蕲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蕲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河南省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河南省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凸显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比如,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人对技艺的文化认同缺失,以至于面临濒危失传的困境;产业化水平低下等问题。而日本在非物质遗产保护方面有着非常丰富和成功的经验,因此,研究日本成功经验对河南省的借鉴意义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287-289
以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对这些世居少数民族中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描述,提出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存在公众观念滞后、资金缺乏、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文化自觉与公众参与程度等问题,以期对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淑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60-15462
通过分析陕西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及保护工作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结构失衡,传承体系不完善,社会民众文化自觉性不够,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认为应重视体系建设,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体系,加强群众文化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从而达到保护陕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保护和发扬,亟待构建合理的价值效益体系与评估体系并针对不同的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传承与利用。以子腊贡米作为个案分析研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效益,从而为类似地区的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提供内容上的补充,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转化和效益差异等方面提炼出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促进地方社会发展与进步,并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地方性知识保护实践提供可行经验。基于此,通过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从子腊贡米的起源与发展、价值体系以及评估体系构建原则以及方式,以期构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及评估指标系统,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原则下从产品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历史价值等多维度分析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发现其产品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最为突出,产品价值所带来的效益是基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之上的,是根基和源泉。忽视后者的存在事实必将影响前者目标的达成,最后则是导致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毁灭与消亡,传承与保护就成为一种口号。如何创新的传承与保护,找到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本质核心,则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高炎红  李珂  贾琦 《农业与技术》2023,(21):120-123
近10年来,非遗保护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保护的焦点,古城古镇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非遗文化保护面临的传承问题要比其他方面更为严峻,如何使非遗在历史街区当中得到在地化传承和共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以洛阳东关街的非遗文化为例,通过对其在地化传承空间策略的研究,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本研究对洛阳东关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地化传承空间策略,包括社区参与、文化教育、空间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这些策略将有助于促进洛阳东关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产业化发展前景的深入分析,分别从全面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内涵、提高非遗文化资源利用,建设美术类非遗文化产业综合性园区、增强非遗文化附加价值,依托不同规模文化节日及文化展览会、提升非遗衍生产品产值,积极借助并运用现代网络平台与资源、扩大衍生品的宣传效果,通过各大高校优质专业人才培养资源、有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维度,提出了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旨在能够在有效继承弘扬与保护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拓展其衍生品产业化发展渠道,充分将其资源有效整合,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产值。  相似文献   

10.
姚玲玲  于小俸  王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75-10576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作用3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意义,并以湘西风凰县为例,具体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构想,建议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民族乡村旅游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方面着手。并具体阐述了相关策略.以期增加农民收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地区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从而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1.
张泉鑫  严明 《农业考古》2007,(1):242-24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保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存储大量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信息的隐形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正逐渐遗失,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多元格局也日渐衰微。而高校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构筑历史发展记忆与收藏遗失文化的殿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扬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利用这种独特的优势,在新疆南疆这个具有丰富文化多样性的民族地区,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展馆发挥了它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扬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就合肥火笔画为例,结合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探讨通过开发保护濒危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将单纯的观赏性艺术借由设计步入到人们的现代生活中,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品,烙印上地域文化特色,以此开辟一条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4.
科尔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尔沁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分析了科尔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现状,并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图书馆的发展等3个方面论述了科尔沁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延伸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现阶段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还面临着不当开发破坏其生态环境、农民认知存在偏差、保护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为此,应加快实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环境保护与产业振兴的耦合衔接、有效提升农民保护认知度与接受度、深入推进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6.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苑利 《农业考古》2006,(6):168-175
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大致有大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和小农业文化遗产概念之分.前者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后者仅指农业生产经验.古代祖先所创造的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不但使中国社会在数千年中实现了超稳定发展,同时也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但随着化肥、农药等西方现代文明的进入,我们的土地仅在短短的30多年中,便已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现代农业面临挑战.而我们所进行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上就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将传统农业知识与经验系统地整理出来、传承下去,并为今后的农业文明发展提供一份参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于:(一)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实施有效保护.(二)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实施全面保护.(三)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四)对传统农耕信仰、民间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综合保护.(五)对当地特有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要抱有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必须将“俗信“与“迷信“严格区分开来,只要利大于弊,我们都应予以保护.(二)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秉持大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更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三)打破陈旧观念,彻底澄清传统文化落后现.应该说,在现代化问题重重的今天,强调天人合一,永续利用的传统农耕技术,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四)在创立地域文化品牌时,找出该地域的灵魂--地域标志性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五)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首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亦庄南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化建设矛盾突出.长子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启动非遗保护工程、打造“凤河京晋文化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等,传承和保护长子营镇地方特色文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农村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给予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以充足养分。我国农村非遗传承保护方面存在着重视不够,尤其关于农村非遗存在一些认识方面的误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依托农村非遗营造农村文化保氛围、进行体验教育、加快相关产业发展等促进农村非遗的传承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佛山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对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庆元廊桥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是菇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庆元未来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需要我们不断地保护、开发、传承和发扬。本文从取得的进展及成效;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对策建议3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思考,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庆元廊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