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油茶Camellia olelfera籽油为研究对象,活性炭为脱色原料,采用水浴恒温混合振荡法对油茶籽油色泽进行脱除,并探讨了脱色温度、时间及活性炭和油茶籽油配比对油茶籽油脱色程度和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时间是影响油茶籽油脱色程度、酸价和过氧化值的主要因素,最佳脱色时间为20 min;脱色温度是影响油茶籽油脱色、降低酸价和过氧化值效率的主要因素,最佳脱色温度为60℃;活性炭与植物油的配比是影响脱色极限、降低酸价和过氧化值极限的关键因素,最佳配比是20g·kg-1。活性炭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有显著影响,随着油茶籽油色泽的降低,其酸价和过氧化值总体亦呈下降趋势,油茶籽油加工可通过调整脱色参数最大化地降低其酸价和过氧化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原理、基本工艺过程及特点,对该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提取的油茶籽油品质作了重点阐述,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油茶Camellia oleifera籽饼的利用率,以油茶籽饼为原料,通过正己烷一次浸提的方式提取其中的油茶籽油。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提取温度、不同料液比和不同提取时间对油茶籽饼中油茶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为40℃,油茶籽饼与正己烷溶剂比例为1∶3(g∶mL),提取时间为1 h。在此工艺条件下,油茶籽饼中油脂的提取率达到(91.23±0.40)%。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油茶籽进行萃取,提取油茶籽油。考察了油茶籽平均粒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对油茶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并对试验得到的油茶籽油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最佳实际工艺条件为:油茶籽平均粒径0.605mm、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CO2流量30L·h-1和萃取时间90min,最佳实际工艺条件下油茶籽油萃取率为91.17%。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由5种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8.28%。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类油茶籽油的品质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不同加工工艺、不同贮藏时间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进而为日后生产上合理选择与控制加工工艺、消费时有效选择与使用油茶籽油提供理论与技术方面的依据,以3种油茶籽油——压榨毛油、浸出毛油、精炼成品油为原料,对其主要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与含量以及不同年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这3种油在酸价、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折光指数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这3种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基本一致,均以油酸为主,含量都在74%以上;其次是棕榈酸,含量在13%~14%之间;再者就是亚油酸,含量约在7%~9%之间。三者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超过84%,其中精炼成品油最高,压榨毛油次之,浸出毛油最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压榨毛油最高,达76.967%,其次是精炼成品油,含76.646%,浸出毛油最低,为75.06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浸出毛油最高,达9.300%,其次是精炼成品油,含8.000%,最低的是压榨毛油,为7.433%。不同年份生产的油茶籽压榨毛油,在脂肪酸相对含量上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对油的品质与贮藏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油茶籽作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可通过加工将其制作成茶油或者茶籽食用油,用于食物调味和炒制,油茶籽在处理加工中需要涉及很多个环节,包括预处理和压榨提油等工艺,分析探讨了预处理压榨工艺对后续加工的影响以及该工艺的技术要点。提出了在加工环节要注意油茶籽的植物特性,结合合适的工艺进行加工处理,使得油茶籽的利用率提升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物理破碎油茶籽细胞和酶降解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油茶籽油,对油茶籽原材料的预处理时间和温度,酶解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蛋白酶在水性条件下酶解油茶籽的提油工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油茶籽原材料预处理的适宜加热温度为90℃、加热时间为2 h,适宜的酶解温度为38℃、pH值为8、水解酶用量为0.25%(占油料的质量比重)、酶解时间为4 h。  相似文献   

8.
亚临界流体萃取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亚临界萃取油茶籽油、市售精炼油茶籽油和压榨毛油中多酚含量差异,对比不同工艺油茶籽油对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DPPH.)清除、葵花籽油自氧化过程中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亚临界油茶籽油、市售精炼油茶籽油和压榨毛油中多酚质量分数分别为6.26、1.70和8.33 mg/g;亚临界油茶籽油的DPPH.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15.39 g/L(VE0.02 g/L),与压榨毛油相当,而明显低于市售精炼油茶籽油(21.66 g/L),表明亚临界油茶籽油和压榨毛油含有较多的酚类物质,同时亚临界油茶籽油抑制葵花籽油贮藏过程中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的能力强于压榨毛油和市售精炼油茶籽油。亚临界流体萃取油茶籽油有利于维持茶油产品的的抗氧化能力,在油茶籽油的加工过程中,亚临界萃取工艺在茶油产品生产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初步研究了浙江红花油茶籽的经济性状和水代法提取,并和普通油茶籽的经济性状及茶油国家标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是一种经济性状优良的油料树种。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了水代法提取浙江红花油茶籽油的工艺条件为:水料比3∶1(v/m);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20 min;浆液pH 9.0。提油率最高可达到79.27%,清油收率达到84.83%。除水分和挥发物含量超标外,其他主要指标符合一级压榨茶油的标准。该研究表明水代法提取浙江红花油茶籽油是可行的,可作为制备浙江红花油茶籽油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籽油品质及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以云南高原山地主产区初选的37株油茶优树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37株油茶优树的油茶籽油。结果表明: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籽油平均含油率为46.87%,油脂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等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90%左右,油酸含量72.52%~84.78%、亚油酸含量4.85%~13.74%、亚麻酸含量0.45%~1.30%;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0%左右,棕榈酸含量6.44%~10.99%、硬脂酸含量1.09%~2.98%。同时,与其他省区的油茶籽油、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植物食用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云南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其比例优于其他油脂,是一款优质的木本食用油。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初选37株优树的油脂品质进行综合评比,富宁17号综合品质最佳,其余依次为富宁11号、富宁2号、富宁3号、广南9号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热处理后,油茶籽内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探索加工过程中油茶籽理化变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方式对油茶籽加热,测定分析油茶籽油及饼粕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3种方式加热的油茶籽压榨后的油茶籽油中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变化规律相似,较低温度(热风和红外条件中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加热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变化不大,经高温(热风和红外中150℃和700 W微波)加热一段时间后,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开始升高。3种方式加热处理,多酚含量分别达26. 84、94. 34和84. 51μg·g~(-1),比初始提高2. 8、12. 4和11. 0倍; 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清除率也分别达48. 91%、96. 29%和97. 01%,比初始提高6. 11,13. 0和13. 1倍。油茶饼粕中多酚的变化规律与茶油中相似,低温加热(热风和红外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变化不大,高温加热(热风和红外150℃,700 W微波)一段时间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升高,加热结束时,总酚含量分别初始增加14. 4%、42. 5%和34. 45%,ABTS~(·+)清除率分别比初始增加27. 9%、46. 2%和32. 1%。油茶饼粕中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在不同的红外加热温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均与其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加热后油茶饼粕中多酚含量升高可能是因为加热导致细胞壁水解,增加酚类溶出,或者释放结合态酚等,而ABTS~(·+)清除率提高可能也包括加热引发的美拉德产物等其他极性(甲醇/水提取)抗氧化物质的贡献。【结论】对油茶籽高温加热可提高油茶籽油及饼粕中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3种加热工艺中热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微波红外热风,生产实践中可采用红外短时高温加热以提高茶油中的酚含量。  相似文献   

12.
油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弄清油茶籽和茶油的活性成分有利于改进茶油的加工工艺,开发营养保健型茶油,也会给油茶育种指明方向;将茶油加工后的副产物及油茶其他部分的活性成分开发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妆品和医药系列产品,或用于畜牧业生产中,其市场前景广阔。为了进一步了解油茶资源的化学本质和潜在的利用领域,实现油茶产业链的延伸,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综述了油茶籽、茶油、皮壳、茶枯饼和油茶叶中的活性成分、生物活性和药理保健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就油茶活性成分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沙棘油质量控制及品质评定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不同加工工艺及品种沙棘油的组份含量分析,指出加工工艺及沙棘品种不同会对油中V-E、甾醇等脂溶性类脂物含量产生影响.同时还就沙棘油精制前后的成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沙棘油精制的重要性.最后就沙棘油的品质评定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地域种源与不同采摘方式对油茶营养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摘方式对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成分构成无显著影响。自然落果到地上的采摘方法对油茶籽含油率有积极影响。不同品种间油酸含量的变化范围比较大,其含量高低与是否是高产无性系没有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油茶加工利用研究现状及方向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全面综述了我国油茶加工利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针对我国油茶籽油脂的制备、精炼、加工、副产加工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油茶加工利用研究和生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开发越南抱茎茶(Camellia amplexicaulis)资源,运用GC-MS对其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与普通油茶(C.oleifera)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越南抱茎茶油脂中,饱和酸的含量较高,与不饱和酸的比例接近1∶1,棕榈酸达到43.81%~45.23%,与普通油茶油脂差异较大。在油茶籽油生产中,不能将两者混在一起,以免影响油茶籽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以及福建14个地方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在油茶籽油中掺入不同比例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后掺伪油样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可作为鉴别油茶籽油的特征脂肪酸,通过分析掺伪油样中特征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定性定量地鉴别油茶籽油的掺伪情况。该研究结果可为福建地区油茶籽油真伪的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前处理对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性影响,采用红外辐射对油茶籽进行不同时间与温度的处理,并测定处理前后油茶籽油和油茶籽仁油中美拉德产物抗氧化性及其含量。美拉德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的测试数据表明:1)在150℃下反应120 min时油茶籽仁油和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分别为82.02%和79.59%;氧化稳定时间分别为11.92 h和7.51 h,说明油茶籽油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2)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产物丙酮醛的生成量逐渐增多,乙二醛和3-脱氧奥苏糖在150℃下才产生,乙二醛含量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含量略微增加;在150℃下反应120 min后,油茶籽油中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的含量分别为7.94μg/g和29.7μg/g;油茶籽仁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4.15μg/g和51.94μg/g,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78和1.94倍,说明美拉德反应主要在油茶籽仁中发生。3)比较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仁油与油茶籽油的DPPH清除率与氧化稳定性发现,油茶籽仁油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因此,油茶籽油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美拉德产物为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  相似文献   

19.
对自行提取的16个湖南油茶籽样品和20家油茶籽油生产企业生产的油茶籽油进行了气相色谱法脂肪酸组成测定,并对掺入了不同比例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和油茶籽油组成的二元体系样品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通过分析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建立了快速、精准地检测油茶籽油中掺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含量的气相色谱油茶籽油掺假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油茶籽残饼油制备生物柴油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动力学过程,探索了反应动力学因素醇油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油茶籽残饼油酯交换反应的理想条件为:反应温度70℃,醇油物质的量比为6:1,催化剂用量为油质量的0.6%,反应时间90 min;此条件下生物柴油得率为94.43%.经权威机构检测,所制得生物柴油主要性能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T 20828-2007,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