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化学调控对水稻高温热害的缓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在人工气候室模拟水稻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研究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化学调控处理对水稻高温热害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化学缓解处理仅在抽穗扬花前喷施时能预防高温胁迫的发生,对高温胁迫有一定的缓解效果,而在高温胁迫发生后追喷的效果不显著;选用的化学调控物质中,S诱抗素表现最好,其次为茉莉酸甲酯和磷酸二氢钾;化学调控物质缓解效应主要通过对结实率的改善来缓解高温胁迫的减产效应;化学调控处理仅对花期高温热害起缓解作用,不能完全补偿高温胁迫所产生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2.
高温对水稻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随着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水稻遭遇高温热害的情况频繁发生,研究高温对水稻危害的机理与对策对稳定和促进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高温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并从光合特性、抗逆系统、脯氨酸、激素、多胺、蔗糖 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阐述了其生理机制,提出减轻水稻高温胁迫的调控措施,并对未来深入开展水稻高温逆境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人工气候室采用盆栽模拟水稻生殖生长阶段的高温胁迫热害,研究不同时期及不同持续时间的高温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水稻Y两优1号与常规优质稻桂育9号,以抽穗扬花期计为0 d,分别在-9 d、-6 d、-3 d、0 d、3 d、6 d、9 d、12 d不同生育时间遭遇高温胁迫时的颖花结实率变化趋势相当,抽穗扬花期当天遭遇高温胁迫处理的颖花结实率最低,且随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损害加重;在持续处理5 d的条件下,-3 d期的高温处理对颖花结实率的降低也很严重,甚至低于抽穗扬花当天高温胁迫处理3 d时的结实率。不同时期的高温胁迫处理的损害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选择耐热性较强的品种有利于应对局部生态点易发生的热害天气。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温逐年升高,高温热害给水稻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开展水稻耐热性遗传和生理研究,选育耐热水稻品种,是积极应对高温危害的最有效措施。综述了近年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水稻耐热遗传、育种以及植物热激蛋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进一步开展水稻耐热性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温度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子。本文分析了高温热害对水稻的不利影响,并系统研究了高温热害对水稻影响的生理机制,为水稻耐热性育种提供依据,对促进水稻生产持续、稳步发展,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稻气象灾害影响已充分引起水稻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生产上抗性剂的研究和使用也越来越多。抗性剂是指能增强作物对灾害因子抵御能力的生物及化学类物质的总称,具有操作简单、用量少、效果强和环保生态等特点。综合了水稻温度胁迫和水分胁迫的伤害机理,从抗水稻高温热害、低温冷害、干旱胁迫以及洪涝胁迫相关抗性剂的作用机理及作用效果方面进行阐述,以为水稻灾害抗性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温胁迫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本文概述了高温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和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并从同化物的积累与转运、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内源激素以及分子机理等方面综述了其生物学机制;讨论了减轻水稻高温危害的关键技术措施和水稻响应高温胁迫机制的重点研究方向,为水稻抗高温育种和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2016,(4):37-38
通过调查分析,认为高温热害、砷中毒、缺少微量元素、花期喷施铜制剂或失效有机磷农药、稻蓟马危害、冷浸田和毒害等7个因素是产生水稻颖壳畸形不结实的原因,并探讨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用了5种生化制剂产品,研究生化制剂对水稻高温热害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在水稻穗分化期喷施生化制剂可有效提高水稻抗逆能力,优化调控水稻形态特征和产量形成,增粒增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减轻或避免高温热害对江西早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水分管理、不同肥料运筹、不同类型叶面肥及浓度和施用时期对早稻高温热害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将播期提前到3月中下旬,采用轻干湿交替水分管理方式,氮肥后移、增施穗肥及抽穗扬花期喷施叶面肥能有效缓解早稻高温热害,减少早稻产量损失,同时还可增加群体通透性,减轻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蛋白质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特别是在研究水稻对非生物逆境(包括干旱、盐害、低温、高温等)适应机制方面近年来发展迅速。水稻逆境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比较水稻在正常和逆境胁迫下的蛋白质组表达情况,分析水稻的蛋白质组变化和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为响应胁迫机理提供了新的认识。本文简要介绍了水稻蛋白质组研究的基本技术,并重点对水稻逆境蛋白质组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高温和干旱对水稻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温和干旱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全面理解高温和干旱胁迫对评价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概述了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从光合作用、抗氧化系统、内源激素、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分子机制等方面阐述其生理机制;提出减轻水稻高温干旱胁迫的调控措施;对未来深入开展水稻高温干旱逆境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稻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的发生特点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近年湖北省大冶市水稻遭遇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的特点,笔者认为气候因素是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提出了“选用耐不良环境的品种,坚持适时播种避开高温时段和秋寒来临之前抽穗,坚持全程健身栽培,提高植株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遇到灾害性天气及早调控”等技术措施,以实现避灾减灾目标。  相似文献   

14.
水稻植株温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9,(5):1-6
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害频发已成为水稻高产、优质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探明高温等非生物逆境调控水稻产量、品质的生理生态机制,对于水稻抗逆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发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植株温度既受光照、温度、湿度和风速等群体环境因子影响,也与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等作物生理活动密切相关,是评价作物对高温等逆境适应程度的重要生理生态指标。介绍了群体层次的冠层温度和植株水平的器官温度研究进展,重点剖析了籽粒温度的环境效应和生理效应,认为籽粒温度既受制于作物群体环境,也是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等籽粒生理过程的表观反映,具有重要的生理生态意义。同时,结合强、弱势粒温度的昼夜变化规律,建议开展强、弱势粒温差的昼夜节律与高温响应机制研究,以深入揭示弱势粒灌浆不足的生理生态基础,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水稻抗逆栽培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夏秋高温热害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百方 《作物研究》2009,23(4):237-239
系统研究了娄底市夏秋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与成因,提出了选用耐热性品种;掌握适宜的播种期;坚持全程健身栽培,确保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水稻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及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它物质,减轻危害;建立健全中稻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2015,(1):42-47
针对2013年桐城市杂交中籼遭受的高温热害,选用3个品种计5块田为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田中间结实率总体正常,整体受热害损失较小,但田边结实率比田中间低19.98个百分点。分析原因是在此高温时段日最低气温在27℃左右,田中升温过程用时较长,而且上午开花避开了午后高温,同时有水田块开花时穗部的实际温度低于大气温度,表现结实率较高;田边水稻日出后升温较田中间快,到水稻开花时穗层温度高于田中间穗层温度,已接近或超过35℃,因而结实率较低,尤其是无植被砂石田埂田块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认为选择花时较早或耐热能力强的品种,将抽穗扬花期安排避开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温常发时段,提高栽培和施肥水平,在开花期出现高温时加深田间水层,可避免或降低高温热害损失。  相似文献   

17.
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的农艺与生理性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片早衰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研究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的农艺及生理性状,有助于了解水稻叶片衰老进程和机理。本文简述了叶片衰老特征和衰老机制,重点综述了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的类型、农艺与生理性状研究进展及延缓水稻叶片衰老的栽培调控途径。可为水稻抗衰老品种选育及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了解水分、氮素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对协同提高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氮肥利用效率与氮肥施用技术、水分与氮素对水稻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耦合效应、作物-土壤关系及水氮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高产水稻作物与土壤的水氮互作效应尚不明确;高产水稻水氮耦合与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不清楚;协同提高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调控途径尚未掌握。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今后重点研究:高产水稻作物与土壤的水氮互作效应及其机制;水氮互作调控水稻吸收利用水分和氮素的生理与分子机理;协同提高水稻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调控途径与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水稻抽穗扬花期遭受高温胁迫会严重限制其高产和稳产,选育优良的耐热品种是解决水稻热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批量且有效地鉴定品种耐热性是耐热品种选育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水稻耐热性鉴定技术体系中界定温度的设置却不尽相同。结合历史气象数据,模拟田间高温,以高温结实率(HTx)为指标,对耐热性鉴定体系中界定水稻品种耐热性差异的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标准化温度区间设置8组试验,分别处理第1批材料,处理组最高温度为39.0℃时,各品种高温结实率差异最明显;在温室设定3组不同的温度,分别处理第2批材料,在第2组处理(39.0℃)中,各品种高温结实率差异最明显;综上,筛选出区分水稻品种耐热性的最高界定温度为39.0℃。  相似文献   

20.
叶片早衰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研究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的农艺及生理性状,有助于了解水稻叶片衰老进程和机理。本文简述了叶片衰老特征和衰老机制,重点综述了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的类型、农艺与生理性状研究进展及延缓水稻叶片衰老的栽培调控途径。可为水稻抗衰老品种选育及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